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後的思考

觀後感3.3W

傳承歷史記憶 造福當代民生

觀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後的思考

——觀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後的思考

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位於花城新區幹壩塘,佔地60畝,建築面積24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三線建設博物館。這個由五個錐形建築組成的“五角星”場館,氣勢恢宏、別具一格,它不僅象徵着攀枝花三線建設取得的豐功偉績,更承載着幾輩人“艱苦創業、勇於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和“艱苦創業、勇於奉獻、開拓進取、科學求實”的攀枝花精神。

博物館以“三線”爲主線,以“博物”爲基礎,按門類設分館和展區,並採用實物、圖片、文字等傳統展示與場景模擬、多媒體、3D投影等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展陳。館內展廳共有三層:其中一層爲攀枝花歷史展廳、多功能廳、臨時展廳,主要展陳了攀枝花出土的舊石器時期以來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畫像磚等珍貴文物,苗族、白族、傣族、納西族、傈僳族、彝族等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服飾、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攀枝花獨特的苴卻硯和豐富的礦產、水果等資源;其餘兩層爲三線建設展廳,展陳以“銘刻崢嶸歲月,熔鑄歷史豐碑”爲主題,包括全國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黨中央的決策發動、十三省區三線建設展開情況、三線建設推動發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點項目、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攀枝花開發建設、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和成就、三線建設的精神傳承七大板塊,主要展陳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三線建設的題詞、中央和全國十三省區三線建設的決策文獻史料、三線建設時期的生產工具、建築形態、生活用品、三線重點企業的航空、船舶、機械、交通、常規兵器等各類三線建設文物,以及“兩彈元勳”鄧稼先、“核司令”程開甲、“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攀枝花蘭尖磁鐵礦發現者常隆慶、劉之祥等三線建設功臣的銅像和貢獻。館內收藏的文物種類廣、數量多,共計10000餘件,整個展陳充分展示了半個世紀以來中華民族工業建設史上一段氣壯山河的光輝歷程,再現了上千萬人蔘與、四百萬人遷徙、幾輩人無私奉獻的英雄偉績。

從艱苦的“不毛之地”“乾打壘”一直到“宏圖大展”的現代化工業城市,我們每一位攀枝花人都是歷史的見證者,見證這當年的革命前輩們的奉獻,在歷時17年的大三線建設中,數百萬建設者齊心協力、艱苦奮鬥,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我國的戰略後方基地。“天當羅帳地當牀”、“三塊石頭架個鍋”,“乾打壘安下老孃親,建設三線建設我的家”,“革命友誼深過海,五湖四海奔攏來。爲了革命共同目標,人親難比階級愛”、“一生奉獻終無悔,笑看神舟巡九天。”……這些正是當時“三線建設”艱苦條件和建設者們豪情萬丈的真實寫照。意義深遠的三線建設,是一首氣吞山河、感動天地的偉大歷史史詩,是一曲改天換地、慷慨激昂的宏偉樂章,對我國西部,乃至全國都極具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作爲一名攀枝花85後,我充分感受到了今天攀枝花三線建設成果來之不易,見證了三線建設對中國改革發展的歷史性貢獻;作爲一名三線建設者的後人,我爲祖輩父輩毅然決然投入到這一偉大的建設中甚爲欽佩、深感驕傲;作爲一名文博學者,我更應義不容辭地爲做好三線建設的文化傳承而努力。基於此,我想談談自己對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未來發展的幾點粗淺思考:

一、盤活館藏文物,開發博物館文創產品

目前,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自建館對外開放以來,一直是免費開放的,

這不僅可以有效傳播“三線建設”文化、弘揚“三線建設”精神,還大大提高了博物館的利用率,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然而,免費開放後,可能會讓單一靠政府全額撥款的博物館難以長期維持館藏文物日常保護和博物館正常運轉的投入,對後期博物館的深入創新發展更是望而卻步。如何實現博物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已成爲全國各地博物館普遍面臨的問題。

最近幾年,隨着故宮朝珠耳機、馬王堆養生枕、陝西“唐妞”、“漢英俊”、“摩登仰韶”……博物館文創產品逐漸涌到臺前,令人眼前一亮,甚至掀起了一股文創產品“呆萌創意”熱潮。全國不少省、市地方博物館紛紛開始重視開發文創產品,結合自身特點,創建自身品牌,打造以實用性和創新性兼具的消費類日用文化產品爲主的、富有文化特色的精美創意產品,並設有相應的網上銷售點,實行線上線下同步銷售。通過故宮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等文創產品開發的成功案例,不難發現,開發博物館文創產品,對內可以通過學術研究挖掘藏品內涵,製作、推廣有趣並有文物特點的文創產品,提高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在設計創意中着重突出文化產品的媒介作用;對外可以加強推廣、宣傳、銷售平臺和渠道建設與對接,不斷拓展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如果說,長久以來,博物館作爲事業單位、公益機構而沒有經營權的現實,使其文創產品開發經營一直處於“名不正言不順”的狀態。那麼,2015年3月20日,國務院公佈的《博物館條例》明確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可與文化創意、旅遊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在不違背其非經營屬性、不脫離其宗旨使用的前提下,可以開展經營性活動。這無疑爲博物館文創產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也爲文創產品的研發推廣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在文創產品開發中如何引入市場機制,尋找運行模式,則要博物館結合自身實際,發揮好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推出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文創產品。只有不斷摸索市場規律,研究人們的消費心理和習慣,將文創產品和日常生活相結合,將三線建設時期的標誌和現代工業化元素相結合,才能讓文創產品走進千家萬戶、走向世界,使文創產業做大做強。

