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4.89K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多篇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1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告訴了大家怎樣去感恩父母。

她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孩,4-5歲時,去一棵大樹下摘樹葉,拔樹枝玩,有時他不高興了,就會在樹上刻字。到了國小時期,孩子來到樹下一臉不快樂,大樹就問:“孩子啊,你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嗎?”孩子說:“你看別的孩子有足夠的學費,有錢去買玩具玩,而我卻沒有。”大樹說:“那這樣吧!你摘下我的果子去賣錢,就有交學費和買玩具的錢了。”孩子高興極了,每年秋天都來摘果,然後就不來了。到了成年階段,孩子又回到樹下開心不起來,再也結不出果子的老樹問:“孩子,你把書都念完了,還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啊?”孩子說:“你看我的同齡人都有家了,可我沒房來迎接我的新娘。”老樹說:“你看,我有很多又大又壯的樹枝,你可以把它們砍了然後去蓋房。”孩子聽了馬上砍了老樹所有的樹枝走了。孩子到了中年時,又一次不開心的回到老樹下,樹幹問他:“你又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啊?”孩子說:“我總要看看遠方吧!我的朋友都飄過大海去了遠方,而我卻不能。”樹幹想了一會兒說:“你可以砍了我的樹幹,做一個木筏去遠方。”孩子聽了興沖沖地把樹幹砍下拿走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頭上長出了白髮。一天,他來到樹前,樹根說:“我沒了果子,沒了樹枝,沒了樹幹,你就不會再陪我了吧?”孩子說:“該去的地方我都去了,現在,我就想陪着您曬太陽。”

其實,我們的父母一直像這樣滿足着我們,我們要抱着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父母,讓他們也體會到真正的幸福!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2

週末我觀看了于丹老師做的一個講座,講座的題目是《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講座的內容分爲了四個部分,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部分:“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教育我們要做個有孝心的孩子,中間還提到了岳飛、賴東進等幾個在孝這一方面的楷模人物。

孝順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品質,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品質,“百事孝爲先”,由此可見孝的重要意義。岳飛是南宋有名的抗金名將,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正因爲他的心裏有着對母親的深切的孝順和愛,才使他具備了對國家的忠孝和大愛,“精忠報國”這四個飽含深意的字就是他最敬重的母親刺在他的背上的。賴東進是某公司的董事長,他的父母都是盲人,母親還有點癡呆,可是他並沒有放棄父母,而是跪着給父母餵飯,一直持續到現在,他說,他要一直這樣去做,直到父母百年之後。

無論是岳飛還是賴東進,或者其他孝順的人,他們都很好地履行了自己贍養父母的義務,秉承了中華民族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他們永遠是人們的楷模,將永遠被人們記住,他們的品質也將影響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懂得孝順,身體力行把這項美德傳承下去。

人這簡簡單單的一撇一捺,就像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孩子們在年幼時,需要父母的撫養和培育,等父母老了之後又需要孩子的支撐和扶助,如果少了任何一筆,都不能成爲一個完整的“人”。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想一下,如果在你年幼時父母拋棄了你,你又怎麼能夠舒適地活到現在?再想想,如果你在父母年老時拋棄了他們,他們又怎麼能夠老有所依、安享晚年?作爲子女的我們,如果不好好贍養老人,可能配得起被稱之爲“人”?但遺憾的是,雖然這只是很簡單的問題,有人卻仍然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孝義,經歷了華夏幾千年的傳承,自古至今都作爲一座永不退色的豐碑在歷史長河中屹立,而其作爲一種美德,更是中華兒女永遠不能缺少的品質啊!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3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感動之餘,也提升了自己的修養。

節目主要講了三個方面,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三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強自立、自信?首先,于丹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一棵大樹陪着小孩長大,奉獻了自己的果實,樹枝,樹幹,讓小孩實現了願望,慢慢地,小孩變老了,他該走的地方也走過了,該看的世界也看遍了,他終於知道了要留下來好好陪陪大樹,從這個寓言中,我們懂得了孝敬父母是多麼的重要啊!父母就像是故事中的大樹一樣,無私奉獻,所以,我們也要更加孝順父母,報答父母。爲此,于丹老師還把兩位成功人士說的例子舉出來,賴東進叔叔說:“我對生活充滿了感恩的心情,我感謝我的父母,雖然他們瞎,但他們給了我生命,至今,我還是跪着給他們餵飯,我還感謝苦難的命運,是苦難給了我磨練,給了我這樣一份與衆不同的人生”;田世國叔叔說:“父母給了我生命,捐腎救母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雖然,他們說的只是短短兩句話,可這兩句話卻包含了他和父母之間無限深厚的愛。

