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甘肅電影《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感受通用多篇

觀後感2.28W

甘肅電影《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感受通用多篇

甘肅電影《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1

鄉村振興戰略側重於從頂層設計角度爲農村發展指明方向,意在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發展和整體提升。脫貧攻堅從致貧的因素出發,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扶貧措施,幫助每個貧困戶脫貧,側重於微觀政策。作爲各級幹部,需要在實際工作中研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問題,重點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轉型曲”。圍繞精準扶貧,各級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戶的扶持政策,對保障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和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鄉村振興階段,各級幹部應在此基礎上擴大扶貧範圍,實現扶貧資金逐步向非貧困戶開放,激發農村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精準扶貧政策的民主監督制度和考覈制度,實現其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堅持鄉村振興建設總目標與鄉村自身的特色結合,制定差別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鄉融合曲”。城大鄉小的格局凸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中城鄉何以融、如何融的雙面性。各級幹部在此項工作中要做到空間規劃有序,以距離城鎮中心和實住人口爲參考,將鄉村進行特大鄉村、大鄉村、中等鄉村、小鄉村分類,採取城鄉融合歸類,實施壯大、合併、融入的指導策略,做到城鄉機理有別,對於承載獨特地域文化的建築及其它樣式給予保護,避免在拆建中導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術互補曲”。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政策的有效銜接需要技術上的相互補充,各級幹部應將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的技術發展納入農業信息化發展計劃,形成縱向相連、橫向相通的技術體系。鄉村振興方面,要加快鄉村地區的網絡建設,引進信息技術人才,通過大數據分析農業發展市場需求,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並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脫貧攻堅方面,通過建檔立卡和扶貧開發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完善精準扶貧數據庫,爲建檔立卡戶精準退出提供數據支持和技術保障。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一個大課題,各級幹部要以產業發展爲推動,以教育和醫療爲保障,以環境改善和鄉村治理爲基礎,打造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甘肅電影《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重在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大學生在農村和鄉村振興浪潮中必然會有發展。無論是發展原始種植型農業,還是發展新型創新型農業,農村的人才嚴重缺失都是值得關注的重點。農村政府應創造條件,讓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回到農村,爲他們的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對其落戶農村、發展農村給予政策支持、資金扶持;農村大學生回到農村發展比城市人才到農村發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們知道農村最需要什麼,也知道農村的真正問題,與村民溝通起來也更有親近感,更容易揚長避短,在鄉村振興中做出貢獻。

爲了農村和鄉村振興,重在真心實意地把有志於農村發展的大學生推到更有發展前途的崗位上,不能因爲他們年輕,因爲他們只能到農村,沒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熱一陣冷一陣,或者有小家子氣,害怕大學生走在自己前頭,影響了自己的仕途。

善於從農村能人中發現和挖掘人才。農村大學生生於、長於農村,並在農村摸滾打爬了多年,對農村情況和農村需求瞭如指掌。加強對這些人進行定向培訓,並根據他們的.發展及所作出的貢獻,爲他們提供晉升、發展的更優通道,必然有助於鄉村振興加速提質,有助於他們在鄉村振興中不斷成長。

甘肅電影《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3

“教育扶貧”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方式,其根本在於“精神扶貧”。它不是簡單的對扶助對象“授之以魚”,更多的則是“授之以漁”,引導受助者尋找造成貧困的'根源,鼓勵他們樹立改變落後面貌的思想,提高教育文化素養,變被動脫貧爲主動致富。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的“輔助”作用大於了脫貧的“扶助”效果。

但實際工作中,一些人對“教育扶貧”的理解失之偏頗,將“教育扶貧”形式化、表面化。爲了追求短期政績,給自己臉上貼金,往往採取“過節送禮、寒冬送衣、捐書捐物”的方式,讓受贈者感恩,表面上能解燃眉之急,“立竿見影”,實則忽略了扶貧的根本在於激發貧困羣衆的內在動力。

爲貫徹落實對國小生的“教育扶貧”,開學初,也農村貧困戶按國家政策實行了免費,享受免書本和學費政策,“教育扶貧工程”的另一表現是對農村村建遠程教育設備的投入和村建圖書室的捐贈。遠程教育設備的有效使用。但是,如果對投入的設備和捐贈的圖書不能有效利用,而只在上級檢查時拿出來做做樣子,這樣的投入不只造成物質上的浪費,還給學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還有一些地方,對貧困地區學校投入大量實驗器材、圖書資料,但由於學校教學人員的不足或學校硬件設施的缺乏,只能造成器材和資料的閒置。有的村小教學點專業教師缺乏,便由中心校指派教師“走教”;一些學校對不能正常入學的“三殘兒童”實行“送教上門”,但對“走教”和“送教”的老師沒有建立激勵機制,教學人員只圖完成

