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66W

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央視《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很多優秀文化已經隨着歷史的發展而消亡,這些代表着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籍,我何時真正的崇敬?何時真正的潛心學習?這些都是世間大道,而我卻在“得來全不費工夫”的環境下,沒有對他們引發崇敬之情,沒有用心去體悟,在茫茫人海中,猶如浮萍,隨波逐流,向細枝末節處找尋人生的答案,愧對古聖先賢,愧對列祖列宗。

《典籍裏的中國》的熱播,是中華之幸,民族之幸。經典猶如大樹之根,不知其根,也就不知其意,不知其意也就肆意妄爲!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來得多麼不容易,來得多麼坎坷,又來得多麼深沉。這一份厚重的禮物,讓多少中華兒女爲之汗顏,我們忘記了歷史,忘記了古聖先賢,但是古聖先賢卻記得我們,記惦着他們的子孫!通過《典籍》的方式對我們諄諄教誨,讓大家追根溯源,迴歸人生的大道。

在《論語》述而篇中:“志於道、據於德、行於仁,遊於藝”,這就是我們人生的脈絡。但我們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中,忽視了根本,只是在“遊於藝”,向錢、物而行。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爲,我們的人生價值排序出現了問題,特別是很多家庭有了錢後,物質生活豐富了,但精神層面出現了的問題,隨着社會物慾的影響,不斷地搖擺不定,人生找不到方向,這就需要我們重回經典,在經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以道作爲自己的人生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們不需要抱怨社會的不公平,古聖先賢們在宣傳大道的時候,有多少君王和百姓不認可他們,他們仍然道心不改,堅持自己的夢想,堅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因爲他們懂得“大道不孤”。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向他們學習,堅持維護社會和諧和服務廣大人民之大道,初心不改,不用抱怨,不用悲傷,不要讓負面的能量侵入內心,而要像陽光一樣,照亮他人。

當前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具體,甚至有人在某一方面的建樹而沾沾自喜,我們當有“君子不器”之心,包容萬物,合二爲一,以他人之長處,滋潤自己內心,長養自己的德行,克己復禮,嚴於修身,養一身浩然正氣。像古聖先賢一樣,爲道可以忘我、忘軀。

向道而行,踏芒而歌!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已經在古聖先賢們的身上得以體現,我們要學習他們的一言一行,才能讓自己內心的良知越來越升發,心境會越來越開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斷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提升我們的人文自信。

《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二

《典籍裏的中國》作爲一檔全新大型文化類節目,以多舞臺、多場景、古今對話的創新方式出現在大衆眼前,剛播出便收穫了4。5億的播放量。

節目將聚集多名演員來演繹典籍裏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藉由不同時空座標裏寫書人、讀書人的閃亮故事,讓經典照進現實,展現經典書籍中的中華文化。

當我初看這個節目時,我的感覺是:驚豔!首先,節目的場景設計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爲了讓觀衆沉浸地走進歷史,確實做了很多考慮,旋轉式座椅就是一大體現;其次就是演員的深情演繹,古人的情感複雜,不是那麼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爲一個心繫《尚書》且年過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紅老師需要從人物心理、語速、動作快慢等多個方面考慮如何去展現人物形象,這很考驗演員的職業技能和其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時,我們從節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觀衆都被伏生的“捨命護書”所感動,熱淚盈眶,這也恰恰滿足了我們一點點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時代的我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品讀經典,這個節目也正是一個好的契機,我們需要感謝這個節目,感謝這種創意!

節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幾句:“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不僅僅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他蘊含的更多是一種智慧,一種情懷,一個國家的象徵。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在各輩人的努力下薪火相傳,經久不息!

