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十六屆五中全會體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精選多篇)

目錄

十六屆五中全會體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精選多篇)
第一篇:學習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心得體會第二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第三篇:十六屆五中全會體會第四篇:關於制定《中共xx市委關於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審議稿)》的說明第五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學習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心得體會

學習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心得體會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是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處於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個全面總結黨的執政經驗,指導全黨擔當起執政興國曆史使命的綱領性文件,集中反映了新一屆

黨中央領導集體按照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治國理政的思想方略,因此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黨中央審時度勢,在總結55年的執政經驗,深刻認識和自覺運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作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各項佈置,抓住了治國理政的根本和執政黨建設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增強貫徹執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堅定性和自覺性,要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戰略高度,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上來。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爲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礎和關鍵。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說到底是經濟實力的問題,國際競爭,說到底也是經濟實力的競爭。只有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了,才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民富國強,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在國際社會生活中,充分發揮中國作爲世界大國應有的作用。另外,突出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同時也是在科學總結其他執政黨興衰成敗經驗教訓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的最爲深刻的教訓。我們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實踐,是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精神的具體體現,全會作出的《決定》將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建理論和黨建歷史上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於推動統一戰線工作和人民政協事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一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把促進發展作爲履行職能的第一要務,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爲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二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更好地爲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服務;三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好地爲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四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主張,積極協助黨和政府協調好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大力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充分發揮愛國統一戰線的獨特優勢。

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作爲中國共產黨的諍友、摯友,要通過對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深入學習貫徹,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和參政議政水平,始終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同心同德、真心誠意地幫助中國共產黨提高執政水平和執政能力,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審議並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站在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從戰略全局出發,制定描繪了我國在下一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反映人民意願,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綱領性文件。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於統一思想,明確方向,激勵鬥志,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過去的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區各部門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推進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些都爲“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歷史地位。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立足科學發展,着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立足科學發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發展全局,是這次《建議》最鮮明的特點。過去的五年,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提出了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這對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全局的和長遠的指導作用。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十一五”時期是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緩解就業的巨大壓力和處理好社會的各類矛盾,沒有經濟持續較快地發展是做不到的。同時,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注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立足科學發展,就要堅持以人爲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

展的軌道。《建議》明確提出,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必須”,體現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促進的,我們應當準確把握、認真落實。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各級領導幹部是關鍵。我們要加強對科學發展觀的領會和把握,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提高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水平,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指導實踐的本領。要深入基層、深入羣衆,加強調查研究,總結和運用廣大幹部羣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創造的成功經驗,特別是要總結和運用廣大幹部羣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功經驗,深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增強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本領。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深入領會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目標要求,建立健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制度、體制和機制,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要緊密結合自身實際,確定符合實際的發展戰略、發展目標、發展規劃和發展重點,制定好本地區本部門“十一五”時期的發展規劃,紮紮實實帶領廣大人民羣衆爲實現“十一五”時期發展目標而努力奮鬥。

《人民日報》 (2014年10月20日 第一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黃維)

“十五”時期已接近尾聲,“十一五”時期正在向我們走來。

中國寧波網訊 “十五”時期是本世紀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新世紀、新階段、新開局,我們乘大好時機,破浪前進,全面落實“十五”計劃的各項要求,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十一五”時期同“十五”時期先後承接,是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的重要歷史時期,擔負着分三個階段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中第一階段的戰略任務。“十五”和“十一五”的歷史定位、奮鬥目標、指導思想都是一致的。

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爲本世紀頭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打好基礎,是“十五”和“十一五”共同的戰略任務。“十五”是在總體小康的基礎上起步的。當我們把

關注點開始轉向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提升時,就必須着手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十五”計劃的指導思想是:把發展作爲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爲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爲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爲根本出發點。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結構調整作爲主線。計劃強調這種調整不是局部的調整,而是包括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在內的,以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爲目標的全面調整。這顯然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時代要求的反映。在“十一五”時期,我們強調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五個統籌”,這就更鮮明地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特點。從“十五”的把發展作爲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爲主線,到“十一五”的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反映出在發展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

胡錦濤同志最近指出,“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環境,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這就清晰地說明了“十一五”時期和“十五”時期所面臨的環境的“同”和“異”。“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判斷,應當引起高度警覺。從國際上看,隨着中國經濟總量的擴大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種摩擦增多,“中國威脅論”逞擡頭之勢,從國內看,由資源能源緊缺所形成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這些都屬於“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表現。

