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1.86W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精品多篇)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 篇一

今天,我觀看了《我的法蘭西歲月》這部電影,其中講了鄧希賢(鄧小平)爺爺年輕時在外求學的故事。電影中,有一段故事令我感觸很深:在即將面臨不能繼續學習的時候,他臨危不懼,就算把自己的衣服、錢包賣了都還要學習。在沒有生活費和學費時,那時的鄧希賢爺爺,幹着苦工,邊掙錢邊學習,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的呀!

回過頭來,我又想到了,那時的鄧希賢爺爺的精神實在可敬,實在是令人學習的榜樣。在艱苦的時候,就能體現一個人不同的精神品格。由鄧希賢爺爺的事蹟,我聯想到現在一些人,不懂得珍惜美好的時光,不努力學習,每天只想着攀比自己的東西。如果每個人都學習鄧希賢爺爺的精神的話,那麼每一個的學生都會是棒棒的!

說到這,我又想到了一個片段,當時的鄧希賢爺爺,在一個造鐵廠工作時受到了包工頭的欺負,鄧爺爺給他們講道理,還受到了斥責,訓斥。就在這時,鄧爺爺忽然明白,一個沒有威信,不強大的國家的人在別人面前是沒有發言權的。這又激勵鄧爺爺發奮學習,因爲他知道,只要有文化知識才能壓倒別人!

在這裏,我看到了當時中國的落後,無法強大起來,當時的政府又都是賣國的政府,中國在外人眼裏只是一隻無用的小螞蟻。想到這,我已憤憤不平地想發言了,如果要讓中國強大起來的話,必須讓新一代的孩子學習鄧希賢爺爺的道德思想,努力奮鬥,讓中國強大起來。

《我的法蘭西歲月》 篇二

《我的法蘭西歲月》主要記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16歲的鄧小平在法國曆時5年艱辛而輝煌的勤工儉學、尋求救國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實故事。影片並沒有下力氣去表現這段歷史的過程,而是緊緊抓住主人公成長經歷中最令人難忘的艱辛、磨礪、苦難和樂觀、堅毅、浪漫的幾個“支點”,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

導演的高明之處是他並沒有去仰視一個領袖和偉人的過去,而是以一個常人的眼光去平視一個16歲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過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從蹣跚踉蹌走向堅定沉穩的。由於導演獨到的眼光,他沒有過多地選擇鄧希賢參加革命活動的情節,而是將筆力傾注到主人公命運的跌宕起伏上。通過人物命運的變化和主人公對命運的抗爭、以至生命的覺醒,凸顯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觀衆的心。

影片開頭展現給觀衆的是上世紀20年代四川廣安的一條老街,這裏嘈雜、骯髒、破敗,完全是舊中國的一個縮影。而長江邊拉縴的縴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將人世間的苦難表現得淋漓盡致。轉而,一聲汽笛,將巍峨雄偉的大油輪和美麗的馬賽港推到了人們的眼前。這兩組濃墨重彩的鏡頭,對比鮮明,將主人公所處的生存環境強烈地展現出來,也爲他後來的人生道路作好鋪墊。這種對比給觀衆以強烈的震撼,對人物命運和性格的表現起到了有力的襯托作用。導演很注意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人物跌宕的命運。鄧希賢在法國只讀了幾個月的書就失學了。在主人公失學之前有兩場氣氛熱烈的戲,一場是篝火晚會,一場是足球賽,這兩場戲充滿了歡樂和美好。而失學後的鄧希賢挨餓受凍、流落街頭,從幸福的頂峯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兩廂對比,令觀衆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壓和命運的跌宕。正是這種坎坷不平、瞬息多變的命運,表現了主人公不屈不撓的性格特徵,也正是這些生動的情節緊緊抓住了觀衆的心。