最後,于丹老師又給我們講了自強自立,自信,于丹老師說::“這個世界上知識固然重要,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有悟性的人,他對這個世界上知識的轉化會變成生命的智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是不太情願,找各種藉口、理由來應付,想到這兒,我不禁感到一陣內疚,在這裏,我想對爸媽說:“爸爸媽媽,對不起,我錯了,我以後一定會聽你們的話,好好地孝順你們。”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掉我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更加優秀的好學生。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4

週六的上午,我收看了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老師講的《感恩教育》,這個講座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1、孝心。孝心是一個人的重要品格,如果沒有孝心不管這個人多麼優秀,他一定會被社會淘汰。在20xx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中的田世國,因爲他的怒親得了很嚴重的病,必須做植腎手術,田世國偷偷的把他的腎捐給了母親。還有賴樂進,他的父母都是盲人,他上學從不曠課,放學回家後他就跪着喂父母吃飯。正是于丹老師所說責任是一種外在的要求,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願望。

2、感恩的信。在這個方面于丹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在小時候總是在一棵大樹底下玩,大樹也很高興,可隨着孩子的成長,孩子需要的越來越多,大樹也不斷滿足孩子的要求,當孩子已經老了,大樹已經變成了沒有用的老樹根,這件事告訴我們人要有感恩的信。

3、自強、自信。自強、自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比如說登山,也許在登山的途中你會受傷,但如果你要堅持下來,到達山頂的時候,你會真正的感受到“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爲峯”的含義。我們要記住這世上知識很重要,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悟性。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5

今天晚上,吉林省教育頻道播出了于丹老師《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講座,主要分爲三大部分:學會感恩、學會獨立、學會面對挫折。

講座中,于丹老師引用了論語裏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對於任何知識,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它爲快樂的人。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去做我就會成爲一個快樂的學生。

于丹老師還給我們講了許多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學會如何面對挫折。故事中說有這樣一對兄弟,他們靠賣陶罐爲生。有一天,他們裝了滿滿一船的貨物,想去大海的對岸賣陶罐,但途中遇到了巨浪,陶罐全都碎了,哥哥哭起來。弟弟獨自一人來到街上,他發現這裏的人都在裝修房子,街上有很多商人在賣建築材料。回來後他就把所有的陶罐砸得粉碎,對哥哥說:“咱們賣馬賽克吧!”沒想到,賣馬賽克掙的錢比賣陶罐還多。

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只有靈活運用自已的思維方式,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懂得了,做人要學會感恩,學會獨立,學會面對挫折,學會承擔責任和愛。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6

看了于丹老師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節目後,我不禁思考,感恩,到底是什麼呢?

感恩,顧名思義,就是感謝別人給予的恩惠。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人之所以爲人的基本條件,學會感恩,常懷感恩之心,是進步與文明的體現,是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根基。值得感恩的不僅僅是對上蒼,我們對父母、親朋、同學、社會等等都應始終抱有感恩之心,我們的生命、健康、財富以及我們每天享受着的空氣、陽光、水源,都在我們的感恩之列,一位盲人曾經請人在自己的乞討用的牌子上這樣寫到:“春天來了,而我卻看不到她。”我們與這位盲人相比,進一步說與那些失去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這樣快快樂樂地活在世界上,誰說不是一種命運的恩賜,我們還能時常憤怒得發抖而總去抱怨命運給自己的不幸和不平嗎?所以,儘管苦難不能忘記,罪惡必須得到懲罰,但我們也的確應常懷感激之心並努力回報那些給予我們恩情的人。

花兒,你要感謝小草,是它願做你的陪襯品,襯托了你的五彩繽紛,小草,你要感謝大樹,是它願做你的替代品,爲你遮擋了洪水侵襲。大樹,你要感謝大地,是它願做你的滋養品,給了你肥沃的土壤,能讓你在這片黃土地上點綴自己的色彩。

早上,國旗下講話的老師向同學們述說感恩的知識。人們幫你,你要感恩,花兒爲你綻放甜美的笑容,你要感恩;新鮮的水果爲你解渴,你要感恩。我們要帶着感恩的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你纔會更受尊重。

