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後感心得多篇2020

觀後感6.26K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後感心得多篇2020由本站會員“誰寶寶”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後感心得多篇2020

我們黨和人民創造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持之不懈、永不停歇的實踐中,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也必將不斷髮展和完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後感心得,希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1】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後感心得

我國在公有制爲主體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解決許多極其複雜的問題,其中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國有企業成爲市場主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確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針,強調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爲主要形式,調整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生產管理權限與利益分配關係,在企業內部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這一時期改革的主要舉措是“放權讓利”,先是實行國有企業利潤留成制度。1981年實行“利潤包乾制”,企業按覈定的利潤目標向國家承包,超過的部分歸企業留用,完不成的部分由企業自行補齊。此後又實行了“利改稅”,把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改爲繳納稅金,稅後利潤全部留歸企業。

1984年,中央明確提出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後,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企業有自主選擇和安排產供銷活動的權利,有權擁有和支配自留資金。1992年,中央頒佈《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明確規定企業享有生產經營決策權、產品銷售權、資產處置權等經營自主權。事實上,這一時期國有企業已逐步擁有了產品所有權,基本確立了市場主體地位。

從1993年到2002年,隨着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國有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一時期國有企業改革從政策調整進入到制度創新階段,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公司制改革。1993年,中央提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1999年,進一步明確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要求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到20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已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此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深化。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爲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在這個框架下,中央又正式提出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按照這一思路,國有企業不斷深化公司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同時,分類分層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提升國有資本經營效率和效益。

由此可見,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也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科學分離的過程。如果說在早期放權讓利階段企業尚不擁有獨立的產品所有權,那麼,到了承包經營制階段,經營權與產品所有權就都下放給了企業。後來的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推動了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分離。今天,我們完全可以自信地說,經過40年改革創新,我國國有企業已經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成爲真正的市場主體。

【2】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後感心得

我們只有正確理解“兩個符合”的標準,才能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下面,就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談兩點看法。

一、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兩個方面的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它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又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路。

因此,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就包括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是要更加符合中國的實際,二是要更加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

所謂“更加符合中國的實際”,主要是要符合中國社會已經發展變化了的實際。

今天的中國與40年前的中國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40年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而現在,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則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40年前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生產力落後,而現在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保護建設落後於經濟建設,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發展不夠平衡,社會成員貧富差距拉大等。所以,下一步的改革開放要做到“更加符合中國的實際”,就必須重點在解決上述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下工夫。

所謂“更加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就是要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制度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

應該承認,前些年,我們爲了加快發展生產力,沒有很好研究討論姓“社”還是姓“資”,許多改革措施都是“摸着石頭過河”,帶有實驗的性質。這在當時情況下是正確的,因爲一些改革舉措究竟行不行,到底是姓“社”還是姓“資”,誰都沒試過,討論來討論去純粹是浪費時間。而經過40年的實踐,我們對於哪些東西姓“社”,哪些東西姓“資”,應該說是看得比較清楚了。

例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問題。

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現在已經26年多了,應該說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基本形成了,但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是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市場經濟的兩個最大的通病,在中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依然存在,也還沒有很好的解決和克服。

一個弊端是生產過剩。我國近年來就出現了嚴重的生產過剩現象。爲什麼會出現生產過剩呢?根本原因是目前在我國,投資決策的主體是微觀企業,而企業追求的目標是企業利潤最大化。結果,幾乎所有的企業(包括全部的民營企業和多數國有企業)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指揮下,看到哪種商品有利可圖,就把資本投到哪裏。而當市場出現飽和時,由於產能的生產遠遠早於產品的生產,就首先出現了產能過剩現象。而生產同一類產品的企業爲了收回投資的成本,就競相降價出售產品,接着又出現了產品過剩現象。我國生產過剩現象形成的機理,與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過剩現象形成的機理是完全相同的,這說明,生產過剩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有的現象。

