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監守自盜》觀後感作文(多篇)

觀後感1.32W

《監守自盜》觀後感作文(多篇)

監守自盜觀後感 篇一

2008年起一場興於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地域上從美國迅速擴展到全球,產業領域上,從金融領域擴展到實體經濟領域。這場危機重創了世界經濟,時至這天,雖然危機已然過去,但其仍然拖累着世界經濟,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展,危機的陰影遠未散盡。而關於危機產生的原因是什麼?誰造成了這一切?危機的元兇爲何?成爲了許多人談論的話題,許多人思考的問題。

而電影《監守自盜》便爲我們認識這一問題,帶給了一種思路和角度,能夠看出主創人員在極強的職責感下,經過超多的努力才完成了作品,想透過作品向大家展示他們眼中的真相。

從影片中我感受到了一種人文精神,他們力圖想人們展示真相的同時,期望爲人們展示一種追求完美的價值觀念。

在闡述這個問題前,我首先想說透過這次金融危機,我們能夠驗證一個問題或者是一個例證,一國霸權的區裏,最終確係於金融領域的霸權,美國一國的金融問題引起了整個世界的經濟動盪,其勢可見一斑。同時,經濟全球化確已深入發展,若說上世紀20、30年代的大蕭條動盪了僅是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那麼在如今市場經濟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一場大的經濟危機所傷害的確實是整個世界了。

而在這樣的現實和背景下,我們完全能夠這樣認爲,世界上有許多問題不再是限於某一個國度,它已經深入到各國之間,例如很多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便具有了全球性的特點。雖然,不可否認,傳統的國家間的衝突和合作依然重要,國家利益的角逐、權力的博弈仍然爲各國所重視。但現今世界,這一切紛爭與合作的目的,不應是也不再是爲了少數人的慾望,而更多的事爲了本國人民的福祉,爲國民帶給一種實現發展、實踐價值、追求幸福的機會和環境,推而廣之,一切都應是爲實現人類的普遍發展和普遍幸福。

誠然現實很殘酷,一國內部的利益劃分和權力爭奪、國家與國家之利益與權力的紛爭、全球性問題的擴大,這一切讓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悲觀與消沉。但是歷史是一個曲折中前進發展的過程,而不是也不就應是一個循環的死結,是的,循環必然存在,盛衰興亡也必然存在,但前進發展也定然存在,歷史不僅僅具有延續性,也具有變遷性。

在這種狀況下鑑定人文精神,尊崇普遍的人類的自我關懷,對人的尊嚴、價值和命運維護、追求和關切就顯得彌足珍貴和尤爲重要。

此刻回到電影中,主創者透過藝術的手段揭示了一些真相,他們揭示了這次美國次貸危機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機的真相,其中不僅僅僅有對於美國國家、社會、民衆的關懷和職責,也透出了對於人類的普遍思考。作爲藝術的形式,不正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展現着人類應有的智慧。

影片中給我們展現了金融危機錯綜複雜的產生原因和構成機制、監管體制的鬆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結構體系的弊病,但歸根結底,社會是人的社會,雖說人不能隨心所欲,但是人創造了歷史。確實體質、機制一經構成,就會相對古話,具有穩定性,同時成爲了影響人的外部制約因素,但是這一切並不是牢不可破的。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部的客觀因素對人的行爲具有制約和限制作用,但人的主觀能動性、主觀意識行爲的作用有時也難以估量。

在看完電影之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場危機是有企業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學者共同造成的一場杯具和慘劇”,他們是體制的運行者,也是體制的監管者,甚至其中有體制的創立者,而最終的結果是,正如中文片名所言“監守自盜”。

在整個美國的金融體制中,企業高管、政府高官還有給他們充當顧問的一批學者,他們都很容易的成爲了受益者,無論金融體系正常運行,還是金融泡沫破裂,而普通的民衆只有在泡沫膨脹時,做着致富的夢,但是當泡沫破裂之時,受害的也只能是普通的投資者。

這樣我想起我國的國企的狀態,不管這些國企是盈利,還是虧損,甚至有時拿着國家的補貼,但他們體制內的人,無論高管,還是員工,都是高工資、高福利,侵吞、蠶食國有資產,只是略有不同的是我們的普通民衆連做夢的機會都沒有,而且很大的程度上,我們的問題確實出在體制上,但體制還是人定的,其變革也要靠人。

在美國的金融體系中企業高管與政府高管不斷轉換着主角,令人眼花繚亂,他們可能是高盛等的CEO,也有時是美國政府的財政部長、美聯儲的主席,格林斯潘、保爾森、蓋特納他們以不同的身份出此刻公衆面前,他們運行着金融體系,也監督着金融體系。我不明白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他們的監督會有效嗎?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評級機構,它們膠着在一齊,構成一條完整而複雜的食物鏈,能保證不在哪一環上出問題嗎?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那些學者,那些所謂的經濟學家,他們有扮演了怎樣的主角?首先,我對大學教育和大學精神一向還是有些想法的,個性是最近是清華大學的百年華誕之際,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又個性多。我一向很嚮往傳說中的西方大學的那種環境,學術自由、思想開放、精神獨立,有很純粹的學術氣息。而中國大學經常被詬病的也就是高校行政化官僚化、學術名利化金錢化,但是有不能否認在中國的大學中也有不少向好的因素,也有很多追求“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人存在。但問題是,電影中讓我們看到了外國高校的另一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這些以前聽起來那麼神聖的大學,但是就是這些大學裏的著名經濟學家們、經濟學教授們,在他們爲政府、爲金融機構擔任經濟顧問時,出賣了學術的純粹性,也出賣了社會,更出賣了自己的良知,他們用虛假的作僞的報告與評論,誘導着民衆,爲金融高層謀取着暴利,也爲自己賺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當看到他們在鏡頭前的語無倫次、惱羞成怒,是那麼的荒唐可笑,那些甚至不敢出境的人,更讓人感到悲哀。他們是一流的經濟學教授,其中不乏校長、院長,但他們都做了些什麼。只要是人存在之所,我想便無絕對純粹,中國如此,西方亦如此吧。

