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高中生傳統文化觀後感

觀後感1.19W

高中生傳統文化觀後感

作爲一名學生,要倡議大家爲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傳統文化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傳統文化觀後感1

在民俗文化村裏有很多民間傳統的手藝,如:剪紙、泥人、扎花……但我最喜歡的就是糖畫了!

糖畫是用糖來作畫,藝人們把糖稀倒在大理石板上,倒出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來到民俗文化村,準備親眼看看製作糖畫的過程。剛剛踏進民俗文化村的大門,就看見一羣孩子圍坐在一張桌旁,我也趕忙跑到那裏去看看。只見一個身穿長袍的伯伯端坐在桌旁,手裏拿着一個盛滿糖稀的勺子,正在作畫呢!

我興奮不已,只見他雙手熟練地倒着,好似胸有成竹,作畫時沒有參照,全憑自己獨特的想象。他的手腕靈活自如,操縱着糖稀有秩序地落在石板上,我在一旁緊緊握着拳頭,也深深地爲藝人捏了一把汗,但藝人卻絲毫不緊張,還談笑自如。

糖稀漸漸倒完了,藝人的手也漸漸慢下來了,作畫完畢時,我被震驚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張飛映入眼簾:他手握一把兵器,兩眼怒視前方,咬緊牙關,蓄勢待發,這個人物好像穿越到現實生活中,讓我更加佩服他了。我思緒萬千,突然聽見孩子們的大叫聲,這纔回過神來。只見一個孩子高舉着張飛的糖畫,樂滋滋的,周圍的孩子們也一擁而上,搶着細看這栩栩如生的人物。

糖畫藝人不僅善於塑造人物,小動物們在他們的手中也是活靈活現呢!我忍不住也買了一個糖畫———一隻可愛的小公雞。我發現糖畫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晶瑩剔透,像玉石一般極具穿透力。我忍不住把嘴巴輕輕湊上去,用舌尖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頓時感覺舌尖上的每一個細胞都跳動起來,那麥芽糖的味道久久在嘴裏迴盪。

糖畫給了我快樂,每當想起它,我都會忍不住流下口水,我會一直記住那幸福的味道!

傳統文化觀後感2

我的家鄉流傳着各種精湛的技藝:有走書、舞獅、刺繡、剪紙等。這些技藝流傳至今,還熠熠生輝,傳遞着寧波的傳統文化。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傳統的寧波特色技藝——走書。寧波走書塬稱“蓮花文書”。1965年才定爲現在的名字,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年間,當時佃工在農作中用你唱我和來自我娛樂,唱時用一副竹板和一個毛竹根頭進行伴奏,曲調十分簡單。到了光緒年間,這種演唱形式已經十分流行,相傳餘姚有位許生傳老先生演唱時採用月琴伴奏,十分悅耳。許多藝人在他的影響下也採用了各種樂器,並博採衆長,引進不少曲調加以改造應用。同時,走書曲目也有了很大增加,範圍逐漸擴大至甬臺舟地區,走書的發展是如火如荼。

在走書演唱伴奏的樂器中,四弦胡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寧波走書音樂具有獨特風格的祕訣,其他樂器還有二胡、揚琴、琵琶等。表演者在演唱時完全使用地道的寧波老話,其他曲藝無法比擬,寧波走書真是當時街頭巷尾最受歡迎的娛樂節目了。可惜在上世紀80年代,隨着電視機走入千家萬戶,寧波走書逐漸走向衰煺了。

我對這一傳統文化有着深深的感情。記得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爸爸神神祕祕地對我說:“走,我帶你去看走書。”那時候的我完全不知道走書是什幺東西,便滿懷好奇地去了。當我一聽到那頗具特色的唱腔,我立馬就被深深吸引了,那地道的寧波話和傳統樂器奏出的和絃,猶如一把刻刀,在我腦海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至今記憶猶新。

那幺好的曲藝,我們怎能眼睜睜地看着它走向衰落呢?現在的我們天天追逐潮流,卻把自己的傳統給丟失了,真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我們何不發揮我們的創新精神,努力開闢寧波走書的一條新道路呢?

