靈感範文站

數學生本課改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數學生本課改心得體會

數學生本課改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數學生本課改心得體會

任豔琴

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是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我校積極學習生本教育,以課堂改革爲突破口,進行“生本教育”。從接觸“生本教育”開始,我發現生本教育與我校的教學模式有異曲同工之處。隨着生本教育課題在我校的不斷深入,我對其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我認爲,若將生本教育更好的融入到我校的數學教學模式中,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會大放異彩。

自我校開展“生本教育”實驗以來,我主動學習,同時也聽了不少生本實驗課。生本教育帶給我驚喜、歡樂與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勝過這期間的困惑。通過學習生本教育理念,我豁然開朗。我們原來的教學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學模式,只考慮到了自己的教,未考慮到學生的學,這是以教定學,學生的思維和表現在這樣課堂教學氛圍中因受到侷限。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仍然不高,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仍未改變。

而生本教育指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是爲學生服務的,要以學生爲本,以學定教。我認識到師生關係並不是單純的主客體關係,而應是一種夥伴關係、朋友關係,無論是在課堂中,還是在課外都應該彼此尊重、信任。同時,我校的一些同事正在開展生本教育實驗,取得不錯的效果。爲此我也“蠢蠢欲動”,開始在我的課堂進行生本實驗。以下是我在數學課堂中對生本教育的點滴實踐。

在生本教育中,“前置預習”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開頭一炮,所以我非常注重學生的預習指導。只有做到以任務爲導向,明確方向,預習纔有效。尤其是數學課,“前置預習“決定着一節課的成敗。我通常在課前給學生布置好預習任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明確預習目標,做到有的放矢。我大概提前三天左右佈置下一課的預習,以便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預習。

成立“數學學習討論小組”。生本教育認爲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具有學習的天性,他們喜愛討論,也能夠通過討論深化對知識深度的認識。因此,“生本數學”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討論的生本化。我一般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等因素,按照“互補互助、協調發展”的原則靈活分組,合理分配小組成員,讓每個組員明確各自職責。由於每個學生各司其職;少了盲目性與爭吵,小組合作變得快樂而有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各小組成員的分工不是固定不變的,讓每個學生對小組中的四個角色的工作都有所瞭解、都會做,並且明白這四項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過去,在學生接觸一種新例題時,我們總是先把這種知識點滴水不漏的講給學生,然後再舉幾個例句讓學生理解。通過生本教育的學習,我認識到學生內在潛能的無可限量。於是,前不久在上新課時,我嘗試了用生本教育上了一堂課。在學生前置預習十分充足的基礎上,我在黑板上先例舉了幾道新課中的題。然後由小組討論,通過觀察,小組討論,小組派代表發言,小組間相互補充,最後得出了結論。更令我吃驚的是,有個小組還指出了要引起注意的地方。正因爲學生自身主動的學,學生學得輕鬆,是“水到渠成”的感覺。

“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看似那麼簡單,卻又蘊藏着深奧的哲理;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在生本的數學課堂上,我把活動的空間交給了學生,把表現的機會還給了學生,極大地挖掘了學生內在的潛能,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表達能力、創造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自主地、快樂地學習,真正地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我願意在“生本數學“中,做學生生命的“牧者”,去點燃學生的學習的火把。

第二篇:數學組課改心得的體會

激發學生潛能 深化課堂改革——數學組課改心得體會新課堂實施教學案一體化和自主高效課堂相結合的課堂基本模式,打破了傳統授課方式,轉變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學校實行新課堂改革的時間雖然不常,但我們一線教師從新舊兩個課堂的對比中真正體會到了新課堂給廣大教師和學生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一,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明顯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活躍,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合作;二,課堂容量增加,增加了學生的訓練時間,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的更全面;三, 以小組爲單位管理更具體,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展示,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四,確實做到了把課堂變學堂,讓學生真正的去體驗課堂,享受課堂,實現高效課堂;五規範了學生的學習習慣,逐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利於學生知識結構的系統化,學生的思維也更開闊;六,形式上優幫中、中幫差的管理模式確實提高了課堂效率,使全體學生的成績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等等。