另一個弊端是收入分配兩極分化。我國近年來也出現了嚴重的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現象。爲什麼會出現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現象?根本原因是分配機制問題。我們常說要“以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可實際上,“按勞分配”雖然在參與社會總收入分配的人數上是“主體”,但“按資分配”卻在分配的金額上成了“主體”,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分了較少的錢,而少數人分了較多的錢”。其結果就是資本收益增長快於勞動收入增長,致使勞動者羣體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佔比持續下降,窮富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我國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形成的機理,雖然與資本主義國家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現象形成的機理不完全相同,但是社會成員貧富懸殊、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有的現象。鄧小平說過: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所以,只有通向共同富裕的“市場經濟”才能算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由此可見,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在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但還不是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下一步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着力解決和克服生產過剩與收入分配兩極分化這兩大弊端,從而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從上面這個事例可以看出,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制度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

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點和核心是完善社會主義的性質

我們前面說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兩個方面的任務:

一是要更加符合中國的實際,主要是要符合中國社會已經發展變化了的實際。

二是要更加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制度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

而在這兩個任務之中,重點和核心是要完善社會主義的性質。爲什麼這樣說?這是因爲:

首先,造成中國目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主義成分不夠。

爲什麼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因爲資本收益增長快於勞動收入增長。

爲什麼存在羣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主要是因爲新自由主義市場化醫療改革改變了醫療衛生的社會公益性質。

爲什麼農村需要振興?因爲小農經濟無力抵擋自然和市場風險,而私有資本無利可圖不會投向農業。

爲什麼社會建設和生態保護建設落後於經濟建設?因爲在新自由主義之風影響下,很多企業極端的以利潤最大化爲唯一目標,不僅民營企業而且許多國有企業,都不願意在社會建設和生態保護建設花錢。

等等。

由此可見,儘管造成中國目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社會主義成分不夠。

其次,完善社會主義的性質是解決中國目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鑰匙。

毛主席說過:

【“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着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解決中國目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時,我們也應該認真研究和全力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

造成中國目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作上缺乏統籌的問題,也有客觀上缺乏統籌協調平衡機制的問題,既有制度上的問題,也有某些方面的生產力(如社會科學等軟實力)發展不夠的問題。那麼,在諸多的矛盾中,哪個是主要矛盾呢?我認爲,關鍵問題是缺乏一個宏觀統籌協調平衡機制。這個問題在經濟領域顯得更爲突出。

過去的計劃經濟,由於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加之統得過死,雖然在一段時間裏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漸漸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而後來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在一段時間裏起到了解放生產力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但由於新自由主義的影響,社會生產在總體上的無序狀態,導致了嚴重的生產過剩,不僅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還導致投資停頓和下降,民衆的收入增長停滯或增長緩慢,資本從實體經濟流向虛擬經濟,破壞過剩的產能等惡果,從而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爲什麼近年來中國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呈持續走低的狀態?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阻礙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馬克思認爲,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運作。就每一個企業而言,生產都是有計劃的,但從整個社會來看,生產則是無序的。因此,要克服資本主義的這一基本矛盾,整個社會的生產就必須是有序的。他認爲,要做到這一點,生產資料就必須由社會佔有,實行“社會所有制”。從馬克思的有關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提出實行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消滅剝削,二是實現社會生產的有序化。

中國過去實行的以單一的公有制爲基礎的計劃經濟,和後來搞的以多種經濟成分爲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實際運行來看,兩種經濟模式都各有其長處和弊端。如何構建一種機制,使之既保持經濟的活力,又實現社會生產的有序化,這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認爲,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建立一種國家宏觀統籌協調平衡機制。

這個“國家宏觀統籌協調平衡機制”的要點有三個:

一是“三個結合一個統一”:多種經濟成分相結合,宏觀調控與微觀搞活相結合,頂層統一設計與基層自主鏈接相結合,履行提供信息的義務與獲取信息服務的權利相統一。

二是運用互聯網、各種信息採集手段和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各種信息的採集、保真、傳輸、計算、研判和使用。