爲了表現人物的情感,在細節的運用上,導演也獨具匠心。鄧母送兒子遠行時讓兒子帶走三雙布鞋,並含淚說:穿壞了這三雙鞋,兒子就回來了。劇中有幾次反覆表現布鞋的鏡頭:在賽納河的橋上露宿時,主人公拿出布鞋撫摸,表現了他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國朋友米歇爾去工地看望鄧希賢時,他腳上的布鞋已經破得露出了小腳丫,這個細節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難和艱辛。人類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現,都輕輕撥動着觀衆的心扉,也拉近了觀衆和主人公的心靈。

影片不僅塑造了鄧希賢這個感人的青春形象,還塑造了周恩來、李富春、蔡暢等一批年輕革命者的生動形象,他們當時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充滿了朝氣,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他們在苦難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們在身上表現出了可愛的不成熟,也表現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穩,同時也再現了他們理想中的浪漫,但這一切恰恰表現了人物的真實性情,而這種真性情將青春襯托得無比美麗。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的心中便被牽動着,也有所感悟,我被片中鄧小平爺爺的那種永不言棄,事事留心,爲了共產事業寧願犧牲的精神所深深吸引着。

作爲一個大學生,在偉人面前我們是多麼的渺小,我要學習鄧小平爺爺那樣做個對事有心的人,讓自己更加的成熟,做人做事更上一步。鄧小平爺爺原名叫鄧希賢,他十六歲去法蘭西留學,是當時的中國人留學法蘭西中最小的一個。當抵達法蘭西,來到法國學校時,有幸碰到了聶榮臻學長,他當即表示了對這批中國留學生的熱烈歡迎,同時在不知不覺也向他們提了兩個問題——法國的國土面積是多少?中國四川省的面積是多少?當時只有鄧小平爺爺知道,聶榮臻便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在身旁的叔叔和表哥也讚歎不已,誇他真是有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雖然只是在一些小事上留心,但它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尷尬或別人的恥笑,甚至它還可以讓你贏得大家的敬佩和讚揚。

在這個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鄧小平爺爺的一句最經典的話——我會長大的,這句話也是貫穿全片的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十六歲的鄧希賢來到了法蘭西學校留學,條件頗好,可好景不長,她和叔叔表哥最後甚至淪落爲流落街頭的流浪漢,因此也不得不出去找活幹,可是又碰上了法國的金融危機,法國人自己都難以找到工作,更何況一個未長大的成人,一個又矮又瘦的中國人呢!打鄧小平爺爺並不在乎這些,他還是去了一個搬運碼頭去找活幹,當時就碰到了“找茬”的法國人,他不僅侮辱鄧小平爺爺,甚至侮辱蔑視鄧小平的能力和他挑戰扳手腕,結果可想而知,鄧小平輸了,他當即說出一句話——我會長大的。不過這位叫米希爾的法國人在鄧小平遭遇搶劫時救了鄧小平一命並解釋了那件事,從此之後他們變成很長有好的忘年交。

其實,鄧小平說的是到法蘭西留學,但真正學習的時間也就是趕了過來的在法國學校的那段時間,其餘要麼在爲生計奔波,到處找活幹,以填飽肚子,要麼在沉浸於愛國事業中,尋找愛國前輩們——聶榮臻、周恩來、陳富春、蔡和森等等,和他們一起爲中華之崛起而奮鬥,在那一段時期,他們忍受了飢餓,忍受了漫漫長夜,忍受了飢寒交迫,但他們的心始終是火熱的。看完這部電影后,讓我想起了泰戈爾的一句話——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練,纔有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彈出時間的絕唱。的確,鄧小平他們在經歷過這樣一段艱難歲月後,終於成爲了一代偉人。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 篇三

這天,爸爸陪我一齊看了《我的法蘭西歲月》這部電影。鄧小平爺爺原名叫鄧希賢,當時他才16歲去法國留學,在那艱苦的生活環境裏,造就了他不屈的性格。

在那異國他鄉的碼頭上揹負着沉重的大包,一次次被累倒,被工頭辱罵時,鄧爺爺沒有屈服。巧遇到勤工儉學的聶榮臻、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和他的妹妹蔡暢等一大批學友,他們也是懷揣着同樣的救國夢想,鄧爺爺有幸加入了導火者。