雖然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逐漸意識到新課堂改革是改變當前我縣基礎教育相對落後的必經之路,也是實現我校更快更好發展的有效途徑 ,但是在大膽嘗試中還是存在着一些疑惑,例如,對於典型題學生展示之後還有沒有必要講;有沒

有必要延伸總結;優中差生怎樣區別對待;學生太多尤其是差生太多不好控制等。

爲了更好地將教學方法由先教後學轉變爲先學後教,課堂活動由以師講爲主轉變爲以生學爲主,學生的學習方式由以聽爲主的被動學習轉變爲以自主,合作爲主的主動學習的目的,經過我組成員的討論,決定在學案的制定和使用上採取以下措施:第一,制定符合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給出準確有效地學習方法和內容,制定難易程度不同的展示題,力爭給每一個學生都提供能夠展示自我的機會;第二,制定新授課學案和複習課學案,新授課學案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複習課學案注重知識的梳理,典型例題分析,節日達到知識進一步拔高;第三,在學案的使用上,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新授課當堂發學案,按學案上的要求穩紮穩打進行知識的傳授,而複習課學案課前發放,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將精力放在硬骨上,加強複習力度。

另外,爲了學校班級更好的推進新課堂改革,結合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的經驗,對於班級建設和小組培訓,我們也提出了以下建議,以供參考。一,班主任或者認課教師專門拿出時間給小組長的培訓,將小組長的工作具體化;二,爲了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根據期末考試成績將差生分出來,老師輪流上課; 差班實行滾動制即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後都重新分差班;三,增加教師的備課資料,這樣更能確保學案的質量。

四,在教室安裝幻燈機,增加學生展示的機會。

相信我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將進行的更深入,更完善,更成功,從而成爲我縣教育業的一個航向標。

第三篇:國小數學生本教育現場會培訓心得體會

參加國小數學生本教育現場會心得體會

5月27日,我有幸參加了縣教研室組織的生本課堂現場會,在現場會上,我們聆聽了兩位來自三小的教師講授的生本課,下午則由承德市教研室張主任的關於高效課堂的講座。一天的時間可以說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將談談我對本次培訓的一點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 “有效的課堂”應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通過在課改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與反思,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爲嘗試。

首先,重視課前的備課

(1)認真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麼備課“備”什麼?教師備課的重(更多請搜索:)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爲“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爲教學、爲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性。

其次,重視課中教學行爲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爲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爲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爲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爲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如何提高教師高效課堂教學行爲的有效性呢?我認爲:

(1)教師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要放下傳統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係中,纔有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爲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爲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聯繫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於瞭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3)教師在課堂中要善於傾聽。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致力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其實,我們教師更需要有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要提高課堂教學行爲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爲學生的忠實聽衆,在課堂中善於傾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要善於傾聽、關注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纔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纔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

再次,重視課後的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爲名師。”所謂課後反思,即教師在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後,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爲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後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進行課後反思呢?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進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師的“教”。它包括:

(1)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一節課下來,教師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並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活,教師水平大大提高。

(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對應策略。不是每節課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教師面對自己失敗的課(即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課),更應該及時查找失敗原因,找準不足之處,並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

另一方面是反思學生的“學”。

我們的教學始終是爲學生服務的,教師在反思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節中的奇思妙想、創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於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略,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後的教學幫助會更大。

第四篇:國小數學生本課堂研討活動體會

“國小數學生本課堂研討活動”培訓體會

通過爭取我今天參加了國小數學生本課堂研討活動,上午聽了三節各具特色的生本課,下午做課老師介紹了實施生本課堂的經驗和感受。在這一天的學習中我的收穫不光是學習了生本課的理論和實施辦法,更重要的是堅定了我實施生本教學的信心和決心。現將我的體會彙報如下:

一、 讓生本思想紮根我的心裏,我的課堂

通過去年暑假教研室董老師組織的生本課堂的培訓,我漸漸認識、感受並走進生本教學,在實踐生本這幾個月的時間裏,我和我們三年三班的同學們在新鮮感中開始了生本課堂探索之路,課堂是熱鬧了,作業寫錯的同學越來越多了,尤其是月考後三班數學成績考的不好,我開始擔心了,懷疑了…..。在這關鍵時刻,今天看到三位老師和同學們的精彩表演,我找到了繼續走生本之路的動力,原來模糊了方向的生本之路變得清晰、真實。學生們課上快樂的舉手,自信的語言,精彩的辯論,可愛的學習氛圍…….讓我激動,讓我渴望!我想那些學生是我的學生,那位可親、智慧的老師是我!爲此我要:“熱愛我的成長,熱衷我的執着”,不斷學習並堅持生本教學實踐。

二、反思我的生本課堂,找到和名師的差距

概括我的課堂是熱鬧有餘效率不高,只有形似沒有神似,老師變成學生只提問題,學生變成演員按流程展示。我反思造成這樣四不像課堂的原因是:(1)老師學習和能力不夠,從理論到具體措施做不到

心中有數,更談不上結合實際靈活創新。(2)學生培訓還是不夠,一方面是老師關於小組交流和展示的培訓方法簡單,模式化,沒有系統性;另一方面是學生改變學習方式也需要時間,尤其是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更是。(3)沒能做到每節課都採用生本,沒有前置作業,就不會有討論、展示。前置作業設計的不根本、開放就談不上精彩的展示,重難點的突破。

這些只是我想到的還有些原因不知如何表達,還有好多原因沒有發現。不管怎樣差距是找也找不完的,那就根據今天學到的具體辦法邊實踐邊找差距吧!

三、學到兩點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的辦法,觀察效果摸索前行

設計前置作業時每次都會花好多時間,講完課後還會有好幾處不足。以後我會努力做到:(1)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想辦法突破重難點,多看教材多分析多請教;(2)出題時考慮孩子的興趣點,爲孩子好學服務;(3)分析學生學習知識的生長點,讓學生們能在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發展。題目設計由簡到難,注意答案的靈活、開放。

討論和展示時老師和同學們提的問題多關注聲音大小、書寫,學生不會說解題思路只是讀算式。以後我會告訴臺上孩子們交流時要多說:我是怎麼想的、我認爲怎麼辦、重點在哪裏、發現什麼規律……。簡單題簡單說,重點、難題要多說。我會告訴臺下的孩子既要認真聽又要跟着想及時補充和問不明的地方。我會不斷提醒自己,檢查前置作業完成情況,重點是差生,課前做到心中有數。交流前置作業要充分,要分配好任務,要組內統計答案,要把不同的說出來。小組展示

時要有耐心,儘量讓多的小組展示。我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站在旁邊看,要發揮老師在課上的主導作用。我會認真聽同學們的發言,跟着思考、理解他們的思維,學生說不相關的及時制止,學生沒說充分的重難點及時追問,儘量啓發,幫助總結提升。

總之,今天的培訓帶給我好多心情,好的想法,好多希望!感謝學校和董老師給我這次學習機會。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我會繼續努力。

第五篇:國小數學生本教育骨幹培訓班學習心得

追尋生本的足跡 開創幸福教育之路

----記國小數學生本教育骨幹培訓班學習感獲

廣元市利州區南鷹國小 張劍雙

自9月開學以來,生本教育隨着暖暖秋風吹到了利州大地。我們學校也在李校長的親自部署下,如火如荼地開展探索適合於我校的生本教育課堂,我有幸作爲首批生本實驗教師,帶着我的新一屆一年級學生,開始了生本教育的探索之路。說實話,初遇生本教育,我只是簡單的從字面上理解----以學生爲本。這樣的教育理念我並不陌生,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本教育理論,也強調了不僅要關注教學中認知的發展,更關注教學中學生情感、興趣、動機的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瞭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爲的制約作用。但爲什麼郭思樂教授要提出他的生本教育理論呢?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什麼樣的?我校開展了近3個月的生本教育實踐,我們的方法和路子是否正確?帶着這些一連串的問號,帶着學校領導的期望,我誠惶誠恐地開始了美麗羊城的生本教育學習實踐之路。

