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觀書有感》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2W

《觀書有感》讀後感精品多篇

觀書有感 篇一

俗話裏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老話,意思是隻有不斷接受新事物,積極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觀點保持正確,想要先進首先要對不斷變化的事物有正確的理解。這個道理被朱熹從書中悟出,於是借這一池清水寫了出來。可以說這首詩其實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個人推斷)

鑑在文字發展史上一開始確實就指的是鏡子,鏡子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用來正衣冠,端形止的。半畝方塘一鑑開,第一感覺,眼前一亮。這裏有個暗示,這首詩是在寫一個池塘,卻也是要寫明白一個和觀察研究事物有關的道理。天光雲影共徘徊,五彩繽紛,複雜多變,這好比千變萬化的事物表相。事物的表面如此匪夷所思,那麼怎樣才能鑑別分析明瞭呢?後一句就告訴了讀者一個方法“爲有源頭活水來”,什麼意思,其實就是想要看清事物的本質,就要不斷觀察接受新的觀點,新的成果,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這樣自己纔不會被錯覺迷惑,才能正確得分析事情,解決事情。當然這裏面的哲學道理我還不能更深刻的分析,但是對於人類來說求新創造的精神在什麼時候也不能丟掉,人只有不斷改造自然纔有空間生存下去。

朱熹是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他常把自己的觀點隱喻在作品裏,想使讀者明白他的想法,這首詩也不例外。

詩的可讀之處還在於氛圍的營造。像天光雲影共徘徊就使人的眼界開闊起來,剛纔還是半畝方塘,現在卻海闊天空,視覺上有種透明的效果,雲彩的飄渺增加了這種效果,有時我覺得這前一句的魅力竟影響了我去理解詩本身隱含的哲理。前一句過於漂亮,而後一句又過於平淡。讀詩,我常常真的很難做到全面,往往僅僅侷限於片面化的極致,好詩的內容卻總是豐富的。所以我不敢說自己的觀點總是對的,錯誤在所難免,就算生搬硬套原詩的文字意思,也還是常出錯。不過,錯多對也就慢慢多了。如果讓我說,這首詩所用的一個天上一個地上的素材,通過對比加深說理的邏輯性的手法,都給我留下了突兀的印象,還有在心理上也感覺有些意料之外。這或許是因爲我的文學素養太差吧。

觀書有感 篇二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是朱熹讀書時用景物來抒發自己感受的詩。書,誰都讀過,只是我們不僅要讀書,還要讀好書。我就讀過一本好書,書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西遊記》。

《西遊記》講述了唐僧帶領着他的三個徒弟去往西天取經,經歷過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個性鮮明,唐僧心地善良,一心向佛;孫悟空機智勇敢、嫉惡如仇;豬八戒好吃懶做,心性本善;沙僧憨厚老實,任勞任怨。不僅如此,小說的情節異彩紛呈,內容更是高潮迭起。

《西遊記》中鮮明的人物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三師弟沙僧。沙僧他是個憨厚老實的人,別人欺罵他的時候,他沒有半句怨言。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寒,他都是一個人默默地挑着擔子走在最後面,任勞任怨。沉默少言的他,因爲有着向善的佛心,積極追求,堅持不懈,所以能如願以償,修成正果。

每一次讀到唐僧師徒四人歷經磨難卻仍然毫不氣餒,我的心裏都很不是滋味。事情的原委還要回到幾年前,那是我第一次登齊山。爸爸媽媽說要想一覽貴池的美麗風光,就要登上貴池的至高點——齊山。懷着無比好奇的心情,我吵嚷着要去登山。剛到齊山時,我信心滿滿地宣告我一定能登上去,可結果不盡如人意,我最終還是沒能爬上山頂。纔到岳飛像那裏,我就氣喘吁吁,爸爸停下腳步:“兒子,快,馬上就到了。”“我走不動了,你們上去吧”,我一說完就癱倒椅子上面喘粗氣。回家後,無意中我看到了《西遊記》這本書,我很慚愧,爲什麼我不能像唐僧師徒四人一樣,雖經歷重重困難,最終卻能取得真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一直是我的座右銘,但是我違背了。雖然這次爬山之行失敗了,卻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做什麼事情都不半途而廢。

現在的我,即使是合上書,也會背出《西遊記》多個片段、章節了,但是光會背還是遠遠不夠的。我不僅要把《西遊記》放在心頭上,更應去牢記《西遊記》所給予我們的精神品質。

朱熹觀書有感 篇三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曰之計在於晨”。早晨,是讀書寫作的大好時光。我六點就起牀,帶着筆、紙和書來到郊外,尋找寫作的靈感。

陽光明媚,空氣新鮮,人的心情一下子舒暢許多。我漫步在田間小路上,發現前方是個小池塘。池塘邊長滿金黃的油菜花,好似可愛的娃娃露出它們的小臉蛋。一棵棵油菜花緊挨在一起,形成一片油菜花田。從天空中往下看,就像是一片黃色的海洋,十分壯觀。蜜蜂在油菜花間飛來飛去,又開始新一天忙碌的工作,可真是勤勞!一隻蜜蜂停在一朵花上不動,那毛絨絨、胖圓圓的身體,多麼可愛!

