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1.36W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精彩多篇】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篇一

1894年的甲午海戰距今已經120_年了,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的時代已經成爲過去,就在人們漸漸忘卻國仇家恨的時候,《甲午大海戰》再一次爲過着幸福安定盛會哦的我們敲醒了警鐘——勿忘國恥,落後就要捱打。在回顧歷史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知道一個國家的地位是多麼重要的,富國是匹夫有責的,此外我們也應該學習那個時代的人的精神,爲國家不僅努力學習,並且盡忠報國!

在1867年,李鴻章上書,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由洋人講授西洋海軍知識。小鄧世昌年小志不小,前來報考,講話有主見,不畏權貴,得劉步蟾兄妹相助,一鳴驚人。

1877年,一批少年學子懷着強國之夢登上海輪遠赴英國,進入皇家海軍學院。 在那裏他們登上了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先進的知識,四年後,鄧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學凱旋,駕駛着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鉅艦駛回祖國。

少年學子在英留學習期間,他們的同學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同樣帶着強國 之志,同樣駕着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向遙遠的東方駛去,年輕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們,以加速他同樣是學習西方的“明治維新”……而當時的中國,年輕的光緒皇帝立志變法強國,但慈禧太后纔是真正的統治者。

當我們看到李宗棠大人在船上看到從西方學習回來的人出列報到說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時,他流淚了,由此看得出他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多年的無奈,此時他看到希望!然而另一方面,影片中不斷使用對比手法,中日兩國各執政人在面對形勢變化時所表現出的不同態度,也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政治是多麼腐朽。終於,甲午戰爭爆發!

此時中國的戰船竟被遣到爲太后運鮮果仍未歸!

海面上炮聲隆隆,水柱沖天,在這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決戰中,日本的快速炮顯出絕對優勢,而中國海軍的炮彈卻經常命中敵艦而不炸!看得人是種種心酸忿恨。即使不再往下看,學過歷史的我們都已經知道,甲午戰爭,我們敗了,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影片中,李鴻章屈辱地踏上碼頭,昔日威風的大臣如今卻低頭俯首的哀求對手,卻不知日本早已破譯了中國的電報密碼!而且自己的國力也早就空虛,打不下去了!

歷史就這樣把中國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李鴻章顫抖地在條約上籤下恥辱爲名字,將中國的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並賠銀二億五千萬兩……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影片中也有體現:政府腐敗,慈禧對自己統治地位過度的維護,還有對自己壽宴浪費了本來可以買可以快速移動的戰船的大量資金,安度晚年的同時,卻置國家大事,萬民不顧,此外官場有惡習,官員貪污製造軍用的資金並聚衆賭博玩樂,還有挪用軍費修頤和園等;戰前準備不足,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避戰求和的心態,仍有逆轉戰局的機會,但統治者放棄了。

他們不敢再戰,只怕惹惱了日本人,守護自己安逸的窩也會難了等等。

但總的一條教訓:落後了就要捱打!

首先,我們要發展我們的經濟,民富則國強,加強國防建設,強軍則興國,搞好我們的文化建設,團結統一,一致對外。

前些日子,排行榜首條一直是關於釣魚島爭端的消息。

但是對於砸日貨不買日貨的活動我認爲這是不理智的,因爲這些日貨的大部分出產製造就在我們中國,這樣做就相當於砸自己的飯碗,失業不是更多,損失大的的還是我們。 所以我們應該理智處理這戲問題,即使我們對日本以前傷害我們同胞的行爲很憤怒。

況且現在的我們已不是一百多年前腐朽沒落的舊中國了,可以直起腰板堅決扞衛我們領土的主權。

我們一直堅持的剛柔並濟的外交策略充分體現了一個打過的風度和情操,愛好和平,但是我們不畏懼戰爭,如果必須通過戰爭獲得和平和尊嚴,新時代的我們也一樣會敢用生命保衛我們的祖國和人民。

因此作爲祖國未來的花朵,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學習知識的同時,瞭解歷史,瞭解國情,國家的形勢,爭取在未來做一個國家棟梁!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篇二

看完《甲午大海戰》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心都不能平靜下來。這是一部能夠滌盪我的靈魂的電影,它讓我知道了這一段歷史背後的故事,那個叫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的時代——現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簡單明瞭地展現在我的面前,讓我對中國的過去有了新的認識。也許以我的資格,沒有辦法去評價影片中的某些事實,但是多重線索的交織,簡明的敘事手法足以支撐起整部影片的骨架。愛國的信仰是它的大腦,不降的堅守是它的心臟,那些被流傳在人們口中被迎奉進祠堂裏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這些便構成了活生生的歷史。或許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遠艦沉沒的時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國人或許都應該擁有這樣的感性,歷史不是你在學校不學習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東西。因爲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身體裏流着中華祖先的血液。我們的先輩們用自己的鮮血去警醒與自己流着同樣的血卻還在醉生夢死的人,爲了祖國犧牲了自己。我們就有責任去了解我們的國家的每一段歷史,更有義務去熱愛我們的國家。

