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1942電影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5.81K

1942電影觀後感精彩多篇

《1942》觀後感 篇一

1942年,河南大災,餓殍遍地。 電影由此展開。如同生化危機裏的病毒,飢餓也能把人變成行屍走肉,且具有攻擊性。但不同於喪屍,饑民間還有滿是無奈、客氣、幽默的對白。影片之初,一羣饑民打算打入一個小村。饑民頭子和東家對話了,他話裏透着有借有還的客氣;東家也笑裏藏刀的說吃飽吃好云云。一來一往,暗涌着嗜血。

終於爆發,殺戮讓一切化爲灰燼:饑民逃荒,東家避難。如螞蟻一樣走在河南風沙的路上。老的先死,妻女被賣,自墮落成漢奸,一幕幕上演着,落幕着,重複着。底層逃荒者在人間地獄裏煎熬,上層統治者有吃有喝,中間官員飽食但無奈,軍人和污吏依舊忘不了發財夢。饑荒的年代,天災和人禍下,死了有時是好事,活着的人面對無限苦難。但是心中閃現出微弱的希望也可以是前行的動力。人是多麼需要互相依靠。

飯都吃不飽,“富家女”還餵養寵物貓。起初愛貓如命,餓到極端時殺貓果腹,用書本當柴火,煮着自己的寵物,心卻乾燥的很,最後自薦去當妓女,換得三升小米,爲了活下來也就這樣了。不過在看慣太多的生和死之後,人可以卑賤的求生,也可以爲承諾去死。我理解了爲什麼有人永遠可以不食嗟來之食,因爲他們早把死生看破。大的災難面前總有無數人死去,也終究有人會活着走出來,可以選擇拋棄人情,也可以選擇把人情攢的更緊。人餓麻木了也就不餓了,精神反而能支配肉體。

影片草草收尾,好像報告幾個人的結局一樣。有的饑民活了下來,這是一件小事,一筆帶過。蔣介石失去了大陸也如同一件小事一樣報告了,一句話交代了。整個電影就像嗚咽的二胡,又輕又尖的奏出一曲1942的小調。

電影1942觀後感 篇二

電影1942觀後感

1.《1942》觀後感600字

今天,我和媽媽觀看了《一九四二》這部影片。看後我的心裏特別的難受。腦海裏不斷閃現着電影裏的場景。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老東家辛辛苦苦儲存的糧食被土匪搶走,只能眼看着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兒子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孫子最後被自己悶死,弄得家破人亡。老百姓病死餓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膽戰心驚。幾百萬人爲了活命,往西邊不停走,爲了活着他們無論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個年代父母爲了讓自己的孩子吃飽,把自己賣了換了 四升小米,爲的是讓孩子活着。他們沒有別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看到這我的眼淚都要流出來了。老百姓真是太苦了。我問媽媽:“這是真的嗎?”媽媽說在過去她的爺爺奶奶那個年代就是這個樣子。不像現在我們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沒有感受到捱餓挨凍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們,看到這一幕幕真實、血腥、恐怖的畫面時,簡直無法可想那時有多少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難受。這一切,不禁會引起我們的深思。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年代的。我們,和那時的孩子比起來是不是幸運很多。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期望!

2.《1942》觀後感500字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饑荒的背景下,曾經的財主東家和佃戶的悲慘境遇。因爲饑荒,災民可以變爲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爲了有口飯吃不被餓死,男人可以賣掉自己的妻兒,女人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甚至爲日寇服務打雜。影片大膽地描寫出人性的醜惡,讓人壓抑、悲哀,但真實。

影片明星衆多,張國立、李雪健、陳道明這些老戲骨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說。而一大幫中青年演員馮遠征、徐帆、範偉、張嘉譯、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現亦是可圈可點。而實力影星張涵予在片中的表現虎頭蛇尾,最後淡出比較突然,讓人覺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說一下影片中長工“拴住”的扮演者:張默,一直以爲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着其父張國立的名頭,後又接連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後,形象更加的負面。但這回戲中演技有了明顯的進步,也許在度過了內心的迷茫煩躁之後,張默才真正成熟起來。另外奧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勞迪(“金剛”男主演)和奧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羅賓斯(“肖申克的救贖”主演)這些實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說明華誼和馮小剛對這部影片的期待不僅僅只是國內的票房冠軍。