就是上面這些人,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戲,於是冰島破產了,於是許多人失業了,從美國到全世界,於是許多人無家可歸了,甚至有人走上了不歸路——失去了生命……於是,整個世界陷入了一場危機,但他們不會思考其他人,華爾街的高管們、華盛頓的高官們、經濟學院的教授們沒有想着去承擔他們的職責,依然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華爾街的高管們依然拿着高薪,華盛頓的高官們依然在他們的位置上(即使奧巴立刻臺之後,也沒有發生本質變化),那些教授還是回去教他們的書,唯留下民衆在命運中掙扎……他們喪失了信仰,他們的信仰就是金錢和慾望,他們心中沒有了敬畏,沒有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人。這一切給了人們一個杯具的結尾,雖然如今經濟已然復甦,但是這些元兇首惡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制裁。

這讓我想起了100年前,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屠場》裏德那個經典場景“食品加工車間裏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腐爛了的豬肉,被搓上蘇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鏟進香腸攪拌機;洗過手的水被配製成調料;工人們在肉上走來走去,隨地吐痰,播下成億的肺結核細菌……”那是怎樣一個場景,與當下不同的只是一個是金融領域,一個是實體經濟,一樣的道德淪喪、良知泯滅。但那本書促進了美國的食品安全建設,那這部影片會促進金融監管加強嗎?

由此想到當下中國的底線淪喪,在食品安全上退讓,在社會公平上退讓,在潛規則上退讓,在問題上退讓,在信任誠信上退讓……那會無可退之時,該怎樣辦?

其實,不論東方還是西方,中國還是美國,我們存在差異,在文化理念上就存在差異,但是也有許多東西是相通的,此如硬幣之兩面,有異必有同。而在應對問題上,有陷於“惡”的泥潭中的,也必有向“善”的方向努力奮鬥的。

我們能夠看到在金融危機中,也有另一部分經濟學家站出來鍼砭時弊,例如這不影片中便有,而這部影片的存在不也說明了這一點麼?

根本上講,人類之所以從中古走向現代,實現現代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秉持這一種人文精神,維護人的尊嚴,實現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實現人的普遍幸福,完善人的人格,這是一種現實的進取與向上,不是精神的虛無與簡單的形而上。

我想,100年前美國人能夠解決食品安全,如今必須也會解決金融監管,也許這個過程會很艱難,但是隻要有人去做,我相信歷史終將前進,而不是倒退。這對我們國家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好處,他們能夠解決問題,我們也能夠,但首先我們要有人文精神,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首先是精神上的現代化,理念上的現代化。我們要的不僅僅僅是“以人爲本”的口號,而是真正理念上的深刻轉變,實現真正的思想啓蒙,承認人的價值,既張揚個性,有能夠以規範紐帶職責。

凡事就要有人去做,務必有人去執着於理想,而不是淪落於現實。近來看到一則關於清華百年校慶的消息,朱鎔基回母校,重新提到了想當年就任總理是的那句話“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何其慷慨!

想到電影中說“真正的工程師構建橋樑,金融工程師構建夢想”,我想這個世界上該有更多的構建真正夢想的人吧。影片結尾一句“Butsomethingsareworthfightingfor”,是的,這個世界有其他跟多的東西值得奮鬥,不僅僅僅是金錢、名利。

當人文精神迴歸人心,我想無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會迎來他們宣揚的完美社會和完美世界,因爲“Thisworldisfineandworthfightingfor”——“這個世界如此完美,值得我們爲之奮鬥”。

監守自盜電影觀後感 篇二

影片導演查理斯?福格森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影片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從冰島危機說起到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巨頭。衆多的政治經濟學家,教授粉墨登場,以細緻的數據與條件邏輯分析,深入的討論了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原因,那一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發成的背後原因。影片彙集了許多國家的經濟學家的分析和見解,展示了華爾街真實的面貌。在片中,我們看到而來華爾街的那些高管被描述爲藥物濫用者、心理障礙者、道德敗壞者、賭徒、嫖客,心理學實驗證明數錢使人興奮的大腦部位和吸毒使人興奮的大腦部位是一樣的。

片中經濟學家描述CDO,“以前購買房子需要抵押貸款,而現在放款人不必擔心借款人不能還款。”

在片中,展示了一個真實的華爾街,美國從里根政府開始放開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政治遊說者有遊說國會放寬金融監管,監管兩個字不時的出現在影片中。華爾街的高管、國會遊說者、政府官員、信用評級機構和各類別的經濟學家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大龐大的利益集團。我們看到所謂的金融工程師們是入耳利用大衆的短視、貪婪、脆弱等心理來進行大規模的投機活動,最後給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我們看到了少了監管的自由經濟、金融衍生品的泛濫、依賴於金融政治的政客們等等都使得這場磁帶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滅。影片中的一個疑問,爲什麼所謂的金融工程師的薪酬是其他工程師的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真正的工程師建設橋樑,金融工程師構築他們的夢想,當這個夢想變成噩夢時,卻由別人來買單。

可悲的是真正製造CDO的鬼魁禍首卻擔當了奧巴馬政府官員,金融業背叛了社會,而真正的罪魁禍首去逍遙法外。

監守自盜觀後感 篇三

《監守自盜》:關於金融海嘯的審問和反省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這樣寫道:這是最完美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頭,這是愚昧的年頭;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期望的春天,這是失望的冬天;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此刻十分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用此來形容人類從工業時代至今的歷史發展狀態和軌跡是再好但是的總結了。個性當新一輪的金融危機爆發,更引發了人們對自己所處社會和未來命運的思考。除去宏觀的和長遠的思考,近觀近憂,誰都在困惑和疑問——金融危機的背後究竟隱藏着什麼、意味着什麼?

