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教師參觀永不磨滅的豐碑焦裕祿事蹟展心得檜(精選多篇)

觀後感1.76W

第一篇:教師參觀永不磨滅的豐碑焦裕祿事蹟展心得檜

教師參觀永不磨滅的豐碑焦裕祿事蹟展心得檜(精選多篇)

教師參觀《永不磨滅的豐碑》焦裕祿事蹟展心得檜

“焦裕祿”一個早已深入每位中國人心中最熟悉、最響亮的名字。但是他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和甘願做人民公僕的情懷,他爲改變“蘭考”深入調研無私奉獻精神,在參觀這次事蹟展之後,我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當官是爲了什麼?爲名利?還是爲人民?焦裕祿同志爲革命事業而奮鬥終身的品質和精神給我以強烈的震撼和啓迪。更在我的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他不愧爲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兒子。

4月12日,帶着對焦裕祿同志的無限敬意和懷念,我踏進了吉林市博物館。正廳鮮紅背景板上醒目的《永不磨滅的豐碑——焦裕祿事蹟展覽》把我帶到了那不平凡的歲月裏。

事蹟展覽分爲“烽火歲月”“激情年代”“臨危受命”“執政爲民”“幹部楷模”五個部分。展覽生動詳實地展示了焦裕祿懷着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羣衆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層、科學求是、迎難而上、勇於擔當、清正廉潔、甘於奉獻的感人事蹟。

爲了蘭考36萬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爲了讓革命先烈用生命解放出來的90多萬畝土地,徹底改變貧窮的面貌,焦裕祿帶着重病的身體,一直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從走進蘭考到因病去世,焦裕祿在蘭考工作只有475天,但他的足跡卻遍佈了蘭考各個角落。面對黃沙、洪水和鹽鹼,做爲共產黨員的他沒有絲毫的畏懼,帶領蘭考人民克服萬難,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頑強拼搏,治理“三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用42歲的生命詮釋了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爲黨爲民、無私無畏的偉大人生。

焦裕祿同志是一面高揚的旗幟,具有鮮明的引領作用,這面飄揚了半個世紀的旗幟,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它暗示了黨的宗旨和黨對幹部是人民公僕的根本屬性,回答了爲誰服務。

記得焦裕祿在自己的一篇日記中這樣寫道:“我想作爲一個革命戰士,我要像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地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褪色。還要像楊柳一樣,載在哪裏就生活在哪裏,根深葉茂,茁壯旺盛。要像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儘快地爲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做爲一個共產黨員,他爲我們做出了表率,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的身體力行,他的竭盡全力,告訴了我們作爲一個共產黨員有義務和責任爲百姓服務,爲強國、富民奉獻一切。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做這樣的人,作爲一個黨員也更應該做這樣一個黨員。

今天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幸福和平的年代。但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卻永遠是我們工作的宗旨。尤其是作爲一名國小教育管理者,如何在自己的崗位發揮應有的作用,更好的服務教師家長和學生。通過這次焦裕祿的事蹟參觀,我工作的方向更明確了。那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把自己一生獻給教育事業。

一、學習他甘願清貧熱愛人民的精神。“一肩明月,兩袖清風,甘守陋室的清貧,堅守生活原本的平淡,崇尚超越,攀登一流”教師要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就必須成爲“真”的傳人、“善”的護神、“美”的精靈——真善美的化身,因爲她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師德核心是師愛,這種愛至高無尚,體現在師德行爲中是以愛育愛。“教孩子一天,想孩子一生”,爲其成功的人生奠基。在師德建設和羣衆路線學習中,我要學習焦裕祿在工作上實事求是、身先士卒、頂風冒雨、明察暗訪、不顧病痛,敢於擔當的責任。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用愛心譜寫教育的新篇章。

二、是學習他求真務實深入一線的品質。教學是學校的生命,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依賴於學校師生的整體素質,也更需要管理者有着求真務實的管理作風。通過深入課堂教學掌握一手材料,通過問卷座談了解學生所需,通過多種檢測,不斷修正自己教學管理。像焦裕祿那樣深入基層和老百姓中間,永遠做他們的一員,在工作中加強換位思考,努力站在教師的角度上想問題,從教學實際出發,利用一切機會多深入到基層調查研究,不斷改進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針對性。

