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 書 有 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1.04W

觀 書 有 感精品多篇

觀 書 有 感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並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二、重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1、課前蒐集作者資料。

2、瞭解古詩故事。

3、投影。

4、掛圖。

5、多媒體或音像資料。

冬夜讀書無遺力

示工夫少——老

子聿躬行——絕知

觀書半畝方塘:清澈透明源頭活水

有感(人的心智)(更加聰明)(讀書汲取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導入。

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

1、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同學們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愛的古詩。

2、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呀?

1、簡介陸游。

2、解題,釋題。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

題意:用冬夜讀書生髮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

3、初讀指導。

4、理解前兩行詩句。

學問:讀書學習。無遺力:不遺餘力。

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

5、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1、學生背誦學過古詩。

1、教師範讀,學生畫出生字。

2、學生讀生字,認讀並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4、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學習《觀書有感》

6、理解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行:親自實踐。

7、說說第三、四兩行詩的意思。

8、體味第三、四句的含意: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9、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誦《冬夜讀書示子聿》。

2、背誦這首古詩。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a、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聯繫詩句理解詞語“鑑”、“徘徊”、“渠”、“如許”等,並說說詩句的意思。

c、記下不懂的問題。5、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6、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7、自由練讀。指名讀。評價。再讀。齊讀。

8、指導背誦。

1、交流自學情況。

三、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四、佈置作業。2、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鑑:鏡子。

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雲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

渠:它,措方塘。

如許:如此。

3、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1、分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詩。

2、請二至三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1背誦課文。

2、默寫古詩。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

3、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4、有感情地朗誦,背誦。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象。

5、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練習背誦。

觀書有感 篇二

一、背景

1、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十二冊《古詩兩首》之二《觀書有感》

2、文本解讀: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的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纔會如此清澈這一現象,聯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一深刻的道理。怎樣在古詩中挖掘語言因素,何主任的“三個留下”給了我啓發,決定從“語言、形象、情感”入手。

3、文本與學生經驗:

學生較易理解詩句的意思,但對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卻難以領悟。如果教師直接講給學生聽,雖然學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會太深,我決定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

4、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3)、激發學生讀書、學習的興趣。

5、教學設計:

1)、自學爲主,通過查工具書、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弄清詩句的意思。

2)、反詰題意(詩中沒有寫讀書,不如改成《觀塘有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主動去探究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3)、通過想像在學生頭腦中留下詩中所描繪的內容。

二、實施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教學活動一:

在學生理解了詩中的詞語和詩句意思的情況下,教者看看板書的課題,看看語文課本,滿臉疑惑,提問: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

生:吃驚,仔細讀古詩。

師:同意的舉手。

(有十幾位學生舉手)

師:舉手的同學請到講臺前來,我們舉行一個小小辯論賽,爲了能更好地說服對方,再讀讀古詩。

站在講臺前的學生舉手:老師,我能不能下去,我發現不能改。(師示意可以下去,此時講臺前只剩下2名學生)

師:看看誰能說服我們,你們同桌之間先練練。

生1:詩中沒有提作者看書……

師:上前握手,謝謝你支持我。

生1:我不是這個意思……

生2:詩中沒有提書和讀書,可是詩人是在池塘邊讀書。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2:(邊指書上的插圖邊說)從圖上知道的,詩人正在讀書。

師:借圖理解是個好方法,值得借鑑。

生3:當時詩人在讀書,有一個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邊的景色恍然大悟,就寫下了《觀書有感》這首詩。

師:看到了什麼景色?恍然大悟,悟到了什麼?

生3:看到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天光和雲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閃耀浮動。

師:還看到了什麼?

生4:看到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所以池塘裏的水才這麼清。

師:悟到了什麼?

生4:我悟到:詩人是想說明一個道理,要想知識淵博,就必須多讀書。

師:有點意思。

生5:(搶着說)我覺得他們說得都不夠具體,這首詩裏蘊含着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要想永遠都有學問,就得不斷地用新的知識去填充,說得俗一點,就是兩個字:充電。所以我詩的題目不能改。

(掌聲一片)

………………

………………

教學活動二:

師: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一遍這首詩,你看到了什麼?

(觀書有感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生1:我看到:一塊半畝大的池塘清得就像一面鏡子,天上的陽光和雲彩在水面上浮動,有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來。一位詩人正在岸邊讀書。

生2:我彷彿看到:一個少年在池塘邊讀書,十年如一日。後來,他成才了,做了大官,可他仍然刻苦學習着。

生3:我看到:一個半畝大的池塘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陽光和雲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閃耀浮動。一個孩子在那裏讀書向別人請教問題。他堅持刻苦學習,獲取新的知識。長大後,中了狀元,當了大官。可他仍然堅持學習,去獵取更多的知識。

生4:我看到:一個半畝大的池塘平靜得像一面鏡子,太陽光和雲彩的影子在水面上閃耀。爲什麼池塘裏的水會那麼清澈呢?原來在它的源頭有一股源源不斷的活水涌進來。回憶完這一切,眼前立即出現了這樣一行字:要想有真才實學,就得不停地“充電”。

………………

………………

師:讓我們邊想着這美麗的景象,邊吟誦這首詩。

(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誦)

三、總結

背誦古詩,學生往往興趣濃厚;理解古詩,學生卻往往疲於應付。古詩內涵豐厚,意蘊雋永,我們平時大多喜歡用自己幾十年的語言經驗去理解古詩,然後再強行傳達給學生。所以學生學習的古詩語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語言經驗建立起來的新的語言積累,這樣的語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

所以在本節課中,爲了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古詩的語言,自主構建新的語言積累。我打破常規:在學生理解了詩中的詞語和詩句意思的情況下,再從課題入手,反詰詩題《觀書有感》,向學生提出:詩中隻字未提讀書,怎麼詩題卻是《觀書有感》,不如換成《觀塘有感》吧?由於每個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獲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積累的語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淺。我於是小小辯論會的形式出現了,讓持詩題應是《觀書有感》觀點的學生,來說服教師和個別學生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興趣,由“讓我讀,讓我說”變成了“我要讀,我要說”,而且是“我要讀好,我要說好”,否則怎麼能說服得了老師。