《監守自盜》似乎以“末日審判”的審訊眼觀,“刨根問底”的堅決態度和“路在何方”的反思精神,探索金融危機爆發的本質所在,爲我們解疑答惑。

影片自身的成功之處

作爲一部紀錄片,我想《監守自盜》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三點——

第一是在選取題材上。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好處上度過,其影響仍在,以社會大衆和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和議論的金融危機作爲題材,既照顧了大衆口味又極具探索空間,能夠說新聞價值、學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兼具,頗顯獨到新穎。另外,這類報導紀錄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的紀錄像片,雖然它的性質與新聞片相同,但報導範圍侷限性更小,敘事結構完整性更強,也就決定了其視角和深度都是不同的。

第二是在“寫作”方式上。《監守自盜》放到文章寫作中去就應歸納到議論文一類。影片共分爲五章,分別是“HOWDOWEGOTHERE?(何以至此?)”;“THEBUBBLE(泡沫顯現)”;“THECRISIS(危機降臨)”;“ACCOUNTBILITY(職責追究)”;“WHEREAREWENOW?(現況如何?)”【自己翻譯,僅供參考~~~】在邏輯上,大致是遵循“是什麼—爲什麼—怎樣樣—怎樣做”的思路,但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調整和側重,比如影片並沒有明確指出我們該怎樣樣去應對金融危機,解決哪些人和事的問題,在這一點更多的像是感嘆句,爲的是提醒注意、引發思考。

這是其一,也即在謀篇佈局上週全而精巧。其二,在“議論文”中必備的三要素上,論點是潛在的,沒有直接地提出,既避免了影片的生硬,又在影片的講述中能夠輕易地明白。論據翔實具體,既有歷史的圖表文字和視頻資料,又有現實中在政治、經濟領域著名的學者專家和政府官員的給力出鏡(儘管一部分人是在自扇耳光),極大的增強了影片的可信度、感染性和說服力。在論證上深入淺出,科學嚴謹,比如因果論證貫穿始終,在第二、第三和第五部分能夠明顯感受到;事實論證上,例舉了在美國曆史上有關法案的誕生始末、各方勢力在利益上博弈爭鬥前後;比較論證,如Brooksley被對待的方式和其他贊同金融衍生品不受監管合法性的人的仕途的比較,最終讓我們看到一羣“精英”們的自殘行爲。

第三是在拍攝手法上。作爲紀錄片最大的原則就是客觀,但是影片反映的資料再怎樣具體真實,如果導演佔據的立場和選取的角度不一,也會在“編碼(從製作上看)—解碼(從觀衆上看)”過程中發生信息的失真,這恰能夠爲導演所用,引導觀衆的情感和思緒。於是我們看到,部分受訪者在正式回答問題前的狀態被紀錄下來;在受訪過程中的憤怒、緊張和窘態紀錄下來了,包括要求關掉攝影機、直接警告記者只有3分鐘的剩餘時間;拒絕理解訪問的重量級人物名字也歷歷在目,藉此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之神效,此種真意不言自明。除此之外,從冰島的美麗風景和國家破產開始,案例選取典型並有意味。而在第四部分中,在馬特·達蒙沉穩慢速的旁白解說下,用一組鏡頭展現評估機構各方自我辯解的說辭,是那麼的滑稽可笑,頗有點娛樂和嘲弄的色彩。片尾曲同樣精彩非凡。點滴之間讓《監守自盜》這部嚴肅的紀錄片平添了幾分趣味,更具可觀性。

影片帶來的延伸思考

通觀全片,能夠總結出來導致金融危機產生大致是“政策偏差”、“法律漏洞”、“政商勾結”、“企業職責”、“商業陰謀”“學術腐敗”,因爲那些可控不可控的因素,政界、商界和學界三足的全面潰敗構成的。這是比較抽象的概括,如果看了全片,用獲益匪淺一詞形容是不爲過的。對於電影,我選取的標準之一就是期望讓我的大腦合着地球旋轉的節拍舞動。《監守自盜》讓我感受到了這點,給了我們很多激發思考的機會和空間。

我想關於金融危機的原因,用韓非子的“人性好利論”完全能夠解釋一切。韓非子以人性本惡作爲理論基礎【恰好也對應了中有關人類原罪的說法】,認爲任何人的行爲“無免於欲利之心”人們皆“計利而行”。這正是政府愚弄民衆、企業欺詐顧客、學者忽悠草根的原動力、出發點和落腳點。

看到美國的特殊狀況,讓人想到這背後還有社會思維的影響。實用主義在20世紀的美國成爲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經濟、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市場份額不可估量。實用主義把實證主義功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它把“經驗”和“實在”歸結爲“行動的效果”,把“知識”歸結爲“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爲“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也就是說有用的就是真理。

反映在倫理觀上,實用主義以行爲的實際效用爲善惡標準,把道德看作是應付環境的工具。道德理論只能從每個具體的道德境遇中產生出來,而且任何道德理論也只是行爲的計劃和假設,是個人應付具體情境的臨時措施。他們把道德原則和規範看作是個人自由選取的障礙。

那些下定了決心要推行“金融衍生品不受監管合法化”法律規定、熱心推動放寬政策、頒佈“利富”的稅收政策、刻意逼迫放下對某些公司追責的官僚;那些把顧客的儲蓄存款當作風險投資,狠心推銷反投保的有價證券的投資銀行、信貸機構和保險公司;那些爲了獲得高額報酬而書寫虛假文章的專家學者。都在印證着實用主義的影響,“把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如同《變相怪傑》中說的“戴着面具生存”,這一點他們做得相當到位吧。】因爲思考所謂的公衆利益就會阻礙自身利益的獲得,而又因爲自己站在強勢方,對信息的掌控決定了“我爲刀俎,人爲魚肉”,結果可想而知。