欣賞完田間的油菜花,我又把目光轉回池塘。這個池塘不大,目測應該只有半畝,呈方塊形狀。雖然面積不大,但是方塘裏的水清澈見底,水底的水草、沙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水中的天空藍悠悠的,像剛剛被清水洗過一樣,天空中飄着幾朵雲,雲的形狀各不相同,一會兒聚集在一起,一會兒飄散開來。雲朵和天光都映在這方池塘中,景色格外明麗,讓我看後心曠神怡!

我坐在河邊的草地上,望着這清澈的方塘,靜靜地陶醉、沉思,突然,我的腦中產生一個疑問:這方塘裏的水爲何如此清澈呢?河裏的水爲何一點都不渾濁?帶着這個未知的疑問,我沿着方塘向前走去,這才發現在方塘的源頭,有一條小溪,溪裏的水源不斷地給方塘輸送着水源,使得水塘中的水如此清澈。

觀書有感 篇四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啓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爲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爲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爲何這樣澄明呢?因爲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啓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朱熹觀書有感 篇五

半畝大小的一塊方形水塘,清澈見底,如一面展開的明鏡,恬靜而幽雅。天上無限美景都映在水裏,天高雲淡,隨着水波在不停晃動,映出粼粼波光,令人立時展開想象的翅膀。朱熹在池邊佇立,不時意味深長地點點頭:“爲何池水會如此清澈?”話語一落,他便自己大笑起來,開心地自答道:“難道不是因爲在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嗎?”朱熹心中不由得清新明快起來,看見這一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內心思緒萬千。池塘並不是死水一泓,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如明鏡一般,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感覺難道不是與我在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穫時的情形頗爲相似嗎?讀書有悟,有時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活潑而自由自在的境界,正是這一種感覺。

朱熹大爲開心,看着這半畝方塘,不由詩興大發,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爲何如此澄明?因爲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新知給他補充啊!

朱熹的這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啓示,多讀些好書,會讓自己的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朱熹,他有着淵博的知識,深邃的思想以及卓越的成就,不愧爲“萬世宗師”。

觀書有感 篇六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曹文軒伯伯寫的《草房子》,使我受益良多,書中既有好笑的內容,也有讓人感傷和思考的內容。

金色的麥地、古樸的房子、苦味的艾葉、寂靜的池塘……這就是油麻地。那裏生活着頑皮的桑桑、禿頂的陸鶴、不幸的杜小康、執着的秦大奶奶和文靜的紙月……他們給油麻地帶來了不一樣的六年,也給桑桑的腦海裏留下刻骨銘心的國小經歷,讓他載着那一連串不平凡的故事告別了這座他朝夕相伴的草房子。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桑桑,他是一個調皮可愛又聰明的小男孩,他善於動腦,把家裏的蚊帳改成魚網,把碗櫃爲鴿子做了一個舒適溫暖的窩,卻遭到父母的責備,他很有正義感,當板倉國小的壞孩子欺負紙月時,他毫不憂豫的衝過去幫助紙月。他也特別勇敢,當他得了一種怪病時,脖子上腫了一個很大的包,要用一根燒的通紅的針,從包上扎進去,他卻不喊也不叫。我覺得他實在太可愛了,我也要像他一樣聰明、勇敢。打針的時候我再也不哭了。

陸鶴是桑桑的同班同學,因爲長着一個禿頂,同學們都笑話他,叫他禿鶴。在嘲笑聲中,他的性格變得很內向。雖然同學們瞧不起陸鶴,但他並不記仇,在一次表演中爲學校爭得了榮譽。在平常,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們要多看到別人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