三是由政府內網與社會外網組成,必須保密的信息由政府內網傳輸,需向社會發布的信息由外網傳輸。

很明顯,這個“國家宏觀統籌協調平衡機制”完全是屬於社會主義性質的。如果有了這個“國家宏觀統籌協調平衡機制”,對於解決中國目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特別是實現社會生產的有序化,將會發揮重大作用。同時,對於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3】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後感心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着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市場化改革絕不是要把國有資本私有化,也不是要削弱國有經濟,而是通過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調整優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充分釋放國有經濟的潛力和活力,藉助市場機制實現國有資產增值,從而不斷髮展壯大國有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降低制度性成本,激發企業創造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體制,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國家發展規劃爲戰略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優化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宏觀環境。同時,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促進消費業態創新發展,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以市場需求引導投資向能創造最優產出的領域流動。

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統籌調配財政資金,科學配置各級政府財力,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通過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建立全面規範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4】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後感心得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要搞現代化建設,要保證人民團結、社會安定,必須依靠黨的領導。黨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主要是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既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同時又要矯正和彌補市場缺陷,而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

新中國成立後一個時期,我們搞的是計劃經濟。改革開放後,我們黨開始對政府和市場關係進行探索。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爲主,市場調節爲輔”。伴隨農村改革的初步成功,黨的十三大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黨的十五大到十七大,中央又強調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在過去20年裏,由於較好地處理市場和政府關係,所以我們成功地應對了兩次金融危機。1997年7月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導致2000萬國企職工下崗失業,面對這一嚴峻局面,黨中央審時度勢,適時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當貨幣政策,1998年我國保持了7.8%的經濟增長。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黨中央沉着應對,推出了一系列擴需舉措,2009年我國經濟增長了8.7%。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一個關鍵原因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政府對經濟實行了有效的宏觀調控。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針對平均主義“大鍋飯”現象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爲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範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顯然,鄧小平當年之所以提出讓一部人先富起來,目的是爲了讓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圍繞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我們黨不斷調整和完善收入分配製度。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在收入分配上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以按勞分配爲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爲補充”。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更加重視公平。十八大報告指出,“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並提出了“兩個同步”“兩個提高”,即“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效率與公平的關係上,明確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並且強調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由於黨中央高度重視,近10年我國城鄉、區域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分配格局明顯改善。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2009年爲58.1%,2015年上升到61.6%。另一方面是城鄉和區域居民收入差距也持續縮小。若以農村居民收入爲1,則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爲2.71,比2007年下降0.43,比2012年下降0.17。若以西部地區居民收入爲1,則2017年東部與西部居民收入比爲1.66,比2012年縮小了0.06。

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經驗表明,共同富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我們知道,市場經濟分配機制是按要素分配,而按要素分配通常會拉大收入差距,並最終導致貧富分化。鄧小平曾提醒我們說:“如果出現了兩極分化,我們的改革就失敗了,我們就真的走上邪路了。”因此,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方向,必須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共享發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後感心得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從世界範圍看,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都是以私有制爲基礎,一些原社會主義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也大多同步轉向了私有化,而中國堅持走自己的路,在公有制爲主體的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

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爲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在公有制基礎上不可能搞市場經濟。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指出:“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當時國內有人質疑,說馬克思講過“私有權是流通的前提”,以公有制爲主體如何產生商品交換?研讀《資本論》我們會發現,馬克思講的作爲流通前提的“私有權”其實不是指生產資料私有權,而是產品私有權。馬克思解釋得很清楚:“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它的監護人,商品所有者。”從人類經濟發展史看,商品交換最初並不是產生於私有制,而是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的公有制。

進一步的問題是,按照馬克思的分析,商品交換要以產品私有爲前提,可生產資料公有而產品怎樣才能私有呢?經過40年改革探索,中國得出的答案是實現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1978年我們推行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來,將土地經營權承包給農民,農民只要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由此可見,農村土地承包制改革,其實質就是賦予農民產品所有權。

國有企業改革,主體思路也是實現生產資料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的分離。1983年啓動利改稅和承包經營責任制,目的是推動政府放權讓利,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和產品所有權。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國有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直到今天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些舉措也都是爲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落實企業的產品所有權。今天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中國國有企業已擁有產品所有權,成爲了獨立的市場主體。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後感心得5篇精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