這樣,學生學習語言就是在創造性地學習語言,生成都是從心中涌出的的鮮活的語言,都是有個性的真正屬於自己的語言。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者吟誦古詩,讓學生聯想畫面,學生很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理解上,用語言繪出了鮮活的詩的畫面,並且將理性認識還推進了一層。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者的帶領下由自主獲得語言到獨立想象畫面,再到深刻把握詩意,都是在強烈求知慾的驅使下逐步實現的,留下形象、留下語言、留下情感確實得到了體現。

觀書有感 篇三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於方塘的重要性。

3、瞭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鑑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教學 難點:

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係,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瞭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特色:

1、教學建立在對詩的正確的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表現,呈現出多種動態生成的教學預設。

2、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詩句的意思,如在讀與畫中理解,在將“渠”改爲你、我、他的語言運用中加深理解,在有與沒有“源頭活水”的對比中理解等。

3、對詩句的活學活用,如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爲“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爲無源頭活水來。”

4、對教學時機的智慧把握,如將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宋詩講理的知識點以及開卷有益方面的名言與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對接。

5、板書的四次變化是詩的解讀,也是詩的創造。

預習積累: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裏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高爾基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教學過程:

一、觀塘

1、導入

學詩要達到正確誦讀、解意、悟境,今天我們能否做好這幾點?先自學,要求做到:讀正確、通順,讀出節奏。

2、檢讀。

3、自學嘗試理解意思,讀出畫面。

4、檢讀、助讀

你認爲哪些字詞的意思較難理解?或要引起同學的關注? 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想怎樣的池塘?可以畫出來。(半畝、方、清、源頭活水) 你彷彿看到什麼?聽到什麼? 交流,同桌。 集體交流、相機朗讀。

(同學們,塘雖小卻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備註:“天光雲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聯繫詞語的前後搭配。誰在徘徊?“源頭活水”的意思要重點理解,可以查成語詞典。)

二、觀塘有感

1、導讀全詩:這是一個怎樣的池塘?詩人產生的疑問是?放開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詩句活用:(將“渠”改爲你、我、他。): 誰用詩句問問小池塘爲何清。老師做小池塘,生問老師。(渠——君,你,汝。老師故做沒有聽清狀回答:問我那得清如許呀,爲有源頭活水來。)老師問另一學生:問他那得清如許?學生回答:爲有源頭活水來。)

3、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呢? (老師擦去“有源頭活水”)方塘怎樣?同桌思考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板書:枯竭、陳腐、污濁。教師擦去“一鑑、天光雲影、清”,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爲: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爲無源頭活水來。 有源頭活水的半畝方塘是——誰來背誦一遍?(或者是將擦去的字寫上,並寫上題目)。

三、觀書有感

1、老師故意讓學生齊背——《觀塘有感》,引起學生疑問,引出讀書法——讀書要看清題目,題目是文眼呀!

2、問:爲何是《觀書有感》?借塘來說觀書感。理解:觀,看,看見,有見解。感,用心悟,悟出滋味。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宋人最講理。宋詩特點常借景(物)寓理。當時在看書,將看書體會心得寫了出來。

3、詩人看書有何感想呢?同桌討論。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鏡,胸懷寬廣,清,高潔;塘——書,知識,天光雲影;„„) 相機出示開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見預習積累)

備註:當學生不會時導法;

1、小塘呀小塘,你爲什麼這麼明淨呀?你這麼小爲什麼容得下天光雲影在你的肚子裏呀?你爲什麼這麼聰明呀?朱子呀,你爲什麼這麼有學問呀?

2、塘有源頭活水就——,人觀書就——。

3、把“半畝方塘”改爲“方寸之心”

4、宋詩借物喻理的特點。如蘇軾《題西林壁》等。)

四、拓展學習——宋詩借物(景)喻理的特點 學習《觀書有感》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詩中有悟,詩中有理)

板書設計:

(動態生成)

初: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變: 半畝方塘 開, 共徘徊。

問渠那得 如許,爲 來。

再變: 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

問渠那得濁如許,爲無源頭活水來。

還原: 方寸之心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我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 篇四

教學內容:(蘇教版六上第22課)

《觀書有感》 南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於方塘的重要性。

3、瞭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鑑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係,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瞭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特色:

1、教學建立在對詩的正確的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表現,呈現出多種動態生成的教學預設。

2、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詩句的意思,如在讀與畫中理解,在將“渠”改爲你、我、他的語言運用中加深理解,在有與沒有“源頭活水”的對比中理解等。

3、對詩句的活學活用與理解聯繫在一起,如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爲“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爲無源頭活水來。”

4、對教學時機的智慧把握,如將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宋詩講理的知識點、“問我(朱熹)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以及開卷有益方面的名言與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對接。

5、板書的四次變化是詩的解讀,也是詩的創造。

預習積累: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教學過程】

一、觀塘—— 反覆誦讀,初感詩意

1、導入:

(1)交流背詩句,學古詩的方法(如畫簡筆畫等),可相機板書——誦讀、解意、悟境。

(2)學古詩通常要達到正確誦讀、解意、悟境,今天我們學的一首宋詩——指讀課題,知道課題意思嗎?學生、教師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家,他常借詩來講道理。要做到誦讀、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這幾點嗎?先自學,要求做到:讀正確、通順,讀出節奏。

2、檢讀。(後二句的節奏,生讀師畫線。相機點撥古詩的韻味“壓韻”,再讀。)

3、自學嘗試理解意思,讀出畫面。要求:

用心去讀,想辦法理解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詞可以查工具書,沒有工具書可以猜猜看。 (在巡視中點撥、表揚,發現畫的好的同學上臺板畫)