三、學習他堅持黨性廉潔自律的精神。作爲黨員,我深知共產黨員的第一身份,不僅代表榮譽,更代表責任。因此,我要以焦裕祿爲榜樣,時時刻刻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精神激勵和鞭策着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腳踏實地,積極進取,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在羣衆路線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坦坦蕩蕩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廉潔自律,真抓實幹,開拓創新,以無私的胸懷,以公平的公正之心,做好本質工作。無論工作的順與逆,無論承擔的多與少,我都始終以一名領導幹部的責任,一名共產黨員的良知,和對二實驗教師和學生負責的態度,把教學的每一項工作落到實處。逐漸打造二實驗國小優質教學的窗口。

無私大地不需生,仰俯人民最有情,鐵骨精神傳大地,風標一化從心傾。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以焦裕祿精神爲鏡,可以照出自己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活動有時限,學習無期限。我要在工作中,努力學習焦裕祿的精神,爲學校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焦裕祿 永不磨滅的豐碑(以先鋒模範爲鏡)

焦裕祿 永不磨滅的豐碑(以先鋒模範爲鏡)

本報記者 龔金星 任勝利

《 人民日報 》( 2014年03月24日06 版)

有這樣一個人,50年前他的名字就響徹神州大地。直到今天,依然鮮活生動,他的精神,是人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他,就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實幹精神

服務羣衆的辦法,得從羣衆中找

3月19日,河南蘭考,泡桐花正在鼓苞。

沿產業集聚區前行,穿過中州樂器廠展廳大門,悠揚的古箏聲從裏面傳來。

“展廳裏這些古箏的音板都是用蘭考泡桐製作的,蘭考土質長出的泡桐不易變形,透氣、透音性能好,聲音悠揚悅耳,獨有韻味,被譽爲‘會呼吸的木材’。”一曲終了,90後女孩袁曼曼手撫古箏,滿臉自豪。

“泡桐樹啊葉葉綠,看見泡桐就想起了您,就想起了您??”這首蘭考百姓中廣爲流傳的民謠,讓人淚眼矇矓,思緒也隨之飛回到了50多年前。

1962年,焦裕祿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風沙、內澇、鹽鹼等自然災害嚴重,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很多人選擇了外出逃荒。焦裕祿一來到蘭考,就把原來的“勸阻逃荒辦公室”改成“治理三害辦公室”,並擔任主任。“服務羣衆的辦法,還得從羣衆中找!”在這場艱苦的摸底調查中,他和調查隊的同志經常在截腰深的水裏吃乾糧,蹲在泥濘裏歇息,成了名副其實的“泥腿子”。

張莊村村民魏振中向記者講述了其父魏鐸彬與焦書記交往的一段往事:1963年3月,焦裕祿爲

查風口、追風源,尋找治沙辦法來到了張莊。聽老農魏鐸彬說,他母親的墳每年冬春都被狂風扒開露出棺材。後來他用了一個早上的時間,從半米深的地下挖出淤泥,把墳蓋住,狂風就再也刮不動了。

焦書記聽完後,興奮地站起來:“這個辦法好!1個人1個早上封一個墳,100人、1000人、1萬人、幾十萬人,幹1年、兩年、3年,用翻淤壓沙的辦法把沙丘封住,栽上樹,種上草,豈不把駭人聽聞的沙丘變成了錦繡田園。”

焦裕祿在病危住院期間,還對來看望他的同志說:“你們把泡桐拍照片來讓我看看,我看看蘭考的泡桐開花了沒有。”在蘭考城關鄉朱莊村村口,他親手栽種的那棵泡桐樹高聳挺拔,已20多米高,深深根植於蘭考大地。

