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2021年老炮兒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2.94W

2021年老炮兒電影觀後感

一千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炮兒”在不同人眼中,形象也不同。有人講懷舊情懷、有人聊江湖恩仇、有人提時代變遷……還有人更絕,上升到了意識形態和階級鬥爭。其實何必,一電影而已。從我的角度看來,這片子聊的是人性,折射的是中國家長在家庭關係中的罪與愛。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老炮兒電影觀後感,請您閱讀。

老炮兒電影觀後感1

首先我要說,我真的愛死北京了。這種愛,來自於熟悉又陌生,我是一個東北人,每天聽相聲。對於北京話的土語大多數能瞭解其義,但是畢竟很小我就離開了東北,並且東北的生態文化與北京的差距一點也不小,我所喜愛的北京更多的來自於臆想。來自於老舍的《駱駝祥子》和《茶館》,來自於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來自於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來自於劉心武的《鐘鼓樓》。在中國,沒有任何另外一座城市能有這麼的作品對它細細的描述,它的每一個細胞,每一處肌理,每一條血管,都驕傲的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正如倫敦或者巴黎。我喜歡這座城市,來自於想象,來自於描述,而一旦踏入到這座城市,則是一片陰鬱灰暗的鋼筋森林,歷史的遺留更多的是一種不禮貌的迎合,改變遠比堅守輕而易舉。這座城市實在是承載了太多的符號,以至於任何的一種符號都似乎又無足輕重。08年奧運會並沒有過太久,遺址就和圓明園一樣歸於滄桑。而這座城市又在興致勃勃的準備不久遠後的冬奧會了。

六爺與我一樣有着這樣的惆悵,但不同的是,他確實存在在這座城市,跟隨着時間在這座城市經歷風雨。曾經叱吒風雲,建立過屬於自己的輝煌,卻僅僅因爲城市的變化被這座城市拋離。96年到16年,不過二十年而已,整座城市卻已經蛻變了無數次,變得沒人可以完整的看清這座城市了,更不論一個衚衕裏的小市民了。美人遲暮,英雄暮年。儘管他不願意聽到電視裏說的“年過半百的老人”,卻不得不承認,他不認識這座城市了,不再認識如今的規矩。他的信念和原則,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正如衚衕慢慢都消失了,留下來的,不過是供人把玩的玩物罷了。

北京人天生有一種優越感,這是因爲這是皇城根,並且經歷了短暫的非首都的時光後又成爲了整個國家的中心。《鐘鼓樓》裏有一段故事,兩個一起逃難到北平的兄弟,一個留在了北平,見證了北平變成了北京,一個響應了國家號召了農村。當時要分別的時候定下了要結成娃娃親。當兒女都長大後,了農村那位的女兒來北京探親,輾轉反側來到北京大爺的家,儘管北京這位也只是住在大雜院,修着自行車。但是對農村的孩子來說衝擊足以巨大。她不明白爲什麼城裏的人男的女的對着電視看足球有什麼意思,蛋糕是填的卻要配上苦澀難嚥的咖啡,電腦究竟是什麼東西。娃娃親更是一個笑話罷了。

這是劉心武先生寫的1982年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這種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變得更大。當兩個兄弟的第三代的時候,恐怕更是難以跨越的鴻溝。時代在很鮮明的在這座城市留下烙印,所幸的是,我們不僅僅目睹,親身經歷,並且將之記錄保存,成爲一個博物館裏的標本。試想一下,我們今天很難在想象漢朝時候長安城一座坊裏面發生過的什麼事,或是北宋年間東京汴梁一座瓦子裏有什麼樣的故事。並非在那個時代的國家首都裏的市民沒有“衚衕文化”,僅僅是因爲時間讓曾經泯滅。規矩,說到底是要讓人遵守,當人都逝,規矩同樣不復存在。