《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三

該節目創新性地將電視拍攝、戲劇拍攝以及電影拍攝幾種拍攝手法融爲一體,拍攝過程運用環幕投屏、實時跟蹤等現代影視技術手段,將戲劇表演在電視節目中呈現出電影般的效果。

運用古代和現代交融的方式,讓故事的場景自由切換,締造一個時空穿越,古今對話的全景式獨特舞臺。

絕糧七日,追尋大道

由於陳國內憂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難被實施,於是他們一行人決定離開陳國前往楚國,途經蔡國的時候,被圍困導致斷糧。

離開陳國,其國親吳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輔佐楚國會變得更加強大。於是他們便派兵圍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讓他們去陳國。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國幽谷這裏被困整整七日,糧草斷絕,幾乎餓死。

七天滴米未進,一行人大多餓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憤憤不平地質問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義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則感嘆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從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雖然追尋大義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們毫不動搖地追隨他,一路對孔子保護有加。

而孔子也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美德。被困幽谷時,一碗清粥,衆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要安貧樂道,小人才會在不得志的時候想入非非,從而胡作非爲。

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時候教給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這些言行展示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對後世影響深遠。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心得感想 篇四

大年七年級,《典籍裏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與倪大紅扮演的“古代護書人”伏生對談,讓觀衆朋友們穿越千年去到《尚書》裏的中國,憑藉其獨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藝術感染力,迅速引發現象級傳播。《尚書》作爲中國現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彙編,被稱爲“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其中很多名句廣爲流傳,更有一些佳句所含哲理與組工之道不謀而合。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語出《尚書·大禹謨》。意思是沒有經過驗證的話不輕信,沒有徵詢過衆人意見的謀略不輕用。這告訴組工人要貼近百姓,實事求是,“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組工幹部不能握着筆桿“抓落實”,拿着鼠標“搞調查”。要“一竿子插到底”,邁開大步到最艱苦、最複雜、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了解羣衆呼聲,掌握幹部動態、用最鮮活的一手資料爲組織工作提供最真實、最科學的決策依據。要“一顆心爲人民”,沉下去接地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真正紮根到基層羣衆生活中去,貼近羣衆願望和訴求,解羣衆之所困,幹羣衆之所盼。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語出《尚書·大禹謨》。意思是能爲國家大事不辭辛勞,居家生活儉樸。這告訴組工人要廉潔自律,用過硬的作風創造過硬的成果。作爲新時代的組工幹部要像“青花瓷”一樣堅持“實”字當頭、“素”字爲先,要多在“素”字上下功夫,牢記:“一絲一線,我之名節,一分一釐,民爲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爲人不值一文”。要辦事清廉,過得了人情關、說情關、招呼關,寧願別人說無情,也不拿原則作交易,永葆組工幹部清正廉明、清廉如水的政治本色。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身體力行、嚴以律己,當好“榜樣”,在黨員幹部隊伍中掀起廉政新“浪潮”;要帶頭樹立團結協作的作風、嚴謹細緻的作風、真抓實幹的作風、公道正派的作風和廉潔守紀的作風。

“爲山九仞,功虧一簣”語出《尚書·旅獒》。意思是堆壘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還是不算完成。這告訴組工人要慎終如始,一以貫之。組工事業十分艱鉅,如果不謹慎處之,篤心爲之,很容易功虧一簣。組工事業馬虎不得,要慎終如始,紮實推進。前進的路上充滿着酸甜苦辣,正因爲迎接一次次的挑戰,經受重重磨礪,組工人的形象在打磨中愈加高大偉岸,不僅磨了性子、煉了素質,千磨萬擊也讓組工幹部愈挫愈勇。一次次地修改文稿,一遍遍地審覈,相同的事情重複着做,會有些枯燥有些無趣,但是組工幹部要在這樣的工作寫照中逐漸成長,要硬着頭皮啃硬骨頭,更要靜下性子查漏補缺,在重複和瑣碎中提高我們鍥而不捨的毅力。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語出《尚書·仲虺之誥》。意思是遇事多問人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自以爲是、剛愎自用的人會使自己知識貧乏。“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組工人應不斷學思踐悟,在積累中成長。要堅信這樣一個道理:水的清澈不是因爲其不含雜質,而是懂得沉澱。沉澱來自於日常工作的不斷學習和經驗積累,正好比古代聖賢用詩文來點綴自身氣質。一篇篇新穎獨特的黨建文章、一份份直擊痛點的調研報告、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工作彙報,更能彰顯組工幹部筆耕不輟、學以致用的新氣質。組工幹部應含英咀華,撰寫思想深邃的新篇章;在不斷的調查研究中,抽絲剝繭,豐富黨日活動的新內涵;在不斷的思索沉澱中,條分縷析,樹立科學用人的新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