在“十一五”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努力使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這方面所涉及的問題很多,這裏着重強調三點。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的“快”與“穩”的關係。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保持經濟發展的較快速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要求,也是解決就業等各種社會問題的要求。“十五”計劃強調,必須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總結“十五”時期經濟發展的經驗,胡錦濤同志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是關於“十一五”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我們要辯證地認識“快”與“穩”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只有快,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平穩運行;只有穩,不搞大起大落,快速運行才能持續。我們要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確定經濟增長速度,努力在長時期內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通過體制創新破解難題。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創建、收入差距的調節、對外貿易摩擦的應對,等等,所有這些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都和體制機制有關。其中有些問題例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長期呼籲,又長期難以發生根本性變化,就更同體制相關。“十一五”時期,必須加大改革的力度特別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通過體制創新來爲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掃除體制機制障礙。

強化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我們要以對利害得失有深思熟慮的遠見去面對未來,以充分的精神準備去迎對挑戰;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克服困難,科學發展,這樣就一定能夠在“十一五”時期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丙戍)

稿源: 新華網編輯: 吳素威

新華社評論員

中國寧波網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指導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關鍵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建議》提出的“六個必須”的原則,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到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科學發展觀凝結着幾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羣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心血,也汲取了世界各國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指明瞭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是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貫徹科學發展觀,就要全面深入領會五中全會精神,充分認識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部署,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明確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爲本。必須堅持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形成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強大力量。

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六個必須”的原則。這“六個必須”相互聯繫,相互促進,是“十一五”時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有利於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於增強人們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我們要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爲中心,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業爲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把自主創新作爲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着力點,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企業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力。

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農村面貌,促進城鄉同步發展。要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使地區間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的相對差距逐步縮小。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力

度。

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要按照和諧社會的要求,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更加註重社會公平,認真研究解決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強化對食品、藥品等的監管。

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着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轉變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

實踐證明,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結果。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從戰略全局指明瞭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使全國人民在發展的指導思想上形成共識,在實際工作中形成合力,必將引領中華民族爲實現“十一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再創輝煌!

稿源: 新華網編輯: 徐葉青

第三篇:十六屆五中全會體會

十六屆五中全會體會彈指之間,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第一個五年即將過去。“十五”時期的中國,以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全世界的讚歎。“十一五”時期能否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爲下一個十年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對於能否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14年比2014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這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面臨的第一個“五年時期”。如何適應紛繁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趨利避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繼續乘風破浪?成爲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這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后的第一個“五年時期”。一些國家、地區的發展歷程昭示我們:在這個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與壓力同在的黃金髮展期、矛盾凸顯期,如果舉措得當,經濟社會發展將實現新的跨越;如果應對失誤,很容易導致經濟徘徊、社會動盪。面對戰略機遇期,我們耽誤不得;處於發展關鍵期,我們失誤不起。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後,突出強調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歷史地位”。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靈魂“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轉化爲實踐的第一份“五年路徑圖”。針對“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會突出強調,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發展取得的成績,讓每一箇中國人自豪;發展存在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我國危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不斷拉大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嚴重製約經濟社會更快的發展。不少地方在發展中單純追求增長規模,經濟質量和效益低下,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重大安全事故接連發生,安全事故損失已佔全國gdp的2.5%……堅持不同的發展觀,就會有不同的發展前景。~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總結了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站在歷史的、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指明瞭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傳遞出的鮮明訊息。全會突出強調,堅持以人爲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五中全會對“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6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並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以人爲本:提綱挈領的發展本質突出以人爲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羣衆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從黨的十六大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到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爲本的重大思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決策、舉措的中心。以人爲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從各級幹部深入基層噓寒問暖、解困救急,到有關部門頻頻出臺便民利民舉措;從全國28個省區市免徵農業稅,到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確立……以人爲本的理念,不僅對黨員領導幹部的政績觀、利益觀、地位觀產生深刻的影響,更在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引發廣泛的變化。發展的力量來源於最廣大人民,發展的成果必須惠及最廣大人民。專家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堅持以人爲本,親近民生、關注民生,對“十一五”的中國而言,仍然是緊迫而現實的重大課題。5年前,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5年後,十六屆五中全會高揚“以人爲本”的大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層面,提出了諸多新的思路。這預示着,“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將從過去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就業、教育、衛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會指標,正引人注目地出現在規劃編制者的視野。和諧社會:進入操作、實踐的新階段“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五中全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爲“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並就認真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出了具體部署。當前,我國正經歷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不可避免地面臨大量複雜的社會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現象日益引人關注,侵害羣衆利益的現象屢見不鮮。少數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人民內部矛盾,甚至發展成爲羣體性事件。從黨的十六大鮮明提出使“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到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從今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深刻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會提出一系列思路和舉措……回顧這一發展軌跡,人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黨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考在不斷深化,和諧社會建設這個宏大命題,已逐步從初步破題進入操作、實踐的新階段。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五