但是六爺並不甘心,他很清楚的意識到這不是他們的時代了,卻還想努努力證明自己還成,還摟得住。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退出歷史舞臺,雖然連宣武區都不復存在了。這其實不過是歷史的循環:在六爺年輕的時候,規矩同樣是被他們打破的,特別是在那樣的特殊歷史時期,他們打破的力度遠超任何一個時代(雖然嚴格來說,六爺並不算真正的“老炮兒”這一族羣,但是六爺可以算作是一種延續)。而當他們老的時候,小飛波兒這一代又在打破他們的規矩。

迴歸的主題同樣決定着觀影者的態度。電影裏對於歷史和現實有着太多的隱喻,而這種隱喻,親身未經歷過的人是很難意識到的。而不同年齡段對於這些隱喻的理解同樣會大相徑庭。前幾天和媳婦聊天還在說,現在和她玩得那幫都是95,96年的,他們知道香港迴歸是怎麼樣的嗎?而他們的世界我們又能理解多少?可悲或者可嘆的是,我們這代人才剛剛開始工作,已經要盡力的擺脫後來人的追趕了。正如當我真的到了鐘鼓樓,什剎海,銀錠橋,試圖隨着書裏的描寫尋找曾經的故跡時候,那一片早已經成爲外來旅客的重要景區和酒吧街了。

鏘鏘三人行裏竇文濤一直在說,他是哭着看完這部電影的,一邊哭一邊說這電影有問題。整部電影有着太多扭巴的地方,但似乎每一個覺得不對勁的地方邏輯上卻又說的通。個人的猜想,一方面來源於自身經歷或者固有模式的投射,以及顧及到電影審查原因和刪減情節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導演的有意爲之,畢竟這是導演管虎自己構建的“規矩”,作爲一個風格分明的導演,管虎的另外兩部作品《鬥牛》和《廚子戲子痞子》同樣有着同樣的問題,就是扭巴,結局你可以猜到,但是怎樣達到結局你卻總是覺得唐突。他的作品不太能用一個類型片進行概括,《鬥牛》和《廚子戲子痞子》都可以算得上抗日神劇,但是和電視屏幕上的那些抗日神劇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就像臭豆腐和公共廁所,前者臭只是風味,後者是真臭。

馮小剛演技是真好,一直是收着演,卻總讓人能感受到內心的那種力量。如果他不是做一個導演,而是一個演員,同樣會是國內的頂級演員。電影裏面的老戲骨們的表演,足以讓這部電影當作教科書。當樑天在這部電影裏一掃而過的時候,你能很明確的知道這部電影講的是北京,而不是別的城市,這就是一座城市給一個人留下的烙印。竇鵬的編曲恰到好處,你不得不驚歎他們這一家子爲什麼都這麼才華橫溢。電影足夠脫離現實,又足以迴歸到現實,把故事說的沒毛病,至少邏輯上沒毛病。不管爭議如何,這部電影足以是2015年最優秀的華語電影,特別是對比了太多的粗製濫造的電影以後。

老炮兒電影觀後感2

從前看電影,總是抱着取樂,看熱鬧的心態,片子看過就過了,就算當下有感動,轉眼,便也忘了。看《老炮兒》,也是機緣巧合,不知道是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還是它所帶給我的共鳴如此之大,使我竟從中看出了些許之前觀影未曾發現的感觸。

先說些整部影片給我影響深刻的幾個節點吧:

鸚鵡,它是貫穿了整部影片始末的一個關鍵形象,我在這隻鸚鵡的身上看到了六爺,六爺兒子所灌注的全部情感,它也承載了整部影片的起程轉折,從影片一開始六爺拎着它串衚衕,教它叫“六哥”,通過它引出六爺兒子的話題,再到影片後半部分六爺被抄家,鸚鵡慘死,最終推動劇情到了高潮,六爺找回了失落或者說壓抑了很久的精神,並最終在這精神中找回自我,迴歸圓滿,影片結尾,六爺兒子開了酒館,也養了一隻鸚鵡,教它叫“爸”,鸚鵡的那聲“爸”,既象徵着六爺兒子對六爺的認可,也象徵着六爺的精神最終延續在了兒子的血脈中,並與他融爲一體。