感恩,一個熟悉的字眼卻又不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我感謝父母,生我養我,給了我家庭的溫馨;我感謝老師,教育我輔導我,給了我淵博的知識;我感謝周圍的每一個人,給了我人間的真情、友情和親情。

一顆感恩的心永存人們心間,它是黑暗中的火焰,給人們光明;它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給人們滋潤;它是沙漠中的一弘清泉,給人們期待。俗話說得好:“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有的人甚至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爲了報恩的。我贊成他的觀點,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我們一出世父母就有恩於我們,我們要懂得以德報德,以恩報恩,讓恩情融入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更加溫暖,讓世界多一份愛,恩情滿天下!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懷着一顆感恩的心,而不要成爲那冷酷無情的動物,感恩是人類的傳美德,讓我們把這美德代代相傳,讓世界充滿愛!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7

無論是國小生、中學生、大學生還是成年人,人格健康總是人生的基石。人格包含:堅強的意志,敢於拼搏的勇氣,寬容、謙虛、善良、自信心、交往能力,獨立生活能力,自制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高尚的品質等等。一個人人格健康,猶如擁有一片沃土,它會使每一粒知識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一個人人格不健康,它的內心猶如一片荒漠,即是給它栽上豔麗的花朵,隨着時間的推移,它也會凋謝。所以,一個人只有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擁有健康的思想,纔會清楚地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才能真正成爲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

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父母能夠幫助他發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

于丹教授說得對,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了我們的不朽,我們的墓誌銘。觀看于丹教授的講座,讓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種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寬恕自己,學會放棄,坦然與淡定地面對這個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遺憾。寬恕他人,更需要一種無畏的胸懷。這時,你會發現,身邊充滿了真誠、熱情和信賴。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只要我們從中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終身享用。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8

11月4日週日上午,我在法制頻道收看了于丹老師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這一欄目。

節目一開始,于丹老師給我們講了三個故事。其中,《過獨木橋》這篇故事最讓我深有感悟:

一次,一位大學教授帶着他的10名學生去過一個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屋中的一座橋。幾分鐘後,他們輕鬆自在的順利通過了這座橋。過完這座橋後,教授便打開了屋裏的其中兩盞燈。發現這座橋是一個很狹小的獨木橋,獨木橋的下面竟然是鱷魚池,鱷魚池裏的鱷魚在池裏爬來爬去。這10名學生被眼前的一切全給嚇呆了。教授說讓他們自己過着獨木橋從回去,幾個學生卻誰都不願意。過了一陣子,其中3名學生站了起來,過了這個木橋。剩下的7名學生還是在那裏呆呆地站着。於是,教授又打開了其中3佔燈,學生們發現獨木橋四周原來都裝有防護網。於是有5名學生又重新站了起來,順利通過了獨木橋。而剩下兩名學生卻遲遲不肯過橋。

這就像我們的人生,剛開始當我們是一個嬰兒時是對夢想充滿着自信。成長到少年階段,你就有些失去自信,最後在工作上,一些難完成的任務,讓你選擇了退縮。就看你能不能踊躍跨出去。

我們還要學會感恩父母。一個小女孩,她的媽媽對她像伺候公主一般。一次,她媽媽的手不小心被開水燙傷了,當她把手伸給正在看動畫片的女兒時,女兒卻不耐煩的把母親的手推到一邊,說:“幹什麼,沒看見我在看動畫片嗎?別煩我!”

父母供你吃穿養活你這麼多年,我們要學會感恩他們,要報答他們。

在人生道路上,要學會善於和他人交往,這是給你邁出自信的第一步。交往相處當然是你、我兩個人,所以要學會“仁”。“仁”這個字意思是兩個人之間的仁愛和不仁愛關係。

人的行爲將會決定人的生活和人的命運,從小我們就要養成自強自立的好習慣。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會感恩,報答祖國吧。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9

週六早上,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爲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爲,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于丹老師通過《大樹和孩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是孝?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父母就像那棵大樹一樣用全身心的愛,用自己的一生無私地給予孩子,但是故事中的孩子最後悟出了感恩。一個人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讓孩子在生活中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身邊每一個個幫助和關心他的人!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于丹老師講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際關係的扭動,需要靠行動上的態度來獲取。人的成長分爲3個階段:分別是學業、閱歷、人格。其中閱歷與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夠得到。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要有信心,有恆心與毅力,將來纔會走向社會的最高峯。只要自強不息,成功就屬於你。我們要記住這世上知識很重要,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悟性。