鄧爺爺的偉大人格魅力和聰明機智,深深的打動着我,每當他被侮辱時,總是用他最堅強的話說:我會長大的。在回憶起他母親送別時送給他的三雙布鞋、叮嚀他把鞋穿爛時就該回家了,但是最終一向沒能見到他父母,回放新中國成立後,法國政府鋪着紅地毯歡迎鄧爺爺訪問,他向法國人民揮手時,我的眼睛溼潤了。

看了這部影片爸爸給我講,只要我們有夢想、沿着正確的方向走,什麼事都有可能成功。我忠心的感謝鄧爺爺!您給我們帶來了完美的明天。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國中優秀 篇四

《我的法蘭西歲月》主要記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16歲的鄧小平在法國曆時5年艱辛而輝煌的勤工儉學、尋求救國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實故事。影片並沒有下力氣去表現這段歷史的過程,而是緊緊抓住主人公成長經歷中最令人難忘的艱辛、磨礪、苦難和樂觀、堅毅、浪漫的幾個“支點”,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

導演的高明之處是他並沒有去仰視一個領袖和偉人的過去,而是以一個常人的眼光去平視一個16歲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過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從蹣跚踉蹌走向堅定沉穩的。由於導演獨到的眼光,他沒有過多地選擇鄧希賢參加革命活動的情節,而是將筆力傾注到主人公命運的跌宕起伏上。通過人物命運的變化和主人公對命運的抗爭、以至生命的覺醒,凸顯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觀衆的心。

影片開頭展現給觀衆的是上世紀20年代四川廣安的一條老街,這裏嘈雜、骯髒、破敗,完全是舊中國的一個縮影。而長江邊拉縴的縴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將人世間的苦難表現得淋漓盡致。轉而,一聲汽笛,將巍峨雄偉的大油輪和美麗的馬賽港推到了人們的眼前。這兩組濃墨重彩的鏡頭,對比鮮明,將主人公所處的生存環境強烈地展現出來,也爲他後來的人生道路作好鋪墊。這種對比給觀衆以強烈的震撼,對人物命運和性格的表現起到了有力的襯托作用。導演很注意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人物跌宕的命運。鄧希賢在法國只讀了幾個月的書就失學了。在主人公失學之前有兩場氣氛熱烈的戲,一場是篝火晚會,一場是足球賽,這兩場戲充滿了歡樂和美好。而失學後的鄧希賢挨餓受凍、流落街頭,從幸福的頂峯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兩廂對比,令觀衆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壓和命運的跌宕。正是這種坎坷不平、瞬息多變的命運,表現了主人公不屈不撓的性格特徵,也正是這些生動的情節緊緊抓住了觀衆的心。

爲了表現人物的情感,在細節的運用上,導演也獨具匠心。鄧母送兒子遠行時讓兒子帶走三雙布鞋,並含淚說:穿壞了這三雙鞋,兒子就回來了。劇中有幾次反覆表現布鞋的鏡頭:在賽納河的橋上露宿時,主人公拿出布鞋撫摸,表現了他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國朋友米歇爾去工地看望鄧希賢時,他腳上的布鞋已經破得露出了小腳丫,這個細節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難和艱辛。人類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現,都輕輕撥動着觀衆的心扉,也拉近了觀衆和主人公的心靈。

影片不僅塑造了鄧希賢這個感人的青春形象,還塑造了周恩來、李富春、蔡暢等一批年輕革命者的生動形象,他們當時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充滿了朝氣,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他們在苦難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們在身上表現出了可愛的不成熟,也表現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穩,同時也再現了他們理想中的浪漫,但這一切恰恰表現了人物的真實性情,而這種真性情將青春襯托得無比美麗。