鴕鳥,很大一部分象徵着六爺的情懷,曾經的江湖熱血,曾經的意氣風發。從影片中多次提到六爺偷偷看鴕鳥,與鴕鳥對話,告訴鴕鳥有機會一定要跑,可以看出,六爺對鴕鳥想說的話,大抵也是給自己說的吧,這隻鴕鳥被禁錮在四合院的籠子裏,不能施展,不得自由,這正是六爺近況的真實寫照,六爺作爲曾經京城裏類似“帶頭大哥”般的人物,該是經歷過何等的波瀾壯闊、激烈曲折,他的內心一定是不甘於平靜,不甘於平淡的,但是日子、生活最終將他的心束縛,就像那隻鴕鳥,不甘心,卻又屈服於現實。所以,影片最後,當六爺騎着自行車約茬的路上,看到逃跑而出的鴕鳥,六爺的興奮、激動、灑脫全都洋洋灑灑溢出了屏幕外,他大笑着讓鴕鳥“跑啊,快跑”的時候,不也正是對自己的感慨和擁抱嗎?最後一次,六爺穿着曾經的“戰服”,背上軍刀,遵從內心,直面所有,他也是快樂的吧,彷彿又回到了過,可以自由揮灑、毫不牽掛的歲月。

軍刀,在電影裏只出現過一次,就是在影片最後,影片中由話匣兒第一次提出,告訴六爺兒子,他的父親,六爺,曾經的風光歲月,這把軍刀大概承載了六爺全部的精神,一個北京爺們兒的氣概,一個北京老江湖的規矩,一個男人的靈魂。影片最後,六爺步履蹣跚的走過冰面,走向對方時,他緩緩取下包裹軍刀的布套,緩緩從鞘中拔出軍刀,完全表達了他亮出的精神,也正是這精神,最終在他心臟極度承壓的情況下,支持住了他的身體,並最終重新站了起來!那一刻,我已經熱淚盈眶,鏡頭裏慢慢給了軍刀完整鏡頭,六爺舉着它,彷彿舉着自己的信仰,而那一刻,我知道,這世上,即使軀體不在了,精神卻將長存。我們最終留給這個世界的只有我們的精神,我們的信念。這把軍刀,代表了那個時代北京男人的風骨,代表了所有仍然保持信念,保持精神堅定的奮鬥下的我們。

整部影片講述的,或者說懷念的,正是北京男人的情懷,正是這種情懷,才讓北京這座城市在快速發展中,仍然保留着它的底蘊,仍然有那麼一些人仍舊試圖並始終努力着把這種精神、這份情懷傳遞下,因爲,精神不死,信念長存。

老炮兒電影觀後感3

週日早上看了《老炮兒》。在開始放映之前,只知道馮導是男主,許晴吳亦凡李易峯張涵予也都在裏面,老炮兒是什麼意思,不知道。

可是一點都不妨礙我因爲每一幀每一段都越來越感動。我爲自己找補了一點善良和義氣回來。

六爺身上最讓我感動的部分,是他的善良、正義、勇敢、冷靜、講理、有原則和彷彿天生的智性痞氣。影片開頭六爺在城管警察面前撐自己的兄弟燈罩兒,有禮有節。自己掏錢補上了警車車燈的修理費,也不阻止城管拖走兄弟的小三輪,但也決不讓打了自己兄弟一巴掌的小警官趾高氣昂地離開——「老實人被逼急了,指不定能幹出什麼事來。」六爺像開玩笑一樣拍着小警官的臉,制服黨們跟着一臉尷尬。周圍羣衆卻拍手叫好。如此一退一進,讓人心裏痛快。

他心裏始終懷着好。看不得別人起鬨輕生男子,句句京罵噴着對方,句句透着要掰正這個「壞掉的」世界的力量——這種並不能真的在現實社會中起多少作用,卻能撼動在場所有人的力量——他極力想讓每個人都平安地活着,起碼別再添亂。

