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雨果》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63W

《雨果》觀後感【精品多篇】

《雨果》觀後感 篇一

看到《雨果的冒險》這個標題,還以爲是講作家雨果的故事,總感覺沒什麼吸引力,所以一直存着沒看。直到今天,不知是什麼力量的指使,我打開並看完了這部電影。

有很多東西,不瞭解的時候,憑藉第一印象會覺得乏味,由於惰性,讓人不願打開它,不願去動腦筋瞭解它。

但是隻要稍微咬咬牙,邁出第一步,看上第一眼,只要它有內在美,那麼後果會是一發不可收,直到被感動得流下淚水,直到收穫完滿的結局。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法國,主人公雨果是個12歲的小男孩,不是我們說的《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他的冒險也不是什麼穿越時空、遇到怪獸,而是擺脫孤獨,找到自己的夢想和依靠。令人意外的是,一個損壞的機器人把他和一個賣玩具的老人關聯了起來,而這個老人正是曾經靠電影締造夢想的喬治·梅里埃,男孩的命運從此改變。

電影塑造的場景是上世紀30年代的法國巴黎,熙熙攘攘的車站裏,來往不絕的人羣裏有一些固定的面孔——沉穩的玩具店主(梅里埃)、漂亮的賣花姑娘、牽着小狗的麪包房老太太、裝模作樣的警察、還有演奏者優美交響樂器的藝人們,這些人雖然都是平民,每日勞碌,但個個都穿衣整潔舉止優雅,絲毫看不出他們有什麼煩惱。

電影開頭部分詳細演繹了雨果維護大鐘的全過程,大齒輪發出的金屬聲帶我漸入佳境,特別是藉着雨果的眼睛,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巴黎。雨果帶伊莎貝拉站在那裏說了這樣一段話:我把這個世界想象成一個大機器,機器不需要多餘的零件,但也不能少了哪個零件,所以,我存在在這個世界裏,就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在發揮着作用。

伊莎貝拉喜歡讀書,她帶雨果去車站的圖書館,並把雨果介紹給有着深邃目光的老管理員。圖書館給我另一種震撼,那些帶着歐式封面的書籍,透出一種文化的韻味和厚重感,讓我忍不住也想讀書了。伊莎貝拉提到了諸如《悲慘世界》《呼嘯山莊》等書籍,還有詩歌,還有凡爾納的幻想小說,最終兩個人的思想都進入了科幻的世界,那正是梅里埃電影裏演繹出的奇思妙想,震撼人心的、魔術般的神奇夢幻世界。

看完《雨果的冒險》,我突然覺得自己看的書太少,看的電影也太少,畫面驚險刺激的好萊塢電影只能滿足一時的獵奇心理,而一些真正好的電影作品,不僅有着優秀的演員,背後還會有一個有深度的作家,再加上一個懂得美學的導演。

二十多歲的我,會經常感到活着沒有意思,時常缺乏動力,害怕工作,想逃避現實。但我知道生活不應該這樣,活着一定是有其原因的。

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就像覺得《雨果的冒險》沒有意思一樣,是因爲沒有用心去看,沒有去深刻挖掘其含義。當我願意去發現生活背後的神奇神祕之處的時候,我想我應該不會覺得人生很乏味了吧。

我的冒險,纔剛剛開始。

《雨果》觀後感 篇二

金色閃耀的齒輪和發條,從熠熠生輝的凱旋門、埃菲爾,到漫天大雪中緩緩進站的蒸汽火車,華麗麗的長鏡頭探索出小雨果那雙美麗的湛藍色瞳仁和略顯呆滯的臉龐。蒸汽、管道、齒輪、發條,小主角穿梭於零件迷宮之間,一邊維護車站大大小小的機械鐘錶,一邊修復着一具會寫字畫畫的神奇機器人,他相信它連接着過去,會給他帶來死去父親的訊息。甚至包括滑稽的車站警察左腿上的輔助金屬,機械的魅力引人入勝,直到雨果彷彿賜予新生一般修復了機械老鼠,這一切達到最高。

巴黎、雨果,多麼美妙的名字,再加上搶走了雨果祕密筆記本的怪老頭,略顯做作的冒險少女,一對中年人的寵物情緣,車站警察和憂鬱的賣花姑娘的糾結情愫。一切伏筆盡皆到位,只待主角揭開謎底。與此同時,一長串令人心跳的電影名單躍入腦海——剪刀手愛德華、人工智能、查理的巧克力工廠、變人……

於是,故事大致應該是這樣的:在害死父親的勢力以及邪惡老頭的阻撓下,雨果在小夥伴的幫助下奪回了自己的筆記本,並且一起修復了神奇的機器人,最終了解了父親死去的前因後果打敗了惡勢力,結束了困苦的生活並且給自己的生命帶來了新的驚喜……順帶還可以思考一下:機器與人的矛盾關係(人類既享受機器帶來的便利,又恐懼被機器異化)、時間/鐘錶在生活中的意義(作爲現代零件式生活的象徵,控制工作和餘暇時間,也涉及社會階層構成)等等。