中全會從這6個方面,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全面規劃。這是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基(請關注好 範 文 網:)於對國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在達到新的高度。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推進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爲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五中全會公報關於自主創新的敘述,讓人印象深刻。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有一種現象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醫藥生物技術領域,幾乎所有藥物專利均爲發達國家擁有;dvd行業,大批企業交不起國際專利費而紛紛倒閉;汽車製造領域,真正的國產車僅佔10%。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於低端位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將難以爲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黨中央一再強調,必須更加堅定地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爲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爲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對我國來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既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又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全會明確要求把自主創新作爲制定“十一五”規劃的着力點,強調科技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這使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更加系統、更加具體。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農工作邁入新境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五中全會公報中的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關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近年來糧食產量連年下降、農民收入徘徊不前、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及時提出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並迅速出臺了一系列重農、惠農的政策。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5%,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黨中央、國務院一再強調,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切實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到國民經濟全局中統籌安排。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僅僅意味着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五中全會突出強調,“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意味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城鄉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縮小,農村面貌將迎來新一輪的歷史性鉅變。改革攻堅: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尋求突破“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五中全會的這一科學判斷,形象地揭示了歷經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正處於一個新的關鍵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爲古老的中國注入了強大發展動力。然而,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兩年前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根據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對新世紀新階段的改革開放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改革的本質,是體制機制的創新。農村稅費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關鍵改革加速推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擺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舉措的相繼出臺,使得~年成爲“改革攻堅年”。但“攻堅”還僅僅是開始。從現實看,有些改革進展不快,處於滯後狀態;有些改革仍止於表層,整體上沒有實現質的突破。全會號召全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努力從根本上消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會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等7個方面,對攻堅階段的改革作出具體部署。全會同時強調,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繫日益緊密的情況下,我們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談成績,實事求是;講問題,切中要害。五中全會會場內外,求真務實的清風撲面而來。全會深入分析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強調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理智、清醒的科學態度。誕生於民族危亡關頭的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的風雨歲月中,始終保持着強烈的憂患意識。黨的十六大告誡全黨,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反覆強調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強烈的憂患意識,源自於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形勢

的科學分析與正確判斷。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環境,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我們要牢牢把握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心存憂患,方能從容應對各種挑戰;居安思危,纔會始終挺立時代潮頭。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關鍵在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這是中國共產黨對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是中國人民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之源。

第四篇:關於制定《中共xx市委關於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審議稿)》的說明

關於制定《中共xx市委關於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審議稿)》的說明

同志們:

根據本次會議安排,下面我就制定《中共xx市委關於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審議稿)》作四點說明。

(一)《實施意見》制定的宏觀背景

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站在歷史、時代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這是第一個全面總結黨的執政經驗、指導全黨擔負起執政興國曆史使命的綱領性文件,標誌着黨對執政規律的把握、對執政方位的判斷和對執政使命的認識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爲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指明瞭方向。

省委在10月下旬召開了十一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浙江省委關於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意見》,這是中央《決定》在浙江的具體化,是指導我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推進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文件。省委還強調各地要聯實際,研究制定具體措施。

就我市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市委堅持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自覺把中央、省委精神和xx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爲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堅強保證。但在駕馭市場經濟、推進文化和政治經濟融合、實行科學民主依法執政、維護人民羣衆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等方面,我市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執政能力存在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不完全符合,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五個市”建設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的情況,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切實加以改進解決。正鑑於此,市委擬定了《實施意見》,提請本次全委會審議。這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實際行動,也是市委重視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具體體現。