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的心中便被 牽動着,也有所感悟,我被片中鄧小平爺爺的那種永不言棄,事事留心,爲了共 產事業寧願犧牲的精神所深深吸引着。 作爲一個大學生,在偉人面前我們是多麼的渺小,我要學習鄧小平爺爺那樣 做個對事有心的人,讓自己更加的成熟,做人做事更上一步。鄧小平爺爺原名叫 鄧希賢,他十六歲去法蘭西留學,是當時的中國人留學法蘭西中最小的一個。當 抵達法蘭西,來到法國學校時,有幸碰到了聶榮臻學長,他當即表示了對這批中 國留學生的熱烈歡迎, 同時在不知不覺也向他們提了兩個問題——法國的國土面 積是多少?中國四川省的面積是多少?當時只有鄧小平爺爺知道, 聶榮臻便露出 了滿意的笑容,在身旁的叔叔和表哥也讚歎不已,誇他真是有心,做生活中的有 心人,雖然只是在一些小事上留心,但它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尷尬或別人的恥 笑,甚至它還可以讓你贏得大家的敬佩和讚揚。 在這個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鄧小平爺爺的一句最經典的話 ——我會長大的,這句話也是貫穿全片的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十六歲的鄧希 賢來到了法蘭西學校留學,條件頗好,可好景不長,她和叔叔表哥最後甚至淪落 爲流落街頭的流浪漢, 因此也不得不出去找活幹, 可是又碰上了法國的金融危機, 法國人自己都難以找到工作,更何況一個未長大的成人,一個又矮又瘦的中國人 呢!打鄧小平爺爺並不在乎這些,他還是去了一個搬運碼頭去找活幹,當時就碰 到了“找茬”的法國人,他不僅侮辱鄧小平爺爺,甚至侮辱蔑視鄧小平的能力和 他挑戰扳手腕, 結果可想而知, 鄧小平輸了, 他當即說出一句話——我會長大的。 不過這位叫米希爾的法國人在鄧小平遭遇搶劫時救了鄧小平一命並解釋了那件 事,從此之後他們變成很長有好的忘年交。 其實,鄧小平說的是到法蘭西留學,但真正學習的時間也就是趕了過來的在 法國學校的那段時間,其餘要麼在爲生計奔波,到處找活幹,以填飽肚子,要麼 在沉浸於愛國事業中,尋找愛國前輩們——聶榮臻、周恩來、陳富春、蔡和森等 等,和他們一起爲中華之崛起而奮鬥,在那一段時期,他們忍受了飢餓,忍受了 漫漫長夜,忍受了飢寒交迫,但他們的心始終是火熱的。 看完這部電影后,讓我想起了泰戈爾的一句話——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練, 纔有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彈出時間的絕唱。的確,鄧小平他 們在經歷過這樣一段艱難歲月後,終於成爲了一代偉人。

這部電影主要描寫鄧小平爺爺去法國留學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的故事。看了這部電影后,我的感想很多,收到的教育也很大。鄧小平爺爺的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鄧小平爺爺12歲去法國留學,纔讀了五個月的書,錢就不夠用了,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堅持在法國找工作,他當搬運工,幹苦力掙錢,還被法國人欺負。後來,它又成了流浪漢,在街頭流浪……可是他還是堅持不懈。

周恩來對鄧小平說:“我們要爲中華之崛起而奮鬥。”是啊!爲中華之崛起。鄧小平爺爺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進過學堂,而是在社會大學堂裏學習各種知識,磨練自己的意志。正是在法蘭西的這段艱苦的歲月裏,讓鄧小平爺爺成長爲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使他爲今後革命事業有了紮實的基礎。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們要向鄧小平爺爺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不懈,我們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貢獻的接班人

今天,學校團委組織我們觀看了《我的法蘭西歲月》,看了後感觸頗深,有不吐不快之感,特來此佳處,一吐爲快。

一,艱苦的環境,造就了鄧小平不屈的性格。當一個16歲的孩子在異國他鄉的碼頭上揹負那沉重的大包,當一個矮小的中國人,在法國的鋼鐵廠裏被累倒,被工頭罵爲黃狗時,他沒有屈服,依舊爲了自己的救國夢,在異國他鄉艱苦的生活着,依烤土豆充飢,卻實現了自己的盜火者的夢。