白雀是一個十分漂良的姑娘,她有一副好嗓子,不洪亮,不寬闊,但銀鈴般清脆。她不僅外表美,而且心靈美。她沒有爸爸媽媽。只有一個又當爹,又當媽的慈祥的奶奶。爲了不讓奶奶爲自己擔心,當板倉國小的男生欺負她時,她沒有告訴奶奶,只是自己默默流淚。直到桑桑幫助她把板倉國小的男生打跑後,默默無聞的她才露出一絲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話不多,卻總能幫助別人。不要認爲內向是一個缺點,有時,默默無聞卻是最可愛的。這就是真正的美。

我喜歡《草房子》,因爲它教給我許多人生的道理、希望大家都來讀一讀,你也一定會有所感悟和收穫的。

《觀書有感》讀後感 篇七

今天,我又一次細細的品讀了觀書有感這首詩,這首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真正體會到了怎樣去學習。

這首詩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爲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爲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爲何這樣澄明呢?因爲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我們都是普通的人,並不是什麼神童,要想有所建樹,就必須跟着時代的腳步走,過去的總會過去,把握現在,放眼未來,只有不斷地吸收新事物,不斷地充實自己,我們心中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觀書有感 篇八

我在水櫃那兒翻了好久,總算是找到了一本我喜歡的書,配我胃口的書。

這書的名兒叫《梧桐街上的梅子》。嘻嘻,其實我是被它的書名所誘惑了。首先,我看到了“梅子”,咱語文老師的QQ暱稱就是“梅子”;第二,我搞不懂爲什麼要取這個書名?我們也可以來個《梧桐街上的桃子》呀!當中講的是什麼故事?難道一個“梅子”也能寫出一本書?……

這本書的前面兩頁的確不是很吸引人,但是這兩頁告訴了我,“梅子”的確是個人,是個女的,但她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她只是一名學生,她的全名是“田梅子”。雖說不是很吸引人,但是我們兩個好不容易在一起了,說明我們有緣分,不看還真是太那個了。

等看了後面的內容,我還真是慶幸我沒有把書一合,實在是極品!

這本書的主角就是田梅子,這裏面的田梅子很不幸,剛剛出生,父母就出了車禍,所以她只能和婆婆住在一起(當然,最後連她的姥姥也……),雖說田梅子很不幸,但是婆婆還是對她很兇,爲的是鍛鍊田梅子抗挫折能力。

這裏面的田梅子這樣就應經夠慘的了,可是,老天還是不放她。在學校裏,有個叫賈美麗的女生,老是聯結社會上的不良分子,要是誰不聽她的,或是她討厭的、嫉妒的,不管男生女生,反正都得鼻青眼腫着回家,並且還不許和家長說,要是家長去了學校,下次會有更厲害的!有時,明明是她先去欺負田梅子,可她倒好,惡人先告狀!那爲什麼她會這樣對待田梅子呢?同樣是女生,應該互相友愛、和平共處啊。原因很簡單,田梅子成績好,人又長得漂亮;而賈美麗以前成績也這樣好,可是不漂亮,導致許多人都說她是醜八怪、豬八戒,以至於在她的心目中,女孩可以成績不好,但是不可以不漂亮。

後來,她實在忍不住了,就聯結了社會上的不良分子。但對於這一切的一切,田梅子一直不想讓婆婆知道,因爲她不想讓婆婆爲她擔心,至少婆婆年紀已經大了。所以即使是下雨天被賈美麗聯結的不良分子揍,她也不會說給奶奶聽。

但是,田梅子的成績是全班第一,全年級都一直拿第一。主要原因就是,她總想着:我不能在邪道上打敗你賈美麗,但我要用成績打敗你!

我想問問,現在有多少人能把這種東西作爲學習的動力?誰能在別人惡人先告狀是沉住氣?

是不是也想看看田梅子的生活?我一定會接哦!

讓我們一起向第二個田梅子進發吧!

朱熹觀書有感 篇九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爲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第一首詩

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一鑑”的“鑑”,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鑑”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爲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第二首詩

也是藉助形象喻理的詩。這首詩用水上行舟作對比,說明讀書有個循序漸進的過過程,要在漸進中窮盡事理,初學時需要“推移”之力,到後來探得規規律,懂得事理之時,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這首詩中是講讀書的方法,但一樣無怎樣讀書的影子。用一種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訴了人們怎樣讀書。是的,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們要學的知識太多了,各種各樣的書讓人們目不暇接。如果人們急於求成,不花功夫去一點點的積累知識,就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方法。要讀大量的書,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不成,人們只有在學習中摸索一套對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擴大知識面,讓那些知識象個圖書館一樣存貯在人們的腦中,這樣人們就學倒了大量的知識,並學有所用。

《觀書有感》讀後感 篇十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啓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爲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爲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爲何這樣澄明呢?因爲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啓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