歷史不應該只用來歌頌英雄,更應該用來警醒世人。鄧世昌並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也並非是整個大海戰中中國方面的總指揮人。但他的在這段歷史中所展現出的是一箇中華民族定義下的英雄的所有層面的美。事實上,在致遠艦沉沒之後,鄧世昌完全是有機會活下去的,但他沒有,他選擇了他所信仰的“與艦同沉”的理念。這和當時那個官員各種中飽私囊各種花天酒地各種結黨營私要反差很大,這一切皆是因爲他們信仰與理念的差異。

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整日燈紅酒綠的官員並沒有明白:人活一世,並不是非要在乎錢在乎名在乎命,更應該是尋求一種氣節,去追逐靈魂深處的堅持。但是像鄧世昌這樣的人意識到了這些,並且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英勇無畏。

從演員的角度看,影片中的演員將這位英雄人物的悲壯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爲海軍是一個紳士的軍種,講求知識、堅毅與風度。而陸毅扮演的鄧世昌恰是一名極優秀的海軍將領,據說是“熟悉管駕事宜,爲水師中不易得之才”。因此,一個長相清秀,又略帶書生意氣的演員可以很好地刻畫這位海軍英華的風采。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陸毅對鄧世昌的形象塑造是極成功的。這也使我們明白:英雄不應該只爲歷史記,更要爲天下人記。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在情節線中詳盡地說明了日本對釣魚島覬覦的由來,並讓鄧世昌率艦隊巡遊釣魚島、臺灣及南海諸島。作爲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這些情節並不相去史實太遠,它記錄了我們的先輩對於疆域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同樣體現在1945年民國海軍南海宣示主權,同樣體現在1974年人民海軍西沙海戰和1988年南沙海戰,以及此後許多次的保釣、護漁、對峙事件中。無論到什麼時候,這種責任感在真正的華夏子孫的身上,都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絕不退讓,這是我們的海洋!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篇三

一百多年前的那場海戰,不僅僅是同日本的一次肉搏,更是工業革命的發展勢力對 抗 封建帝國這些老殘衰敗的一次較量。正如片中鄧世昌應證的那樣:我們必須慘敗一次,才能換來中華的猛醒。但事實豈止是一次失販?整個清朝未期我們大大小小遭遇了無數次的慘重失敗,且把整個中國推向了亡國奴役的深重災難。

我們又怎樣能避免這一系列的悲劇發生呢?清朝未期,我們不僅經歷了甲午海戰,我們已經遭遇了多國列強侵略。從鴉片戰爭開始,就註定地我們會被資本帝國主義撕爛、吞噬與瓜分,因爲我們的清王朝統治者巳經從頭到腳地腐敗潰爛掉了,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見被別人一刀刀殘剝至死,讓它的死亡警醒千萬個正義血性的國人。《甲午大海戰》中我們看到中堂大人李鴻章曾預感國家的安危,派青少年留學德法,學軍事,並重金購回鐵甲艦,但結果如何呢?一場大海戰把老本輸得精光,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有失敗的結果,因爲決定戰爭勝敗的不是武器,而是人,雖然海戰的我方有鄧世昌、劉步蟾等愛國將領,但他們卻只有眼睜睜地看到清政府從上到下的落,看到一次又一次官方的腐敗,所以他們是這場大悲劇的悲劇人物,但同時也是喚醒中華民族的英雄。正是因爲有千千萬萬個鄧世昌前赴後繼的抗爭,纔有了後代們吸取血的教訓,赴湯蹈火,挽救民族危亡的壯舉。而今天看來,在深重災難的臨界點,我們中華大地會擁現各類民族英雄,拋頭顱、灑熱血,這正是中華民族不幸之中的萬幸,也是後代們必須警醒和總結的精髓,也是當今執政黨應下功夫防微杜漸的重要課題之一。

黃海的海面上,現在雖然風平浪靜,但中國的海面上從來沒有平靜,黃巖島、釣魚島的領土紛爭,這些從甲午大海戰以來遺留下的令人糾結的問題也還 沒有解決。我們只有警鐘長嗚,努力發展,壯大實力,纔會在下一次海戰中,佔勝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