而我們爲什麼會被欺騙、愚弄和控制???《君主論》給出了答案,“革新的記憶與原因,由於統治已經年代久遠並且連綿不斷而消失了。”人們一旦習慣了某種統治秩序,他們的反抗意識就會處於惰性狀態。這對統治者來說,是最安全的。要到達這樣的目的,一是封閉信息,二是“洗腦”。有時咱不得不中招,不得不佩服,也許在高端人士看來普通民衆是一羣能夠傷得起的人。

這班企業家、政府高官完美演繹了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的“認爲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職責,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違犯其規範被認爲是忘記職責”這樣一種觀念、一種奇特的倫理、一種精神氣質。把賺錢本身當作一種目的,當作一種職業職責,被看作是一種美德和潛力的表現。

所以,他們不缺乏知識和技術,但是缺了應有的信仰和理念,起碼是那種作爲普通公民期望和要求的。

但是對於這一點——我們、他們要怎樣做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監守自盜》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在不缺乏技術性的手段前提下,或者說在“非不能也,是不爲也”的假設下,我想社羣主義和儒家思想能夠給我們點啓示。

社羣主義者認爲,個人主義關於理性的個人能夠自由地選取的前提,是錯誤的或虛假的,理解人類行爲的唯一正確方式是把個人放到其社會的、文化的和歷史的背景中去考察。所以社羣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強調社羣對於自我和個人的優先性,於是在“正當與好”(或理解爲“正義與善”)的價值決定中,社羣主義將整個人類的幸福(好或善)融入了自己信仰的體系。這與儒家思想中重視倫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義,認爲“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的觀點不謀而合。進而反觀《監守自盜》中涉及的“罪人”,無不以看似爲正當的自身利益(正義)爲最大準則,充斥着陰謀論,左右着與整體利益(善)相違背的遊戲規則(禮)。

這麼想,問題的關鍵是人們的自覺意識和反思精神以及改變的決心和行動有多麼堅決。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取法上上,得乎其上”;取法其上,得乎其中、“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有時我們的想法看似天真,我們要達成的目標看似過高,其實不然。

聯繫到《監守自盜》在最後記錄的一個事實——在最後,沒有對任何一名高管進行刑事訴訟,反而某些人甚至得到了重用。【這讓我想起了《戰爭之王》的結局,凱奇意外地沒有被捕,因爲國家需要這樣的人,儘管十惡不赦,但是需要,甚至是依靠……這多少顯得有點歷史必然性般的無奈和可悲。】

聯想到“不論做多,做空都有可能賺錢,唯有貪心者例外”——華爾街的名言之一。雖然華爾街一次次的在違背。影片在最後說到的“他們保證這一切不會再重演,當然這一切不會很容易,但至少還有些東西,值得我們去奮鬥”

那麼,審問和反省過後,繼續前行!

監守自盜觀後感 篇四

200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英文名稱InsideJob2010)向人們揭示了這場金融危機究竟成就了誰,我看完之後明白了很多,感覺十分值得一看。影片的導演是查理斯·福格森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

影片蒐集了相當豐富的素材,從冰島經濟危機說起,到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巨頭,衆金融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粉墨登場,輔以細緻的數據與條理邏輯分析,深入探討那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發生的背後原因,試圖揭露金融危機的本質。影片彙集了來自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專家的調查和見證,從金融界內部尋找原因,展示華爾街真實的面貌。在片中,我們看到了所謂的金融工程師們是如何利用大衆的短視、貪婪、脆弱等心理來進行大規模的投機活動,最後給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看到了去監管化的自由經濟、金融衍生品的泛濫、依靠於金融政治的政客們等等都使得這場次貸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滅,而具有諷刺好處的是,那些拿着高薪搞亂全球經濟的金融工程師,最後卻都賺得盆滿鉢溢全身而退。

美國的這場金融海嘯已過去兩年多了,美國的經濟也漸漸地在復甦之中,但這場金融海嘯中的幾個明顯特徵:通貨膨脹、房價飛漲、貧富分化、金錢政治、權錢交易、金融高薪等等,爲什麼卻讓大洋彼岸的我們看着如此的似曾相識呢?我們就應從《監守自盜》中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如何引以爲戒?如何避免重蹈別人的覆轍?這纔是看完此片之後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影片帶給人們怎樣的啓示?

網友叔之騎士日記這樣總結:監守自盜——高級流氓的世界。

1、老百姓(人民)是最慘的最被玩弄的一方,一向且永遠都是。

2、聰明人喜歡乾的是既能享受又有風險但最終不必爲之買單的事。

3、銀行家都是無節操的混蛋。

4、沒有權威,只有“造勢”。

5、有時候,路的終點是迷宮。

6、成熟的態度是——沒有立場,只有利益。

7、沒有一個政府是真正“爲民”的,只是說,他們的利益與前政府衝突,天下烏鴉一般黑。

8、大德不德,是以爲德。我朝雖然千般不是,但是他們不會欺負自己的人民以獲取利益。

9、當利益大到無法想象的時候,沒人在乎它是不是真的了。

10、明知故犯和揣着明白裝糊塗是聰明人的一大特點,曰之爲:腹黑。

監守自盜觀後感 篇五

《監守自盜》這部影片闡述了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影片透過冰島債務問題展開,討論了這場危機的前前後後。從片名我們能夠清晰地感覺到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他本身就是十分確定並帶有譴責的以爲去將危機的始作俑者如何暗地操作並策劃了這場危機的始末呈獻給觀衆。