後人給它取名爲“焦桐”。如今,遍佈蘭考1000多平方公里的泡桐樹,已經形成了一個有着500多家相關企業、產值100多億元、解決4萬多人就業的“泡桐經濟”產業鏈。

焦裕祿的實幹精神,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風,開花結果。鞏義市竹林鎮黨委書記趙明恩、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等,衆多焦裕祿式的好乾部經常到蘭考參觀學習,在面臨困難時,以焦裕祿精神爲鏡,從焦裕祿精神中找方法,尋對策。公僕情懷

共產黨員應在羣衆最困難時出現

3月20日,一個普通的日子,蘭考縣焦裕祿紀念園人流如織。從松柏林中拾級而上,人們會聚於此,追憶焦裕祿事蹟,緬懷他的精神。

在一個個舉行入黨宣誓、重溫誓詞活動的團體之中,一位老人步履蹣跚,眼含淚花,用顫抖的聲音說:“焦書記,俺來看您啦??”

這位老人叫李玉英。“俺是爪營鄉樊寨村的,到縣城看病時來瞅一眼焦書記。”回憶起焦書記,老人雙手微微顫抖,激動不已:“焦書記可真是個好人。當年俺還沒出嫁,見過用籮鬥擡淤泥的焦書記,在俺心裏,能和老百姓一起幹活的領導,就是好領導。”

焦裕祿在蘭考只工作了475天,就病逝在工作崗位上,他卻把共產黨人的本色詮釋得淋漓盡致。他忍受着嚴重疾病的折磨,送走了風沙滾滾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連連的夏季,全縣84個風口、1600個沙丘都編了號、繪了圖;全縣的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閘,也調查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排澇泄洪圖。

講解員董亞娜回憶:“去年的一次講解中,當我講到焦裕祿同志冒着風雪,忍着劇烈的肝痛,到樑孫莊看望樑俊才老人時,前來參觀的一位羣衆頓時失聲痛哭。”

原來,他是樑俊才老人的孫子輩親戚。當年,樑俊才老大爺臥牀不起,老大娘雙目失明。焦裕祿冒着風雪,忍着劇烈的肝痛,一連走訪了9個村子,訪問了幾十戶羣衆,卻沒喝羣衆一口水。董亞娜說,每到6月新麥收穫時,就有農民從家裏帶來新蒸的白麪饅頭,擺在焦裕祿墓前;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一提起焦裕祿,依然親切地稱之爲“老焦”。

75歲的老黨員、現任爪營鄉敬老院副院長雷中江老人回憶在蘭考火車站偶遇焦裕祿的情形:站臺上大雪紛飛,候車室裏擠滿了準備背井離鄉逃荒求生的災民??焦裕祿噙着眼淚不停地向鄉親們鞠躬:“大家是被災荒逼走的,真對不起你們哪!我們很快會用熱炕頭、白麪饃饃把你們接回來的!”採訪時,72歲老韓陵村村民在二胡的伴奏下,唱起了豫劇《探水情》。粗獷沙啞的高亢唱聲,如泣如訴的二胡伴音,讓人們穿越時空,好像看到焦裕祿爲治洪水,跟羣衆手挽手、艱難地在水中前行的情景??

離開蘭考前一天,焦裕祿留下一篇只定下標題、沒來得及完成的文章《蘭考人民多奇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這篇文章其實是種下一個幸福蘭考夢。半個世紀以來,蘭考的黨員、百姓,努力用汗水灌溉這個夢。”有名的“幹家兒”、雙楊樹村黨支部書記吳青雲說。

“學習焦裕祿精神,就要把愛民的責任放在心坎上,把惠民的舉措落實在行動上,把富民的成效體現在經濟發展上,把爲民的理念植根於思想上。”新縣縣委書記楊明忠說。

艱苦樸素

富麗堂皇的事不能做,想也很危險

焦裕祿紀念館,一隊隊參觀的人羣,在“幹部十不準”展板前駐足深思。

“十不準”背後的故事是:當年焦裕祿發現孩子看戲沒買票,當即把全家“訓”了一頓,讓孩子立即把票錢送給戲院。後來還專門起草了《幹部十不準》,規定全縣任何干部不準特殊化。時任蘭考縣委辦副主任張明堂對一件事記憶猶新:1963年的一個三伏天,焦裕祿帶着他到城關鄉王爺廟調研,口渴難當嗓子冒煙,吃了路邊地裏幾個瓜。焦裕祿讓他給瓜主送二兩糧票和二角錢。瓜主說,不值錢不用給。