12月15日,當我來到羊城後,就看到了爲期十五天滿滿的學習安排表:進校聽課、理論講座、課堂模擬、借班上課、論文答辯等等。但我不在乎這些形式,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專門在這些形式中“挑刺”,看看生本教育是否真有那麼神奇,從這點說,我不是個好學生。但經過半個月的學習,我內心經歷了由開始的懷疑----半信半疑----堅信不移的心路歷程。可以說,這次學習是對我以前教育觀、教師觀和學生觀的重構,特別是郭教授的一些經典警句,對我簡直就是醍醐灌頂。今夜在回顧翻看學習筆記,更是內心激動澎湃,現把半月來的學習心得加以整理,吸取精華,去之糟粕。

一、 生本教育的核心環節

(一)個人學(獨學)

個人學(獨學),是生本課堂的第一步。學什麼?怎麼學?----自主完成前置性小研究。談到這裏,不得不說前置性小研究,前置性小研究是老師設計的,在設計小研究時,我們要遵循學生生命之“根”和學科知識之“根”,當兩“根”交匯在一塊,就形成了“匯根”(即:慧根),簡單地說,設計前置性小作業的原則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低入的含義是:根本,簡單,開放。根本:是數學學科的金標準,直指學科內容的本質;簡單:就是讓人人會做,但我認爲,簡單也有個度的把握,應簡單到不失去內容的探究價值,如:我在上模擬課內容中的《植樹問題》時,我設計的是三棵樹產生間隔的例子,再讓學生試着畫4棵樹、5棵樹的間隔情況,你發現了什麼規律?。最後,郭教授指出了爲什麼不設計兩棵樹的例子?因爲兩棵樹是發現不了規律。可見,簡單承載思想,過於簡單就失去探究的價值。開放,就是可以拓展,能運用,便於總結。

其實在獨學中,還有培養學生獨立自學的能力和方法,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嘗試、畫圖、演示等方法技能,還要讓學生養成會整理、會提煉、會質疑的能力。可見,讓學生會獨學,是生本課堂的基礎。

(二)小組學(對學)

在學生獨立完成前置小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就要真正在課堂上開展生本課堂教學。在小組中學習時,要注重突出“幫”學,在小組內交流前置小研究的完成情況,交流時,最好讓要發言的同學把研究單放中間,輕聲細語指着說,學困生爲第一發言人,小組內可以每人交流一道題,也可以每人交流某道題的一種方法。

針對我們一年級做生本,在一開始訓練學生小組學習時,我們要做到各科互相配合(至少語文、數學),採用統一的小組分組,統一的評價標準及機制。在一開始訓練時,要一組一組地訓練,訓練一組,鞏固一組。每天訓練時,要擬定一個訓練重點和目標,圍繞這個目標進行訓練和評價,可以說,評價指向哪裏,學生就會朝向評價的方向努力。

(三)全班學(羣學)

全班學,表面上看好像是課堂展講,但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要把學生在小組內通過對學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帶到全班交流。在這一環節,根據不同的課型和內容,學生的展講的方式和側重點是各不相同的。在新授課時,學生展講主要側重於方法探究的過程及方法的多樣性。如:執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學生的展講主要放在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的方法及過程上,體現轉化思想的過程。在整理複習課時,學生的展講主要側重於知識的整理過程及整理的方法,使相關知識橫成片,豎成線。如:執教《多邊形的面積》整理複習,學生的展講應放在整理的方法和整理的知識網絡上,在學生頭腦中構建長方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積這一漸進的知識過程。在評研課時,學生的展講要側重於“評”與“研”,重點是要錯題分享,把自己做出的題要分析錯因,對改正後的題目加以研究,並給同學們誠懇的提醒或建議。

以上無論是何種課型,每個小組展講後都必須要或總結,或點評,或提醒。除此之外,上面的小組在展講時,下面的同學要認真傾聽,待上面的小組彙報完畢時,下面的同學能質疑,會補充,並注重對學生質疑交流的指導和培訓。

(四)教師幫學(點評提升)

在我校前幾個月的生本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我們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有時,我們過於的放手,以至於學生討論的主題發生偏離;有時,我們放手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以至於上出的課堂缺乏深度;有時,我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以至於學生出現問題時,我們卻茫然不知。