4、同桌交流

5、集體交流、相機朗讀:(經過剛纔的努力你哪些詞句弄明白了,哪些詞句還有疑惑,說出來相互學習。

6、請一人完整說說詩的意思。

(由詞到句,有句到詞,前後聯繫,兩句一解,存疑、方法點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爲南溪書院)內,只要說池塘就可以了;鑑,下爲金,古代銅磨平爲鏡,用布蓋着,用時打開,所以說——開——爲了押韻換成鑑開。用心寫“鑑”一遍,把鑑字記在心底,讓自己的心如明鏡。半畝方塘一鑑開,寫出了池塘水的——平清亮,僅僅清嗎?繼續關注,聯繫下句光、影理解清亮。天光雲影共徘徊,光,影:光,光彩;影,影子、倒影,光彩閃耀,雲影浮動——互文手法。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問渠哪得清如許,問——問什麼?與“?”呼應。渠,可暫存疑,理解聯繫上兩句,再聯繫本句誰清——渠清,得出第三人稱他,不是你,也不是我,是他方塘。問渠哪得清如許一句理解點撥:你看到無比清亮的池塘水,你會發出怎樣的疑問?從而理解哪得、如許。哪(nǎ)得:怎麼會。哪:怎麼。清如許:這樣清澈。如許:如此,這樣。清如許——如許清,爲讀起來抑揚頓挫。爲有源頭活水來,源頭,起源,發源地,源泉,畫圖解。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的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不解。 )

二、觀塘有感 ——入情入境,聯想再現

1、導讀全詩:這是一個怎樣的池塘?詩人產生的疑問是?放開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我們初步理解了這首詩,接下來要讀出畫面,在腦海中浮現出畫面,並用你的朗讀展現出一幅幅畫面,邊板書邊解說:讀出畫面(浮現、展現)。自己先練習。(前兩句一讀。1、池塘裏有——(日光雁影、月光荷影、花光柳影)什麼感覺?美嗎?讀出美,美美地讀。2、徘徊地讀(光彩閃耀,雲影浮動)。有徘徊的感覺!後兩句一讀。1、問的好,出一道挑戰題,從哪裏看出“清如許”。2、來,你聽出——的水,——地來?你用讀來告訴大家。教師評價語:聽了你讀這首詩,我也感覺在我的心間流淌着一股股清泉了。)

3、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呢? (老師擦去“有源頭活水”)方塘怎樣?同桌思考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板書:枯竭、陳腐、污濁。教師擦去前兩句,邊擦邊說:美景都消失了。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後兩句改爲:問渠哪得濁如許,爲無源頭活水來。現在注入源頭活水,有源頭活水的半畝方塘是——誰來背誦一遍?

4、讀到這裏,你明白了什麼?——有源頭活水,塘就——;無——。看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是多麼重要呀!

三、觀書有感 ——多元解讀,品悟詩理

1、導學生產生疑問:讀題目,看詩句,你又弄不明白什麼?爲何是《觀書有感》?詩的內容寫的是池塘吸收源頭活水就清,不吸取源頭活水就濁,但這與人看不看書有什麼關係呢?再次簡介朱熹:理學家,他常借詩來講道理,會說什麼道理?讀書與方塘之間有什麼聯繫嗎?)(相機板書:悟理)

2、同桌交流。

3、集體交流:你悟到一個什麼道理? 你還想到了什麼話?(相機板畫:書、實踐 —— 人(清))

相機出示開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見預習積累)

相機評價:朱熹由讀書想到塘,你能從塘的清濁想到人的學習,你是朱熹的知音呀!

4、人怎樣才能做到清如水明如鏡呢?閉上眼睛一齊朗誦。

四、結課法——延伸拓展,昇華認知

拓展學習——哲理詩

1、教師小結:朱熹的這首詩既有優美生動的畫面,又蘊藏着深刻的哲理,這一類詩叫做哲理詩。比如有的詩告訴我們——,學生說詩句。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居高臨下地多角度地觀察和分析問題,才能不被錯綜複雜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登飛來峯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只有立足高遠,才能夠排除種種迷霧,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登鸛雀樓——唐 王之渙)

2、小結學習方法,引導自學下一首古詩:吟誦——解意--讀出畫面(浮現、展現)——悟理。同學們採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自學下面的古詩。(或書上前一首)

琴    師      [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賴於主、客觀的緊密配合。)

板書設計:(動態生成)

初: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變: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爲無源頭活水來。

板畫:

源頭 活水 —— 方塘 (清)

書、實踐 —— 方寸之心、心智(清)

板書:吟誦——解意--讀出畫面(浮現、展現)——悟理

附:

餘讀《觀書有感》有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觀書有感 篇五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於方塘的重要性。

3、瞭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鑑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係,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瞭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積累,更是溝通,是學會帶着情意去溝通。因此,古詩教學中,讀是基礎,悟是關鍵。要以讀爲本,重在悟情、傳情。在教學中,教者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相互交流中,朗讀、品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在朗讀與吟誦中走進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並着眼課題,啓發思考,回扣主題,補充閱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過程】

一、品讀名句 初識作者。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古詩兩首》,首先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這有四句名言,請你去讀一讀,力爭讀懂它們。【出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活到老,學到老。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

2、學生自由讀——能讀懂嗎?它們都是關於——讀書的,能給我們很好的警示,我們一起熟記於心。【齊讀】

3、知道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是誰說的嗎?(朱熹)【板書,強調“熹”的寫法】

4、這就是朱熹,【課件出示簡介】默默地看。【朱熹,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他學問廣博,治學勤奮,一生共撰寫了50餘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爲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寫的詩善於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一起來讀一讀這段簡介中的首尾兩句。

二、品析詩句 理解詩意

1、首先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的自學提示,初步自學這首詩。【出示自學提示:1、反覆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2、理解重點詞語,說說各詩句的意思。3、藉助插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生開始自學,師巡視,提示要紮紮實實把這三個要求落實到位了。一半時間後,可以建議學生互相交流交流。

2、檢查誦讀。

3、品讀一二句。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麼多遍,你知不知道詩中描繪的是什麼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畝】這是怎樣的半畝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來回答【板:清】

2)瀏覽全詩,哪幾句描繪了它的清?(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讀】

3) “鑑”是個生字,什麼意思?(鏡子)古人用的是銅鏡,不用時,用軟布把鏡面遮住,用的時候再把它打開,這就是——一鑑開。“半畝方塘一鑑開”,短短7個字,包含了一個多麼美妙的比喻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面(打開的鏡子),寫出了方塘的——清澈明淨。【板:清澈明淨】水的清澈明淨還表現在哪?