他的確還是積了福報。把200塊錢給了大橋下乞討的姑娘,不論乞討是真是假,他都有一套讓自己心安的理由——想讓別人好好活着,自己心裏也要舒坦。後來姑娘真的給他寄回了200塊錢。對於熒幕內外的人,都完成了良心上的交待。

事實上他何止只是這樣幫助乞討的人呢,一開始就不猶豫地爲兄弟出了修理費;後來四處問兄弟借錢卻發現別人的生活也有難處,出門前反而還給了人家好幾百;話匣子爲他湊齊了剩下的八萬塊錢,他知恩圖報不佔女人便宜,房子給了她,二話沒說。

他的善良讓人回味。重義氣重感情的品格更讓人感動和驕傲。

六爺原來的老哥們洋火兒發達了,卻不知不覺地有些功利。雖然此刻六爺非常需要錢,但他不願意倉促着低姿態地向哥們兒張口就借。六爺一根菸沒抽完,發現洋火兒張口閉口都是錢,成爲了一個急功近利的趕路人。他不禁有些惱,彷彿哥們兒之間除了金錢往來什麼都沒有剩下——連當時出生入死的義氣也隨着時間被消磨了。比起借不到錢,六爺更不願看到的是當時一同熱血過的感情不再,這樣的關係下借來的錢,是冷的。他撇下洋火兒從保險櫃裏取出的一摞票子,走了。

可是也有人會說,老炮兒終究是幾十年前的那些個小混混吧。

老炮兒的確幹過不少「影響公共治安」的事兒。他們管這叫江湖,我找不到立場評判,也不置可否。但我更想說他們的「規矩」很讓人敬佩。年少輕狂和驕傲不羈都能在這「規矩」下面被收斂,就好像是江湖中的家規,大家都得遵守。這也是老炮兒們的原則。

六爺擔心兒子,於是宿舍找他。開門的是張一山演的玩電動的小痞男。見六爺沒說話就進屋找人,小痞男就帶着京罵吵吵起來了。六爺回頭一把掰着他的小姆哥,疼得他慫到了地上。說話不帶「您」,不像話。

甭管對方什麼身份,見長者開口要用您,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教養。

沒想到的是,他闖禍的兒子惹上的是徒有財力勢力和荷爾蒙的年輕人,囂張和狂躁都寫在一張張稚嫩又衝動的臉上,開口便是京罵毫無尊卑長幼可言。六爺被小崽子扇了一巴掌,眼神裏沒有害怕,表情卻透着失落無奈。這對六爺來說比害怕更壞。

這人與人相處所講究的規矩,已經漸漸地被所謂的「現代化」所過濾掉了嗎?所以像六爺這樣仍然堅守着那一套規矩和風格的人,纔有着寂寞的衛道士的背影。

約架,硬碰硬可以,不隨便動手。定時間定地點,認輸爲止,所有過節按約定好的一筆勾銷。這叫規矩。就算不是老炮兒,遇事兒了也應該知道一碼歸一碼,凡事都得循着理兒掰扯清楚,說話得過腦子。恭恭敬敬地開口恭維着,也絕不委屈自己的尊嚴分毫,對善良報以善良,對不敬的還以不敬。一退一進,互不相欠。

六爺是個「講規矩」的痞子。面對叫囂着如小獸般撕咬的年輕人,他失落,但絕對不害怕。他失落於年輕人的「沒規矩」——即使是年輕時候和別人茬架兒,狠話說出口前也要掂量掂量後果,會不會反過來給自己跌份兒。他鄙視硬碰硬地用言語來辱罵,更欣賞每一個用詞能準確地傳達自己牛逼、痞氣、不怕茬架的態度。就算雙方差距懸殊,只要互相用敬辭交涉,講原則不耍賴,即使對方分分鐘能把你捏死也會和顏悅色地給你留着起碼的尊重,那在六爺眼裏,也能算上一個半個講究人,就算自己輸了,也輸得心服口服。

