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作文(多篇)

觀後感3.26W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作文(多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篇一

10月25日,電影官方微博正式宣佈4K修復版的《海上鋼琴師》定檔11月15日,電影上映之後,衆多影迷慕名走進影院。作爲一部已經存在了二十餘年的電影,無論是話題度亦或是票房成績都十分亮眼。

該片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的文學劇本《1900:獨白》,由朱塞佩·託納託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裏主演,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爲“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成爲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傳說。影片中1900在弗吉尼亞號上爲乘客們彈琴,聲名鵲起。不久便招來了一位自稱是爵士發明人的黑人的挑戰。

根據1900的出生時間和當時的年齡推測,鬥琴大致發生在20世紀20-30年代,這一時期正是爵士樂被廣泛認爲是音樂表達主流形式的時期。美國作家費茲傑羅將其1920年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冠名爲《爵士時代的故事傳說》以來,這一時期便被稱爲爵士樂發展的爵士時代,成爲西方文化“咆哮的二十年代”的一部分。

影片中1900在弗吉尼亞號上爲人們彈琴,被廣泛接受而後聲名鵲起,其實暗指了爵士樂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以來,在爵士時代的突破性發展與廣泛傳播。而這場鬥琴則傳達了非裔美國人的音樂與歐裔美國人的音樂之間的互相融合,這種融合成爲爵士樂各種相對獨立的傳統的流行音樂風格得以聯結交流的紐帶。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爵士樂吸收了來自於不同文化的不同音樂風格,逐漸形成了如今滿目琳琅的爵士樂。

很多人覺得影片中1900贏了莫頓,其實藝術本身很難有高下之判,這種鬥琴輸贏的表現其實更多地暗示了爵士樂在發展過程中的融合與創新。畢竟影片中1900同樣表達了對於莫頓的稱讚與敬意,而莫頓在輸琴之後也心服口服地黯然離去。這更是音樂的包容開放的交流與切磋。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黑人的原型就是爵士樂史上赫赫有名的傑利·羅爾·莫頓(影片中亦名爲此)。傑利·羅爾·莫頓的原名爲費迪南德·約瑟夫·拉莫特,他是美國散拍與早斯爵士樂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莫頓是爵士樂第一位編曲家,他在即興創作時可以保留自身的基本精神和特徵。莫頓對於爵士樂的早期崛起和傳播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被廣泛認爲早期爵士樂的關鍵人物。

莫頓和1900一樣出生時沒有出生證明,莫頓有着悲慘的家庭關懷和童年經歷。他14歲便在妓,院演奏鋼琴爲生,他的藝名便是源於這一時期的綽號“傑利·羅爾”(JellyRoll),其實這一綽號是非裔美國人對女性生殖器的俚語,充滿了侮辱和污穢。

不過莫頓表現出了對音樂的驚人的天賦,悲慘同樣鍛造了他。在長久的輾轉的音樂表演中,他形成了強烈的個人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爵士樂的發展,他的許多作品被認爲是1920年代爵士樂的經典之作。

我一度懷疑影片中1900一角融入了莫頓的形象。不過莫頓如此傲慢以至自稱是爵士的發明人,這引起了樂界和樂迷們的不滿。影片中特意對此做了調侃,只不過莫頓在回覆1900“你就是爵士的發明人?”的質問時得寸進尺地說道:人們是這麼說的。

20世紀20-30年代以來爵士樂在樂界逐漸佔據一席之地,許多年輕的極富創造力的音樂家爭相涌現,百家爭鳴。莫頓不得不淡出那個一度他所主宰的領域,正如影片中年輕的1900輕鬆奪過他的風頭一般。他的時代結束了。一個新的屬於年輕音樂家們的爵士的時代冉冉升起。

只是同樣好景不長。戰爭和工業革命的發展,以及新興爵士樂形式的崛起,親手埋葬了傳統爵士樂。這種傳統的爵士樂如同1900與船一同被炸燬一般也被封存在了浩瀚的樂史長河中。不過它給那個時代的人們帶來的歡愉和審美體驗以及對後世爵士樂的奠基與啓迪被永遠地銘刻在了爵士樂的史詩中。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影片中1900“無法”走下弗吉尼亞號,因爲這就是他的歸宿。任何事物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的,烙着時代印記的事物難免有時代侷限性,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被新興的更具生命力的事物所取代。如同中古時代被文藝復興終結在15世紀,中國近代史被五四運動終結在20世紀初葉,那個根源於黑人傳統的爵士時代被終結在工業時代的硝煙之中。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篇二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涌動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滿腦子的思緒卻不知從何整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 。