二,那偉大的同志般的情誼是我深深感動,聶榮臻,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鄧小平,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依然爲了革命的夢想,而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者。當飢餓難耐的鄧小平來到蔡暢,趙世炎(夫妻 )家時,兩位革命前輩把自己僅有的兩碗麪推到了鄧小平的面前,後來小平發現了,把自己僅有的兩法郎房子了他們的壁櫥裏,流着淚離開了。這種同志之情是多麼的寶貴呀,中國革命的火種在法國得到點燃,與這種偉大的感情是分不開的 。

三,小平同志偉大的人格魅力是我深深折服,他對法國無產階級那深深的愛,對北洋賣國政府的深深的恨,對同志那無私的愛,對工作的無限忠誠。使我深深地感動。

在影片的結尾,當被法國驅逐的的鄧小平說出“總有一天法國人民會鋪着紅地毯歡迎來自中國的朋友的”,鏡頭切到小平同志訪問法國的錄像,我的眼睛溼潤了,有哪個人會想到,一個貌不驚人的小個子會成爲13億中國人心目中的勇雄,誰會想到一個沒驅逐的外國人會再一次踏上法蘭西的土地,而被最爲最尊貴的國賓。

一切不可能的事,小平都做到了,這就是偉人的風采。

作爲大學生的我們,條件要比小平在法國時好上一百倍,我們爲什麼就不能成功呢,只要我們有目標,有毅力,有追求,有信仰,也一定會成功。

六一節前夕,學校組織黨員觀看了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到現在,我的腦海裏仍盪漾着影院中經久不息的掌聲……

二十世紀初時的中國,列強入侵,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年輕的鄧小平就懷着一腔救國濟事的熱忱,告別了父母。與叔叔紀少聖、哥哥紀德銘一道歷盡艱辛越過大洋,踏上了赴法蘭西勤工儉學之旅,千里迢迢遠赴法國,立志學好本事,爲國效力。

整部影片情節感人,最令我爲之振奮的就是影片對鄧小平那種堅忍不拔的完美性格的演繹。影片不僅從一個側面讓我們瞭解了中華民族那段屈辱的歷史,更讓大家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我會長大的!”正是這樣一句充滿自信又堅定的話語,激勵着鄧小平在艱苦的歲月裏獲得成長,獲得他偉大的人生的原動力。這句話,也深深地印在了觀衆的心裏。

由於中國政府停止了對留學生的資助,迫使鄧希賢他們停止了學業,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交不起學費,求工無望,舉目無親,鄧希賢則以自己的毅力和執著,維繫着他和夥伴們生存的希望。當我看到鄧希賢揹着沉重的貨物,在碼頭上一步步艱難的行進時,心裏感觸很深。比起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這是多麼艱苦啊!再看看鄧希賢的年齡,只有16歲,正是一個應該在父母懷裏撒嬌的年齡啊!可是,他卻獨自漂泊異鄉,承受着飢餓,思親的痛苦。特別是他腳上那雙鞋子已經破爛不堪了,可他仍沒有扔,因爲那是愛他的母親含辛茹苦地爲他一針一線地縫起來的。

我們要學習鄧前輩身上堅毅的性格,我們的心需要堅強!堅毅的性格是需要慢慢磨練的,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氣餒,需要有一種堅毅的信念來支持自己。當你遇挫折而沮喪的時候,當你遇到失敗而傷心落淚的時候,當你因誘惑而跨越界限的時候,想一想你的信念,想一想那些在身邊支持你的人,想一想那些因爲具有堅忍不拔信念而獲得成功的人們。相信吧!風雨之後總能見到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向着成功的標靶不斷挺進!