二、緊跟時代腳步,構建數字虛擬博物館

目前,國內大型博物館都在嘗試進行虛擬現實展項建設,如何讓觀衆在參觀展項時通過視、聽、嗅覺和觸感更深層面地感知展品的內涵,通過互動參與達到與受衆情感上的“心靈溝通”,以及如何使虛擬和現實融合得更加緊密,這些都是博物館展陳創新中值得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隨着大屏幕拼接技術、傳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交互技術等數字技術手段的不斷髮展,博物館在宣傳、教育要求上的不斷提升,以及虛擬現實展示產生的良好傳播效果對這一要求的高度契合,使得虛擬現實展示在將來的博物館展覽陳列中有着比較廣闊的應用前景。縱觀國內,以北上廣爲文化核心的部分博物館,已經根據博物館的不同展覽配備完善的二維碼微信導覽功能,讓實地參觀博物館的人們有了一本活生生的“口袋書”;放眼全球,博物館數字版中華藝術宮的亮相,成爲國內首個具備360度全場景遊覽功能的數字博物館;Google藝術計劃深入中國內地,尋求與更多的博物館與藝術機構的合作,讓國內的文博愛好者憧憬更多可能。互聯網時代虛擬博物館以更現代、更便捷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不再受時空的限制欣賞文物藏品,這一展示手法不同於一般影像介紹和視頻展示,不僅能提升展項參觀的趣味性和參與性,還使受衆在認知層面上和心理層面上都能達到良好的接受效果。

三線建設是一段特殊的歷史,它催生了百里鋼城,孕育了釩鈦之都和陽光花城,不僅創造了攀枝花從無到有、迅速崛起的巨大物質成果,還給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工業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存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不僅是三線建設這份人類記憶的最好載體,更是激勵後人發揚“三線建設”精神奮勇前進的源動力。爲此,我們必須保護好、傳承好,筆者認爲打造三線建設數字虛擬博物館,一來,不但不會衝擊實體博物館,反而會被進一步吸引觀衆去體驗實體博物館,從這個角度來說,數字博物館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實物“拷貝”到虛擬世界,更應該是能夠引起觀衆共鳴、激發觀衆靈感和推動創新的重要來源;二來,可以增強實體展館服務功能,由於三線建設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數量龐大,而實體博物館存在着藏品展示空間有限、展示內容更換週期長,如果能巧妙結合數字虛擬博物館,線上線下同期展出不同文物,將能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再者,還可以將暫時無法修復但極具價值的實體文物通過3D技術完整再現,將帶給觀衆最好的觀展體驗。

三、加強文博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博物館創新力

創新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也是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博物館面向社會公衆,只有不斷創新與發展,才能發揮博物館的存在價值並換髮出活力。然而,博物館的創新說到底還是離不開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的支撐,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人才是文化發展繁榮的第一推動力。

筆者認爲,博物館的創新發展不僅需要專業人才,還需要複合型人才。博物館學是一門綜合學科,其內容涉及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知識,並且實踐性較強。而一座大型的綜合博物館,也是由衆多職能部門所組成的,它需要各種不同學科的專業人才來共同推動其運行發展,包括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美學、音樂學、工程學、管理學、法學等專業人才。但由於博物館的各項業務不是孤立進行的,各部門之間的工作難免會出現各種交叉,這就需要博物館在引進專業人才的同時,還需要培養一定數量的複合型人才。譬如博物館的業務核心——展覽,依據展覽題材和內容的不同,所涉及到學科知識也會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題材的展覽,由於文物本身兼具歷史與藝術兩種屬性,也迫使我們不能用單一的學科知識去解構它,學歷史的應該知道一點藝術,搞藝術的也應該懂得一點歷史。

此外,科研是博物館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對於博物館陳列布展、社會宣傳教育等工作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自2015年3月3日紀念攀枝花三線建設50週年開館以來,不僅吸引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還迎來文博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以攀枝花三線建設爲題材的報道、論文、著作逐漸進入人們視野。然而,這些論著成果對於深厚的三線建設文化內涵來說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數不盡的“奇珍異寶”需要被挖掘、被傳播。要做好三線建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就必須聚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在利用豐富的文物資源加強學術研究的同時,搭建人才成長平臺,或自主、或與高校聯合培養人才,從而使博物館成爲真正的科研機構,讓更多極具價值的科研成果成爲博物館創新發展的基石,爲成功申報“中國三線建設文化遺產城”、“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

結語:“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三線建設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已成爲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它爲我們創造了無以倫比的文化遺產,由此應運而生的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已成爲今天攀枝花市一張最靚麗的文化名片,更是攀枝花最大的文化存在與自信,對傳承文化、造福民生有着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筆者就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及其未來發展提出了以上一些自己的體會和拙見,以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