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敦煌紀錄片觀後感

觀後感3.02W

敦煌紀錄片觀後感

篇一:敦煌紀錄片觀後感

維時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流歷河西,適寓沙州。今緣外賊掩襲,國土擾亂,大雲寺比丘等搬移聖經於莫高窟,而罩藏壁中,於是發心,敬寫般若波羅蜜心經一卷安置洞內。

伏願龍天八部,長爲護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寧;次願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世業障,並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

——最近閒着,把井上靖《敦煌》的電影和書都看了遍。故事背景比較複雜,但情節其實也簡單,主要講宋朝時一個書生遊歷西北,被西夏軍隊俘虜、編入西夏漢人軍隊,然後跟隨漢軍隊長朱王禮在西北征戰,途中救下一個回鶻公主,並和她相愛、相別,最後在敦煌——當時西北最後一座還由漢人政權控制的城市——搶救戰亂中的書籍文物的故事。

從演繹這個故事的角度來說,電影比書好看,濃墨重彩,情緒鮮明,更有古典主義的悲壯感。趙行德和回鶻公主的相遇、相愛,以及他們迫不得已分別,回來後趙行德眼睜睜地看着公主因不願嫁給西夏太子而從高高的城牆上墜落,那樣的撕心裂肺、萬念俱灰,我們所感受到的不會僅僅就是這兩位的情緒,而是千百年來各國文學中所有愛情悲劇的意象都涌現出來了,羅密歐、朱麗葉,梁山伯、祝英臺,甚至是白娘子和許仙、至尊寶和紫霞仙子,愛恨離愁、生離死別,這就是電影,電影當然要富有戲劇性,要猛烈地衝突。

可是書卻不是如此,書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書,卻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書中趙行徳對回鶻公主從來沒有像電影中那樣熱烈,他愛她甚至及不上漢軍隊長朱王禮,哪怕是衝突最強烈的公主墜樓,他也不過是遠遠望見了一個模糊的影子,連墜落的是誰都不知道,還是朱王禮同他講他才知道發生了什麼,可即便如此,回鶻公主於他依然不過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緣罷了,他來不是爲了她,他走亦不是爲了她。哪怕這一連串故事都是這麼的波瀾壯闊、血色浪漫,可是我們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湯寡水、對誰都愛答不理、對一切都不怎麼上心的樣子,生死由天,命運帶來什麼就接受什麼。

看書的時候我會懷疑他甚至從未愛過她,可是她那遙遠而模糊的影子,卻從此永遠刻在了他腦海中,他不會時常記得她,卻也永不能忘記她,直到最後,在沙州(即敦煌)城馬上淪陷,在那兵荒馬亂、火光沖天的世界末日,他默默地抄下經文,併發願祈禱天下太平,可是他的甘州小娘子,那個遙遠而模糊的影子,卻也揮之不去地出現了,“次願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世業障,並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有一首已經爛大街的詩,用在此處卻是恰如其分: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裏,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裏,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裏,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裏,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愈淡,愈是濃郁,就像年少時校園的桂香,不經意間沁人心脾,而當你仔細去嗅時又無影無蹤。

篇二:敦煌紀錄片觀後感

最近看了紀錄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規整的一部紀錄片。看的時候小小地感動了一下:因爲題材本身,因爲許巍的主題歌,因爲張楚何勇的配樂,因爲鏡頭的整潔,因爲周兵許巍張楚何勇都生長於古時的絲路上……更是因爲:周兵一直在做紀錄片,張楚許巍他們一直在做音樂。

導演周兵是原《紀事》的製片人,所以積累了大量拍紀錄片的經驗。在此懷念下《紀事》,它是《東方時空》裏我最喜歡的一個子欄目,每期都會播出一個紀錄片或專題片。但是,《東方時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後改播出時間,把自己改的漸漸淹沒於熒屏裏。我在臺裏聽到改版就頭疼,我們做電視的爲什麼總要改版呢?是觀衆浮燥還是我們更浮燥?壽命很長的《動物世界》正是因爲不改才屹立不敗,連音樂都是十幾年前的那個音樂,大家還是很喜歡看。

我喜歡做電視,卻越來越少看電視。現在,屏幕上玩過選秀之後玩明星,玩過明星之後玩相親,一浪高過一浪。紀錄片,越來越難看到了。我承認我也是其中做無聊節目的一員,尤其是娛樂節目,做的時候很熱鬧很刺激,特別是直播前精神昂揚,調光時的一束追光或對講耳機裏同事的對話都能激起對工作的熱情,如果某次,哪個機位換了攝像或者導播換了人我都會覺的沒譜,龐大的舞臺和同事團隊彷彿泰坦尼克,和燈光音響一樣變幻多彩。但是節目結束之後,音樂還在耳邊揮之不去,舞臺上瞬間人去樓空,聽着同事們一聲聲收工的聲音,看着黑暗的舞臺,心裏比舞臺更加空洞,似乎什麼也沒有留下,只有幻覺般的過眼雲煙。