就在鄧小平最困難的時候,他遇到了周恩來和趙世炎等一批正在做着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大事情的先進青年,改變了他的命運。鄧小平成爲了中國共產黨員,與其他黨員一起爲中華之崛起而奮鬥,爲祖國貢獻了自己偉大的一生。

看了這部電影,使我懂得了現在騰飛的新中國靠的就是像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如果沒有他們,沒有改革開放的實踐,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人活着,並非是爲了吃穿,爲了追求物質享受,更重要的是爲了精神文明和人生價值。作爲黨員教師,我們要珍惜今天,不辜負老一輩革命家對我們的期望,學習鄧小平的偉大人格、志向和精神,爲中華民族美好燦爛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小平陷入絕境這期間,他經常說着這樣一句話——“我會長大的!”。這是這樣一句充滿自信的話語,激勵着小平在艱苦的歲月裏獲得成長,獲得他偉大的人生的原動力。這句話,也被牢記在我們觀衆的心中,繼續鼓勵那些力爭上游、不凡平凡的靈魂。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 篇五

星期五下午,學校組織我們看了一場有教育好處的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

這部電影主要描述鄧小平爺爺去法國留學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的故事。看了這部電影后,我的感想很多,收到的教育也很大。鄧小平爺爺的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鄧小平爺爺12歲去法國留學,纔讀了五個月的書,錢就不夠用了,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堅持在法國找工作,他當搬運工,幹苦力掙錢,還被法國人欺負。之後,它又成了流浪漢,在街頭流浪……但是他還是堅持不懈。

周恩來對鄧小平說:我們要爲中華之崛起而奮鬥。是啊!爲中華之崛起。鄧小平爺爺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進過學堂,而是在社會大學堂裏學習各種知識,磨練自己的意志。正是在法蘭西的這段艱苦的歲月裏,讓鄧小平爺爺成長爲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使他爲今後革命事業有了紮實的基礎。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們要向鄧小平爺爺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不懈,我們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貢獻的接班人。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 篇六

今天,我觀看了《我的法蘭西歲月》這部電影,其中講了鄧希賢(鄧小平)爺爺年輕時在外求學的故事。電影中,有段故事令我感觸很深:在即將面臨不能繼續學習的時候,他臨危不懼,就算把自己的衣服、錢包賣了都還要學習。在沒有生活費和學費時,那時的鄧希賢爺爺,幹着苦工,邊掙錢邊學習,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的呀!

回過頭來,我又想到了,那時的鄧希賢爺爺的精神實在可敬,實在是令人學習的榜樣。在艱苦的時候,就能體現個人不同的精神品格。由鄧希賢爺爺的事蹟,我聯想到現在些人,不懂得珍惜美好的時光,不努力學習,每天只想着攀比自己的東西。如果每個人都學習鄧希賢爺爺的精神的話,那麼每個的學生都會是棒棒的!

說到這,我又想到了個片段,當時的鄧希賢爺爺,在個造鐵廠工作時受到了包工頭的欺負,鄧爺爺給他們講道理,還受到了斥責,訓斥。就在這時,鄧爺爺忽然明白,個沒有威信,不強大的國家的人在別人面前是沒有發言權的。這又激勵鄧爺爺發奮學習,因爲他知道,只要有文化知識才能壓倒別人!

在這裏,我看到了當時中國的落後,無法強大起來,當時的政府又都是賣國的政府,中國在外人眼裏只是只無用的小螞蟻。想到這,我已憤憤不平地想發言了,如果要讓中國強大起來的話,必須讓新代的孩子學習鄧希賢爺爺的道德思想,努力奮鬥,讓中國強大起來。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 篇七

今日,學校團委組織我們觀看了《我的法蘭西歲月》,看了後感觸頗深,有不吐不快之感,特來此佳處,一吐爲快。

一,艱苦的環境,造就了鄧小平不屈的性格。當一個16歲的孩子在異國他鄉的碼頭上揹負那沉重的大包,當一個矮小的中國人,在法國的鋼鐵廠裏被累倒,被工頭罵爲黃狗時,他沒有屈服,依舊爲了自我的救國夢,在異國他鄉艱苦的生活着,依烤土豆充飢,卻實現了自我的盜火者的夢。