縱觀馮小剛這些年的影路歷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轉型之路,從過去令人捧腹的賀歲片,到近年來《手機》、《一聲嘆息》、《集結號》,再到《1942》,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宣告了馮小剛已經完成了從迎合市場到領導市場的風格轉化。

3.《1942》觀後感1500字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着人們的神經。

老財主的破滅。當時的中原大地,哀鴻遍野,餓殍千里。老東家範殿元一直遊走在故事中。曾經倉廩充實、妻兒繞膝,就連逃難也被自己認定爲躲災,逃荒途中還不忘帶着家裏的長工,這是財主骨子裏習慣的養尊處優。認定被欺壓的民衆沒有反抗,吝嗇貪婪的他,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我一直擔心並希望,延續他家香火的小生命會躲過這場劫難而存活下來。當孩子被他自己親手戕害於襁褓之中時,一個小地主階級就此自我毀滅!“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歷史不得不讓大家重新審視這悲天憫人的災難,人們的仇恨瞬間化爲階級矛盾和仇恨。一個財主家尚且如此,何況是普通老百姓呢,最無辜的當屬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難深重的人們,只能接受這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現實。這飢餓,看似簡單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實折射出對信仰的追求、對文化的渴望、對人性的呼喚、對民族發展的思考。在災難面前,在飢餓面前,沒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但恰恰相反,與其苟且偷生,還不如坦然從容地接受死亡,死得離家近一些。家的概念,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顯得是那樣的親近,又是那樣的神聖。這場民族的災難,彷彿一部沉重的史詩,記錄着那段慘烈的歷史,那些悲壯的場面。

小人物的悲壯。面對殘酷的現實,有的人選擇了逃避、有的人選擇了獻媚。“一條命,兩塊餅乾”,小人物的命運不同,其中有人性的冷漠,也有世俗的偏見,但總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花枝在丈夫失蹤後,爲救活兩個孩子,四鬥米賣了自己,爲孩子付出了一切。最後還要把自己唯一的破棉褲換給栓柱,也算是傾其所有了。這一幕,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愛的的力量,也是母性的光輝。栓柱應諾花枝照顧孩子,卻在趴火車途中,不僅丟了兩個孩子,還丟了花枝用生命換來的四鬥米。在生存和氣節之間,不食嗟來之食的大義凜然,讓珍貴的饅頭顯得那樣蒼白。那用核桃做成的風車,成爲一種牽掛和寄託,寧可死於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反面典型廚師老馬成了巡回法庭庭長,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雖說保全了性命,到頭來卻落得個日本人的走狗。就連讀過書的財主家女兒,爲求條生路,甘爲五斗米折腰,淪落到賣身妓院的下場,也是命運的安排,悲慘的選擇。

1942年那場大饑荒、大逃難,雖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但在歷史長河中,卻成爲永遠傷痛的記憶。我們開啓那段塵封的歷史,就是要警醒飽經滄桑的苦難民族,不要忘記歷史,維護和平,遠離戰爭災難;追憶那段悲壯的歷史,就是要重溫血腥而慘痛的教訓,保持生態平衡,遠離自然災害;再現那段慘烈的歷史,就是要啓示後人牢記傷痛的根源,關注糧食問題以及那些事關民生、關係百姓疾苦、關乎民族發展的大計,讓歷史不再重演!我相信也不會重演。

《1942》觀後感 篇三

1942,在世界範圍內或許是個偉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世,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但對於中國河南卻是一個慘絕人寰的年月。1942年冬至1944年春,河南人面對的是寸草不生,饑饉。老東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輪迴之說可以算是報應,按照主的教育法算是原罪,不論哪種說法,最後給予老東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贖。患難見真情,也許是對此片的最好詮釋。