4)(“天光雲影共徘徊”)這句什麼意思?方法:連詞成句,調整詞序,添加詞語。(藍天白雲清晰地倒映在水中,來回地移動)藍天和白雲一齊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動着,它暗示了我們什麼呢?(池塘的水在緩緩地流淌)

5)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美的景色,明麗清新的自然風光總是讓人非常喜歡。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來朗誦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師讀,生交流】

6)同學們,雖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觀,卻很能夠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名讀——要求邊讀邊想象畫面會讀得更好,再指名讀——女生齊讀——一起美美地背一背這兩句】

4、品讀三四句。

1)過渡:詩人好學善問,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產生疑問——問渠哪得清如許?翻譯一下,他有什麼疑問?(爲什麼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麼原因呢?詩人自問又自答——爲有源頭活水來。【出示三四句】

2)“爲”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èi”,第四聲,作什麼意思?(因爲)它向我們解釋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板:源頭活水】怎樣的水纔是活水呢?(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

3)我們可以想象:遠處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匯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斷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樣新鮮清澈。

4)連起來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5)如果沒有活水涌來,方塘會怎樣?(水面就不會那麼清澈了,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污染,天光雲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可見,源頭活水對於小池塘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啊!

5、小結:同學們,詩人看到這半畝方塘雖然小了些,但因爲有活水不斷流進,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歡呢?配樂讀全詩,讀出詩人心中的喜歡之情。

三、辯論明理 享受詩趣。

1、朱熹說:“讀書須有疑,方有長進。”整首詩的意思都理解了,學到這兒,你有什麼疑問嗎?(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相機出示填空題: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使池水            。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使人__________。板書:人的心智:  更加聰明  ←   讀書汲取 】

2、教師小結: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含在詩中。

3、此時此刻,再讀這一首詩,我們又該如何去讀?(重點讀好“哪得”,“如許”,“活水”,及問號。後兩句要讀得意味深長,一語雙關)【指名讀(2人)——齊讀】

四、拓展延伸 溫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讀書的道理巧妙地藏在這首寫景詩裏,使人們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觀點,真不愧爲一個傑出的理學家。而像這樣的詩叫作“說理詩”。【板書:說理詩】

2、其實我們接觸過許多這樣的詩,試一試,你能回憶嗎?【出示: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像一首詩中所寫:(        ) ,(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穫,正如詩中所說:(        ),(        )。  當你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回頭再看那些困難,就會覺得,那些困難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這正是(        ),(        )。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努力奮鬥,莫等歲月消逝,機會失去,空悲切,直後悔。這正是(            ),(             )。】

五、反覆誦讀,完滿總結。

六、作業佈置。

1、閱讀朱熹的《觀書有感(二)》,藉助註釋,說說詩句的意思,並想一想這首詩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讀書道理。(靈活機動處理,若時間寬裕,就作爲課堂上補充閱讀)

2、蒐集一些讀書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詩和同學分享。

觀 書 有 感 篇六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於方塘的重要性。

3、瞭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鑑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係,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瞭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特色:

1、教學建立在對詩的正確的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表現,呈現出多種動態生成的教學預設。

2、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詩句的意思,如在讀與畫中理解,在將“渠”改爲你、我、他的語言運用中加深理解,在有與沒有“源頭活水”的對比中理解等。

3、對詩句的活學活用與理解聯繫在一起,如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爲“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爲無源頭活水來。”

4、對教學時機的智慧把握,如將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宋詩講理的知識點、“問我(朱熹)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以及開卷有益方面的名言與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對接。

5、板書的四次變化是詩的解讀,也是詩的創造。

預習積累: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裏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高爾基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教學過程】

一、觀塘

1、導入:學唐詩通常要達到正確誦讀、解意、悟境,今天我們學的一首宋詩,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宋人最重講理。宋詩特點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誦讀、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這幾點嗎?先自學,要求做到:讀正確、通順,讀出節奏。

2、檢讀。(相機點撥古詩的韻味“壓韻”,再讀。)

3、自學嘗試理解意思,讀出畫面。要求:

(1)、一句一句地讀想辦法理解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詞可以查工具書,沒有工具書可以猜猜看。

(2)、一句一句地讀,整體地讀,想想你看到怎樣的池塘?可以畫出來。

(在巡視中發現畫的好的同學上臺板畫)

4、同桌交流

5、集體交流、相機朗讀:

(1)、句義(在理解句意中理解詞義) (你彷彿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同學們,塘雖小卻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備註:“天光雲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聯繫詞語的前後搭配。誰在徘徊?“源頭活水”的意思要重點理解,可以查成語詞典。)

二、觀塘有感

1、導讀全詩:這是一個怎樣的池塘?詩人產生的疑問是?放開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我們初步理解了這首詩,接下來可以用朗讀的方式去鞏固理解、深化理解這首詩,讀出詩的味道。(邊讀邊展開畫面,結合古詩的平仄美——平音長,仄音短,其中“一”和“活”爲仄聲字;平音長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時間。抓住“開,天光、徘徊、渠、清、?、源頭、來”讀出畫面,讀出“打開、徘徊”等的動作、神情、姿態,讀出“源頭”在哪兒,讀出“來”的活水的鮮活、生命力、源源不斷。開,鏡子有半畝大要慢慢地打開;鏡子裏有——天光雲影,要邊欣賞邊打開。徘徊,誰來回走動?邊讀邊用手做動作表示音長:從桌左到桌右,再從桌右到桌左。渠,渠清,問渠;你清?問你;師清,問師。來,長音,讀出活水來、新鮮的水來、純淨的水來、緩緩地來、源源不斷地來。)

3、讀了這首詩,我也感覺在我的心間流淌着一股股清泉了。

4、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呢? (老師擦去“有源頭活水”)方塘怎樣?同桌思考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板書:枯竭、陳腐、污濁。教師擦去“一鑑、天光雲影、清”,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爲:半畝方塘鍋底(黑洞)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爲無源頭活水來。 有源頭活水的半畝方塘是——誰來背誦一遍?