看過影片後,我不光對整個金融危機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還得到了一些啓示。影片在痛斥那些貪婪的壞蛋的同時,更是將矛頭對準了社會的管理者。那些壞蛋再壞,他們的目的還是合理的,那就是逐利。但是對管理者來說逐利就是另一種性質的錯誤了。管理者是被人民選出來服務大衆的,他們的報酬就就應取決於爲人民大衆服務的好壞程度,他們的逐利正途就應是把服務工作做好,跟着社會進步提高酬勞。作爲規則的制定者,自己也透過不正當手段進去撈一筆,這就是性質錯誤了。整個市場缺乏監管,每況愈下,最後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小小的推動就觸發了整個危機。那些下定了決心要推行“金融衍生不收監管合法化“法律規定、熱心推動放寬政策、頒佈“利富”的稅收政策、能夠逼迫放下對某些公司譴責的官僚,那些把客戶的儲蓄存款當做風險投資,狠心推銷反投保的有價證券的投資銀行、信貸機構和保險公司,那些爲了獲得高額報酬而書寫虛假文章的專家學者,都在印證着“實用主義”的影響。沒有監管的整個市場在爾虞我詐中變得愈發不可控制。在危機過後的蕭條中,人們最後開始意識到監管的重要性,但是制定這些規劃、條款的人呢很諷刺的還有當初吹鼓要經濟自由的那些理論家們。

在影片即將結束的時候,導演重申了影片的批判主題,“導致災難的人和機構仍在掌權”,“他們保證這一切不會再重演,當然這一切不會很容易,但那至少還有些東西,值得我們去奮鬥”影片拍攝的很應景,資料挖掘恰如其分值得人們深思,也引起了我對金融的興趣。

《論語》有云: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想要改變現狀,實現金融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固然任重道遠,但我們依然要充滿信心!,相信一切遲早會步入正常的軌道。

監守自盜觀後感 篇六

《監守自盜》是探究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原因的紀錄片,本片主要是透過採訪華爾街金融精英、經濟學家、政府要員、金融消費者等和展示客觀真實的數據材料,給觀衆呈現出了金融危機爆發的諸多原因。

從影片中能夠找出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如下:低利潤和寬鬆的信貸條件;貪婪的華爾街金融精英對金錢的無止盡的追求;信用評價機構的錯誤引導;美國金融監管機構的失職。在上述原因中,美國金融機構監管的缺陷和失職是主要原因,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馬斯金教授曾指出: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主要職責在政府的監管失職。在影片中“監管”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但是幾乎每次提到監管都意在指出金融監管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失職。

美國在金融危機前採取的是“多重多頭”的監管體制,多重是指聯邦和各州均享有金融監管的權力,多頭是指在一個國家有多個履行金融監管職能的機構。美國危機前的監管機構在聯邦層面主要有美國聯邦儲蓄系統(FRS),貨幣監管署(OC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儲蓄管理局(OTS),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等七個機構。上述機構的分工是:FRS、OCC、FDIC三家機構負責對商業銀行的監管,SEC負責對商業銀行的監管,CFTC負責期貨交易機構和期貨市場的監管,OTS負責對儲蓄存款協會和儲蓄貸款控股公司的監管,NUCA負責對信用合作社的監管。美國這種專業化分工和多重監管機制很長時間是許多國家效仿的對象,這套制度在自由主義主導的美國確實支持過美國經濟大繁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套制度確實讓美國經濟秩序極度失控。

危機並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由某個行業失控引起的,某個行業就是金融行業,而金融行業的失控的主要職責在於監管的失職。1982年裏根政府實行的是金融監管寬鬆政策,放寬了對儲蓄貸款公司的限制,允許貸款公司動用儲蓄存款進行風險投資,這最終導致了80年代末上百家儲蓄貸款公司倒閉,直接經濟損失1240億美元,無數人損失了一生積蓄。在這場儲貸危機中,OTS並沒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進行有效監管。OTS是不是就應存續存款公司的存款進行覈計,是不是該對風險投資進行有效的督查和監控,進而限制儲蓄存款風險投資。在90年代末發生的危機中,針對投資銀行對因特網泡沫的股票投資崩潰導致5萬億美元憑空蒸發的事實,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此毫無作爲。這些只是監管不力的具體表現,對於影片中所展示的金融監管失職遠不於此。

在危機前美國實行的是“多邊監管”機制,這種機制隨着次貸證券化、金融創新以及監管者爲提高市場競爭力放鬆監管的發展,()就會出現監管重複和監管疏漏。花旗在危機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企業,監管它的不僅僅有貨幣管理署、聯邦儲備銀行、聯邦存款保險機構、儲蓄機構監管署以及交易委員會,還有其他50個州的監管機構,這些機構存在監管重複的現象。不同的監管文化、監管理念、監管標準,沒有統一的監管標準確要做到高效監管確實不易。另外監管重複也可能會在造成無人監管局面,有一名美聯儲委員在理解採訪時表示美聯儲沒有對不斷髮放的抵押貸款進行深入的調查是因爲他們以爲有人在進行調查,這種推脫中能夠看到多重監管缺失是會導致無監管局面的出現。當一個金融機構處於低效監管或者無監管狀態時,在利益的驅使下,就會出現類似抵押貸款呈倍數增加的不合理現象。

多標準監管和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各監管機構監管區存在監管漏洞是很正常的,於是就出現了影片中呈現出的諸多監管真空。隨着金融創新,各種金融衍生品蓬勃發展,爲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類金融企業把焦點瞄準了衍生品交易。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薩默斯部長合作提議金融衍生品不應受到監管,2000年12月國會透過了商品交易現代化法案,規定禁止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不受法律約束的衍生品交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愈演愈烈。除了傳統的期權、期貨等衍生品,新出現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監管的前提下爲投資銀行所用來大發財。抵押債務職責證券和信用違約互換都是風險分散、收益極高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都處在資產證券化的鏈條中,具有明顯的蝴蝶效應。由於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放貸者不再擔心還款,投資銀行同樣也不在乎,於是銷售的CDO越來越多,在短短三年內抵押貸款總量增加了四倍,這使得原本就不穩定的金融交易市場不穩定性倍增。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監管外,對衝基金、私募基金、高槓杆率運作等也都處於監管真空或監管不充分。遊離於金融監管之外的'產品和交易逐漸釀成此次金融危機。