二,那偉大的同志般的情誼是我深深感動,聶榮臻,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鄧小平,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依然爲了革命的夢想,而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者。當飢餓難耐的鄧小平來到蔡暢,趙世炎(夫妻)家時,兩位革命前輩把自我僅有的兩碗麪推到了鄧小平的面前,之後小平發現了,把自我僅有的兩法郎房子了他們的壁櫥裏,流着淚離開了。這種同志之情是多麼的寶貴呀,中國革命的火種在法國得到點燃,與這種偉大的感情是分不開的。

三,小平同志偉大的人格魅力是我深深折服,他對法國無產階級那深深的愛,對北洋賣國政府的深深的恨,對同志那無私的愛,對工作的無限忠誠。使我深深地感動。

在影片的結尾,當被法國驅逐的的鄧小平說出“總有一天法國人民會鋪着紅地毯歡迎來自中國的朋友的”,鏡頭切到小平同志訪問法國的錄像,我的眼睛溼潤了,有哪個人會想到,一個貌不驚人的小個子會成爲13億中國人心目中的勇雄,誰會想到一個沒驅逐的外國人會再一次踏上法蘭西的土地,而被最爲最尊貴的國賓。

一切不可能的事,小平都做到了,這就是偉人的風采。

作爲大學生的我們,條件要比小平在法國時好上一百倍,我們爲什麼就不能成功呢,只要我們有目標,有毅力,有追求,有信仰,也必須會成功。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國中優秀 篇八

《我的法蘭西歲月》主要記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16歲的鄧小平在法國曆時5年艱辛而輝煌的勤工儉學、尋求救國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實故事。影片並沒有下力氣去表現這段歷史的過程,而是緊緊抓住主人公成長經歷中最令人難忘的艱辛、磨礪、苦難和樂觀、堅毅、浪漫的幾個“支點”,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

導演的高明之處是他並沒有去仰視一個領袖和偉人的過去,而是以一個常人的眼光去平視一個16歲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過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從蹣跚踉蹌走向堅定沉穩的。由於導演獨到的眼光,他沒有過多地選擇鄧希賢參加革命活動的情節,而是將筆力傾注到主人公命運的跌宕起伏上。通過人物命運的變化和主人公對命運的抗爭、以至生命的覺醒,凸顯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觀衆的心。[本文出自公文易愛心文祕網-]

影片開頭展現給觀衆的是上世紀20年代四川廣安的一條老街,這裏嘈雜、骯髒、破敗,完全是舊中國的一個縮影。而長江邊拉縴的縴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將人世間的苦難表現得淋漓盡致。轉而,一聲汽笛,將巍峨雄偉的大油輪和美麗的馬賽港推到了人們的眼前。這兩組濃墨重彩的鏡頭,對比鮮明,將主人公所處的生存環境強烈地展現出來,也爲他後來的人生道路作好鋪墊。這種對比給觀衆以強烈的震撼,對人物命運和性格的表現起到了有力的襯托作用。導演很注意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人物跌宕的命運。鄧希賢在法國只讀了幾個月的書就失學了。在主人公失學之前有兩場氣氛熱烈的戲,一場是篝火晚會,一場是足球賽,這兩場戲充滿了歡樂和美好。而失學後的鄧希賢挨餓受凍、流落街頭,從幸福的頂峯一下子苦難的深淵。兩廂對比,令觀衆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壓和命運的跌宕。正是這種坎坷不平、瞬息多變的命運,表現了主人公不屈不撓的性格特徵,也正是這些生動的情節緊緊抓住了觀衆的心。

爲了表現人物的情感,在細節的運用上,導演也獨具匠心。鄧母送兒子遠行時讓兒子帶走三雙布鞋,並含淚說:穿壞了這三雙鞋,兒子就回來了。劇中有幾次反覆表現布鞋的鏡頭:在賽納河的橋上露宿時,主人公拿出布鞋撫摸,表現了他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國朋友米歇爾去工地看望鄧希賢時,他腳上的布鞋已經破得露出了小腳丫,這個細節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難和艱辛。人類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現,都輕輕撥動着觀衆的心扉,也拉近了觀衆和主人公的心靈。