三、觀書有感

1、老師故意讓學生齊背——《觀塘有感》,引起學生疑問,引出讀書法——讀書要看清題目,題目是文眼呀!(理解題目:當時在看書,將看書體會心得寫了出來)

2、導學生產生疑問:爲何是《觀書有感》?詩的內容寫的是池塘有源頭活水就清,無源頭活水就濁,但這與朱熹看不看書有什麼關係呢?(學生思考片刻)(如學生不會再啓發——難道看書人就清,不看書人就濁嗎?)再次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宋人最重講理。宋詩特點常借景(物)寓理。(板書“悟理”,大理學家在詩中講什麼道理?)

3、同桌交流。

4、集體交流:大理學家在詩中講什麼道理?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鏡,胸懷寬廣,清,高潔;塘——書,知識,天光雲影;……)

相機出示開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見預習積累)

(備註:當學生不會時導法:

(1)問他那得智(才、慧、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2)、小塘呀小塘,你爲什麼這麼明淨呀?你這麼小爲什麼容得下天光雲影在你的肚子裏呀?你爲什麼這麼聰明呀?朱子呀,你爲什麼這麼有學問呀?

(3)、塘有源頭活水就——,人觀書就——。

(4)、把“半畝方塘”改爲“方寸之心”。

(5)、宋詩借物喻理的特點。如蘇軾《題西林壁》等。)

(若時間緊湊則結尾方法:當然源頭活水不僅是讀書,還要行萬里路,正如陸游所說:“紙上得來……”)

四、拓展學習——宋詩借物(景)喻理的特點

學習《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詩中有悟,詩中有理)

板書設計:(動態生成)

初: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變:半畝方塘 開, 共徘徊。問渠哪得 如許,爲 來。

再變: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爲無源頭活水來。

還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板畫:

源頭     活水    ——     方塘 (清)

書、實踐         ——     方寸之心、心智(清)