任務,“走教”“送教”流於形式,校長在上級檢查的時候“面子”有了,還可能被上級表揚“有創新”,但這樣的“扶貧”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邊遠地區教育的貧困,這樣的“扶”不能很好的將“輔”貫穿於扶貧過程,所起作用是很小的。

“扶貧先扶志”,“扶志”就是要讓專業人員對他們悉心輔導,讓貧困者樹立脫貧致富的意識,掌握脫貧致富的本領。它更不是面子工程,而要求我們真抓實幹,只有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才能使貧“脫貧攻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甘肅電影《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4

小時候,筆者所在生產隊有一位貧困戶遠近聞名,原因何在?他妻子去世早,自己帶着一個兒子,平時四體不勤,自家幹活時常不出工,集體幹活時出工不出力,夏天怕熱躲在破房子裏不願出門幹活,冬天怕冷躲在破被窩裏不願下牀幹活,政府年年救濟、鄰里常常接濟,還是擺脫不了貧窮。跟着他吃苦受罪的兒子成年後出門打工,勤勞致富,如今蓋起了樓房,娶妻生子其樂融融。

人們常說,鄰幫鄰是一時的,自幫自是一輩子的。日子是靠自己過出來的,一個人、一個家庭的貧富,政府救助、鄰里接濟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正如唯物辯證法所揭示,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起決定性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從理論上講,“真扶貧”是“真脫貧”的前置要件;從邏輯上講,“真脫貧”必須要“真扶貧”;從實踐上講,“真扶貧”可能實現“真脫貧”,也可能實現不了,爲什麼?一是客觀上真扶了,主觀上真努力了,就能“真脫貧”;二是客觀上真扶了,主觀上沒努力、或努力不夠,就可能難以“真脫貧”。

中華民族是個勤勞的民族。應該說,貧困羣衆沒有一個不希望脫貧致富的,絕大多數貧困羣衆都能在政府扶持、社會幫助下,勤勞致富,過上好日子。但正如筆者見證的那位貧困村民一樣,確有少數貧困者在貧困面前失了志氣:有的怨天尤人,抱怨自然條件惡劣、山多地少,認爲種田種地再累再苦也解決不了溫飽問題,卻不從自身找原因,也不看看鄰里爲何能在同等條件下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有的怨病自棄,以病爲由,自己放棄努力,也不調動甚至影響家庭其他成員的積極性,導致一家人長期生活在自怨自艾中,放棄了致富希望;有的怨運不濟,種植或養殖項目不幸遭遇天災人禍,夢碎一刻,便灰心喪氣、一蹶不振。諸如此類,正如人們所說,富裕的家庭各有各的理由,貧困的家庭各有各的原因。但是,如果是天災人禍、患上大病等客觀一時之因,政府可扶、鄰里可幫,貧困可脫;如果是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等主觀常態之因,政府投入再大、鄰里幫助再多,也無濟於事,貧困難脫。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貧困是座大山,但這座大山再高,也高不過人的志氣,高不過人的自強。貧困羣衆是脫貧致富的主體,也是脫貧致富的主人,物質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困。擺脫貧困首先要擺脫精神上的“貧困”,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有志氣、才能自強,在脫貧上依靠“扶”而不全賴“扶”。

扶貧理論上,有個“貧困陷阱”,即貧窮會成爲貧窮的理由:因爲窮,有致富的機會沒有錢投入,把握不住增收的機會;因爲窮,受到的歧視多、打擊多,容易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因爲窮,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下一代還會窮。如果跳不出“貧困陷阱”,即使一時脫了貧,也容易返貧。扶貧實踐中,有個貧困“依賴症”,即“等、靠、要”,雖然這是少數貧困羣衆的貧困“痼疾”,但個體帶來的影響卻不利於整體脫貧致富。 “等、靠、要”,說到底是一種精神上的懶漢行爲,等,等不來真正的富裕;要,要不來一生的幸福;靠,“靠山山會崩,靠樹樹會倒”。幸福不會從天降,扶貧當先扶其志,摘掉貧困帽子,最好的辦法,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自我反省;與其陷在阱中,不如效法榜樣;與其自暴自棄,不如發憤圖強;與其苦熬坐等,不如苦幹巧幹,“靠着牆根曬太陽,等着別人送小康”,不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扶持、有幫助,要抓住時機、借力脫貧;沒有政府扶持、社會幫助,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有志氣,“輸血”才能強身;靠實幹,“造血”才能發展。

