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講座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2.9W

《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講座觀後感(精彩多篇)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 篇一

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教師的專業性體現在教師能否做到教無痕,讓幼兒處於主動學的狀態。那麼如何讓幼兒主動學呢?這就是考驗教師的專業素養。結合本次團隊研磨的大班音樂活動《撥浪鼓》,讓我對音樂教學有些許感觸。

一、讓幼兒有任務意識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讓每一教學環節中的任務都能夠落實到幼兒身上。在歌唱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傾聽歌曲的機會。其實教師每一遍的範唱都是有講究的,每一遍都是讓幼兒帶着問題去傾聽:如《撥浪鼓》中通過提問“你聽到這首歌曲裏唱了什麼?”、“你聽到老師是怎麼唱的?”等。孩子有了需要解決的問題,自然也會安靜地聽音樂了。1、情境導唱

《撥浪鼓》中教師站在幼兒原有歌唱經驗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將回聲唱和輪唱的共同點作爲開展教學活動的切入點,以發聲練習“山谷迴音真好聽”自然的遷移到“撥浪鼓” 中。將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相同的情境中進行再次運用和拓展,並引導幼兒會用正確的發聲方法歌唱,從而獲得新的經驗。教師的範唱是直接影響到幼兒對新歌學習興趣的一個因素,老師的歌聲動聽、悅耳,充滿感情就能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例如在教師範唱時,可以用清唱的形式,幫助幼兒聽清歌詞和歌曲的節奏;當孩子能跟唱後,教師要適時的退位,逐漸降低自己的音量,讓幼兒處於歌唱時的“主體”地位。

二、將教學內容落入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唱歌是音樂藝術的一部分,姿勢不正確很難唱好歌,因此正確的姿勢是發聲的前提。在歌唱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幼兒歌唱時的姿勢,包括氣息、用嗓、口腔共鳴、吐詞方式等。應耐心地告訴孩子,唱歌姿勢不正確會有哪些危害,如姿勢不正確會影響發聲,唱出來的歌聲就不好聽,不優美;站着唱歌時身體要挺拔、不駝背、不含胸,雙手自然地下垂;口形略帶圓形,這樣發出的聲音就好聽。在教學中,多觀察孩子,時刻提醒孩子保持正確地姿勢來唱歌。

三、保證師幼互動、幼幼互動的質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挖掘了師生、生生的互動關係,運用第一、二聲部換唱、換角色唱、與伴奏老師唱、與聽課老師唱等方法,使輪唱方式呈現了多樣化的特點,使幼兒的參與興趣有效保持,師幼互動發揮的淋漓盡致。

歌唱教學中需要關注的東西還有很多,教師要順應幼兒的意願和興趣,關注幼兒的情感需要,從而幫助幼兒獲得交流情感的多種途徑。快樂是相互的,快樂也是需要創造的。就讓我們帶着孩子,用心去聆聽,用情感去體驗,用快樂去歌唱。

中國小人格教育觀後感怎麼寫 篇二

于丹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講座觀後感 週六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她結合《論語》和中國古代先賢的教育主張,博古論今,指出目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看完之後,引發了我對於家長、學校與孩子之間的教育、人格、溝通、學習、健康成長問題的

諸多思考和感觸。

一、于丹主張教育的根本是快樂的學習,是自我潛力的開發。 面對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每個家長都深有體會。在學校教育階段,所有能讓孩子增長見識,鍛鍊操作能力、強健體魄的課程,譬如音樂、美術、手工、體育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這就是于丹所謂的工藝教育的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結果絕大部分的孩子從小都不會做家務,從來沒有做過家務。 我想通過這一點,需要家長和學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脫節的學習,是不會快樂的,同時自我潛力的開發也會受到嚴重的阻礙和發展。

二、于丹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孩子要學會感恩。 中國家庭幾乎無一例外溺愛子女,對子女的呵護無所不及。這樣一來,子女會認爲給予是本份,不給是虧欠。一切都是應得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因爲某個要求沒有被滿足就會大哭大鬧,就會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還有的子女因爲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而和父母斷絕往來。用古代傳統的孝順理念去教育現在的孩子,無異於比全天還難。 簡單的一個道理:子女要學會感恩,要懂得分享。

三、于丹老師的觀點還有挫折教育,爲人處事的能力,人際關係的融合能力。 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會前所必備的

素質。但是,我們周圍的孩子卻令人遺憾的發現,他們獨自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實在有限。 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陪伴,是一種理念和鼓勵,而最終的成全,是每個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靈。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 篇三

當英國的資本主義革命迅猛發展之時,18世紀的法國正處於封建專制的統治之下,新興的資產階級爲了謀求自身的利益,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發動了法國的啓蒙運動。盧梭是這場運動的弄潮兒,《愛彌兒》這本著作中正是啓蒙運動的產物。盧梭在這本書中提出的教育思想展現了當時人文主義的特點,是對封建專制下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更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的教育思想的開創。他掀起了教育領域“哥白尼式”的革命。