08年金融危機追本溯源,我們能夠發現那些打上“3A”標誌的次債是一切問題的根源。“3A”是誰給的,當然是美國的評級機構。我記得影片中對衝基金經理說:“有價證券沒有評級機構的認定就買不出去”。由此能夠看出信用評級機構的重要性,在整個金融交易鏈條中,評級對於投資者而言就是向標和導向。但是美國的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普、惠譽卻沒有盡好自己的職責。一方面評級更新比較滯後,另一方面美國的評級機構評級與評級費用呈正相關,評級越高,評級費用也就越多。穆迪作爲最大的評級機構,其利潤從2000年到2007年番四了倍。於是“3A”證書也就成百上千的發放出去,每年都有上千億美元的投資被評級,甚至五大投資銀行在破滅前其評級仍至少是A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於評級機構的貪婪行爲並沒有採取措施,這也助長了評級機構進行虛假評級。如果對美國的信用評議制度進行規範化和立法化,把它作爲金融監管體系的一部分,那麼次債的破壞程度就不會那麼深,次債危機的影響也會減少。能夠說疏於監管的評級機構發出的引導投資者投資的“3A”次債是此次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

此次危機的導火線是美國銀行利潤上漲以及房地產價格下降帶來的資金斷裂,這其中監管失職負主要職責。業主公平保護法案廣泛授權聯邦儲備委員會對抵押貸款行業進行規範,但是格林斯潘拒絕使用,抵押貸款行業處於放任自由的狀態。一些金融機構爲了更快更多的發放次級貸款,有意放鬆對貸款人基本貸款資質和條件的審查,由於過度競爭一些機構和開發商達成“默契”,部分借貸人購房時能夠是“零首付”。每個人都能夠申請抵押貸款,借款人用高額的次貸置地,房價和對房的需求急劇增加,構成了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證券交易委員會在泡沫期間沒有對投資銀行進行任何調查。疏於監管的抵押貸款行業發放鉅額得到貸款並且獲得鉅額利潤,全國信貸公司放出970億的貸款從中獲利110億美元。在次貸證券化的鏈條中,風險巨大在於消費者的還款潛力是個未知數,當消費者還不起次貸時,次級債就欠款,進而使得銀行或者信託倒閉,之後聯儲調控,從而信貸緊縮,之後帶來一系列的資金斷裂短缺,引爆金融危機的導火線就是如此。

把油輪比做的市場,爲了防止巨大的油輪傾覆後原油泄漏所以要把巨大的油輪用水密隔艙加以分割,而市場中的監管機制就相當與於水密隔艙,監管失職或放鬆監管就相當於去掉這些隔艙,沒有隔艙的油輪容易發生原油泄漏,所以要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就務必要監管有效充分。

監守自盜觀後感 篇七

《監守自盜》這部紀錄片理所應當是一部杯具,因爲它給出了不讓人滿意的結果:即便是代表堅定改革呼聲上臺的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也沒有徹底的解決2008年金融危機的遺留問題,甚至同樣任命那些2008年金融危機的幕後推手們進駐政府內閣。就連美國最富權力的人在強大的金融財團面前也妥協了。

這些金融寡頭們已經在背後集結成一股力量,他們中有知識分子的精英階層、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等,他們徹底的拜倒在無止境的慾望以及功利主義面前,義無反顧的追求着利益的最大化,只要能在其中分到一杯羹便在所不惜。在這個時候,“道德”已經成爲懦弱無能、貧窮落後的代言詞。這就徹底的解釋了信用評級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們爲什麼瀆職,因爲他們已經看透了毫無任何物質好處的所謂道德和職責,自作聰明的盤算着爲財富擁有者們服務總比爲廣大無利可圖的人民大衆服務來得現實。

美國金融危機前,在聯邦層面主要七個監管機構對各類金融產業進行監管,這種專業化的分工和多重監管機制很長時間是許多國家效仿的對象。但在這天,這套看似完善的監管體制卻在功利主義下的社會徹底崩盤了,因爲這套制度同樣是由人在運行。大多數人在這天已經無法招架住功利的誘惑,道德已經敗得體無完膚,人們在功利面前,已經把它棄之不顧,甚至甘願冒着自身自由和生命的風險。

你想問,如果這些生活在這個社會象牙塔的精英人士們不再富有公共職責和道德,他們逐漸設計了一套貼合併保護他們自身利益的制度體系,試圖用狡詐的方式將財富牢牢的捆在自己的手裏,並將可悲的公共利益淪落成最表面的粉飾工具欺騙大衆,這個社會將成爲什麼樣貌?此片反應的腐敗和貪婪發生在號稱爲全世界最具民主、自由和法制的美國,看完此片,你不禁要問,這個世界還有正義可言嗎?正義還能光彩照人的成就英雄嗎?正義到底有沒有死掉?

在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你在此部影片本身找到了答案:正義沒有死掉。這部影片系統的揭露了金融危機爆發的種種原因,間接批……

監守自盜觀後感 篇八

監守自盜觀後感

銀行家天生的貪婪會使得他們將個人的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爲了自己的富裕而置民衆於不顧。花旗銀行的Chuck Prince有一句名言:“在音樂停下之前(金融危機之前)我們要不停的跳舞(撈錢)。”而此時伴隨着音樂,被矇在鼓裏的民衆也會跟着跳舞,可當他們停下舞步的時候,才發現音樂早已停止了。

著名投資家索羅斯把金融市場比做超大型油輪,爲了防止巨大的油輪傾覆要把巨大的油輪用水密隔艙加以分割,而市場中的監管機制就相當與於水密隔艙,監管失職或放鬆監管就相當於去掉這些隔艙,沒有隔艙的油輪液體容易發生晃動,造成船體傾覆。所以要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就必須要監管有效充分。