大災之年,有的人身處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從高高在上的土財主,到孑然一身的難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難。兒子豬狗不如,要強暴長工媳。他只會紛紛地罵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準則,也是實際的不作爲。長工家逃難途中借糧,他工於心思,也有心存惻隱。瞎鹿死了,在那個有了今天沒明天的歲月裏,他將長工一家承擔起來,兒媳餓死,他懂得阻攔給孫子餵食最後一口。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頌德,卻是一個在我看來最活生生的人。朝不保夕,依然身懷重器,手握人倫。偷竊保命,搶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過分的光景,賣兒賣女已屬再合理不過了。女兒賣身爲換一口糧,他懂得不捨卻也無奈。此時讓大家都能活下來纔是最要緊的事。人人都可以最親密,也可以最疏離。關鍵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別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條線就是政府的救災力度。兵荒馬亂,人命就更加輕賤如螻蟻。你能看到甘地絕食,看到丘吉爾感冒,卻看不到三百萬人餓死。有了救濟款也撥不到難民手裏。各式各樣地充耳不聞。“災民餓死了,國家還在;當兵的餓死了,打了敗仗,就亡國了。”聽着貌似合理,其實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謬論。百姓都死光了,打下個空城又有什麼用。不論什麼時候都有這樣的人。1993年5月10日,位於泰國那坤巴統省的開達(Kader)玩具工廠發生了一起特大火災,188名工人在這場大火中喪生,另有469人受傷。這次災難被稱爲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工廠火災。大多數的美國人對於這樣的新聞都是無動於衷,因爲事件發生在遙遠的泰國。

玩具工廠主要生產的是玩具和洋娃娃,銷售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公司中的大股東也恰恰是一家美國公司。火災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糟糕的消防措施。在人們要逃的時候,竟然有管理者鎖上了大門,很多工人不得不從高高的窗戶跳下。事後,公司管理者不是積極地協助善後,而是不斷地推卸責任。14日14時52分,溫嶺市城北街道楊家渭村台州大東鞋廠發生火災,共造成16人死亡,性別爲6男10女。這樣的新聞是否進入過你的眼簾。但又有多少會停下來認真閱讀,爲之惋惜……

能久久不去的不是亂世英雄的豐功偉績,而是人間真情。“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算認識了。”“爺。”路上的孤女,陌生的老人,已僵的屍首,冰天雪地裏只要能作伴前行,心就暖了。

1942觀後感 篇四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天氣晴朗,我去看了一部打動人心的電影,片名叫《1942》。

1942年,在河南發生了一場在旱災,電影《1942》爲我們揭開的正是那段塵封已久,逐漸淡去的河南記憶。

河南因爲一場旱災,羣衆發生了吃的問題,在河南有一位老東家叫範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迫,由於旱災,河南的人民開始逃荒,老東家趕着馬車,馬車上拉着糧食,糧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他們漫無目的地走着,在逃荒的路上,日軍多次轟炸,橫擋,逃荒的人們死亡慘重,國民黨也搶走了他們的東西,由於沒有吃的,只能吃被磨碎的樹皮,爲了讓家人活命,許多年輕女子,都把自己賣了出去,讓家人有了少許的口糧,他女兒被選中了,範殿元很高興,因爲女兒能活命了,一家人都能活了,但當女兒走時,他去很傷心,因爲女兒不能在身邊陪他了,他繼續走下去,活下去,但他有生的希望時,他與其他逃荒的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決定,這時他已經是一個孤零零的人,沒有他認識的人,他的決定竟是“沒想活着,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這一場天災人禍從天而降,許多人要麼就是在飢寒交迫中死去,要麼就是在鬼子的槍林彈雨下死去,許多中國人背信棄義投靠日本人,因爲政府遲遲沒有軍糧,這正是那時政府的腐敗,讓1200萬個生命慘絕人寰,多麼悲慘的社會,多麼痛苦的人民啊!

新社會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人們還記憶猶新的是那一年的汶川大地震,胡錦濤同志,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現在一個嶄新的汶川呈現在我們眼前,今天的人們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自豪,何等的榮光啊!

新舊社會對比,如今社會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現在,展望更加美好的未來。

1942觀後感 篇五

週六的下午,懶洋洋的陽光灑下來。隨着我懶散的步伐,走進“奧斯卡”影院,來看我期待已久的大片《1942》。小安是一名傳教士,篤信上帝。他看到一羣飢餓的民衆到財主老範家,想混口飯吃。不料東家欲報兵,一場打鬥開始,死傷無數。老範的家被燒,兒子被殺,糧食財物在混亂中丟失不少。一邊是被侵犯的無辜財主,一邊是飢餓的可憐災民。該同情誰?憐憫誰?