盧梭的教育思想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他寫道:“出自造物者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他反對傳統的不顧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壓抑兒童天性的古典教育,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其中他提出的消極教育、自然後果法直觀教育,對於兒童發展的幫助使我感受很深。

消極教育就是設法避免環境的不良影響,讓自然說話,讓兒童自然成長的教育。《愛彌兒》中寫道:“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這一點與我國清代教育家王陽明的觀點頗爲相像。王陽明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要尊重兒童玩耍的權利,讓他們創造並享受自己美好的童年。

對於每個人而言,未來總是無法預料和遙遙無期的。因此教育者不要爲了那虛無縹緲的未來而毀掉孩子的童年,這樣的兒童只是成爲教育者希望他成爲的樣子,而不是孩子自己想成爲的樣子。邁克爾·傑克遜童年的悲劇造就了他,也毀滅了他。邁克爾一直認爲自己那段童年往事不堪回首,他八歲時開始與成年樂手合作排練,父親非常嚴厲,在他犯錯誤時或者表演未達到預期時就會用剝了皮的電線抽打他;爲了懲罰他的扭捏,把他扔進女生的化妝間。殊不知這些都是對年幼的邁克爾的侮辱。一代巨星根本沒有童年,很明顯他的人生是殘缺的,他本人是不快樂的,所以他纔要把賺來的錢給孩子們建樂園,想把自己童年所缺失的東西都彌補回來,卻也因此惹上了官司,最終伴着遺憾而死。可見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何等的重要!作爲教育者,沒有任何理由去剝奪孩子享受童年的權利,無論出自何種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當今的應試教育中,我們更應該看到這一觀念的現實意義。有多少孩子在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奔跑,玩耍的年紀被送去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培訓班、輔導班。孩子們被困在一方小小的房間裏,卻無比嚮往窗外的蝴蝶和盛開的花朵。這些最終都可能導致孩子們厭學,反感父親,甚至討厭這個世界,以至於小小年紀便跳樓自殺的現象早已屢見不鮮,這不正是“多少少年郎,不到白頭死。”的悲劇嗎?所以請不要再以所謂的“爲他們好”的理由而給他們套上枷鎖了。教育者要尊重童權,釋放兒童的天性,還給他們一個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童年。

自然後果法是讓兒童自己通過切身體驗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認識活動和活動結果的意義。自然後果法是盧梭提出的一種道德教育方法。基於少年兒童的理智尚處於所謂“睡眠”狀態的觀點,盧梭反對對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進行說理教育,也反對對他們施以嚴酷的紀律和懲罰,主張讓兒童通過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後果去認識錯誤,吸取教訓,學會服從“自然法則”,從而自行改正。兒童畢竟是兒童,他沒有像成人一樣的理解力,當他做錯事時,他也許連自己錯在哪裏都不知道。當父母或他人教給他道理時,他們不但不會理解,可能還會產生對這一事物的謬誤。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可以代勞的。自然後果法強調“自然”,讓孩子順應自然規律去成長,當然就是做得好有好結果,做的不對,要承擔後果。這就是成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遇到的困難往往都是小小的困難,這個時候讓孩子摔幾跤,是爲了在孩子長大以後能更順利的應對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會出現“孩子不吃飯,父母圍着轉”的現象。孩子不愛吃飯,父母總是耐心的這麼哄那麼勸,企圖讓孩子吃飯,無意識地把孩子吃飯的事情外化到了父母身上,不是孩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了。這樣父母就要承擔一個後果:孩子吃不吃飯,由我來承擔!孩子也會養成一個觀念:我吃飯是爲了父母吃的,我很不喜歡吃飯。若是採用自然後果法,孩子到飯點不肯吃飯,還拿零食當飯吃。父母首先要用平和的語氣告知孩子:“寶貝,現在你不吃飯,那麼等飯點兒過了,你會覺得餓,那個時候想吃就沒人給你做飯吃了。”還有:“不吃飯的孩子是不能吃零食的。”然後詢問孩子:“你聽懂了嗎?現在你要好好吃飯,一會兒不餓,還有零食吃。你選擇哪一個呢?”如果孩子仍然不吃飯,媽媽就把他的飯碗收起來,不再去理睬孩子。等孩子餓了要吃零食,父母要無奈地對他表達遺憾的心情說:“怎麼辦?沒有飯了,而且不吃飯是不能吃零食的。”但這個時候,孩子一般會選擇哭鬧來使父母妥協,父母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一定要讓孩子自己體會到不吃飯所帶來的後果,這樣下次他就會知道原來我不吃飯,是要自己來承擔“餓”這個後果的。那麼他就會明白自己應該在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這個道理。我想也許這個做法會比父母苦心講大道理所起到的效果更加好。