那麼,在生本教學的課堂中,我們老師的作用還是不可替代的,生本老師的作用主要是:組織作用(使課堂有序進行,確定小組及學生的發言順序);導向作用(使學生的小組交流展示都要圍繞本課的核心問題,抓住重點交流展示);慎重干預作用(當學生交流討論的主題發生偏離時,我們要慎重干預,變“有爲”爲“無爲”)。

以上是生本課堂的四個核心環節。其實,我認爲,如果從學習效度上分析,生本課堂實則是三大核心環節,即:個體學----小組學----全班學。而教師的幫學作用應貫穿在這三個環節之中。學生通過這要的三個環節的學習,相當於對同一內容學生學習了多次,每次的學習都是在前次學習效果上的疊加。試想:通過這四輪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對學習內容及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 前期我校數學生本課堂的幾個誤區。

(一)重演講,輕設計。

在前期的生本課堂教學主題研討中,我校老師都積極參與其中,可以說,我校老師們在生本課堂的探索中,都付出了艱辛和努力。取得了生本課堂上的質的飛躍,短短一學期時間,取得了一年或幾年的成效。但在這次的學習中,使我更加深了對前置小研究的設計,無論是何種課型,學生的獨學、對學及羣學都是圍繞小研究展開的。而我們在實施過程中,注重了對學生小組合作及小組展示的研討,缺乏對前置小研究設計的研究和探討,因此,在下學期開學初,我們低段數學組必把如何設計根本、簡單、開放的小研究作爲我們的教研主題之一,遵循慧根,讓我們設計的課題與學生的課堂“脈搏”共振。

(二)重結果,輕過程。

在12月17日晚,郭思樂教授在組織學習《生本教育數學骨幹班學習要點》時,向與會的老師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年級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如:9+5,怎麼教學?要教給孩子什麼?當他把此問題拋出時,我與很多的數學老師一樣,頭腦裏快速的閃出這節課要讓學生學會用“湊十法”解題。但接下來郭思樂教授低沉而簡短的一句話,一語驚醒夢中人,他說:我們老師到底是帶着方法(結果)見學生,還是帶着學生尋方法。聽到這句話時,反思自己以前的課堂,有多少次我不是帶着方法及結果去見學生的?這樣做的原理是我的教育觀、學生觀出現了偏離。

(三)重學生,輕老師。

在前期的生本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及我的夥伴們有時是矛盾的。想講而不敢講,不講卻又想講。有時我們想放手,卻又不放心學生;有時我們又情不自禁硬生生地把課堂拉回“師本”;到了最後,有些老師乾脆完全放手,課堂讓學生組織,老師就坐着看學生表演。等等這些現象,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生本課堂中我們教師應該幹什麼?應該怎麼講?應該講什麼?通過這次的學習,我終於堅定:生本課堂中老師的地位不能丟!在生本課堂中,我們教師要“點”在迷茫處,“指”向優化時,“幫”在必要時,控制課堂節奏。我們的老師講,要講在關鍵處,更要不講在關鍵處(在關鍵處應讓學生多探究,多爭辯,然後再提煉總結),應側重於對學生方法的指導,教學重點的精點撥,學習內容的精提煉,學生課堂展講的精點評。

以上是我這個“壞學生”美麗羊城學習的些許感獲。在這次學習實踐中,有太多可見可聞的碩果,如:代表全體數學骨幹學員到朱村國小上彙報研討課,受到了郭教授及全體兄弟學員的好評,更重要的是,被朱村國小六年級三班的同學的自學能力、展講能力、視頻展臺的操控能力等所折服。可以說,這次廣州行收穫是滿滿的。如果有老師要問我:什麼是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我想借用郭教授的話:“生本教育沒有具體的模式”。這個觀點我認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證明:任何教學探索一旦成爲模式,也就是這種模式滅亡的開始。如果還有老師要問:我們學習生本教育的什麼呢?那麼我想告訴大家:我們研究學習生本教育,並不在於我們一定要構建新的教育模式或課堂模式,而是我們要學習生本教育中“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

“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乘着這次羊城學習的翅膀,在教學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創新,努力沿着生本教育足跡,開創屬於自己的幸福教育之路!

(2014年1月5日晚整理於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