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爲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爲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註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纔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裏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爲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裏,人生是一場悲劇。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爲所見是因爲所不見,是因爲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覆覆地聽1900幫助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着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可以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衝浪。這裏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爲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裏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彷彿置身孤島,這時我那麼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着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篇三

《海上鋼琴師》講述了:在一九零零年,新世紀第一年的第一個月,他被人遺棄在郵輪弗吉尼亞號的鋼琴上,後來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起名叫danny boodman n nineteen hundred(丹尼 博德曼 t.d.雷蒙1900),然而燒爐工在男主角8歲的時候在意外中死亡。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能夠通過觀察人的神態來彈湊出相應的音樂。在他戰勝自認自己的才華無人能及的爵士樂始祖的jelly roll morton後,名聲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爲他錄製唱片,並保證他會名利雙收,但他的內心依然平靜,以不允許別人把他的音樂從他身邊帶走爲理由拒絕了。1900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他一生中從來沒有離開過這艘船,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衝動。到了最後,好朋友max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燬,他也不願離開,與弗吉尼亞號殉船於海底。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 時,我並不讚賞他。我對他的評價就是,不敢面對現實,固執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整部電影最讓人深思的就是結尾時1900與max的對話。1900所說的似乎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一個真諦。1900不敢下船,是因爲他看不到城市的盡頭。與其說看不到城市的盡頭,不如說是看不到人慾望的盡頭。在城市裏,有太多的選擇、誘惑,讓人無所適從,使他對未來產生了恐懼。

當1900與那一艘和他一起度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穿越了無數次海洋的輪船一同爆炸之後,我在心裏問自己,爲什麼這部電影那麼短,應該還要繼續下去的,我恨不得這個電影像電視劇那樣長。後來我發現我惋惜的是1900的生命爲何那麼短,他應該上岸繼續他的生活的,可是就是他所說的,我之所以不上岸,並不是我看到了什麼,而是我看不到什麼。

我相信1900是大海的兒子,他出生在海上,生活也是在海上,直到後來他與輪船一起爆炸的時候也是在海上。他面對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想目睹的茫茫海洋,他看到的無數張帶着不同情緒的臉,他洞察着過往行人的內心算盤。

我覺得1900的童年是黑暗的童年,天天生活在輪船的最低層,與煤塊玩耍,與那些淳樸的工人一起生活,我覺得他很不幸,但是他生活了下來我又覺得他很幸運,有時候幸運與不幸運就這樣交替着。

當輪船航行在一望無際的海洋時,他坐在最低層的窗口,我不懂他是在看什麼,或者說他本身就沒有在看什麼,我只是知道,他很孤獨。有好幾次,輪船靠岸了,人們也不再聽他的音樂,瘋狂的歡呼着“美國、美國……”

然後蜂擁的往岸上走。此時我看到他站在船上看着人們緩緩移動時失落的眼神,我甚至有些同情這個大海的寵兒,海上的鋼琴師了,他是孤獨者,可是在我們的內心,誰不是孤獨者呢?

當人們下完船後,有時候他也耐不住寂寞,也會打電話找人聊天,只是連“媽媽”這個詞都被曲解的寵兒怎麼會與電話那頭的人聊到一起呢?後來我發現,人們看到的只是光環下得色彩,纔不會關心你起稿時的黑白灰呢。

他是在享受他做的事,如果你在享受你做的事的同時養活了自己與家人的話,那麼你就是成功者,所以我說1900是成功者。在我的內心中有碰觸的是1900向自己喜歡的女孩送他的唱片的時候,他是有練習怎麼說的,也是做了準備,只是天意弄人,往往把我們喜歡的人在我們的身邊給送走。

不過這也只是1900的內心海洋裏起了幾圈漣漪罷了。我欣賞1900,當有人來挑戰他的時候,他先是再三忍讓,最後纔出手,這和中國的“道”不謀而合。

看完《海上鋼琴師》,我希望它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又不想它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900的一生可以說是奇蹟,可是世界好像又不需要他,我爲此感到唏噓不已。他一生都在做着自己喜歡的事,在有限的琴鍵上彈出了無限的快樂,而我們至今還找不到自己喜歡什麼。其實什麼是好電影,我也說不出,但是像這樣的就是好電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篇四

