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學習2020年最美大學生觀後感心得多篇

觀後感1.23W

學習2020年最美大學生觀後感心得多篇

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發佈2020年“最美大學生”,讓我們走近他們,看看這10位大學生如何以最美的姿態擁抱青春,又如何以青春的名義迎接新時代的挑戰?那麼你知道2020年最美大學生觀後感該怎麼寫嗎?爲了方便大家,共同閱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於學習2020年最美大學生觀後感心得最新5篇,歡迎閱讀!

2020年最美大學生觀後感心得【篇一】

不懼風雨 勇挑重擔

“青春就是要經得起磨練”

“我是一名‘準醫生’,更是一名共產黨員,我請戰!”

離開武漢,還是留下?2020年初,面對這個問題,武漢大學第一臨牀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趙東沒有遲疑。

留守武漢,參與臨牀一線診治,連續奮戰120天,累計參與接診併成功治癒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0餘例;輪休期間加班加點,進行臨牀研究;工作之餘參與線上志願服務,爲200餘名居家隔離患者提供在線醫療諮詢和幫助……趙東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我將繼續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拼搏奮戰,讓自己的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趙東堅定地說。

趙東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光谷院區忙碌時,南京醫科大學2018級博士研究生倪傑也在武漢第一醫院重症病區奮戰。2020年春節期間,看到所在培養單位組建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消息後,她放棄與家人團聚,第一時間主動向醫院黨委報名。

到達湖北後,倪傑在武漢第一醫院重症病區工作,與同事們制定、執行和互相監督院感流程的實施,查看病人、開醫囑、調呼吸機……許多個夜班裏,面對重症患者的突發情況,她一邊安慰患者,一邊帶着值班護士進行搶救,評估病患情況,主動承擔動脈抽血、血氣分析、插管治療等任務。

穿着防護裝備,頭暈胸悶,汗溼衣襟,雙手脫皮,護目鏡壓得眼眶周圍傷痕累累……倪傑卻毫無怨言。“青春就是要經得起磨練,救死扶傷,義不容辭!”這是倪傑送給自己的格言,也是她行動的見證。

疫情防控中,很多大學生不畏艱險、衝鋒在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學院本科生餘漢明也是其中之一。“00後”的他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疫情期間報名成爲武漢中山社區防疫志願者,爲100多戶家庭提供買菜、上門送藥等服務。

每當電話響起,餘漢明就拿起筆,一一記下居民的信息和需求。第二天,結束門崗值守,身穿紅馬甲的他提着輾轉購買的生活用品送到居民樓下。“我們青年學生,就是要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44天,每天10個小時的志願服務,餘漢明用自己的熱情和力量爲武漢疫情防控做出了貢獻。

“看到廣大黨員衝鋒在一線,我也想成爲他們中的一員。”餘漢明在志願服務期間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經北京市委組織部批准,2020年4月1日,他成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首位“火線入黨”的大學生。

2020年最美大學生觀後感心得【篇二】

“挺立的樣子就是風骨”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追夢路上,大學生們加強品德修養,踏踏實實修好品德,努力成爲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保持勇於奮鬥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努力做到剛健有爲、自強不息。

他們中,有見義勇爲的崔譯文。2019年3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花江校區裏,崔譯文晚自習後和同學小樑結伴回宿舍。經過操場時,一名男子企圖對小樑行兇,崔譯文用自己瘦弱的身軀緊緊護住小樑,自己卻身中8刀。

在醫院恢復期間,崔譯文總是堅強地說:“我不疼,真的,一點不疼”。她不忘學習,及時補習功課,還積極關心同學恢復情況,督促小樑進行康復訓練。2020年,崔譯文又拿出見義勇爲的獎金爲武漢捐款,雖然身體尚未完全康復,卻志願到社區一線服務……“我希望帶給大家正能量。”她平靜地說。

他們中,有帶着病重養父上大學的於婷婷。養父患有肝硬化及布加氏綜合徵等,十幾歲時,於婷婷就擔起照顧患病養父的重任。艱苦的環境,磨練了她堅強的性格和不屈的韌勁。

被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錄取後,她決定帶着養父一起上學,開始了學校、出租屋、醫院“三點一線”的生活。每天中午下課後,回家爲養父做好午飯再趕去學校上課;下課後,照顧養父吃過晚飯,再趕回學校上課。儘管時間緊迫,於婷婷從沒耽誤過任何一節課,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還加入了公益社團。“經歷挫折後,挺立的樣子就是風骨。我會帶着鬥志,迎接每一個挑戰。”她說。

他們中,有把青春定格在大山深處的李莎。李莎是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生前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國小支教。她翻山越嶺,走兩個小時的崎嶇山路去家訪;關心班上每一個孩子,打開留守兒童的心扉……

李莎把生命留在了她深愛的土地上,而她的精神將一直延續下去。在她背後,成千上萬的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這場青春接力中不斷奮進。

志存高遠 腳踏實地

2020年最美大學生觀後感心得【篇三】

“我是一名‘準醫生’,更是一名共產黨員,我請戰!”