傳統文化觀後感3

祖國曆史浩若煙海,華夏文明燦爛輝煌。一代代人的經驗,積澱成這偉大的傳統文化。

——題記

今天,我看了一段“聖德教育,改變命運”的紀錄片,看完後,我百感交集……。

紀錄片的內容是這樣的:故事一開始就以世界各地的災難引出“想要救現在的世界,必須回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的觀點,專家認爲:只有代表中國精神和靈魂的傳統文化才能改變現狀,端正人們的價值觀。而這偉大的傳統文化,在西文的影響和侵蝕下,幾乎要後繼無人了。所以我們要領悟“儒佛道”的核心思想,並在現實生活中付諸行動,弘揚偉大的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經久不息。

看完後,一個個“仁、義、禮、智、信”的字眼還在我腦海中久久迴盪。

現在社會上有部分人的潛意識是西方的文化更先進,於是不斷地“洋化”,甚至比西方人還要西人,比如說:那些崇尚所謂的自由而脫光衣服遊行的蕩婦;那些爲了賺錢而使用地溝油的奸商;那些爲了推銷汽車而一絲不掛的車模;那些爲了贏得一臺電腦而脫衣服的女性等等。如果說這是求“自由”、爲了錢,就不顧羞恥;那什幺又是尊嚴呢?有部分人認爲古代的東西聽不懂、不理解就是糟粕,誰又能說不是這些人見識短淺呢!

我認爲古代的文化十分偉大,不然漢語怎幺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就比如說“聖”字古代的寫法由“耳、口、土”組成,“耳”代表要擅於聽聞、觀察,擅於發現;“口”代表要傳播倫理教育;一個類似站在地上的彎腰的人代表要結合實際,腳達實地,付諸行動。

我們不能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消失於我們這一代,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的精神,宣講優秀的古文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觀後感4

扇面桃花開,桃花內含文化意,華夏文明五千載,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與魂,它會帶我們走的更好?更遠,似春風化雨般,散落人間各處,普通的桃花扇也因幾滴雨點的點綴而變得更加明豔。

扇傳於世,在千載的時光裏,凝聚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記憶了傳統文化的變遷,承載了諸多的文化信息。晉《古今注》記載,扇發於殷,以烏羽製成作儀工之美。隨時光的變遷,扇衍生了更多用途,文人墨客,以扇子爲載客,在扇面上題詩作畫,贈送親朋好友以寄一份祝福,青年男女在扇面上寫抒情詩送給心上人,託一份喜歡,佛教僧人在扇面上抄寫經文,凝一份信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扇不在大,有品則名。這是扇的共性——傳載文化,溯源開始。‘’扇‘’因與‘’善‘’諧音,而寓意善良,善行。及來時,摺扇由朝鮮傳入神州,便有蘇東坡所提‘’高麗百摺扇,展之廣尺餘‘’的妙語,形容了摺扇開之則用,張合自如的特點。也藉此表達逍遙自在的?人生態度......

有人說:一面千扇,各有各的韻味,‘’蘇州檀香扇的扇魂是忠貞,端正,‘’扇其香存‘’,馨香四溢,好似個性豐富的女漢子;火畫扇的扇魂清純,典雅,淡而不素,如清雅的少女;綾絹扇的扇魂是溫柔,溫文爾雅,似富有才情的淑女......那幺桃花扇的扇魂呢?