小安說財主沒有信仰,沒有聽從上帝的旨意。在逃荒的路上,他一直勸說災民信教,爲死去的災民做彌撒。在他心中,上帝是最崇高的。一路上,天天看到流離失所的災民飢寒交迫,日本的飛機毫不留情的扔下炸彈,軟弱無力的災民被欺壓。在這些災難面前,上帝似乎沒有幫上一點忙。見到神父梅甘時,他不禁說出他們的疑問,這裏發生的一切上帝看得到嗎?既然能看到爲什麼什麼都沒有做?上帝如果鬥不過魔鬼,那信他有什麼用?心中的信仰在現實面前崩潰。其實信仰只是內心的一個支柱,它並不能對事情發展變化做出直接的幫助,只能讓內心平靜,增加面對一切的勇氣。在這條逃荒路上,我很少看到有溫情的地方。

災民的身體一天癟似一天,身上的棉衣棉絮都漏了出來。災難讓大都數人變得麻木,感情變得淡薄,飢餓激發了人最原始的慾望,每個人心裏想的都是自己親人的安好,別人如何無所謂,所以就出現了像老馬這樣的人。老馬原來是縣衙的伙伕,在逃亡路上做了巡回法庭的庭長。在他眼裏這場災荒挺好的,他只期盼着在這場災難中折騰些成績,希望在災後可以升官發財。沒想到後來日本兵來了,他仍然是一介伙伕,還得夾着尾巴做人,將尊嚴踩在腳下。

看到這裏,我的眼眶微微泛起了漣漪,這些場景深深觸碰到我內心的柔軟,讓我陷入沉思中。我不知道到底是三百萬同胞撕心裂肺的呼喊還是我們落後的國力和虛無的戰鬥力讓我溼了眼眶。我以爲只有高聲吶喊“還我河山”就是愛國,這部影片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終於認識到愛國不是高聲呼喊就可以,它是要刻入靈魂、深入內心、付諸行動纔可以的。終於明白,我的愛國情懷是如此的淡薄。

作爲中學生的我,在內心深深的埋下用行動愛國的種子。每當我看到那抹豔紅置於杆頂,它飄揚,它鮮豔,它是中國革命戰士用鮮血染紅的,曾經被欺凌的祖國在先驅們的鬥爭中獲得重生,那五顆異常閃耀的黃星映入眼簾,他不只是國旗,更是億萬先驅熱愛祖國而跳動的心臟。內心不禁生髮對他們的崇敬,對祖國的熱愛。

身爲一名中學生,我做不到像文學家一樣歌頌祖國,我也做不到像科學家一樣爲國研究,我更做不到像革命烈士一樣馳騁沙場、然而,我依舊愛我的祖國,我在心裏吶喊,在心底祝福,用我自己的方式愛我的祖國。

俗話說:“少年興,則國興”。未來的時間裏,我一定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爲以後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基礎;聽取老師的教誨,做一個高素質的人,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一定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爲自己積累經驗,爲國家的富強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是的,我就是這樣愛我的國家。

電影1942觀後感 篇六

從電影院出來時,我心潮澎湃。

電影主要講了1942年,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也就是發生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河南人民處在了水深火熱的境地裏,人們一起逃荒,在路上餓死的人不計其數,被飢餓催紅了眼的人們甚至開始了人吃人的行爲。

你可能會問:當時的政府呢?那時,__當權、執政,他們那些所謂“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種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兒會給老百姓送糧食呢?一些清官苦苦從國庫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憐的糧食,準備發給災民時,又被貪官污吏扒得一點不剩。

當時,日寇集結了6萬兵力準備進攻河南,但他們能意識到,光靠6萬人馬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無恥的侵略者就想出這樣一個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軍糧分發給河南災民,讓他們飢餓的壓迫下與中國的軍隊自相殘殺。從而攻佔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國記者,爲了追求真相,深入災民間,體驗災民的生活,一起吃樹根、喝雪水,還差點因爲拍照,被日寇的轟炸機炸死,幸好,一個農夫把他撲到了旁邊,才免於一死。他又通過層層關係見到了___最高領導——介石。用他手中的相機告訴了昏庸的中國統治者事情的真相。這才發出了第一筆真正發放到災民手中的救濟糧。

沒有國就沒有家,一個國家不強,即便你腰纏萬貫,你也會被1942大災荒、日寇這樣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間洗劫一空。所以我們作爲祖國的未來,一定要好好學習讓我們祖國的未來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