看了這個講座,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感恩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這一刻做起!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10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這個週六,孩子學校留的作業,是安排時間和孩子一起收看于丹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專題講座。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爲3個主題:1、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2、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3、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自信聽完這一堂課,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由其是第三講,現在的孩子都是在家長的細心呵護下成長的,家長把孩子們保護的滴水不漏,使他們根本沒有自立的能力,更不會有自強的精神和自信心了。爲了孩子由此我有以下想法:

從孩子上國小開始,除了剛開始幾天可以去接送孩子之外,要試着鍛鍊他們自己去學校、自己放學回家。特別是早上上學,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走路或是坐公交車去,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獨立步行的能力,也能夠改掉孩子賴牀的壞毛病。(說出這些,其實我是最放不下的,由於現在的社會,我不親眼看見孩子進校,就會胡思亂想,聽了這節課,爲了孩子,我想我也要放下了)。

不要讓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過度依賴性,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除此之外,還要在能力範圍之內參與家務事的勞作,學會洗衣、做飯等基本的生活能力。(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裏的小皇帝,怕磕碰了,怕孩子受委屈,洗個襪子怕洗不乾淨,凡是孩子要作的,家長都會替他們作好,從今以後,也是要孩子自已動手做這些利所能及的事情了。也要教孩子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幫助別人。一個有愛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會。)假期裏,鼓勵孩子參加夏令營、遠足等活動,鍛鍊他們的膽量和自我生活能力是最有效的。期間的各種突發狀況也能夠讓孩子開動腦筋,勇於面對。(其實,每個假期都有這個想法,但是家長都忙於工作,只有犧牲孩子了,作爲家長也得反思。建議學校,每個假期,提供一次孩子們外出的機會,不必太遠,國內、就近的山區也可)

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也許家長是想使用激將法,可是在孩子看來卻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和不認可。長期處於這種比較狀態的孩子往往都會比較自卑,或者特別逆反。要多說鼓勵的話,即使孩子有做錯的地方,也不要只會一味地責罵,而是要給予正面積極的引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我就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看來做爲家長的我要學的還太多)。

偶爾的也讓他們適應一下社會,瞭解要想生存就必須努力變得自強自立的道理,而不是隻知道向父母伸手要錢,花錢的理所應當,而不知道節儉,大手大腳的習慣了。

還要適當的增加孩子的閱歷,我們的孩子現在還小,但也不能忽視。可以鼓勵他們接觸不同性格的孩子,不管是性格好不好,都要適當的接觸,讓他慢慢適應這個多變的社會,讓他分清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告訴他“人之初,性本善”的意義,讓他知道那些性格、習慣不好的孩子不是天生就這樣,都是一些長期以來不好的習慣養成的。

我想說,家長們是時候放手了,讓孩子們自己去努力,一次不行,再來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他們自己確實有把握做好事情的時候,那他們就有自信了。如果再去作的時候,不用咱們說,他也一定會充滿自信的!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有心、用心,我相信,我們的孩子將來都是最棒的。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11

今天,按照學校要求觀看了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講座。于丹老師主要講了兩個主題:一是感恩教育,要培養孩子的孝、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懂得承擔愛與責任;二是人格教育,要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在社會交往中獲得自信與愉悅,成就別樣的人生。

類似講座聽了不少,聽時熱淚盈眶,心潮澎湃,過後,依然迷茫。一直認爲,對孩子的教育比任何一項任務都要艱難,這不是一個模具的誕生,這是一個生命的成長,結果莫測。就象我們雖已爲人妻、爲人母,依然無法預知自己的將來一樣,我們亦無法預知孩子的將來。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力所能及的硬件環境,給他愛,盼望着他無憂無慮的成長。沉思後,還是擠出些體會來。

體會一:教育趁早。“孝爲德之本”。中國幾千年來世代相傳一個“孝”字,孩子雖然不能完全體會到做父母的苦心與奉獻,但至少從懂事就應該明白好吃的父母都留着給他吃的小道理。就象于丹老師講的故事一樣,一棵樹把果子、樹枝、軀幹都給小孩子拿去,就象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孩子遲早會悟的,只不過早悟、早獨立,晚悟、自哀傷。而我們做父母的也是,早悟,早教他獨立,晚悟,對誰都是一種傷害。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啓蒙老師,在孩子這張白紙上你起筆越早就竣工越早。

