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新版傳統文化觀後感700字

觀後感2.49W

新版傳統文化觀後感700字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我們一代代人的成果文化的重要性在國際社會上也日益可見,所以我們不能丟了自己的根魂精神支柱,人沒有了這些匯款,那國家和民族也會如此,文化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基石,我們必將傳承與發展。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傳統文化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傳統文化觀後感1

常常在公交車聽到:給老、幼、殘、抱嬰者讓座,這種禮讓行爲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大家知道我們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還有最令我開心的春節。

春節就是過年,一到春節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一起吃年飯、放鞭炮、領紅包。關於年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

在很久以前,年是一種凶神惡煞的怪物。它的嘴巴大大的,張開嘴巴就像打開一個門洞一樣,看得人毛骨悚然,眼晴一閃一閃像火電筒,尾巴長得醜醜的,難看極了。

有一次,春節來臨時,動物們都冬眠了,只有年到處亂跑。年餓得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想跑到村子裏找食物。年一進入村莊,村民們就驚慌失措,都擔心年會跑到自己家裏來,惶惶不可終日。

年到了一戶人家門口,大力一推,把門打開了,用那殺氣十足的眼神掃了一下屋子,裏面空蕩蕩的。年再往屋裏走,發現角落裏有一個人怕得直髮抖,年剛想撲過去吃掉那位村民,只見村民手腳搖擺起來大喊了一聲,把年嚇得屁滾尿流地跑了。

到了第二天年也學聰明瞭,用棉花塞住了耳朵再進村子,年心裏想:這次我應該可以飽餐一頓了吧!年還是去了之前那村民家裏。村民這次躲在一張又紅又花的被子裏,嚇得滿身大汗,衣服都溼透了。這次年看到紅紅的被子又給嚇跑了。等年跑了,村民用竹子生起了火烘乾衣服,這時年又來了,年看到火和聽到噼噼啪啪的燒竹子聲,跑得更快了。

經過幾次的經歷,村民們知道年的缺點,以後也有方法對付年了,村民再也不用怕年了。於是人們定下日子張燈結綵、飲酒擺宴,再也沒有見年出現過了。

所以我們現在過春節就有放鞭炮、貼春聯和掛燈籠等習俗。

傳統文化觀後感2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一門技擊之術,同時也是一門養生修身入道之學。它有着豐富的技擊內容體系,藝術般的攻防方式,更具有獨特的健身養生功效。

而就在它的技擊內容而言無非就是對人體各個部分加以鍛鍊和加強,從而達到非普通人能所及的地步。

就比如說它對頭,腿,手,骨頭,皮的修煉。從而創出的武術;鐵頭功,佛山無影腿,醉拳,縮骨功,金鐘罩等。體系則是以天人合一,太極哲理,人道與氣和知行合一爲主流觀點的。而理論基礎是在陰陽,五行,八卦戲一套哲學範圍。

就養生而言,傳統武術養生則有大養生與小養生之別,大養生包括“三基大養”即“居住”“飲食”和“環境”三個大的基本方面,以及“動養”“靜養”“神養”“節養”德養“六個小的要求。這裏特別強調的是,作爲小養生並不是大養生減去三基而是指其居住條件,飲食條件,環境條件。

但是總的來說養生和技擊是不容分割的,而且具有中國國術之稱的武術自古以來就與養生有着不解之緣。況且武術界更是有一種說法兄有先養生,強身,健體,壯身,達到身體的強健因而纔可進行技擊。不然的話身體慮弱或不夠強壯,不擊自倒。何談與人較技呢?因此,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養生,強身之道。且武者們窮其畢身精力把修煉的首要目標是放在增長本源上性的功力之上,以達到先養生,壯身而後提高技擊實戰效用爲目的。

既然武術的本質上市一門以“技擊“打鬥爲追求,以養生,強身,修身,爲根本且的門類。那麼毋庸置疑,武術在養生方法學問的積累上有其獨到之處。而就傳統武術而言,拳起於易而理成厭,易理和醫理事拳理的主要構成因素。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把養生要義總結爲:“通過行拳修煉來達到身體陰陽二氣的最佳平衡。”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武術中也有這樣一句話。“靜者壽,噪者失”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的武學經典非太極所禹。而太極武學的奧義在於練功對過程中“以靜求功”以此來開發人體的神經功能。

“靜者壽,噪者動。”這句話似乎能夠很好的解釋今天的武術界。隨着科學的發展和熱武器的不斷創新。技擊的作用也越來越小,武術界的躁動者也似乎少了很多。不然任你武功再高,我也能一槍幹倒。由此武學的格鬥和技擊猶如枯萎的花朵。不過還好還有一朵正在盛開的朵。

滄海桑田,海枯石爛,中華傳統武術仍對我們的生活有着不可代替作用和影響。歸其原因是中華武術是中華優秀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傳統文化觀後感3

