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監守自盜觀後感(精選多篇)

觀後感2.06W

第一篇:《監守自盜》觀後感

監守自盜觀後感(精選多篇)

電影《監守自盜》觀後感

理財114011140230126杜明

看完這部講述08年金融危機的電影,“震撼”兩個字已不足以形容我的感受,那些銀行高管怎麼可以這樣自私自利貪得無厭,政府官員怎麼可以這樣無所作爲甚至助紂爲劣,標榜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國原來也有他黑暗骯髒的一面,普通民衆仍然深受着剝削和搜刮,只是這次“地主”換成了金融利益集團。

《監守自盜》是探究2014年金融危機爆發原因的紀錄片,本片主要是通過採訪華爾街金融精英、經濟學家、政府要員、金融消費者等和展示客觀真實的數據材料,給觀衆呈現出了金融危機爆發的諸多原因。從影片中可以找出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如下:低利潤和寬鬆的信貸條件;貪婪的華爾街金融精英對金錢的無止盡的追求;過度的金融創新;信用評價機構的錯誤引導;美國金融監管機構的失職等,當然造成危機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消費者超前消費、美國政治制度漏洞等。

在這麼多原因裏,我認爲華爾街的所謂“金融精英”對這次金融危機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金融企業高管爲了獲得更高的利潤,推出cdo、cds等金融衍生品,巴菲特把這些創新形象稱之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些金融銀行明知一些企業或者個人無法償還貸款,信用評級爲低,還向他們發放貸款,爲的不過是證券發行的佣金和費用;一些企業實際信用評級低,但信用評級公司仍給其評爲3a,爲的也是自己獲取好處。他們還夥同經濟學家們一起來美化他們的行爲,佔領輿論陣地。政府似乎也是爲他們服務的,他們甚至能把自己人安插到總統核心班子裏。他們製造了危機,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卻逃脫了責罰,這是對美國這個號稱法治、公平社會的莫大諷刺,也對所有受危機影響傷害的人們不公平!

危機已經過去了,但我們對危機的反思應該繼續。低利率政策對經濟是好是壞?如何有效的監管金融機構?混業經營是銀行未來的發展方向嗎?如何約束企業高管的天價薪酬?金融衍生品該不該存在。。。我們也看到美國政府吸取了一些教訓,如通過了被稱爲“大蕭條”以來最全面、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

--弗蘭克法案》,限制被政府救助的金融高管年薪不得超過50萬美元等,但還遠遠不夠。同時其中的一些問題也是中國所面臨的,如2014年平安董事長馬明哲以6616萬年薪創下國內高管年薪記錄,引發一片批評。

毫無疑問金融可以大大的造福人類,但08年的危機表明,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使世界經濟變得更加脆弱和不穩定,同時助長了食利者的貪婪,稍有不慎便會給世界經濟帶來災難。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來發展經濟同時避免金融業畸形發展損害實體經濟,是我們政府官員和經濟學家需要認真思考的。

第二篇:監守自盜觀後感

監守自盜觀後感

《監守自盜》紀錄片在2014年2月27日獲得第8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之後就已經聽說過了,只不過最近才一睹這部影片的風采。坦白的講和想象中的抨擊巨頭,吐槽政府很接近,不過還是會留下一些震撼。無聊的時候想要是這部影片能在2014金融危機之前就已經上映的話,那麼現在收到的效果肯定是大大加強。當然只是如果。

在2小時的過程中,《監守自盜》彙集了了來自亞洲、歐洲和美洲的衆多專家的調查和見證。影片記錄了和不同的政治人物、金融專家、大學老師和記者的訪談,由美國演員馬特·達蒙來負責旁白。影片通過冰島債務問題展開,討論了這場前所未有危機發生原理的影片。華爾街和政府勾結,僱傭知名學者來遊說,但是這些導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卻能在這場浩劫中安然無事。甚至在金融風暴過後,繼續坐收名利。影片試圖揭露金融危機的本質以及這場危機造成全球股市大跌、大銀行倒閉和接踵而至的社會影響。該影片一直在傳遞這樣一個信息“the poorest pay the most"。而該影片顯然成功的說服了美國大部分民衆。我們有理由相信該影片爲2014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然作爲美聯儲的主席格林斯潘首當其衝成爲吐槽者的對象。格林斯潘的寬鬆政策也成爲了衆矢之的,該影片講述格林斯潘改變了一項法案--銀行機構不能運用銀行存款來進行有風險的投資。以現在的角度來看似乎這很有說服力,它似乎是這樣的邏輯,若果沒有改變這項法案,銀行就不會運用儲備金來投資,也就不會增加銀行面臨的風險,金融危機似乎也許就不會爆發。但是這樣的邏輯似乎是有問題的,比如說如果核能沒有被發現,就不會有核電站,也就不會有日本的核泄漏。但核能是否單一有害的呢,我們必須認識到有利有弊。寬鬆的政策也是一樣。之後吐槽的衍生品,政府監管,金融巨頭也是一樣。