盧梭認爲兒童的自然天性,應該讓他們直接面對自然這一本書。在教育兒童過程中,直觀教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直觀教育是運用演示具體事實和人物事蹟的方法對受教者進行教育。直觀教育包括實踐教育和圖象演示教育,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使教育對象獲得感性認識,在大腦中留有生動、具體和直接的形象。這對於當今的教學也有重要的意義。相信《變形記》這個節目很多人都看過。這個節目組就是運用了“直觀教育”這一理念直接將城市裏擁有某些不良習性的孩子和農村裏麪條件艱苦,卻擁有着美好品德的孩子相交換去體驗各自的生活。城市裏的孩子可能因爲從小擁有着優越的生活環境,而不知生活的艱苦,不珍惜當下的生活和時光,甚至染上很多不良的習慣。當他們去到農村,親眼看到那裏的生活是如何的,那裏的孩子是怎樣生活,讀書的。他們自己親身去體驗,去做一下農活,去靠着自己的力氣生活,纔會體會到原來他們幸福的生活並不是白白得來的,而是父母一點一點辛苦爲他們創造的。他們纔會心存感恩,從而轉變自己的觀念,去改掉他們自身不好的習慣。

在一期節目中,城市主人公李宏毅曾是一個揮霍無度的深度宅男,雖擁有俊朗的外表,優越的嗓音條件,但他就是吃不了苦。曾經在韓國試訓過三個月,但由於種種原因,選擇放棄了韓國繼續深造的機會。到了農村之後,他反而顯得很懂事,可能是懂了原來其他人的生活條件如此惡劣,自己所受的苦也許根本不值一提,在結束節目後,他去參加了藝考,如今已經有多部作品。如今,李宏毅已經成爲了新生代偶像的儲備力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標。

讓兒童多多參加社會活動,迴歸自然,自己去學習和鍛鍊,去獲得更加直觀的,感性的認識,從而改變自己,這就是“直觀教育”的強大力量。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強調教育要順應兒童自然天性,要充分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要崇尚自然、平等、自由。這不僅是對當時的腐朽的教育的批判,開創了一個教育的新時代,而且對當今的社會也有着深刻的借鑑意義。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 篇四

教育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有的經常不完成作業;有的故意擾亂課堂、在課堂上有說不完的話;有的屢屢惹是生非,惹得同學反感;有的屢屢違反校紀校規,小錯不斷等等。這些學生就是人們常說的問題學生。遇到這樣的學生,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感到很棘手。記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說:“我的時間花在這些問題學生身上了,而那些學生卻一點都沒有改變。”是啊,這些問題學生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打破班級寧靜、吸引老師和學生的眼球,挑戰校規校紀。這讓很多班主任心中時刻都繃着一根弦,生怕這些學生又整出什麼“幺蛾子”。

據觀察,每當這些問題學生“犯事”的時候,老師的處理方式動輒是一頓“暴風驟雨”般的批評,或者是一通冗長的簡單說教。說實話,很多時候,我自己也是這麼做的。讓老師們痛苦和困惑的是,這種做法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有時這個學生今天剛被批評完,很快第二天又犯了別的錯誤。如此循環往復,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這讓老師們叫苦不迭,也是很多老師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

爲什麼老師們言辭激烈的批評、苦口婆心的教導對於問題學生無濟於事呢?讀了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兒童的許多行爲,只是在探索超越自卑的道路。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懂得了爲什麼懲戒對這些問題學生沒有用,就能明白僅僅通過一兩次談話很難改變這些問題學生的問題,就能懂得對於這些問題學生,教育者要有足夠的智慧。所以,如果老師還徘徊在問題學生心靈的外圍,只見其種種不良現象,卻沒有探尋到現象背後隱藏的心理因素,就很難真正引導問題學生的成長。對此,阿德勒指出,“任何一個未能精通人性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會遇到極大的困難。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會錯誤地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孩子”。

“他(問題學生)的錯誤的優越性追求和由這種追求而形成的生活風格和感知圖式纔是問題的根源。”作爲教育者,懂得了這一點,纔算是揭開了問題學生內心訴求的神祕面紗。

因此,解決問題兒童的問題,要防止簡單的訓誡和長篇累牘的道德說教,應該從兒童的整體人格入手,檢查兒童理解事實以及做出反應的方式。優秀的教師會洞察兒童追求優越感的方式,引導孩子反思並改變錯誤的方式,逐漸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中國小人格教育觀後感怎麼寫 篇五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觀看了關於《中國小生人格教育》的電視專題講座,于丹老師就如何擬定孩子合理的人生目標,及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用實例的方法作了講解。對於我們平常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還是很有幫助的。

孩子不是家長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是社會成員之一,更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教育孩子,重在教他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楷模。家庭是一所沒有硬件設施的學校,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從當前獨生子女身心發展的現狀看,孩子的品德、行爲習慣方面存在着較多的缺失,德育教育成爲獨生子女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作爲家長,有責任、也有義務配合學校攜扶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