扶貧中,政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脫貧中,脫貧者“收人以魚”更要“學人以漁”。一次兩次、即使多次享受到扶貧和社會的救助資金,花光之後還是貧困。一位扶貧工作者到一個嚴重缺水縣檢查扶貧工作時發現,扶貧辦以高價從巴西引進抗旱良種給貧困農民試種,沒想到有的農戶把良種拿回家沒有種下去而是磨成面吃掉了,結果那些貧困戶還是脫不了貧。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資源匱乏,自然稟賦不高,卻成爲京滬之外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也成爲全國第一個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省份,浙江山區的貧困羣衆靠的是什麼,是“想盡千方百計、嚐遍千辛萬苦”的精神,憋足勁頭艱苦創業,發揮智慧不斷創新。 “收人以魚”更要“學人以漁”,病後康復,煥發精神,全家一起脫貧困;因災返貧,痛定思痛,遠近兼顧建家園;面對政策,搶抓機遇,遠謀近施謀發展;瞄準窮根,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快致富。扶貧要扶志,還要扶智,再窮不能窮教育,搭上“教育扶貧行動”,讓孩子接受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程教育,以知識改變貧窮,以智慧改變命運,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與全國人民一起奔小康。

甘肅電影《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5

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千載難題歷史性地劃上句號,這是亙古未有的壯舉。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脫貧攻堅,造就了一批改寫命運的奮鬥者,也鍛打了一批同羣衆魚水情深的“領路人”。8年間,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全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8年間,累計300多萬名駐村幹部、第一書記和數百萬名基層工作者奮戰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他們以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百姓的幸福指數,也讓“共產黨員”這個名字在脫貧一線熠熠生輝;他們爲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重要貢獻,也讓自己的初心在帶領鄉親們奔小康的過程中淬鍊。

貧困的產生背後有錯綜複雜的因素,消滅貧困需要困難羣衆的內生動力,也需要外部力量來拉一把、幫一下。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扶貧幹部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們不會忘記,燕趙大地上一批又一批好黨員、好乾部,胸懷改變貧困羣衆命運的豪情,背起行囊,走出機關,走進一個又一個深溝巨壑,向貧困發起衝鋒。皮膚黝黑、腳上沾滿泥巴,看上去跟農民無異,孫國亮在張家口四十畝灘村駐村扶貧一干數年,帶領村民們摘掉了窮帽子;一心一意和羣衆一起改變窮村舊貌,扶貧工作期滿鄉親們聯名寫信要他“留下來”,張端樹也由此成爲平山縣南文都村第688名村民……萬千扶貧幹部的心血與汗水,實實在在改變着貧困羣衆的生活,清清楚楚映照出百年大黨的爲民本色。

赤子之心,始終因人民而火熱、爲人民而火熱。扶貧幹部們點燃困難羣衆生活的希望,又何嘗不是在照亮自己的內心。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最能砥礪初心,最能磨鍊意志,也最能昇華民胞物與的情懷與境界。有幹部曾講,駐村扶貧之後,每當有困難羣衆跟他說感謝黨感謝政府的時候,他總是覺得內心有愧,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這種感覺之前很少這麼強烈過。也有人說,一開始撇家舍業來到落後的山村,心理落差其實挺大的,但幾年之後看到山間果實壓滿枝頭,人們臉上掛着藏不住的笑容時,他突然有一種想哭的衝動。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能沉澱多少真情。相信在經歷過脫貧攻堅的錘鍊之後,不管這些黨員幹部未來走向什麼樣的崗位、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一定會時時不忘把“初心”這兩個字在靈魂深處反覆擦拭。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新起點上再出發,“排頭兵”“領路人”仍然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衝在第一線、站到最前沿,帶着鄉親們奏響美好生活的協奏曲,在廣袤的大地上繪就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甘肅電影《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6

江西瑞金城外有個村子叫沙洲壩。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那兒住過。村子裏沒有水井,鄉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後,鄉親們在井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主席。”

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一種感恩。中國古人自來有“投桃報李”的感恩故事,感恩已經浸入到民族的血液和靈魂。當然,我們每個人尤其是黨員幹部,工作中、生活中要常懷感恩的初心,才能發揚和繼承好傳統美德。

常懷感恩初心,首先感謝“時勢”。中國曆有“時勢造英雄”的說法,亂世出梟雄,盛世出英才。“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宋朝辛棄疾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滿懷報國之志,卻無法施展,詩詞中多有諷刺當朝的隱義。“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當今中國,已經從貧窮落後的國家,變成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國,和平穩定,安居樂業,沒有戰亂和飢餓。我們要感恩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裏面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相比較歷的任何時期,這是一個的時代,這裏只要有夢想,就能追夢;只要有目標,就可以去奮鬥;只要有努力,就會有收穫。“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就要順應時代,履行時代賦予的使命。尤其作爲一名黨員幹部,不能在一片喝彩聲中,迷失了自己,而是不騖於虛聲,繼續奮鬥逐夢,在各種風險與機遇中,不畏艱難,乘勢而上,勇往直前,幹出不負時代的業績。