我絕對的是貧民一個,並沒有站在誰的立場上來發表觀點,我也認識到這部影片當中確實講到了一些問題。例如華爾街高管們的賭徒行爲,他們制定決策有可能自己獲利,或是公司虧損。此時當然他們會去賭一把,反正虧了自己不用負對等的責任。另外嫖妓問題很犀利,嫖的是還是高級妓女,而且還拿出了雞頭來作證明。不得不說該導演很高明在前面一系列的抨擊金融高管的管理問題之後,還不忘了說腐敗問題,相信此時坐在電影院中的無數矮窮挫們必會心潮起伏吧。又例如此中談及的金錢政治,以及金錢學術,並令知名的政治家,學者無言以對,惱羞成怒。我們說這些問題絕對是存在的,導演以金融危機爲契機把其綜合到一起,煽動力之強勁我們不得不佩服。

觀完此片之後,不禁會使人聯想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們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到頭來也許真的是一場空。金融的邏輯太過複雜也許不是你我能過想的通的。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做的無非還是拼命工作努力,努力賺錢。畢竟世界到處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我們還是照樣吃飯,依然活着。

第三篇:監守自盜觀後感

監守自盜觀後感

銀行家天生的貪婪會使得他們將個人的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爲了自己的富裕而置民衆於不顧。花旗銀行的chuck prince有一句名言:“在音樂停下之前(金融危機之前)我們要不停的跳舞(撈錢)。”而此時伴隨着音樂,被矇在鼓裏的民衆也會跟着跳舞,可當他們停下舞步的時候,才發現音樂早已停止了。

著名投資家索羅斯把金融市場比做超大型油輪,爲了防止巨大的油輪傾覆要把巨大的油輪用水密隔艙加以分割,而市場中的監管機制就相當與於水密隔艙,監管失職或放鬆監管就相當於去掉這些隔艙,沒有隔艙的油輪液體容易發生晃動,造成船體傾覆。所以要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就必須要監管有效充分。

然而,從80年代初里根政府開始,啓動了長達30年的對金融業放鬆監管的進程。1982年,里根政府對經營存貸款業務的銀行放鬆監管,允許他們用儲戶存款進行風險投資。聯邦儲備銀行擁有廣泛的權力去規範抵押品市場,但美聯儲主席拒絕使用這些權力。在泡沫飛漲期間,證券和交易所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各家投資銀行沒有進行過哪怕一次大一點規模的調查。隨着金融創新,各種金融衍生品蓬勃發展,爲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類金融企業把焦點瞄準了衍生品交易。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薩默斯部長合作提議金融衍生品不應受到監管,2014年12月國會通過了商品交易現代化法案,規定禁止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不受法律約束的衍生品交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愈演愈烈。除了傳統的期權、期貨等衍生品,新出現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監管的前提下爲投資銀行所用來大發其財。抵押債務責任證券和信用違約互換都是風險分散、收益極高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都處在資產證券化的鏈條中,具有明顯的蝴蝶效應。由於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放貸者不再擔心還款,投資銀行同樣也不在乎,於是銷售的cdo越來越多,在短短三年內抵押貸款總量增加了四倍,這使得原本就不穩定的金融交易市場不穩定性倍增。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監管外,對衝基金、私募基金、高槓杆率運作等也都處於監管真空或監管不充分。遊離於金融監管之外的產品和交易逐漸釀成此次金融危機。

最終,次貸的多米諾骨牌徹底坍塌,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沖擊。影片開頭的小國冰島的一片悽慘景象和中國東南沿海無數工廠關門、工人失業的景象讓人觸目驚心。

第四篇:《監守自盜》觀後感

《監守自盜》觀後感

重慶大學 會計學 tyh

丘吉爾在二戰結束後的“鐵幕演說”裏曾經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或許這句話用在金融界,用在這部美國金融風暴紀錄片《監守自盜》裏面再貼切不過。

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金融高層明知此舉犯法,仍闊步向前;經濟學家明知這是泡沫經濟,仍高唱讚歌;政府人員明知這應刑事起訴,仍遲遲未果。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慾望這個東西更是得到愈多愈難滿足。