觀書有感 篇七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國小 2.學科:語文 3.課時:1        教學課題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22課《古詩兩首》——《觀書有感》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3.瞭解哲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鑑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觀書有感》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這首詩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不斷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從而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係,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瞭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教學突破:通過【百度詞典】和【百度圖片】的搜索,學生較易理解詩句的意思,但對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卻難以領悟。如果教師直接講給學生聽,雖然學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會太深,我利用【百度mp3】反覆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讓學生一遍遍地讀詩,在朗讀充分的情況下,啓發學生質疑,從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學生不覺中明白了詩的寓意,也瞭解了哲理詩借景喻理的特點。再用【百度百科】和【百度文庫】拓展了其它的哲理詩,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教學準備:利用“百度搜索”蒐集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1.打破古詩死記硬背呆板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走進作者,走進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 2.圖文結合,體味古詩內容;文題勾聯,感悟詩人情感。       教學過程一、釋題,交流詩人的資料1.讀題,釋題 (1)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首古詩——《觀書有感》, (生齊讀:觀書有感)什麼叫“觀書”?(讀書) (2)題目的意思誰會解釋?(觀書:讀書,也就是作者讀書之後的感想。) 2.交流作者朱熹的資料 同學們,在預習時蒐集了朱熹的資料,誰來交流一下? 【百度百科】朱熹: 指名讀朱熹的百科名片。二、通讀,讀正確、讀出節奏同學們,吟誦古詩有三種境界,看看大屏幕,你能達到哪個境界? 指名背古詩,並有一人將古詩默寫在黑板上。 第一種境界:字正腔圓 本詩作者朱熹說過:“凡讀書,需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誰能口齒清楚、準確地讀? 第二種境界:讀出節奏 詩有了節奏,就會給人美的享受。誰能讀出七言絕句的節奏? 第三種境界:讀出韻味 讀詩不在於語調的高低,在於讀出詩的韻味。理解了古詩我們就能很好地讀出詩的韻味了。三、概括,找出“詩眼”(1)加上預習讀的,我們已經把這首詩讀了很多遍了,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到現在,你知道在這首詩裏作者描繪的是什麼?(半畝的方塘)。(板書:方塘) (2)一個怎樣的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板書:(清)四、理解,讀出畫面1.瀏覽全詩,看看方塘的“清”體現在哪兒呢?(出示課件: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2.理解前兩句詩 a.這句詩中的“鑑”是什麼意思呢? 【百度詞典】鑑: 學生瀏覽後選擇,鑑:鏡子(讓學生上臺寫“鑑”),古人用的是銅鏡。 【百度圖片】銅鏡:一鑑開:一面打開來的鏡子(古代的銅鏡用簾子蒙起來,用時打開 半畝方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說明什麼?——方塘清 交流:比喻的手法 b.像鏡子一樣的池塘倒映出什麼呢?(天光雲影) 什麼樣的“天光雲影”?——徘徊 【百度詞典】徘徊: 學生瀏覽後選擇,徘徊:來回移動 詩中什麼隨着什麼來回移動?(天光雲影隨着池水來回移動) c.連起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3.配樂範讀,激發想象 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美的景色,老師非常喜歡這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畫面,聽老師朗誦這兩句詩。 【百度mp3】高山流水 古箏: ,,,[%b8%df%c9%bd%c1%f7%cb%ae+%b9%c5%f3%dd]&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8%df%c9%bd%c1%f7%cb%ae++&si=%b8%df%c9%bd%c1%f7%cb%ae;;%b9%c5%f3%dd;;0;;0&lm=-1&mtid=2&d=9&size=5242880&attr=8,0&titlekey=510319328,1959582186&mtype=2 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自由描繪) 4.一邊想像畫面,一邊美美地朗讀這兩句詩。(配樂讀) 5.多美的景色呀!藍天和白雲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爲什麼會不停地晃動?(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動,流動着的水也就是——活水)(板書),也可以這麼說第二句的”徘徊”爲下文的“活水”做鋪墊。出示後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6.理解後兩句詩,交流 a.渠:相當於“它”的意思,這裏指方塘; b.清如許:這樣的清澈 c.爲:因爲 7.看着這清如鏡的池塘,你一定有個問題想問問小池塘?——小池塘爲什麼會這麼清啊?你們明白嗎?看來你已經和朱熹一樣找到答案了。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爲有源頭活水來。讀該句。(課件演示畫面)再次吟誦該句。五、質疑,明白詩理1.質疑 同學們,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就是說光學習不去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如果把詩句的意思和題目聯繫起來思考思考,你一定會發現什麼的,發現了什麼? 我們剛纔一直在欣賞詩中描繪的方塘美景呀!這詩中可一個“書”字也沒有,怎麼能叫“觀書有感”呢? 2.悟理 寫方塘與讀書有關嗎?有着怎樣的聯繫呢?課件出示: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使池水            。 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使人__________。   (板書:新知 心智明) 師:朱熹看到方塘的水,想到了什麼?他是怎麼認爲的? 生:想到了讀書,朱熹想到了讀書就像方塘裏的水一樣,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獲取新的知識。 出示、齊讀:就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方塘變得如此清澈,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 師:詩人借方塘來說清楚一個事理,這叫譬喻。朱熹先生把讀書的道理巧妙地藏在這首寫景詩裏,富有哲理,而像這樣的詩叫作“哲理詩”。 3.聯繫生活,拓展運用 這首詩中富有哲理的這句“問去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已成爲千古名句,被人們傳誦、被人們應用。 課件出示片段1:朱雪琦的文章寫得好,小記者採訪她,請她談談訣竅。她笑了笑,指了指身後的書櫃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在文中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流傳近千年,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意思。 出示片段2:“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太陽雨公司蓬勃發展的今天,正是由於多年來恪守“誠信服務、客戶至上”的企業信條,追求高質量,高品位的結果。 在個片段中,清如許的“源頭活水”是什麼? “清”指什麼? 4.誦讀後兩句詩 好的詩句能流傳百年,而朱熹的這兩句詩卻流傳了近千年,現在在“南溪書院”的“活水亭”上,還能清晰地看得見朱熹的這兩句飽含哲理的詩。 【百度百科】活水亭: 讀——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如今,太陽雨公司仍然憑着這兩句詩發展地蓬蓬勃勃,讀——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我想,在我們大家的心裏也一定深深烙上了這兩句讓我們思考一生的詩,讀——    5.配樂誦讀古詩 朱熹的詩那麼含蓄,這不僅是景,更是一種理,板書(景 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麼巧妙,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吧!讓這首詩啓迪你一輩子,定格在你心裏一輩子。配樂讀。(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詩裏,這就叫讀出韻味。) 【百度mp3】高山流水 古箏: ,,,[%b8%df%c9%bd%c1%f7%cb%ae+%b9%c5%f3%dd]&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8%df%c9%bd%c1%f7%cb%ae++&si=%b8%df%c9%bd%c1%f7%cb%ae;;%b9%c5%f3%dd;;0;;0&lm=-1&mtid=2&d=9&size=5242880&attr=8,0&titlekey=510319328,1959582186&mtype=2 學生每配樂誦讀一遍,就換一幅《觀書有感》的書法作品,邊欣賞邊誦讀。 【百度圖片】 【百度圖片】【百度圖片】六、補充學習《觀書有感二》    是啊,讀書能使人明白事理,同時也使讀書人的心靈像池水一樣明淨,一樣廣闊。朱熹在讀書過程中悟出了許多的事理,特別在讀書學習方面,給我們不少啓發。他說:“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我們再補充閱讀《觀書有感》其二,看看能不能做到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 【百度百科】觀書有感二首: 1.藉助網頁上的詞語註釋和譯文理解《觀書有感》(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意思。 2.談感受,悟哲理: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讀書積累知識的重要:我們要想在生活中應付自如,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就必須積累豐富的知識。這就如同江水大,船行就輕快一樣。做學問也是如此,做學問要功夫到家,纔能有所突破。七、拓展練習1.富有這裏的詩句還有不少,我們找一找。 【百度文庫】哲理詩句: 2.選用其中的詩句填空。(教師口述)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穫,正是:(                ),(               )。   當你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回頭再看那些困難,就會覺得,那些困難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這正是(            ),(            )。 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努力奮鬥,莫等歲月消逝,機會失去,空悲切,直後悔。這正是(            ),(             )。八、結語同學們,古詩,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遺產。不計其數的詩人都以一支細膩的筆,在文壇盡領風騷幾百年。愛國詩豪情滿懷,思鄉詩愁緒萬千,山水詩靜謐悠閒、送別詩依依不捨……在這繁花似錦的炫目中,哲理詩以它的平淡、冷靜成爲那獨秀的一枝,就讓我們學習它、運用它、熱愛它。 下課!       板書設計 觀書有感(說理詩) 朱熹 鑑 方塘清←源頭活水 心智明←讀書汲取      教學反思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哲理詩。爲了讓學生深入地瞭解朱熹以物喻理的巧妙,我巧妙地用“吟誦古詩三境界”貫穿全課教學,引導學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 本課的教學,我利用【百度百科】搜素出詩人朱熹的名片及圖片,並用【百度詞典】幫助學生理解了“鑑”和“徘徊”的意思,有利於整首古詩的理解。【百度mp3】搜素出《高山流水》的古箏曲,啓發了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在詩中賞畫,在畫中尋詩。配樂誦讀全詩的時候,我利用【百度圖片】搜索中書法家寫的《觀書有感》作品,音樂聲、讀書聲、書法作品交相呼應, 學生的腦海中便呈現出一幅動態的畫面,置身於情境中的學生怎能不有感而發? 讓學生通過質疑、解疑,突破教學難點,明白作者的用意,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已完全沉於課堂,置身課文的情境中,與文本、作者進行有意義的對話。這時,我又利用互聯網進行有效的拓展。利用【百度百科】搜索出觀書有感其二,學生藉助註釋與疑問很快理解了詩意,不僅又明白了一個哲理,而且對哲理詩有了更深的瞭解。這時進行一些哲理名句的拓展,就變得水到渠成,我利用【百度文庫】搜索出哲理詩句,並讓學生口頭填空。整個過程學生的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感悟深刻,學生的認識經歷了由膚淺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學習過程,個性得以充分張揚,情感得到了激發與培養,對哲理詩有了更爲深刻的體認與領悟。