體會二:放手是愛。懷胎十月,常常捧着本書看咋當媽,還興致沖沖買了個琴,自我修煉點音樂素養,自然胎教是少不了的。呱呱落地後,真是捧着、抱着,恨不得天天含在嘴裏、揣在懷裏。直到現在,俺的長輩們都說:“看寶兒,真穩,學走步時一邊走一邊自己喊慢慢慢。”和寶兒一起走在大街上,二年級的小夥子了,快到我肩頭,我還有太多的不放心,忍不住都要拉着他的手走。其實,我們這一代人已經太乖,太循規蹈矩,做事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下一代不能再重蹈覆轍。有一天,聽寶寶說,他能自己打飯、自己睡覺、甚至能開導小朋友解開心中的難題,我滿是意外。所以,母愛,太多,就是溺愛,牽手是愛,放手亦是愛!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觀後感12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十分有感觸。他教給我很多對我有幫助的人生道理。

節目的開頭講的是一個小故事。把父母比喻成大樹,小孩每天去大樹下玩,可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別的孩子都上學了,並且有好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的果子賣了,你就有玩具了。”以後每年秋天孩子纔來。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幾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飄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幹砍了,做獨木舟。”中年人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後來,中年長出了一根根白髮,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吧?”這個人說:“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

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又不求回報的養育着我們。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孝心,有愛心,有自信心的人。

感激父母

母親如春天中的細雨,滋潤着花兒,灌溉着大地,我們吮吸着細雨茁壯成長;父親如秋天裏的微風,吹黃了大地,吹金了稻穀。我們得到了豐收的碩果,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用盡他們最大的努力給了我們幸福。

前有周總理失父痛涕,今有田世園捐腎救母。這是爲什麼?因爲他們懂得“百善孝爲先,孝爲德之本。”

感激自然

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綠色只有道旁樹,但早已被灰塵淹沒了光輝。每天揹着沉重的書包,面對着高科技的輻射,兒童早已迷失了自我,讓我們返璞歸真,領略自然的風采。只需帶上一支筆,一個本子。用我那美好的眼睛去包攬巍峨的高山,遼闊的江河,用我那靈巧的雙手去抒寫大自然的饋贈,用最嘹亮的聲音高呼:“謝謝你,自然,給予我如此美的禮物!”

所謂的幸福就是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美滿的家庭,一幫你信賴的朋友。我感激父母無私的奉獻,我感激朋友純潔的友誼,我感激大自然的禮物,我感激身邊的一切!

中國小生教育課觀後感

前幾天我觀看了《中國小生安全教育知識講座》,通過觀看這個講座,讓我瞭解了當災難發生時,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怎樣避險、怎麼逃生自救等安全問題。雖然災害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我們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識後,在災難降臨時我們就能有更多獲救機會。

具體來說,通過觀看《講座》我學到了許多有關地震、游泳、火災還有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識及注意事項。比如在發生地震時我們應該在老師的指揮下跑出教室,或躲在課桌底下,也可以就近躲在狹小空間的牆角處;在遇到火災時要及時撥打110報警,並用溼毛巾捂住嘴和鼻口,儘量貼近地面沿着安全路線逃離火災現場。逃生時要走樓梯,不能坐電梯;夏天游泳時必須和大人一起去,要做到“四不要”,不要在游泳池裏打鬧,不要成羣結隊去河裏游泳,當其它小朋友溺水時,不要自己下水救助,要呼喊大人或打110報警;在學校要遵守校規校紀,在上下樓梯時不要擁擠打鬧。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要走人行道,要走斑馬線,不要在馬路上嬉戲打鬧玩耍,不要橫跨護欄,橫穿馬路,更不能在馬路上看書。不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貪小便宜,不跟不熟悉的人走,與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遇到壞人時不要被他或她的言語嚇倒,要勇敢地大聲呼救,做好自己的人身安全防護。

通過觀看這個講座讓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坦然的去面對那些無情的自然災害;我懂得了在災害發生時要先自救,有能力的再去救其它的人這個道理。

同學們: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學會一些逃生和自救的小常識,使自己和他人能避免或減少受到的傷害,時刻把安全銘記在心,讓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