接下來我想從此片描述的金融危機現象產生原因,造成後果來談談我的觀後感。

正如前面所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經濟人,追求的都是個人利益最大化。上至美國政府和金融企業高管,下至美國普通老百姓。

金融企業高管爲了獲得更高的利潤,推出次貸、cdo等金融衍生品。一些金融銀行明知一些企業或者個人無法償還貸款,信用評級爲低,而向他們發放貸款;一些企業實際信用評級低,但信用評級公司仍給其評爲3a,爲的也是自己獲取好處。但是金融銀行難道不怕企業無法償還貸款而導致自己的破產嗎?我想怕肯定是怕的,但是根據微觀經濟學風險論內容,高風險必定意味着高回報,那麼這些風險愛好者

爲了在其在職期間撈取更多油水,於是便樂意給他們貸款。

當然僅僅金融企業高管說了是不算的,於是他們夥同了經濟學家們一起來編造這個謊言:高歌制度之優良,盛讚此舉之明智。於是,經濟學家也實現了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與此同時,證監會等機構想涉足監管金融活動時,已經發現在利益面前,他們已經無力迴天了,於是他們也接受了來自金融企業的好處,不再監管某些金融活動。

最後的最後,在美國,90%的財產落入了1%的人的腰包;而全世界的人都要爲這1%人的行爲埋單。

但是惡果不是一天釀成的,造成金融危機的原因也不是單方面的。影片在最後兩節告訴我們,情況有多糟,以及誰該來對此負責。到最後,那些金融高管也沒有享受牢獄之災。而我認爲至始至終,來源於規矩的缺失。正所謂沒有規矩,何成方圓。

金融業作爲一個新興的行業,還存在許多問題。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之一是因爲沒有良好的框架,即金融監管的缺失,來規矩人們的行爲,使每一個理性經濟人在合法的範圍內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是隨着利益社會的發展,人性中的良知在缺失,道德在淪喪。在這場世界性質欺騙中,無數人昧着自己良心來幹着損人利己的事。

而社會的不公平性也加速了金融危機的到來,奇高的薪水使越來越多的人涌入金融業;百姓面對市場信息不對稱和

市場信息有誤而購買了垃圾債券或者股票??

而金融危機給我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人民幣持續貶值,cpi持續攀高,購買力持續下降,導致我曾經2元可以吃一碗麪,現在我需要付出雙倍的價格才能買到。

監守自盜,未監守必自盜。

第五篇:監守自盜觀後感

《監守自盜》觀後感

看完了這部紀錄片之後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非常大的,那些所謂的華爾街精英竟然爲了自己的利益將全美乃至世界的經濟置於危機之中。紀錄片開頭以冰島政府破產爲開頭,講述了2014年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因後果。本片中邀請了很多金融界的名人,其中有華爾街的銀行高管、美聯儲委員以及其它美國金融監管部門職員等等。他們各自站在各自的角度講述自己對於這場危機的看法以及自己當時的所作所爲。

本片客觀的反應出了金融危機的產生的原因以及華爾街的銀行高管如何通過對金融衍生品的運用來賺取高額的薪水。華爾街的銀行家通過自己手裏雄厚的資本首先將政府裏面的一切阻力掃除以使政府制定有利於維護自己利益的法規,其次還通過與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相互勾結使其對所謂的垃圾債券給出比較高的評級,最後通過金融衍生品的運用將次貸危機巧妙的轉移到普通大衆身上。

從金融工程的角度來看,這次危機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美國的金融監管部門,美國在金融危機前採取的是“多重多頭”的監管體制,多重是指聯邦和各州均享有金融監管的權力,多頭是指在一個國家有多個履行金融監管職能的機構。美國危機前的監管機構在聯邦層面主要有美國聯邦儲蓄系統(frs)、貨幣監管署(oc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儲蓄管理局(ots)、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等七個機構。上述機構的分工是:frs、occ、fdic

三家機構負責對商業銀行的監管,sec負責對商業銀行的監管,cftc負責期貨交易機構和期貨市場的監管,ots負責對儲蓄存款協會和儲蓄貸款控股公司的監管,nuca負責對信用合作社的監管。美國這種專業化分工和多重監管機制很長時間是許多國家效仿的對象,這套制度在自由主義主導的美國確實支持過美國經濟大繁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套制度確實讓美國經濟秩序極度失控。