這部經典影片以音樂爲載體,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天才鋼琴師的一生

作爲鋼琴師,1900的一生非常傳奇,但同時也非常令人惋惜:

他對彈奏鋼琴有着極高天賦,無師自通,甚至打敗了前來挑釁的Jazz創始人;

但他的一生也非常“狹窄”,完全僅限於一艘輪船的一架鋼琴上。

他不諳世事,不知如何向喜歡的一位姑娘開口,只一廂情願想把自己的唯一一張唱片送給對方,即便不知道對方會不會接受。

而在他爲了喜歡的姑娘終於下定決心要離開輪船下到地面、走在下船的途中時他停了下來。他的目光所及是高樓大廈與密密麻麻的街道,但無論他怎麼眺望,就是望不到盡頭。

那一刻,可能是他第一次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刻。

在他的眼中,鋼琴是有限的,因爲鋼琴只有88個鍵,所以他能夠很好地掌控,由此成爲一名鋼琴師;然而此刻他發現城市是無邊際的,道路也是無限蜿蜒的,目之所及遠無法看清前方的未知,他不知道下船後應該沿着哪條路走。

於是,他選擇了後退、回到船上自己的避難所,並再也不動下船的念頭,由此就有了最後耐人尋味的結局。

爲何會產生如此悲劇?在我看來,1900之所以會這樣做,有兩個原因。

一是恐懼戰勝了好奇,被未知的恐懼所扼殺。

看得見的事物是清楚的,我們不必害怕;但看不見的事物是神祕的,常常經由我們的想象變得可怕

不只是1900,我們所有人都有過害怕未知的時候

但未知難道就一定意味着毀滅嗎?未知雖然看似恐怖,但有時不也是一種隱藏的機遇嗎?

如果1900當時鼓起勇氣下了船,他難道就真的會因道路的紛雜迷路,因城市的繁華而喘不過氣嗎?而如果爲此他遇到了他喜歡的姑娘呢?

我們總認爲自己很瞭解周圍的事物、瞭解世界,於是把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裏,不去觸碰外部的世界,但其實這樣做僅僅是爲自己挖了口井,成爲那井中的蛙。

不去嘗試,不去向外發展,你永遠不知道裝在盒子裏的是巧克力還是毒藥。

那爲什麼1900會對世界有這樣少的瞭解,因而產生這樣的觀念呢?那就涉及到第二點原因:環境決定我們的思維,而思維決定我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愛爾維修曾說過:“我們在人與人之間所見到的精神上的差異,是由於他們所處的不同環境,由於他們所受的不同教育所致。”

因爲1900自出生以來一直生活在那艘輪船上,每次船上都只有20xx人,所以他對世界的認知幾乎就停留在那不斷變化的20xx人身上。且除了那架鋼琴,1900就很少接觸其他的事物,可以說鋼琴就是他的所有。

世界是什麼?那與我無關。我只需要琴就足夠了,或許他就是這樣想的。

正因爲他一直生活在這樣一個狹小舒適的空間,所以他會產生“這就是世界”的想法,並始終與鋼琴爲伴。

但世界並非像他想象的那麼簡單,only discomfort makes you grow。

一方面,只有走出舒適圈才能讓自己不斷成長:

如果不下來看看其他的鋼琴家與其他的音樂作品,1900或許會一直陷於自己的琴聲,最終可能陷於瓶頸;而如果他能在保持自身的同時也向外吸取,或許他能獲得更多靈感。

當然作爲藝術家確實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向外求索,有很多人就是憑藉堅守自己開創了新的藝術流派。但對於大多數人甚至是國家而言,如果不保持一刻開放的心態,那就會像清朝一樣故步自封,自取滅亡。

另一方面,走出舒適圈可以讓你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

如果1900能夠鼓起勇氣時不時走下船來到陸地上看看,認識更多的人與事物,他就會發現其實世界很大,而不僅僅侷限於那一架小小的鋼琴,而且他也可能會找到自己更多的興趣,找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而這不也正是我們存在的意義之一嗎!

以上是我對這部影片劇情內容的一些想法,結局令人嘆息,但很喜歡這種令人產生思考的影片

同時一些特色也很令人讚歎:以友人康恩視角開頭引起懸念;現實與回憶交織的多元敘述結構使得情節起伏、前後對應;還有今昔對比盡顯當年豪華輪船與備受矚目1900現在無人問津、被人遺棄的荒涼、悲慘,不得不感嘆世事無常

很幸運終於看到了這部影片,也謝謝你觀看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