看到錢沒付,焦裕祿把他帶到黃河大堤邊,說:“他不收,我們不可以不給。千里之堤,毀於

蟻穴。惡習是從小事養成的。”張明堂打心眼裏被老焦的人格魅力折服,趕緊把錢送去。

有一次,有位幹部提出要裝潢一下領導幹部的辦公室,焦裕祿嚴肅地說:“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嗎?蘭考的災區面貌還沒有改變,羣衆生活還有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連想也很危險。”

焦裕祿走了,留下6個孩子,兩位老人。焦裕祿的妻子徐俊雅從來都沒有忘記丈夫的那一句囑咐:“我死後,你會很難,但日子再苦再難也不要伸手向組織上要補助、要救濟。” 焦裕祿的囑咐,徐俊雅記了一生。

“一天不死,我就會守着這間焦書記跟農民代表開座談會的屋。”雙楊樹村67歲的姚留學把記者領到他家後一處老屋裏:“當年焦書記在這間屋裏,見磚坐磚,有石坐石,和羣衆商量如何走集體經濟、自力更生的路子,終於走出了‘雙楊樹道路’。” 姚家的院子歷經4次翻新,唯獨把這間老屋保留了下來。兒女們曾勸他把老屋拆了,既能擴大些住宅面積,也能當做門面增加點收入,可老人堅決不同意。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父老對誰生死系?在百姓心窩裏,紮根的人。身體歿了,精神還活着。

焦裕祿,一座永遠矗立在人民心中的豐碑!

第三篇:永不磨滅的豐碑—張文璇

永不磨滅的豐碑

讀《長征精神代代傳》有感

大冶市實驗國小六(5)班張文璇

長征是一座閃光的豐碑,光輝的立在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史冊中;長征又是一條永遠飄揚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爲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徵。讀了《長征精神代代傳》這本書後,我對這句話更加理解了。

自從軍事顧問李德同志率領的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後,中國紅軍主力踏上了向西突圍的征途。這次長征經歷了二萬五千裏,遇到了種種困難:紅軍過草地,爬雪山,飛奪瀘定橋……偉大的毛主席因此寫下了壯麗的詩篇《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所謂“長征精神代代傳”,就是要樹立忠於人民,忠於事業的精神,堅持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精神,發揚萬衆一心,團結拼搏的精神。

正因爲革命老前輩流血流汗,換來了我門現在的幸福生活,所以,現在的家庭裏,父母大多數都是寵着自己的孩子,把他們當“心肝寶貝”不讓做這做那,什麼事情都由父母來代替。他們哪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千千萬萬的紅軍戰士用生命換來的!他們哪知道,紅軍戰士艱難地走過了二萬五千裏,

在征途上累死了、渴死了、餓死了多少祖國優秀的兒女呀!所以說,“艱苦能磨鍊人,創業能造就人”啊!

青少年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21世紀的青少年一定能夠接過前輩的火炬,讓偉大的長征精神代代相傳,譜寫出更加壯美的詩篇!

第四篇:參觀焦裕祿同志事蹟展

參觀焦裕祿同志事蹟展心得體會

在學校領導組織下,我們學習了焦裕祿同志事蹟。對我的感觸很深,使我受到的教育。做爲一名教育戰線上教師,我應該學習焦裕祿同志的精。

焦裕祿同志雖然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但他的崇高精神是永恆的,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的思想源泉。羣衆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工作路線,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抓緊不動搖。堅持黨的羣衆路線,這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要在新形勢下不斷髮揚光大。我們黨是無產階級政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羣衆利益的黨,廣大黨員幹部也是來自於羣衆,任何時刻都絕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和本。