常懷感恩初心,其次要感謝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些哲理名句,都說明了人民的重要性。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主席在紀念張思德同志的時候,發表了《爲人民服務》的動情演講,號召全黨向張思德同志學習。建黨時期的“救國圖存”,抗日統一戰線抵抗侵略,再到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40多年,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進入新時代,新發展理念之一就是共享,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脫貧攻堅,不落下任何一個貧困戶,彰顯了我們黨一直以來的“人民性”。我們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仍然不能忘了人民,一切從人民的角度、利益着手,方能長期穩定執政。我們要感謝人民,自然也包括自己的父母、親朋好友、領導同事,甚至是陌生的“貴人”。這些人在自己的成長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他們的悉心教導和幫助。或是過節的一條短信問候,或是在困難中幫扶一把,或是在家常便飯中絮絮叨叨,感恩的方式不一樣,但是感恩的初心卻永遠是相同的。

常懷感恩初心,還要感謝自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曾益其所不能”,我們要接下大任,得先歷練好自己,包括的自己的身體和心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感謝自己,就要讓自己的身體強健起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了人們對健康長久的祈願。現在一些人朝九晚五,空調房、代步車、宅男宅女成爲了很多人熟悉的名詞,長此以往,身體自然吃不消。健康的生活,需要融入大自然,行走在路上,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心靈的解放,堅持不懈,讓身體充滿能量。另一方面,身體強健了,心靈也要富足。沒有靈魂的軀幹,就沒有獨立的思想和情懷,我們感謝自己,就不能讓自己的心靈空虛無趣,而應在閱讀經典中,與偉大的著作者對話,從中汲取靈魂的養分,涵養道德的情懷。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通過閱讀和借鑑,能夠獲得經驗,吸取教訓,才能在各種誘惑中,屹立不敗之地。

甘肅電影《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7

作爲新時期組工幹部,要在思想上、業務上、工作上做到“心定”“業精”“人實”,從主席的新年賀詞中汲取到堅定信念和強大力量,努力幹出無愧於黨和人民的新業績,走好、走穩新時期組工路。

心定而後方能靜。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心靜才愈能彰顯力量,“靜”也是檢驗黨員幹部在對待羣衆時是否心平氣和、態度誠懇的工作標準,無論任何時候都要靜心調查,堅決保持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平凡的工作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對黨絕對忠誠、靜心增強黨性,在不斷學思踐悟黨的偉大思想理論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對黨忠誠、爲黨做事當作畢生追求,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始終做到“不畏浮雲遮望眼”,始終牢記羣衆之事無小事,靜心察民情,厚植爲民情懷,俯下身子,甘當羣衆的孺子牛。做到心靜如水,才能在各種誘惑面前,心不爲其所動、志不爲其所喪、身不爲其所累。無愧於心,不負韶華。

業精而後破萬難。

書記指出,組織工作是一門科學,專業性很強,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專業精神。業精於勤,技精於專,打鐵還須自身硬,組工幹部必須勤於學習,不斷充實提高專業追求,學會“自討苦吃”,增強專業能力、提升專業素養、涵養專業精神,樹立靠素質立身、靠實績擔當的理念,不斷提升適應能力,時刻緊跟時代潮流,在不斷解決實際問題中成爲做好本職工作的行家裏手。要着眼於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同時堅持“高標準”與“高質量”、“過程論”與“結果論”的有機融合,進一步提升工作的層次和水平。特別是在黨賦予組織工作在內的所有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題之下,作爲基層組工幹部更要嚴謹細緻地對待組織工作,把勤於學習業務知識作爲第一要務,發揚釘釘子精神認真研究如何讓理論武裝跟上實際創新的步伐,及時跟進學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斷提高攻堅克難的本領,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難題中彰顯新時代組工幹部的責任擔當。

人實而後業可成。

古語云,“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書記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等優良作風,正是告誡我們要腳踏實地幹工作,做“泥腿子”而不做“空想家”。新時代組工幹部要有新擔當,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走街串巷知民心,田間地頭察民情,在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信訪維穩等繁重工作中實幹擔當,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情況下,集中精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摒棄面子工程、“花架子”,把更多精力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畢竟組織工作不是做表格,誰做得精美,誰就勝出。幹工作要腳踏實地,吃透上情、摸準下情,找準上級政策與基層實際情況的最佳結合點,敢於接“燙山芋”,敢於啃“硬骨頭”,讓上級政策在基層更好地落地開花,勇敢走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落實“十四五”規劃的新徵程,在真抓實幹中砥礪奮進。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作爲新時期的組工幹部,在今後的工作中時刻要保持戒驕戒躁的清醒頭腦、精益求精的專業要求、銳意進取的真抓實幹,敢於嘗試、勇於創新,做好組工事業,走好組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