然而,沒有擺弄機械零件的怪老頭,沒有害死父親的惡勢力,沒有神奇夢幻的機械世界冒險,沒有智慧超羣的機器人夥伴,沒有。在最初充滿神奇色彩的工業魔術謎面下,這個謎底有些令人失望。這竟是一部致敬電影魔術師喬治·梅里耶的半紀錄片?賣玩具的怪老頭就是不得意的導演,雨果父親完全是個意外,那臺機器畫出的也只是梅里耶的一部電影畫面而已。奇幻電影最初的製作過程確實也十分有趣,但和本片前半部分堪稱數字電影畫面典範的華麗鏡頭放在一起,就難免顯得平淡,多少有些頭重腳輕的毛病。當然也可以理解爲以奇幻手段向奇幻導演致敬,但若非忠實的電影史迷恐怕難以認同這一層意思和情感。而且,此片前後風格轉變實在令人不適,觀影至此也覺缺乏一個震撼人心的高潮情節。可以看出,爲了滿足觀衆對於工業魔術的好奇,導演特意在四分之三處安排了小雨果奇幻的夢境,使得漸趨平淡的敘事有個高潮,順便在後面用車站警察的及時挽救抹平了這份突兀。確實巧妙,但也同時欲蓋彌彰了。

如果這樣一部電影 也可以獲得奧斯卡11項提名,那就只有一個可能——喬治·梅里耶是真實存在的,且此片包含很多史實。

《雨果》觀後感 篇三

從20xx年開始,似乎全球電影人集體患上了懷舊流感,《藝術家》,《雨果》,《我和瑪麗蓮的一週》,《午夜巴黎》,《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戰馬》,一部接一部唱着過去的頌歌。而僅在一年前,20xx年,《阿凡達》《盜夢空間》《飛屋環遊記》這樣的優秀電影還在描繪着電影未來的樣子。卡梅隆的3D技術應該給全球電影產業帶來的是震撼和鼓舞,但是爲什麼20xx年奧斯卡的選票全給了向電影的過去致敬的影片。過去有多美?我們真的想回到過去嗎?今天的觀衆有多少人能忍受90分鐘黑白默片?如果並不是真的想回到過去,這份懷舊又如何解釋?

儘管教會宣判科學爲異端的歷史已經過去,但人類面對新科技總是持有孱弱的懷疑。當數碼技術剛剛興起的時候,我們還聽到斯科塞斯堅持聲稱自己對傳統技術的熱愛,而現在他用最高超的3D技術拍攝了《雨果》,但片子的主旨仍是思戀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電影已經無可逆轉的向前走去,電影製造者們卻站在技術的頂峯頻頻向過去回望。然而記憶裏再現的昔日並非那麼客觀,而是他在此時此地對那時那人的重建。一個不斷念舊的人只能表明他的現時生活出了問題。

小雨果住在被金色的機器環繞的世界裏,他在自己的祕密塔樓裏俯瞰如夢似幻的巴黎,從晨曦到傍晚。小雨果的世界冰冷孤獨,但他盤踞在巴黎最高處彷彿時間的主人。如果你是時間的主人,你會做什麼?你是否也無法抵擋將時鐘指針向舊日裏撥去的強烈誘惑。只有那裏有我們熟悉的人和物,只有在那裏我們才能看見清楚的自己。未來因爲具有各種可能性而吸引人們,而過去總是因爲那股熟悉而溫慰着我們。

電影的第二部分,斯科塞斯飽含熱情的重現了梅里愛當年拍攝電影的場景,這也是爲人詬病的部分,因爲與前半部分的敘事主線完全脫節。導演執意爲真正的電影迷拍攝一部電影起源的歷史紀錄片。這部分插敘進來的歷史是如此的長,而且完全不在大部分觀衆的期待當中。斯科塞斯用這部影片爲觀衆上了一堂電影課,我們看到電影如何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從2D到3D。劇中的小雨果是斯科塞斯,梅里愛也是斯科塞斯,主人公和電影一起成長。這部電影是69歲的斯科塞斯送給自己的禮物,他喜悅的把它拿出來與觀衆們一起分享。

斯科塞斯將梅里愛創始的特效技術與今天的3D技術對接在一起,爲觀衆梳理出電影技術的發展脈絡。梅里愛那些曾經使觀衆歎爲觀止的電影是怎樣的遺產?他的電影與今天的電影有哪些不同?今天的觀衆們還能向從前那樣癡迷的盯着銀幕嗎?新技術許諾給電影更美好的未來了嗎?今天的人們爲什麼還願意去電影院觀影?我們想在電影裏看到什麼?電影仍然是爲我們造夢的機器嗎?

《雨果》有點象是一部提醒我們去注意豐富的電影遺產和技術變革帶來的結果的科教片。當然,它飽含深情,一點也不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