(二)《實施意見》形成的基本過程

市委對《實施意見》起草工作十分重視,市委常委會進行了專題研究,提出了明確要求。市委書記xx同志及時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對《實施意見》起草工作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實施意見》起草工作經歷了調查研究、形成初稿、徵求意見等三個階段。起草組人員先後到市級機關、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和企業,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由市委辦、市府辦、市紀委、組織部、宣傳部和政法委等部門共同參與,着手起草《實施意見》。初稿形成後,市委第26次常委會進行了專題討論。此後,又廣泛徵求市委委員、候補委員、紀委委員,市級四套班子成員,各縣區委、市級機關各部門黨委(黨組)的意見,還專門召開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各個層面黨代表、民主黨派工商聯和老幹部等5個座談會,先後共徵求了625人次的意見,對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了認真研究和吸收,並作了126處修改,形成了遞交本次全委會的《實施意見(審議稿)》。

(三)《實施意見》把握的總體要求

根據市委的總體要求和市委書記xx同志的指導意見,在起草《實施意見》的過程中,注意體現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的精神,正確把握中央《決定》和省委《意見》實質,保持思想政治上高度一致;體現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是推進偉大事業和偉大工程連結點的要求,緊緊圍繞加快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心任務,研究部署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體現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的實際,注重與市五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任務相銜接,正確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體現求真務實、重抓落實的作風,提出明確的目標載體和工作舉措,立足市級層面增強工作的指導性、針對性和操作性;體現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方法,既着力於從各個層面上解決影響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問題,又着眼於從整體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四)《實施意見》體現的主要精神

整個《實施意見》由8個部分、28條構成。全文貫徹了一條工作主線: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落實到加快科學發展中,落實到構建和諧社會中。明確了一個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堅持55年來黨執政的主要經驗,以保持黨同人民羣衆血肉聯繫爲核心,以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爲關鍵,以改革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爲重點,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爲基礎,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把握規律、求真務實,切實提高全市黨的執政能力,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出了一個總體目標:圍繞中央提出的四個“始終成爲”,從地方黨委、領導班子、黨的基層組織、黨員幹部隊伍等四個層面提出我市的具體目標。突出了一個主要任務:體現爲“六個堅持、六個水平”,堅持科學理論指導、發展第一要務、科學民主依法執政、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提高思想理論建設水平、領導經濟工作水平、民主政治建設水平、發展文化社會事業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水平和服務羣衆水平。強調了一個黨建保證:對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等各方面建設都作出了具體部署,着力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爲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堅強保證。

這次會議後,我們將根據審議的意見,對《實施意見》再作進一步修改完善,並根據市委的要求,進行責任分解,注重抓好落實,共同努力把我市黨的執政能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第五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

[摘要]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實踐的重要性由此而知。暑期社會實踐是檢驗我們知識的最好方法,夠把所學知識及工作方法成功地運用於社會實踐當中去實現一個大學生向專業化社會工作者轉換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農”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成爲社會的焦點,尤其是在今年2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出臺後,全國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成爲人們討論的主題。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要求。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着眼長遠、與時俱進的宏偉決策,對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設社會注意新農村意義深遠,任務艱鉅,必須着眼長遠,立足當前,統籌兼顧,穩步前進。

七月三日至九日在趙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諸暨社會實踐小分隊通過實地考察,與鳳儀當地居民的交流,以及有關教育和社會保障機制的建設的調查,我們學習到了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同時也學到了一些建設過程中的矛盾和解決方法,並對現在建設遇到的困難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一.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的年齡段主要在20—60歲之間,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學生,大多數人爲國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數爲本科或本科以上學歷。

三.調查內容

1農村教育狀況

要普遍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必須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此次對於教育狀況的調查對象主要是學生和其家長,他們大多數人都表示對當地的教育服務狀況滿意,學校沒有亂收費的現象,國家的義務教育給大多數的人減輕了負擔,國家的減負政策效果也很明顯,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表示學校要適當增加一些活動器械以滿足學生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數家長都認爲投資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學校就讀,自己會盡一切努力爲孩子爭取,他們認爲只有學習好了才能夠在這個社會立足,才能夠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2農村醫療服務狀況

大多數的人都認爲當地的醫療服務狀況比較好,能夠滿足需要,同時村裏的醫療保險也比較

到位,可以及時解決看病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過大家覺得醫療保險報銷的費用還是太少,特別是小病不能解決;醫療機構的醫療(包括醫藥,掛號,住院等)費用高,手續繁瑣,定點醫院等限制有的時候讓人難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時候,國家報銷的比例相對還是比較少,所以大多數的人認爲醫療保險要以保大病,保住院爲重點,很少的人認爲應以保門診或保小病爲重點。雖然醫療保險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參加了,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錢就能夠再出現意外狀況的時候獲得比較大的補助。投保的費用當中大多數都由村政府承擔,這得益於村企業良好的經(轉載自第一範文網http://,請保留此標記。)濟效益。所以大家對於自己承擔的比例還是比較滿意的,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對於患病後的就醫情況,大部分的人選擇的醫療單位村衛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選擇縣級或以上醫院。選擇村衛生室主要原因是離家近;而縣級醫院憑藉其質量也佔據一定份額。