然而,從80年代初里根政府開始,啓動了長達30年的對金融業放鬆監管的進程。1982年,里根政府對經營存貸款業務的銀行放鬆監管,允許他們用儲戶存款進行風險投資。聯邦儲備銀行擁有廣泛的權力去規範抵押品市場,但美聯儲主席拒絕使用這些權力。在泡沫飛漲期間,證券和交易所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各家投資銀行沒有進行過哪怕一次大一點規模的調查。隨着金融創新,各種金融衍生品蓬勃發展,爲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類金融企業把焦點瞄準了衍生品交易。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薩默斯部長合作提議金融衍生品不應受到監管,2000年12月國會通過了商品交易現代化法案,規定禁止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不受法律約束的衍生品交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愈演愈烈。除了傳統的期權、期貨等衍生品,新出現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監管的前提下爲投資銀行所用來大發其財。抵押債務責任證券和信用違約互換都是風險分散、收益極高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都處在資產證券化的鏈條中,具有明顯的蝴蝶效應。由於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放貸者不再擔心還款,投資銀行同樣也不在乎,於是銷售的CDO越來越多,在短短三年內抵押貸款總量增加了四倍,這使得原本就不穩定的金融交易市場不穩定性倍增。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監管外,對衝基金、私募基金、高槓杆率運作等也都處於監管真空或監管不充分。遊離於金融監管之外的產品和交易逐漸釀成此次金融危機。

最終,次貸的多米諾骨牌徹底坍塌,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沖擊。影片開頭的小國冰島的一片悽慘景象和中國東南沿海無數工廠關門、工人失業的景象讓人觸目驚心。

《監守自盜》觀後感 篇九

金融監管失職引發的金融危機

----《監守自盜》觀後感 《監守自盜》是探究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原因的紀錄片,本片主要是通過採訪華爾街金融精英、經濟學家、政府要員、金融消費者等和展示客觀真實的數據材料,給觀衆呈現出了金融危機爆發的諸多原因。

從影片中可以找出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如下:低利潤和寬鬆的信貸條件;貪婪的華爾街金融精英對金錢的無止盡的追求;信用評價機構的錯誤引導;美國金融監管機構的失職。在上述原因中,美國金融機構監管的缺陷和失職是主要原因,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馬斯金教授曾指出: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主要責任在政府的監管失職。在影片中“監管”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但是幾乎每次提到監管都意在指出金融監管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失職。

美國在金融危機前採取的是“多重多頭”的監管體制,多重是指聯邦和各州均享有金融監管的權力,多頭是指在一個國家有多個履行金融監管職能的機構。美國危機前的監管機構在聯邦層面主要有美國聯邦儲蓄系統(FRS),貨幣監管署(OC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儲蓄管理局(OTS),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等七個機構。上述機構的分工是:FRS、OCC、FDIC三家機構負責對商業銀行的監管,SEC負責對商業銀行的監管,CFTC負責期貨交易機構和期貨市場的監管,OTS負責對儲蓄存款協會和儲蓄貸款控股公司的監管,NUCA負責對信用合作社的監管。美國這種專業化分工和多重監管機制很長時間是許多國家效仿的對象,這套制度在自由主義主導的美國確實支持過美國經濟大繁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套制度確實讓美國經濟秩序極度失控。

危機並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由某個行業失控引起的,某個行業就是金融行

業,而金融行業的失控的主要責任在於監管的失職。1982年裏根政府實行的是金融監管寬鬆政策,放寬了對儲蓄貸款公司的限制,允許貸款公司動用儲蓄存款進行風險投資,這最終導致了80年代末上百家儲蓄貸款公司倒閉,直接經濟損失1240億美元,無數人損失了一生積蓄。在這場儲貸危機中,OTS並沒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進行有效監管。OTS是不是應該存續存款公司的存款進行覈計,是不是該對風險投資進行有效的督查和監控,進而限制儲蓄存款風險投資。在90年代末發生的危機中,針對投資銀行對因特網泡沫的股票投資崩潰導致5萬億美元憑空蒸發的事實,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此毫無作爲。這些只是監管不力的具體表現,對於影片中所展示的金融監管失職遠不於此。

在危機前美國實行的是“多邊監管”機制,這種機制隨着次貸證券化、金融創新以及監管者爲提高市場競爭力放鬆監管的發展,就會出現監管重複和監管疏漏。花旗在危機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企業,監管它的不僅有貨幣管理署、聯邦儲備銀行、聯邦存款保險機構、儲蓄機構監管署以及交易委員會,還有其他50個州的監管機構,這些機構存在監管重複的現象。不同的監管文化、監管理念、監管標準,沒有統一的監管標準確要做到高效監管確實不易。另外監管重複也可能會在造成無人監管局面,有一名美聯儲委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聯儲沒有對不斷髮放的抵押貸款進行深入的調查是因爲他們以爲有人在進行調查,這種推脫中可以看到多重監管缺失是會導致無監管局面的出現。當一個金融機構處於低效監管或者無監管狀態時,在利益的驅使下,就會出現類似抵押貸款呈倍數增加的不合理現象。

多標準監管和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各監管機構監管區存在監管漏洞是很正常的,於是就出現了影片中呈現出的諸多監管真空。隨着金融創新,各種金融衍生品蓬勃發展,爲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類金融企業把焦點瞄準了衍生品交易。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薩默斯部長合作提議金融衍生品不應受到監管,2000年12月國會通過了商品交易現代化法案,規定禁止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不受法律約束的衍生品交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愈演愈烈。除了傳統的期權、期貨等衍生品,新出現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監管的前提下爲投資銀行所用來大發財。抵押債務責任證券和信用違約互換都是風險分散、收益極高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都處在資產證券化的鏈條中,具有明顯的蝴蝶效應。由於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放貸者不再擔心還款,投資銀行同樣也不在乎,於是銷售的CDO越來越多,在短短三年內抵押貸款總量增加了四倍,這使得原本就不穩定的金融交易市場不穩定性倍增。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監管外,對衝基金、私募基金、高槓杆率運作等也都處於監管真空或監管不充分。遊離於金融監管之外的產品和交易逐漸釀成此次金融危機。