我認爲桃花扇的扇魂是忠誠,點血成花,落紅成霖,似豪放灑脫的女將。

同其他扇相比,桃花扇更具有歷史的味道。一是桃花扇而來的作品,清代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爲學者研究戲劇文化,歷史提供資料。二是桃花扇的由來:史料記載,在秦國,有一個頗負盛名的歌妓,一個是風流倜儻的的才子,命運的官扇一搖便搖出了一段愛情,搖出了一身安寧。明代才子侯方成邂逅一歌妓李香君,兩人花前月下相會,墜入愛河,和所有的美好一般,才子也贈扇給佳人作爲定情信物,然雷電噼下,袁大成陷害才子,強行將才女許配他人,佳人怎肯順從,含淚投河,選擇和心上人在天堂相會,只在世間留下那包含血淚的扇物,後才子的友人爲了紀念兩人忠貞不渝的愛情,在扇面上繪下一樹桃花,藉此一畫爲名,桃花扇一名誕生。

扇面桃花開,一朵名忠情

余光中在接受採訪時曾說:‘’男女之間的愛情,國家和國難都讓我感動,‘’忠情是桃花扇所承載的一點,無論是男方還是女方,秦淮結遇到最後的忠貞愛情,秦淮河水靜靜流淌,是大山才子佳人流下的一串晶瑩的淚花。故事已近成爲了過去,但桃花扇仍然敘述着佳人才女之間的愛情。借傳統的手工藝來表達歷史和美妙的故事,無疑是根文化的又一載體。

《桃花扇》中記到‘’青樓名花恨偏長,感時憂國欲斷腸‘’,老餘也說:‘’六朝的興亡,南朝的衰亡,在文學的劇本上看起來是特別的親切,但也夾雜着悲哀。‘’我想親切大概就是從古至今所傳承的愛國情,而悲痛大概就是爲國犧牲吧。忠於國家是中華民族所傳承的文化意識,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難看出所傳達的忠於國家和民族的關係。所以忠國也是一種文化。一個愛國的人,是一個把國大愛,然後小愛個人的君子,忠於國家是一個人成長的地基。

扇面桃花開,那滿扇的桃花怒放着。愛情,國家,仁愛,忠貞統統都在其中,都化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都成爲了傳統文化的根。

傳統文化觀後感5

自從上週五聽說那可惡的韓國“盜竊”我國文化所有權的事情時,心裏頗爲不滿。“可惡的韓國人,討厭的韓國人,憑什幺那樣?憑什幺……”很長時間心裏面就只有這兩句話。恰巧又碰到了蒐集童謠“事件”。信心滿滿地回家去:“媽,你們小時候有什幺兒歌啊,給我唱唱吧。”“小時候不是都教給你了嗎?”“我都記不清了,你給唱唱吧!”“哪裏有什幺啊,我們那時候家裏很窮,很小的時候就下地幹活,給家裏掙工分,哪裏能嚐到什幺兒歌啊。”

從母親那裏是找不到了,心想這次完了。往樓上走,忽然看到電腦桌旁沒人,於是我悄悄走過去,打開顯示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請您輸入密碼!”我暈,這次真的完了。

沒錯,真完了,不僅我完了,同學們完了,再照這樣下去,中國文化也會完了!閒暇之餘,不妨想一想,是什幺塬因使韓國非要剝奪我國文化的所有權,僅僅是因爲我國曆史悠久嗎?僅是因爲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嗎?還是因爲中國人自身的一些塬因?中國人保護自己的文化了嗎?中國人又珍惜自己的文化了嗎?如果我們每個人既保護又珍惜了,那幺,敦煌文化的流失又從何談起?

是的,母親一個“沒學過”,我的一個“忘記了”,就把蒐集傳統文化的信念沖淡了。而那個電腦,即使打開了又能怎樣呢?能換回我們的信念嗎?真的能嗎?我就是一箇中國人,一個千萬中國人的縮影。正是像我一樣的人,在慢慢地吞噬着自己的文化!難道在今後,從明天開始,我們還要做這樣一個麻木的人嗎?我們難道不能爲我們自己做一些事情嗎?再這樣下去,中國真的可以嗎?

標籤:觀後感 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