四.農村居民醫療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鄉鎮衛生院醫療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經費緊張、設備簡陋。村民普遍的認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報銷範圍窄、比例低,報銷的醫藥費少。對小病、門診補償的比例很低。而一般來說,農民患上需住院治療的大病相對較少,而頭痛、感冒等小病時有發生,但不需住院治療。

二是村衛生所大都建在鄉醫家中,不合格,鄉醫普遍收入較低,待遇差。有部分的人認爲部分定點醫院不規範經營,亂收費,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損。調查顯示藥品較貴、檢查太多及亂收費是目前看病貴的主要原因。許多農戶反映,同樣一個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醫生那裏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點醫院卻要花費幾百元。

三是農村合作醫療機關有些工作人員服務態度不夠好,有些醫院報銷手續較麻煩。大多數調查對象認爲定點醫院少,看病手續煩。農民就醫大多數選擇村合作醫療站以及個體醫生。因爲他們覺得這些醫療單位離家近,就醫方便,藥價便宜,收費低,服務態度好。定點醫院少,給農民看病帶來不方便。

五.針對調查結果,通過查閱資料我們提出的看法

對於教育

1.鄉鎮政府應該把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學校爲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戰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農村教育工作,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和引領作用,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知識和人才支撐。

2.可以組織實施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建設遍佈鄉村學校的遠程教育網絡,建立和完善城鎮教師到農村任教服務制度,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大幅度提高農村中國小經費保障水平,讓所有農村孩子都能上學讀書,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

3.要加快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有效統籌城鄉各級各類教育資源,送知識、送技術、送人才下鄉,滿足農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推進“農科教”結合,統籌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規劃,創新農民培訓機制,把農村學校建設成爲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提供經濟信息服。

對於醫療

1、加大政府的宣傳力度,提高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維繫全市農民的民心工程。從調查情況看,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投入,逐步加大對農村衛生醫療的投入力度,加強基礎醫療,這是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使各級組織和全社會都關心支持農村的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做好農村的醫療衛生工作。

2、加大資金投入,逐步改變鄉村醫療衛生設施簡陋的狀況,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一環。建議:一是鄉鎮衛生院實行收支兩條線,在編在崗的鄉鎮衛生院人員工資實行統發,並安排一定資金有計劃的購置和更新一些設備,特別是一些應急的搶救使用的設備。二是對村級衛生室進行整合,規範村衛生室功能及鄉醫的工作職責。三是擴大和延伸村鎮環境衛生整治,進一步做好農村家園清潔工作。

3、增加定點醫療機構的數量,方便參保農民就醫。把有能力,醫療服務狀況好,設施先進,服務態度好的醫療機構吸收進醫療合作制度中,讓參保的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定點醫療機構,方便參保農民就醫。

4、要十分關心重視農村醫療衛生這支隊伍的建設。一是要加強思想教育和業務學習培訓,不斷提高鄉鎮衛生院人員、鄉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醫風醫德和業務水平,更好地爲村民服務。二是要激活用人機制,爭取更多更好的優秀人才到鄉鎮衛生院工作。三是建設好鄉村診所,提高鄉醫待遇。在新農村建設中把鄉村診所的規範化建設列入議程,逐步建設好診所分離的村級診所,配備好基本的診療設備,同時改善鄉醫生活待遇,讓鄉醫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5、國家可以調整補償的標準,擴大報銷的範圍,不僅大病住院等情況可以報銷,小病國家也可以幫助解決一部分,解決大多數人的需求。從調查資料分析,報銷比例低是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不滿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及時調整補償標準,使基金既不沉澱過多,也不出現透支,提高農民受益程度。

六.後記

建設新農村,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建設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的重大舉措。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國新農村建設會越來越好。我們大學生也應該積極投入到建設新農村的大潮中,爲新農村建設盡一份自己的力。

向你推薦更多精彩範文: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

十六屆五中全會心得體會(一)

十六屆五中全會心得體會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的體會

十六屆五中全會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