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走進科學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92W

走進科學觀後感【精品多篇】

走近科學觀後感700字 篇一

誰鑿高山石?凌虛構梵宮,蜃樓疑海上,鳥道設雲中。

今日,我看了一集《走近科學》欄目,節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的一些建築奇蹟。最讓我感到震撼和驚奇的是恆山上的懸空寺。讓我作爲一名中國人而驕傲。

在中國衆多的寺廟中,山西恆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廟宇。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其進行過修繕。懸空寺距地面約50米,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能夠概括爲“奇、懸、巧”三個字。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爲:“應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鑿石爲基,就巖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懸空寺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樑,寺的一部分建築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樑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岩石作爲它的基礎。遊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樑,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遊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得住這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現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樑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嘆和敬佩了。唐開元二十三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爲“天下巨觀”。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寫道:“中國的懸空寺把力學、美學和宗教融合爲一體,做到盡善盡美,這樣奇特的藝術,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經過這

次參觀遊覽,才真正看到這個古老民族的燦爛文化藝術和禮貌歷史。懸空寺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意大利威尼斯考古專家尼諾先生認爲:懸空寺及它象徵的一切,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傑出體現。

“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和一般寺廟相比,懸空寺規模很小,但它建在連猴子也上不去的萬丈懸崖上,又安然無恙地保存了一千多年,真是人間奇蹟!

走進科學觀後感 篇二

科學來自生活,科學來自大自然。我們身邊流動着科學,科學也改變着一切,只是我們不曾注意過。

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此刻我們的手機,它的功能已經不是單純的通話工具,而是能夠集中電腦、電話、照相機、MP3等功能於一體,我們旅行時,不用背上重重的行李,至一個輕便的手機就能實現所有的功能,科學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

在媽媽的引導下,我也漸漸喜歡上了收看《走進科學》,《走進科學》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大型科普欄目。每期節目由一個或幾個故事構成,透過主持人在演播室的講解與演示,把整個節目串聯成一個激發好奇、啓迪智慧的科普主題紀錄片。節目中主持人和很多專家利用科學爲我們解釋了很多奇怪的現象,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鬼怪神仙、沒有什麼靈異事件

其中有一期,講述了一個能夠發電的屋頂。這個能發電的屋頂實際上是使用了能夠發電的光伏瓦,也就是我們都明白的太陽能電池板,有了這種瓦,增加了我們對電能的節省,提高了對太陽能的利用。有了這個種瓦,不但能夠保證屋裏的美觀,還能夠實現太陽能發電的功能,遙遠的山區不用長距離鋪設電線也能夠用電了。

透過節目介紹,我發現這種瓦的發明過程也經歷了很多困難,發明過程中用到了很多科學原理和工藝、配方的調整,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沒有什麼捷徑,只有一步步的踏踏實實才能夠成功。

科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能夠改變一大羣人的生活,甚至能夠改變我們的地球,讓它更美麗,讓我們更快樂、更幸福。

走近科學觀後感300字 篇三

今天,觀看了《走進科學》中的《弓魚不死之謎》和《離奇的老龍洞》。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弓魚不死之謎》這期開始我還以爲弓魚是種魚,心想不過是種魚,怎麼會不死。原來弓魚是建甌人捆綁捕撈上來的魚的種方法。用這種方法綁的魚可以離水天不死。我就很奇怪這是怎麼回事。但很快專家所做的實驗揭開了我的疑惑。專家做了四組實驗分別是:正弓組,反弓組,固定組,自由組。通過對比得出:當地氣候溼潤,魚弓起來時,嘴和鰓都張開,增大了呼吸效率,可以離水天不死。

通過這次觀看我瞭解到我國地方習俗看似無理神奇,但只要掌握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就會發現其中的道理。只要我們勇於探索,勤於探索就會迷上探索地方習俗,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但我們也要拋棄其中的封建迷信。

以科學爲依據進行探索。

走進科學觀後感 篇四

《走近科學》這檔欄目一向是我最鍾愛的,因爲節目裏蘊含着許多科學道理,節目也是豐富多彩。它不是單純的講科學知識,而是經過一個個不可思議的故事,由此引出科學道理,讓我們能更好地吸收知識。並且節目主持人也異常能活躍氣氛,能夠很好地調動觀衆的情緒。

每到時間,我就會立刻打開電視機,撥到“CCTV10”收看《走近科學》。其中有一件事我異常疑惑,事情是這樣的:那天,我正收看《走近科學》,這期節目講述一個博物館的怪異事件。在館裏,有幾個人看守着。忽然有一天,其中有人在值班時聽到有人上下樓的聲音,這使他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接連幾天,館裏的人都在晚上聽見了這種怪異的聲音。強烈的恐懼使他們聯想到了在博物館內的一具男屍!這時,正當主持人要揭曉答案時,“啪”的一聲停電了,我沒看到結局。