影片不僅塑造了鄧希賢這個感人的青春形象,還塑造了周恩來、李富春、蔡暢等一批年輕革命者的生動形象,他們當時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充滿了朝氣,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他們在苦難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們在身上表現出了可愛的不成熟,也表現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穩,同時也再現了他們理想中的浪漫,但這一切恰恰表現了人物的真實性情,而這種真性情將青春襯托得無比美麗。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 篇九

法蘭西,浪漫之都。一切都似一幅油畫般靜謐而又美好,又作爲工業革命的先聲,自由浪漫之思想彌散,無數人爲之嚮往。對比20世紀初的中國,軍閥混戰,思潮混亂,內憂外患,富可以左右國家權勢,窮則只能變賣兒女,金錢,權勢可以壓倒一切。在這大廈將傾之時,涌現出爲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的愛國拳拳之心,更對法國充滿嚮往,希望學成凱旋救國。四川廣安,年僅16歲的鄧希賢,因爲成績優秀,父母也想盡方法全力支持,最終以最小的年齡錄取成爲留法學生的一員。鄧希賢一行興奮而又激動,聚在一起,幺叔鄧紹聖說“學成歸國,然後造火車、輪船、大炮,讓家鄉也能有上海的車”,除了鄧希賢外,他們的留學目標十分單純,起先並無周恩來蔡和森等人的馬克思主義和更高的信仰。可是,他們最後死的死遣送的遣送,這道路並不像目標一樣單純。

他們到了巴黎,高聳入雲的埃菲爾鐵塔,流光溢彩的街道,美麗的塞納河,金碧輝煌的宮殿,殊不知這些和其浪漫自由的思想都和苦難的現實成爲了生生的對比。時至法國處於經濟蕭條時期,本來在中國就難以維繫生活的留學生在這裏就更加艱苦了。何況中國人頭頂仍然壓着喪權辱國的條約;留學生們的維持費被華法學社高層中飽私囊;留學生們收到法國人的歧視,做工艱辛,求學無門;外交官員口口聲聲的“弱國無外交”,尸位素餐又勾結外邦;華工的待遇連一批牲口都不如……

國家四分五裂,生靈塗炭;民族一蹶不振,怯懦軟弱;人民羣龍無首,水深火熱,怎麼辦?

那就親手打碎,然後重建。

也只有這樣一羣人,敢於打破,敢於重建。

鄧希賢遇到了陳延年與陳喬年,趙世炎與周恩來……那一個個現在在我們心中無比崇高的名字。鄧希賢與他們一同成爲周恩來口中的“盜火者”,他們那時的力量並不夠強大,這微弱的火苗隨時都會被黑暗吞噬,他們並不畏懼,也毫無退卻後縮之意。正如魯迅先生的眼中的死火,必須在凍滅和燒完做出選擇,這樣一羣人毫不猶豫斬釘截鐵地選擇燒完,燃燒也許結果和凍滅一樣,可是那充盈的光與熱永不消散或許點燃其他人的心,他們毫不退縮,他們堅決反抗,這個時代和所有時代一樣,所有沉默都是順從,只有敢於高歌反抗纔是唯一驅散黑暗的方法。他們激昂江山,指點文字,縱橫捭闔,伶牙俐齒,無一信手拈來,他們辦《赤光》,希望赤光籠罩整個神州大地;他們反抗不平等的借款條約,團結同學,而非青年黨勾結外邦只爲自己回國能成爲領袖,他們在乎的並非自己而是全中國人民的利益。

這一羣人,是爲自己信仰而活的人,相比當今被稱爲無信仰的時代,他們因爲信仰,所以不曾懷疑,不曾退縮,不曾恐慌,不曾畏懼。那批昔日的青年早已在血和光中爲我們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他們壯志凌雲志趣相同,一來二去便是最堅硬如鐵的兄弟情;還有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暢自由旖旎的愛情,他們一起爲黨而奮鬥,向着前方勇往直前,這一切都是因爲那指引前行的信仰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