離開武漢,還是留下?2020年初,面對這個問題,武漢大學第一臨牀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趙東沒有遲疑。

留守武漢,參與臨牀一線診治,連續奮戰120天,累計參與接診併成功治癒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0餘例;輪休期間加班加點,進行臨牀研究;工作之餘參與線上志願服務,爲200餘名居家隔離患者提供在線醫療諮詢和幫助……趙東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我將繼續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拼搏奮戰,讓自己的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趙東堅定地說。

趙東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光谷院區忙碌時,南京醫科大學2018級博士研究生倪傑也在武漢第一醫院重症病區奮戰。2020年春節期間,看到所在培養單位組建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消息後,她放棄與家人團聚,第一時間主動向醫院黨委報名。

到達湖北後,倪傑在武漢第一醫院重症病區工作,與同事們制定、執行和互相監督院感流程的實施,查看病人、開醫囑、調呼吸機……許多個夜班裏,面對重症患者的突發情況,她一邊安慰患者,一邊帶着值班護士進行搶救,評估病患情況,主動承擔動脈抽血、血氣分析、插管治療等任務。

穿着防護裝備,頭暈胸悶,汗溼衣襟,雙手脫皮,護目鏡壓得眼眶周圍傷痕累累……倪傑卻毫無怨言。“青春就是要經得起磨練,救死扶傷,義不容辭!”這是倪傑送給自己的格言,也是她行動的見證。

疫情防控中,很多大學生不畏艱險、衝鋒在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學院本科生餘漢明也是其中之一。“00後”的他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疫情期間報名成爲武漢中山社區防疫志願者,爲100多戶家庭提供買菜、上門送藥等服務。

每當電話響起,餘漢明就拿起筆,一一記下居民的信息和需求。第二天,結束門崗值守,身穿紅馬甲的他提着輾轉購買的生活用品送到居民樓下。“我們青年學生,就是要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44天,每天10個小時的志願服務,餘漢明用自己的熱情和力量爲武漢疫情防控做出了貢獻。

“看到廣大黨員衝鋒在一線,我也想成爲他們中的一員。”餘漢明在志願服務期間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經北京市委組織部批准,2020年4月1日,他成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首位“火線入黨”的大學生。

2020年最美大學生觀後感心得【篇四】

2019年3月10日晚,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花江校區內,在讀學生崔譯文和同校的小樑晚自習結束後,一起結伴回宿舍。

沒想到兩人路遇歹徒持刀行兇,爲讓同學躲避兇手,崔譯文爲小樑勇擋八刀。甚至在自己大量失血時,仍然擔心小樑:“你們誰來幫她止一下血,我有些撐不住了。”

平時連打耳洞都會喊疼的姑娘,面對歹徒毫無畏懼:“我是軍人的孩子。我只知道,我不衝上去,她可能會死。”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學生於婷婷,在逆境中擔起照顧患病養父、擔起一個家的重擔。

2018年,於婷婷收到學校錄取通知書後,決定帶着養父一起上學。以每月100元的房租租下了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屋後,於婷婷開始了學校、出租屋、醫院“三點一線”的生活。

別人入睡時,她還在看書,不僅學習不落下,於婷婷還參加學校公益社團和校外尚善義工愛心團隊,給留守兒童們輔導作業,傳遞愛心。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學院本科生餘漢明在武漢,第一時間報名成爲“志願服務關愛行動”社區志願者。記下居民的信息和需求,輾轉各點購買生活用品,送到居民樓下,他連軸奮戰到午夜。

從志願者變成居民口中的“餘師傅”,餘漢明用責任擔當匯聚成溫暖的春光,溫暖武漢、溫暖每一個人。

2020年最美大學生觀後感心得【篇五】

從小就喜歡海洋世界和船艦的李海超,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轉變成事業,2017年留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他放棄了所有的週末和節假日,每天奮鬥在實驗室十餘個小時,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Jacobi-Ritz法的迴轉類結構振動聲輻射理論。

經過長期深入研究,李海超在導師指導下帶領團隊所研究的方法,已初步應用於方案設計階段我國某水下裝備振動噪聲快速仿真評估,爲艦船裝備論證決策提供了一定支撐,用自主創新的力量助力國防。

李海超研究大海,聞健服役西藏。聞健來自武漢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工程1701班,2014年入學,2015年就報名參軍,攜筆從戎,志願去西藏服役。

那年,國際形勢突變,聞健所在的連接到命令趕赴邊境線,他接到的任務是到最前線護衛國旗。接到指令,寫好遺書,荷槍實彈,時刻準備上戰場。

30多個日夜,他和戰友衝在最前,在國境線上挺起脊樑,護衛國旗,保衛家國,他們寸土不讓。

高原上寒風凜冽,沙漠裏酷熱難耐。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劉智卓曾在2016年夏天帶領八個同學來到沙漠,這裏遠比想象中的荒涼、貧困。白天治沙,頂着烈日,提防沙暴,晚上卻只能住在臨時紮起的帳篷裏。

五年治沙,腳步從未停歇。在治沙過程中,劉智卓還提出了梭梭樹嫁接經濟作物的治沙循環新模式,把肉蓯蓉種植和防風固沙結合在一起,既能防風固沙又可實現經濟效益。

不僅治沙,劉智卓還是上海交通大學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雲南洱海,劉智卓傳遞知識,幫助困難學生,被當地人稱爲“板扎老師”(“板扎”當地語是“靠譜,能幹”的意思)。

和劉智卓一樣,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李莎也是一名支教團成員,生前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國小支教。

“龍勝一對一”愛心助學項目中,她主動請纓,前往最偏遠的三門鎮。那裏路途遙遠,從縣城到家訪學生家中,車程要一個半小時,加上徒步兩個小時的崎嶇山路,翻山越嶺。在學生和隊友眼中,她成爲勇擔當甘奉獻的“莎姐”。

如今,李莎把寶貴的生命留在了她爲之奮鬥的土地上,但她的事蹟卻鼓勵着更多青年學子參與這場“青春接力”,投身西部建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