抱着善良活着,講義氣懂規矩。這是看完《老炮兒》對我來說最大的受教。

這其實是個英雄的故事,他有好多令人感慨的點可寫。我就挑着最深的感受回味下吧。

跳出電影所講的故事來看,幾位演員的表演都沒有令人失望。馮導就不用說了,和李易峯的父子對手戲以及最後高潮部分野湖對決都讓人非常入戲,最後讓影院裏很多人看哭(可能是該場次個別現象)。很擔心的李易峯和吳亦凡也抗下了角色,吳亦凡骨子裏就帶着官二代的感覺不知道爲什麼,聲音和臺詞表達也很到位,最後在野湖邊上紅着眼圈的樣子把劇情跟人物都烘托上了;很多影迷擔心的李易峯沒有很面癱啦……人家很認真地在演一個有童年陰影的年輕人的,眼神什麼的拿捏的很好。還有許晴阿姨和張涵予大叔都很棒(張涵予的衣服「炸裂」的時候,聽到很多女性觀衆哇~的聲音也是醉了)。總的來說,故事劇情、敘事節奏、各種着名、知名演員的彩蛋串場、全片色調和音樂都還比較令人滿意,很期待最後的票房成績!

希望咱們的國產電影越來越好。

老炮兒電影觀後感4

輪迴樂隊有一首歌,是改編自辛棄疾的《永遇樂·登京口北固亭懷古》,將千年前的稼軒詞以重金屬搖滾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如果想要給《老炮兒》配一首詞,那我願意選擇這一首。——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電影講述的故事很簡單,一個曾經風光的“老炮兒”爲了解救自己叛逆的兒子而復出江湖的故事。當馮小剛那飽經歲月滄桑的臉出現在大熒幕上的時候,那種英雄遲暮的感覺便迎面而來。他每天無所事事——遛鳥,溜冰,聽書,管些衚衕裏的閒事,似乎走到哪裏都還帶着當年的血雨腥風,但在外人看來,他也只不過是一個有着叛逆兒子的神經質老頭兒而已。

影片的一開始,六爺就一直在講“理兒”,講“規矩”,跟兒子講,跟兄弟講,跟城管講,也跟陌生人講。理是什麼,規矩是什麼,你讓六爺講,他肯定也講不出來,但是他知道那是千百年傳下來的,必須要遵守的東西。倫理綱常,公序良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敬我一尺我便敬你一丈,每一個人都該有一個正正經經的樣子。

然而世界在變,所謂的“義理”,也變了,這就引發了後來的一系列紛爭。一方面是老炮兒們所恪守的“道義”,另一方面是年輕人所倡導的“自由”,這兩種觀念的碰撞卻產生了另一個不可預知的結果——舊式的俠義精神的迴歸。而這種情節的設置更像是一部古典的武俠小說,譬如陷空島的五鼠,雖然帶着邪氣,卻總能做出懲奸除惡的事兒來。而在電影中,那部仿線裝的《小李飛刀》似乎也在應和着這種俠義精神——古龍曾經在某部小說裏說過“江湖遠不遠,人就在江湖,江湖又怎會遠?”

老炮兒電影觀後感5

《老炮兒》,在電影院裏足足觀賞了三遍,回到家,大綱列了四五個,依然難以下筆,導演給我呈現的六爺和六爺所代表的中國社會裏日益小時的江湖,給了我深深的震撼。

在開始描述之前,我想先表明一個標準,即一部優秀的作品,多數情況下,人物是最關鍵的一環,人物推着劇情走,即故事的發展走向是由人物性格及大環境共同推動的,導演或者原作者只是代筆而已,他們必須遵從劇中人物的決定來進行故事的描繪,人物決定劇情,而不是導演決定劇情。