焦裕祿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樣,體現了共產黨人精神和黨的宗旨,要大力弘揚。只要我們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要我們還是共產黨,這種精神就要傳遞下去。黨中央號召全黨繼續學習焦裕祿精神,並且走好黨的羣衆路線。這要求我們做到:首先,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始終不渝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任何時候都決不猶疑、決不含糊、決不動搖。其次,要堅定宗旨意識,始終與羣衆心相連、情相依,同呼吸、共命運,做羣衆的貼心人,做羣衆的主心骨。要堅定發展方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把幹事創業熱情與科學求(本文來源本站)實精神結合起來,把開拓進取與尊重規律結合起來,把抓好當前工作與着眼長遠發展結合起來。

作爲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工作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把焦裕祿精神貫徹落實到工作中,努力踐行好黨的羣衆路線。

一是深刻學習領會焦裕祿“心裏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始終堅持羣衆路線,從小事做起,真正把老百姓當做親人,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做學生和家長的貼心人,真正把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貫徹到實處。

二是學習焦裕祿同志勤儉節約、艱苦創業、實事求是、不怕困難的務實作風。勇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邊學邊查邊改,端正工作態度,真正把求真務實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我們在課改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方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我們像焦裕祿同志那樣,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保持不畏困難、堅忍不拔、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就能把我們的課改做好,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中心,讓他們擁有終身學習的習慣。在教學中這種精神是不可缺的,如果沒了這種精神,我們就會講條件、講困難,就不能很好的做好我們老師應該做的本職工作。

三是學習焦裕祿廉潔奉公、勤政爲民,爲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焦裕祿用實際行動爲我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我們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堅持原則,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推進教育的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造福人民羣衆。

我們所提出的順應教育,就是以培養學生自主性、能動性、目的性、創造性爲基本原則,以學生自我意識喚醒、自主能力發展、自信品格養成、自強精神樹立爲主要目標,以課程與教學爲核心,以學生主體性實踐活動爲平臺,以教師教育自覺爲關鍵,以學校文化管理爲保障,努力建構適合每一位學生髮展的現代學校教育體系。學習焦裕祿就是在爲學生服好務,順應天性實施教,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第五篇:永不磨滅的精神--電影《焦裕祿》觀後感

永不磨滅的精神

---電影《焦裕祿》觀後感

在學生時代就觀看過電影《焦裕祿》,那時的感想和感受依然不是那麼的清晰了,但是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淚流滿面。今天再次觀看這部電影,除了感動之外,還有深深的震撼,心靈的震撼。

影片中講述了患有嚴重肝病的焦裕祿憑着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信念,一心爲偏僻窮苦的山區蘭考,爲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的工作。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祿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影片中有一個片段:吳縣長派人分給他二斤大米,這在當時來說相當的珍貴,可以讓家裏人吃上幾頓香噴噴的飯。可他卻一點也沒動,讓家人原物奉還。他的這一舉動遭到了無所事事之人的誹謗和中傷。但他不怕困難,堅定信念決心改變蘭考窮困面貌。正是他的一生正氣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偉大。最讓我感動的是:每當他的肝病發作,疼痛難忍時,他就採取了獨特的治療方法“壓迫止痛法”用茶缸、抽屜或者桌角頂住腹部來減輕分散身體上的疼痛。在一次考察中,他的舊病復發,一陣一陣的肝痛使豆大的汗珠不斷的從額頭冒出,承受着巨大病痛的卻不哼一聲。這是多麼剛強的性格,多麼頑強的意志,多麼韌拔的氣節。焦裕祿同志的奮鬥精神、求實精神、大無畏精神和奉獻精神是永不磨滅的。

今天,人們的物質追求與價值觀念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共產黨員能否高揚理想和信念的旗幟,能否滿懷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能否恪守那份與人民患難與共的清貧,能否視個人名利淡似水,能否一身正氣,對每一個黨員來說,都是非常嚴峻的考驗。作爲入黨積極分子的我,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定要高標準要求自己,以焦裕祿同志爲榜樣,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小事做起,時刻牢記黨的宗旨,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身先士卒地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多關心、幫助、教育和影響別人,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