觀 書 有 感 篇八

教學背景:1.面向學生:國小2.學科:語文

3.學生課前準備:(1)上網查閱,瞭解朱熹。(2)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讀音。(3)自學課文,理解感悟詩歌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於方塘的重要性。

3、瞭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鑑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泊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係,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瞭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名言引入,初識作者

1、同學們,國小六年來,我們一定積累了不少關於讀書的名言。誰來向大家彙報一下。(指名說,師相機點評)

2、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名言(出示名言,生自由讀)

知道這些名言是誰說的嗎?(朱熹)【板書,強調“熹”的寫法】

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

3、這就是朱熹,【課件出示簡介】生默讀:【朱熹,南宋著理學家、教育家、詩人。他學問廣博,治學勤奮,一生共撰寫了50餘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爲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寫的詩善於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初讀詩歌,感受韻律美

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範,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讀書讀累了,信步來到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於是他齊讀課題。師:何謂觀書?何謂觀書有感呢?

朱熹,一代理學宗師,他的讀書感受一定是與衆不同。想讀書嗎?那就請同學們打開書,對照屏幕上的自學提示,自學這首詩吧!【出示自學提示:1、反覆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2、理解重點詞語,說說各詩句的意思。3、藉助插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詩都是讀出來的,課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書聲,請人家放開聲音,認認真真地把詩多讀幾遍,看看大屏幕,你能達到哪個臺階?讀完後教師檢測。

(1)字正腔圓本詩作者朱熹說過:“凡讀書,需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誰能口齒清楚、準確地讀?

(2)有板有眼詩有了節奏,就會給人美的享受。誰能讀出七言絕名的節奏?

(3)富有感情誰能達到第3個臺階?指名讀,評價,師:到底什麼是有感情?其實,讀詩不在於語調的高低,在於讀出詩的味兒。(點擊,改成讀出韻味)至於到底讀出詩的韻味,學完這首你們自然就會了。

(在反覆吟誦中體味古詩的韻律美,達到“會讀”的地步)

三、抓住“詩眼”,理解詩意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到現在,你知道在這首詩作者描繪的是什麼?(板書:方塘)。

(2)一個怎樣的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板書:清)

(3)瀏覽全詩,哪句詩描繪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課件: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4)“鑑”是個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們要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條:鏡子(古代用銅製成)照仔細看。你認爲應該哪條意思?爲什麼?(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選擇合適的字解)

理解“開”: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我們可以藉助工具書的幫助,還可以聯繫句子、觀察圖畫。

“開”字怎麼理解?

老師課前查過資料了,古代的銅鏡有鏡袱蓋着,用時打開。現在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

師:我們經常用鏡子照美麗的小臉蛋,詩人說池塘像一面鏡子,那此時誰在照呢?

師:他們一邊照一邊徘徊呢!什麼叫“徘徊”?(強調雙人旁)

(5)如果你是朱熹你會怎麼讚美小池塘?指導書寫。會有誰?請同學們閉上眼晴,聽老師朗誦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讓學生自己描繪)

(6)同學們,雖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觀,卻很能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亮,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名讀----要求邊寫邊想象畫面會讀得更好,再指名---女聲齊讀---一起美美地背一背這兩句】(配樂讀)

(7)過渡:詩人好學善問,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產生疑問---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8)結合圖文,自讀感悟後兩詩的意思

“渠”是什麼意思?(它,指方塘。古詩中的人稱代詞與現代文不一樣,還記得《示兒》中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麼會。如此,這樣。清如許,這樣的清澈。

“爲”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ei”,第四聲,作什麼意思?(因爲)它向我們解釋了池塘清澈的原是----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板:活水】怎樣的水纔是活水民呢?(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

(9)我們可以想象:遠處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匯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斷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樣新鮮清澈。

(10)連起來說說這兩名的意思。

(11)師:如果沒有活水呢?

(預設: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污染。天光雲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就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可見,源頭活水對小池塘來說多麼的重要啊!

(12)小結,同學們,詩人看到這半畝方塘雖然小了些,但因爲有活水水斷流進,水如此清澈,怎樣不喜歡呢?配樂讀全詩,讀出詩人心中的喜歡之情。

四、辯論明理,享受詩趣

1、朱熹說:“讀書須有疑,方有長進。”整首詩的意思都理解了,學到這兒,你有什麼疑問嗎?(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相機出示填空題: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使池水,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使人。板書:心智:明----讀書】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就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

2、教師小結: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含在詩中,把美麗的方塘風光和讀書感想融合在一起,使這首詩的意境得到了昇華,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處,所以像這樣的詩也叫“說理詩”(板書:說理詩)

五、配樂誦讀,學創名言

1、朱熹的詩那麼含蓄,這不僅是景,更是一種理,【板書:景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麼巧妙,讓我們再來誦讀這首詩吧!讓這首詩啓迪你一輩子,定格在你心裏一輩子。【配樂讀】(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詩裏去,這就叫讀出韻味。)

六、作業佈置

1、閱讀朱熹的《觀書有感(二)》,藉助註釋,說說詩句的意思,並想一想這首詩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讀書道理。

2、蒐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詩和同學分享。

觀書有感 篇九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於方塘的重要性。

3、瞭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國小六年來,你一定積累了不少有關讀書的名言。誰來向大家彙報一下?

指名說,師相機點評

2、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則有關讀書的名言。【出示名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生齊讀

·這則名言給你什麼啓示呢?

3、這是朱熹告訴我們的讀書方法。【板書:朱熹】你瞭解朱熹嗎?   指名說(簡介朱熹,相機複習朱熹的《春日》)

4、【出示課件】師簡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博覽羣書、學識淵博,很多思想都成爲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的詩作用詞講究,風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讀詩歌

1、過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朱熹的一首與讀書有關的詩——【師板書課題:觀書有感】生齊讀課題師:何謂觀書?觀書有感呢?