1982年裏根政府實行的是金融監管寬鬆政策,放寬了對儲蓄貸款公司的限制,允許貸款公司動用儲蓄存款進行風險投資,這最終導致了80年代末上百家儲蓄貸款公司倒閉,直接經濟損失1240億美元,無數人損失了一生積蓄。在這場儲貸危機中,ots並沒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進行有效監管。ots是不是應該存續存款公司的存款進行覈計,是不是該對風險投資進行有效的督查和監控,進而限制儲蓄存款風險投資。在90年代末發生的危機中,針對投資銀行對因特網泡沫的股票投資崩潰導致5萬億美元憑空蒸發的(更多請搜索:)事實,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此毫無作爲。這些只是監管不力的具體表現,對於影片中所展示的金融監管失職遠不於此。

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美國的“多邊監管”機制隨着次貸證券化、金融創新以及監管者爲提高市場競爭力放鬆監管的發展,就會出現監管重複和監管疏漏。花旗在危機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企業,監管它的不僅有貨幣管理署、聯邦儲備銀行、聯邦存款保險機構、儲蓄機構監管署以及交易委員會,還有其他50個州的監管機構,這些機構存在監管重複的現象。不同的監管文化、監管理念、監管標準,沒

有統一的監管標準確要做到高效監管確實不易。另外監管重複也可能會在造成無人監管局面,有一名美聯儲委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聯儲沒有對不斷髮放的抵押貸款進行深入的調查是因爲他們以爲有人在進行調查,這種推脫中可以看到多重監管缺失是會導致無監管局面的出現。當一個金融機構處於低效監管或者無監管狀態時,在利益的驅使下,就會出現類似抵押貸款呈倍數增加的不合理現象。

接下來再讓我們分析一下美國乃至世界的三大評級機構:美國標準普爾公司、穆迪投資服務公司、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08年金融危機追本溯源,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打上“3a”標誌的次債是一切問題的根源。“3a”是誰給的,當然是美國的評級機構。一位對衝基金經理曾說:“有價證券沒有評級機構的認定就買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評級機構的重要性,在整個金融交易鏈條中,評級對於投資者而言就是向標和導向。但美國的三大評級機構卻沒有盡好自己的責任,一方面評級更新比較滯後,另一方面美國的評級機構評級與評級費用呈正相關,評級越高,評級費用也就越多。穆迪作爲最大的評級機構,其利潤從2014年到2014年番四了倍。於是“3a”證書也就成百上千的發放出去,每年都有上千億美元的投資被評級,甚至五大投資銀行在破滅前其評級仍至少是a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於評級機構的貪婪行爲並沒有採取措施,這也助長了評級機構進行虛假評級。如果對美國的信用評議制度進行規範化和立法化,把它作爲金融監管體系的一部分,那麼次債的破壞程度就不會那麼深,次債危機的影響也會減少。可以說疏於監管的評級機構發出的引導投資者

投資的“3a”次債是此次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

最後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次的危機導火線即次貸危機的產生。在這裏我們要着重“感謝”一下美聯儲的主席格林斯潘先生,正應爲他堅持認爲抵押貸款行業應當處於放任自由的狀態。一些金融機構爲了更快更多的發放次級貸款,有意放鬆對貸款人基本貸款資質和條件的審查,由於過度競爭一些機構和開發商達成“默契”,部分借貸人購房時可以是“零首付”。每個人都可以申請抵押貸款,借款人用高額的次貸置地,房價和對房的需求急劇增加,形成了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證券交易委員會在泡沫期間沒有對投資銀行進行任何調查。疏於監管的抵押貸款行業發放鉅額得到貸款並且獲得鉅額利潤,全國信貸公司放出970億的貸款從中獲利110億美元。在次貸證券化的鏈條中,風險巨大在於消費者的還款能力是個未知數,當消費者還不起次貸時,次級債就欠款,進而使得銀行或者信託倒閉,接着聯儲調控,從而信貸緊縮,之後帶來一系列的資金斷裂短缺,引爆金融危機的導火線就是如此。

從金融行業的發展歷史來看,金融危機的產生是必然現象而不是偶然現象。只要資本家這個羣體還存在,那麼他們就會毫不留情的用各種手段奪走你手中的財富。而且還是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悄無聲息的進行着財富轉移,這次危機就體現的非常明顯。危機也只是他們的一種手段,從這次危機中華爾街那些精英賺的盆滿鉢盈。這些錢的背後是數以萬計的普通人破產,很多人甚至回到了貧困線以內。我覺得避免危機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共產主義邁進,要逐步消除資本家這個階

級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