有關這部電影我要描繪的關鍵有二,一是六爺人物本身,二是六爺這一代人及其所在的江湖在當代社會洪流中消失的身影。

我會覺得,電影老炮兒裏的六爺,所代表的的一批人,可能是目前以男性意識盛行社會下的,最後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男性。這部電影牛逼的地方在於,你幾乎無法用幾個關鍵字或者一段文字就完整的描述六爺。劇裏六爺的臺詞我幾乎都從父輩的口中聽過(別問我爲什麼……)這一代男性的潛意識裏是“我是強者,所以我要以我的強帶來維護身邊的人和秩序。”(這種“我很強”的思想可能來源於兩點,一是我是男人,二是我是長者。)而這種強者意識,導致了六爺故事的全部發展,決定了六爺面對事情的一切行爲,譬如:因爲我是強者,所以我得罩着我身邊的兄弟,所以我要提燈罩出頭,哪怕是扇城管的耳光,更不要說悶三兒被關了看守所,借錢我也得贖他出來;因爲我是長者,所以兒子犯錯擔不起了我來兜着,所以小輩對我不客氣哪怕對方大人物我也得教訓對方,所以我說話兒子必須得聽。至於大男子主義就更不必多提,他們大多時候絕對不會聽從女性的合理建議和勸阻,就算是告誡年輕人不能動手打女人,其實也是一種“男人是強者不能欺負弱者”的內心表現。其實老炮兒們所具有的特點和行爲,有許多,在我來看,是爲了維護他們自我心中“強者”的形象,仗義疏財如是,打抱不平如是,冰湖茬架更如是。不過令我稍微遺憾一點的是,可能是爲了人物的正面形象突出,老炮兒們身上的缺陷沒有在片子裏過多的提及,比如不夠尊重女性及晚輩,比如固執己見,比如不相信科學。這些其實在影片裏都有提及,不過相對那些正面的描述,可能許多觀衆不會有意識的去體會到這些東西。但這些組成起來,可能纔是更完整的老炮兒。

相對於當代社會的思想體系,老炮兒們的形成可能來源於那個特殊時期,人們喜歡說亂世出英雄,人們也常說,亂世須強權。老炮兒們所堅守的規矩和道理,其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秩序,沒有老炮兒的規矩和堅持,也就沒有了社會的秩序。

片子裏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六爺拔刀,在冰湖上衝向對手,卻倒在了中途。那個充滿裂紋的冰湖一下讓我腦海裏出現了三個場景。(至於說老炮兒衝鋒倒下,寓意很明顯了,六爺所代表的一代人的意識形態在衝往新的時代的時候,必將被新的時代所碾壓淘汰)這三個場景分別是:其一,三國演義常山趙子龍,年輕時當陽長阪七進七出,年近七旬北伐單挑韓家五虎,可結果不是戰死沙場,戰場上沒有他的對手,所以最終落得老死家中;其二,中國人有守墓人一詞,其實六爺何嘗不是一個守墓人,守着墓中的歷史瑰寶,也守着那些活人陪葬的歷史糟粕;至於最後一個場景,則是想起二戰時候,波蘭最優秀的騎兵團高舉着馬刀衝向了德國人的坦克。

好的影片總有些地方是想通的,因爲他們都着眼在人的身上,徐浩峯在《師父》裏說,“高手的生死,一技的興衰”。放到《老炮兒》裏,那就是“六爺的生死,一代人的一口氣”。

去電影院裏大銀幕前感受一下老炮兒們那含着血和眼的一口氣,去感受一下這口氣的摧毀與傳承。可能你也會想和我一樣,給六爺點上一支菸。

上面寫得都是正經的東西,下面說點不正經的。一是吳亦凡確實帥出了高度,他再這麼演下去,都不用說臺詞,站那,觀衆就得報警了。二是張涵予這罵街罵真是太高逼格了,忍不住想多挨丫罵兩句。順便說個梗:之前張涵予上康熙來了,小S要她說句罵人的話,於是張涵予說了國罵,小S很激動,說這事你不用找我媽,找我就可以,我很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