2、朱熹,一代理學宗師,他的讀書感受一定與衆不同,想讀嗎?那就請同學們打開書,對照屏幕上的自學提示,自學這首詩,開始吧!【出示自學提示:1、朗讀全詩,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奏美;2、理解重點詞語,說說各詩句的意思。3、藉助插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生自學

3、同學們,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聲音響亮、準確清楚地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   指名讀,相機正音,再指名讀

4、詩有了節奏,才能給人美的享受。聽老師是怎樣讀出詩的韻味和節奏來的。

·師範讀,你會像老師這樣讀嗎?

·指名讀,相機表揚:有點感覺了。

·咱們一起來試試!   生齊讀

三、理解詩意

1、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到這兒,你知不知道在這首詩裏,坐着主要描繪的是什麼呢?(半畝方塘)【板書:方塘】同學們,半畝方塘並不算大,也就我們三個這樣的教室大小。那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半畝方塘呢?你能不能用上詩中的一個字眼來回答?(清)【板書:清】

2、再請同學們細細地去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詩中的哪些地方寫出了這個小池塘的清澈?    生自學

3、交流

△“鑑”

·生談理解:我是從第一句話“半畝方塘一鑑開”中的“鑑”字體會到池塘很清澈的。在這首詩裏,“鑑”是鏡子的意思。半畝方方的池塘就像鏡子一樣清澈明亮。師評:你抓住了“鑑”這個字,不僅告訴了大家“鑑”的意思,還說清楚了爲什麼由“鑑”可見池塘的清澈。

·同學們,“鑑”在這課中是一個生字,上下結構,因爲古代的鏡子都是用銅製成的,所以它的下面是個金字底。伸出你的手,和老師一起來書空這個字。

生書空

·古人以銅爲鏡,不用時,用軟布把鏡面遮住,用的時候再把它打開,這就是——一鑑開。

·半畝方塘一鑑開,短短7個字,包含了一個多麼美妙的比喻句啊,把方方的池塘比作一面(打開的鏡子),寫出了池塘的清澈明淨。

△“天光雲影共徘徊”

·生談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池塘清澈透明,藍天白雲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徘徊”是什麼意思?(來回地移動)

·藍天和白雲一齊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動着,它暗示了我們什麼呢?(池塘的水在緩緩地流淌)

4、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美的景色,老師也非常喜歡這明麗清新的自然風光。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一讀這兩句詩,看看你的腦海中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指名說

5、指導朗讀

·師:多美的景色啊,你能讀好這兩句嗎? 指名讀

·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你一定會讀得更好!   再指名讀

·熟讀成誦,咱們一起美美地背一背這兩句話。    生齊背1、2句

6、池塘裏的水爲什麼會如此的清澈呢?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看來,你們已經和朱熹一樣找到了答案。一起說——爲有源頭活水來。

·“爲”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ei”,第四聲,作什麼意思?(因爲)

·這個“爲”字向我們解釋了池塘爲什麼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爲有——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板書:活水】怎樣的水纔是活水呢?(流動的水)

·同學們,有了活水,池塘的水爲什麼就能這樣的清澈呢?(因爲流動的水不斷地補充進來,帶走了污水,使得池塘的水永遠清澈明亮。)

·沒有源頭活水,池塘會是怎樣呢?(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可見,源頭活水對於小池塘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啊!

7、學到這,這首詩的意思,你明白了嗎?誰能把四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看?   指名說

8、多美的景緻啊,真讓人喜歡。你能讀好這首詩嗎?    指名讀,齊讀

四、理解寓意

1、同學們,這首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上課前,老師也介紹說這是一首與讀書有關的詩。【板書:讀書】可全詩28個字卻沒有提到讀書,這是爲什麼呢?詩人看到方塘,爲什麼會聯想到讀書呢?同桌討論討論

同桌討論,師提示:朱熹的詩富有哲理,在這,他僅僅是在寫方塘,是在寫活水嗎?活水和讀書有着怎樣的聯繫呢?

2、交流(只有遠遠不斷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樣,只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聰明。)【板書:心智明】

3、原來,詩人是用半畝方塘來比喻,就是爲了告訴大家不斷讀書,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啊!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體會其中的深刻道理。    生齊讀

4、同學們,朱熹先生把讀書的道理巧妙地藏在這首寫景詩裏,使人們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觀點,真不愧爲一個傑出的理學家。而像這樣的詩也叫“說理詩”。【板書:說理詩】

·在我們學過的詩當中,你知道有哪些說理詩嗎?   指名說

·想不到沒關係,老師給大家一些提示。【出示課件: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像一首詩中所寫:(        ) ,(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穫,正如詩中所說:(        ),(        )。  當你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回頭再看那些困難,就會覺得,那些困難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這正是(        ),(        )。】    生口頭完成填空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朱熹先生說理巧妙,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話更是膾炙人口,成爲千古名句。如今,這兩句話已凝縮爲常用成語“源頭活水”,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朱熹勤於讀書,善於思考,他還寫下了一首說理詩《觀書有感(其二)》。【出示《觀書有感(其二)》及相關注釋】

六、課後作業

課後,閱讀《觀書有感(其二)》,藉助老師提供的註釋,試着說說詩句的意思,並想一想這首詩又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樣的讀書道理。

七、板書設計:

觀書有感(說理詩)

朱熹

方塘清     活水

心智明     讀書

該教學設計還可以做這樣的補充:

朱熹的觀點是存天理,滅人慾。我國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認爲,天理就是人慾。天理與人慾本是一體。

戶外觀察龍鳳溼地:看到清澈的湖水,水鳥和雲朵倒映在水中,你會想到朱熹的哪句詩:天光雲影共徘徊。

對喜歡讀課外書的尖子生推薦《明朝的那些事兒》第三部,專門看王守仁的章節,思考天理與人慾的關係。

標籤:多篇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