這個時候電視吸引我的,不是因爲作品的問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團隊精神。同時,我也無限懷念起紀錄片。

拍攝一個紀錄片週期很長,拍攝過程較悶。拍攝週期從最短的幾天到幾個月甚至幾年,需要一定的沉澱和耐心。前期對畫面質量和鏡頭語言要求較高,所以攝像要扛大機器,以拍出小機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個大攝像機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攝像需要一扛幾個小時,天天如此。而回來後素材的選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現在我還能記起原來那些炎熱的夏天,我們出差很多天到一個地方,裝着滿滿BT帶和充電器,帶着沉重的大攝像機和三角架拍攝紀錄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勞累,紀錄片的後期也頗費功夫。首先對稿子的`要求很高,因爲鏡頭太多,需要一個個記鏡頭、同期聲。我們做後期時都喜歡開夜車,因爲白天編輯室裏人多靜不下心,到了夜晚,沒人搶編輯機,沒有聲音打擾,幹起活兒來很有感覺。我喜歡這個過程,說不準原因,雖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歡。等到片子做完時,差不多眼皮都睜不開了,但這時也是最興奮的時刻,因爲可以坐下來一遍一遍觀賞勞動成果了。

敲完這些字的時候,彷彿時光回到了十年前。的確,找一個有意義的選題,搭檔一個默契的攝像,再加上一個幽默的司機,一起艱苦而專心地拍些日子,再經過我們的手變成一個個片子,給它們起一個個名字,這樣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時他說:“年紀越大越愛看紀錄片了,安靜下來看紀錄片是一種享受。”我說:“我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喜歡紀錄片了。”只是現在,哪家電視臺還會把更多的時間讓給紀錄片呢?

我想到了陽光衛視,想到了楊瀾。別的不想多說,只想說:不管怎麼樣,楊瀾創辦的陽光衛視給我們開創了一個人文地理紀錄片頻道的先河,也許她一開始就知道這個頻道在中國會是什麼命運,但是她的確是一個徇道者。在今天,誰還會像《小鴨的故事》那樣,對着一隻小鴨不停地拍下去呢?

所以,周兵他們只要一直在做電視紀錄片,就足夠了。

篇三:敦煌紀錄片觀後感

《敦煌》這電影被我想起來是前幾天,那時候在看李乾朗的書,講到莫高窟,我忽然想起了敦煌。

是兒時的一個下午,很慵懶的氣氛,一個古代將軍在特效製作的火焰天空背景下渾身插着箭暴烈的死去,一個男人似乎學習了什麼少數民族的文字,一個封起來的洞口,在最後一刻放進去一串漂亮的項鍊。我只記得這三個鏡頭,以及一種無法言明的感覺,那是第一次看到意識流的鏡頭,也是第一次瞭解一個叫做敦煌的地方,也是從一串項鍊上感覺到一種莫名的傷心。這就是全部,然後忽然發現我已經記了三十年,當然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小虎隊已經老了,6點半也不會有米老鼠唐老鴨了,有些一起看電影的人已經去世了。

重看這部片,在一會漢語一會日語中我默默無語甚至有點混亂,慢節奏和變焦的手法,還有當時的表演體系,都讓人感覺到了些許陳舊,我一直沒能入戲。

直到城破,朱王禮去衝李元昊的陣,漫天煙塵,10騎人馬被很多很多人包圍,在沙漠裏死啊死,直到太守要燒掉那些經卷字畫,直到他們封起來那個洞穴,我承認我真是被打動了,在這些表演背後的那種情懷,是一些人一定要到沙漠裏拍電影,是他們在1988年耗資2700萬搭建一座城,是他們死磕連盔甲都要做舊看來非常逼真,是他們設置各種百姓逃難的細節,當然還有很多日本演員用力過度的表演,從這裏面能感覺到那種對美好事物要毀滅時候的無能爲力和不捨,而主人公最後爬到水邊,看到水中的小魚,那是新生命,經歷了無數千瘡百孔的生活和動盪之後,生命本身就是活下去的動力。

人爲什麼會爲了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的東西豁出命去,就像字畫,就像經書,是不是人類進化錯了,做一隻海底的珊瑚或小魚,張着嘴吃就好了,死了做肥料,沒有渴望也就不會受傷。

而戰爭、貪婪、慾望這些東西造成的傷害,是不是就是人類對抗錯誤進化必須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