08年金融危機追本溯源,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打上“3A”標誌的次債是一切問題的根源。“3A”是誰給的,當然是美國的評級機構。我記得影片中對衝基金經理說:“有價證券沒有評級機構的認定就買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評級機構的重要性,在整個金融交易鏈條中,評級對於投資者而言就是向標和導向。但是美國的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普、惠譽卻沒有盡好自己的責任。一方面評級更新比較滯後,另一方面美國的評級機構評級與評級費用呈正相關,評級越高,評級費用也就越多。穆迪作爲最大的評級機構,其利潤從2000年到2007年番四了倍。於是“3A”證書也就成百上千的發放出去,每年都有上千億美元的投資被評級,甚至五大投資銀行在破滅前其評級仍至少是A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於評級機構的貪婪行爲並沒有採取措施,這也助長了評級機構進行虛假評級。如果對美國的信用評議制度進行規範化和立法化,把它作爲金融監管體系的一部分,那麼次債的破壞程度就不會那麼深,次債危機的影響也會減少。可以說疏於

監管的評級機構發出的引導投資者投資的“3A”次債是此次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

此次危機的導火線是美國銀行利潤上漲以及房地產價格下降帶來的資金斷裂,這其中監管失職負主要責任。業主公平保護法案廣泛授權聯邦儲備委員會對抵押貸款行業進行規範,但是格林斯潘拒絕使用,抵押貸款行業處於放任自由的狀態。一些金融機構爲了更快更多的發放次級貸款,有意放鬆對貸款人基本貸款資質和條件的審查,由於過度競爭一些機構和開發商達成“默契”,部分借貸人購房時可以是“零首付”。每個人都可以申請抵押貸款,借款人用高額的次貸置地,房價和對房的需求急劇增加,形成了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證券交易委員會在泡沫期間沒有對投資銀行進行任何調查。疏於監管的抵押貸款行業發放鉅額得到貸款並且獲得鉅額利潤,全國信貸公司放出970億的貸款從中獲利110億美元。在次貸證券化的鏈條中,風險巨大在於消費者的還款能力是個未知數,當消費者還不起次貸時,次級債就欠款,進而使得銀行或者信託倒閉,接着聯儲調控,從而信貸緊縮,之後帶來一系列的資金斷裂短缺,引爆金融危機的導火線就是如此。

把油輪比做的市場,爲了防止巨大的油輪傾覆後原油泄漏所以要把巨大的油輪用水密隔艙加以分割,而市場中的監管機制就相當與於水密隔艙,監管失職或放鬆監管就相當於去掉這些隔艙,沒有隔艙的油輪容易發生原油泄漏,所以要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就必須要監管有效充分。

班級:09政教姓名:肖冬學號:0903040063

《監守自盜》觀後感 篇十

《監守自盜》觀後感

重慶大學 會計學 TYH

丘吉爾在二戰結束後的“鐵幕演說”裏曾經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或許這句話用在金融界,用在這部美國金融風暴紀錄片《監守自盜》裏面再貼切不過。

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金融高層明知此舉犯法,仍闊步向前;經濟學家明知這是泡沫經濟,仍高唱讚歌;政府人員明知這應刑事起訴,仍遲遲未果。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慾望這個東西更是得到愈多愈難滿足。

接下來我想從此片描述的金融危機現象產生原因,造成後果來談談我的觀後感。

正如前面所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經濟人,追求的都是個人利益最大化。上至美國政府和金融企業高管,下至美國普通老百姓。

金融企業高管爲了獲得更高的利潤,推出次貸、CDO等金融衍生品。一些金融銀行明知一些企業或者個人無法償還貸款,信用評級爲低,而向他們發放貸款;一些企業實際信用評級低,但信用評級公司仍給其評爲3A,爲的也是自己獲取好處。但是金融銀行難道不怕企業無法償還貸款而導致自己的破產嗎?我想怕肯定是怕的,但是根據微觀經濟學風險論內容,高風險必定意味着高回報,那麼這些風險愛好者

爲了在其在職期間撈取更多油水,於是便樂意給他們貸款。

當然僅僅金融企業高管說了是不算的,於是他們夥同了經濟學家們一起來編造這個謊言:高歌制度之優良,盛讚此舉之明智。於是,經濟學家也實現了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與此同時,證監會等機構想涉足監管金融活動時,已經發現在利益面前,他們已經無力迴天了,於是他們也接受了來自金融企業的好處,不再監管某些金融活動。

最後的最後,在美國,90%的財產落入了1%的人的腰包;而全世界的人都要爲這1%人的行爲埋單。

但是惡果不是一天釀成的,造成金融危機的原因也不是單方面的。影片在最後兩節告訴我們,情況有多糟,以及誰該來對此負責。到最後,那些金融高管也沒有享受牢獄之災。而我認爲至始至終,來源於規矩的缺失。正所謂沒有規矩,何成方圓。

金融業作爲一個新興的行業,還存在許多問題。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之一是因爲沒有良好的框架,即金融監管的缺失,來規矩人們的行爲,使每一個理性經濟人在合法的範圍內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是隨着利益社會的發展,人性中的良知在缺失,道德在淪喪。在這場世界性質欺騙中,無數人昧着自己良心來幹着損人利己的事。

而社會的不公平性也加速了金融危機的到來,奇高的薪水使越來越多的人涌入金融業;百姓面對市場信息不對稱和

市場信息有誤而購買了垃圾債券或者股票„„

而金融危機給我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人民幣持續貶值,CPI持續攀高,購買力持續下降,導致我曾經2元可以吃一碗麪,現在我需要付出雙倍的價格才能買到。

監守自盜,未監守必自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