中華傳統文化有很多,我找到並打印的有“琴、棋、書、畫”、“京劇臉譜”、“文房四寶”等傳統文化。

琴,古韻琴聲。琴qin形聲,字從珏,從今,今亦聲。“珏”爲“二玉相併之形”,義爲“二玉相碰之聲”,即“玉聲”、“玉音”。引申爲“悅耳的彈碰聲音”;“今”意爲“當面的”。“珏”和“今”聯合起來表示“當着貴賓的面彈撥的樂器”、“當着貴賓的面彈撥出的玉音”。本義:一種梧桐木製作的帶空腔的五絃或七絃彈撥樂器。

棋,運棋帷幄。棋盤面縱橫各十九條等距離、垂直交叉的平行線,共構成19.19=361個交叉點(以下簡稱爲“點”)。在盤面上標有幾圍棋的棋具個小圓點。稱爲星位,共九個星位,中央的星位又稱“天元”。棋子分黑白色,均爲扁圓形。棋子的數量以黑子181、白子180個爲宜。

書,書墨芬芳。書法作爲一種藝術形式,不僅是記事的工具,也具有豐富的形像特徵,它是用線條來表現的,有“書畫同源”的說法。書法家充分發揮毛筆等書寫工具的性能和書寫技巧,就能創造出各種風格的作品來,給人以藝術享受,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畫,畫意怡情。中國繪畫一般稱之爲丹青,主要畫在絹、紙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爲“臉譜”。

文房四寶,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中華傳統文化太多太多,展示了我們祖國的博大精深和歷史悠久,我爲身爲一箇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傳統文化觀後感4

自從上週五聽說那可惡的韓國“盜竊”我國文化所有權的事情時,心裏頗爲不滿。“可惡的韓國人,討厭的韓國人,憑什麼那樣?憑什麼……”很長時間心裏面就只有這兩句話。恰巧又碰到了蒐集童謠“事件”。信心滿滿地回家去:“媽,你們小時候有什麼兒歌啊,給我唱唱吧。”“小時候不是都教給你了嗎?”“我都記不清了,你給唱唱吧!”“哪裏有什麼啊,我們那時候家裏很窮,很小的時候就下地幹活,給家裏掙工分,哪裏能嚐到什麼兒歌啊。”

從母親那裏是找不到了,心想這次完了。往樓上走,忽然看到電腦桌旁沒人,於是我悄悄走過去,打開顯示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請您輸入密碼!”我暈,這次真的完了。

沒錯,真完了,不僅我完了,同學們完了,再照這樣下去,中國文化也會完了!閒暇之餘,不妨想一想,是什麼原因使韓國非要剝奪我國文化的所有權,僅僅是因爲我國曆史悠久嗎?僅是因爲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嗎?還是因爲中國人自身的一些原因?中國人保護自己的文化了嗎?中國人又珍惜自己的文化了嗎?如果我們每個人既保護又珍惜了,那麼,敦煌文化的流失又從何談起?

是的,母親一個“沒學過”,我的一個“忘記了”,就把蒐集傳統文化的信念沖淡了。而那個電腦,即使打開了又能怎樣呢?能換回我們的信念嗎?真的能嗎?我就是一箇中國人,一個千萬中國人的縮影。正是像我一樣的人,在慢慢地吞噬着自己的文化!難道在今後,從明天開始,我們還要做這樣一個麻木的人嗎?我們難道不能爲我們自己做一些事情嗎?再這樣下去,中國真的可以嗎?

傳統文化觀後感5

我的家鄉流傳着各種精湛的技藝:有走書、舞獅、刺繡、剪紙等。這些技藝流傳至今,還熠熠生輝,傳遞着寧波的傳統文化。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傳統的寧波特色技藝——走書。寧波走書原稱“蓮花文書”。1965年才定爲現在的名字,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年間,當時佃工在農作中用你唱我和來自我娛樂,唱時用一副竹板和一個毛竹根頭進行伴奏,曲調十分簡單。到了光緒年間,這種演唱形式已經十分流行,相傳餘姚有位許生傳老先生演唱時採用月琴伴奏,十分悅耳。許多藝人在他的影響下也採用了各種樂器,並博採衆長,引進不少曲調加以改造應用。同時,走書曲目也有了很大增加,範圍逐漸擴大至甬臺舟地區,走書的發展是如火如荼。

在走書演唱伴奏的樂器中,四弦胡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寧波走書音樂具有獨特風格的祕訣,其他樂器還有二胡、揚琴、琵琶等。表演者在演唱時完全使用地道的寧波老話,其他曲藝無法比擬,寧波走書真是當時街頭巷尾最受歡迎的娛樂節目了。可惜在上世紀80年代,隨着電視機走入千家萬戶,寧波走書逐漸走向衰退了。

我對這一傳統文化有着深深的感情。記得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爸爸神神祕祕地對我說:“走,我帶你去看走書。”那時候的我完全不知道走書是什麼東西,便滿懷好奇地去了。當我一聽到那頗具特色的唱腔,我立馬就被深深吸引了,那地道的寧波話和傳統樂器奏出的和絃,猶如一把刻刀,在我腦海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至今記憶猶新。

那麼好的曲藝,我們怎能眼睜睜地看着它走向衰落呢?現在的我們天天追逐潮流,卻把自己的傳統給丟失了,真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我們何不發揮我們的創新精神,努力開闢寧波走書的一條新道路呢?

標籤:觀後感 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