前不久,還播放了這樣一期節目:過去,天府之國總是與天時地利、富足等詞彙聯繫在一齊,太多人在那裏找到了幸福的滋味,太多人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賜中對這片土地有了深情的依戀。然而,5·12地震襲來的時候,人們被自然震撼,被人情震慟,被太多的情景感動,這樣的經歷讓人們永生難忘。與此同時,許多人開始疑慮,兩千多年來避開了水旱、戰爭的天府之國,也會跟“地震”聯繫在一齊,成都安全嗎,成都還適宜人居嗎

爲了找到答案,記者走訪了成都理工大學、成都地震局等科研單位,經過解剖成都平原的地質結構,對它的過去和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經過這期節目的收看,我第一次接觸了“板塊”“地震帶”等名詞,瞭解了一些有關地震的知識。……

《走近科學》這檔欄目讓我領略到了科學的魅力,激發了我學科學的興趣,它是我終生的良師益友。

走近科學觀後感500字 篇五

爲了響應學校號召,今日在網上觀看了走進科學這一節目,讓我收穫頗多。那期講的是火海求生,看完後我總結了火災逃生的幾個祕訣:

第一決:逃生預演,臨危不亂。

每個人對自我工作、學習或居住所在的建築物的結構及逃生路徑要做到了然於胸,必要時可集中組織應急逃生預演,使大家熟悉建築物內的消防設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這樣,火災發生時,就不會覺得走投無路了。

重慶這個小區的人們就是事前預演,才事半功倍。

第二決:熟悉環境,暗記出口。

當你處在陌生的環境時,如入住酒店、商場購物、進入娛樂場時,爲了自身安全,務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樓梯方位等,以便關鍵時候儘快逃離現場。

請記住:在安全無事時,必須要居安思危,給自我預留一條通路。

第三決:通道出口,暢通無阻。

樓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災發生時最重要的逃生之路,應保證暢通無阻,切不可堆放雜物或設閘上鎖,以便緊急時能安全迅速地經過。

請記住:自斷後路,必死無疑。

第四決:撲滅小火,惠及他人。

當發生火災時,如果發現火勢並不大,且尚未對人造成很大威脅時,當週圍有足夠的消防器村,如滅火器、消防栓等,應奮力將小火控制、撲滅;千萬不要驚慌失措地亂叫亂竄,置小火於不顧而釀成大災。

請記住:爭分奪妙撲滅“初期火災”。

第五決:鎮靜辨向,迅速撤離。

走近科學觀後感 篇六

週一下午看了《走近科學》節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的一些建築奇觀。最讓我震驚和驚訝的是恆山的'懸空寺。

在中國衆多的寺廟中,山西衡山的懸空寺是一座奇妙的建築。大多數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名副其實,建在懸崖上,懸在空中。位於山西渾源的航空寺,是中國唯一一座集佛、道、儒於一體的獨特寺廟。杭空寺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晚期,古往今來一直在修復。懸空寺距地面約50米,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爲“奇、懸、巧”。前人介紹的懸空寺,概括爲:“面向衡山,依託翠屏;上傳危巖,面對深谷;

鑿石頭爲基礎,用石頭蓋房子;結構令人驚歎,形狀奇特。"

懸空寺就是在懸崖上鑿洞,插木樑。寺廟的一些建築是建在這些木樑上的,而另一部分是用凸出的岩石作爲基礎。遊客在遠處看不到這些木樑,但他們看到許多細木斜靠在寺廟的底部。參觀者會想:這些搖搖欲墜的木柱能支撐這樣一座寺廟嗎?人們仔細觀察後發現,除了木柱之外,還有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樑,不得不由衷感嘆和讚歎古代工匠的智慧。唐開元二十三年,逛完懸空寺,李白在崖上寫下“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航孔廟爲“大世界觀”。

一位英國建築師寫道:“中國的懸空寺集力學、美學、宗教於一體,力求完美。這樣奇特的藝術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通過這次訪問,才能真正看到這個古老民族燦爛的文化藝術和文明史。杭空寺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人民的驕傲。意大利威尼斯考古專家尼諾認爲,懸空寺及其象徵的一切,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成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傑出體現。僅僅爲了這座奇特的寺廟,就值得去中國看看。

幾千年後,懸空寺在世界面前仍然幾乎完好無損,向我們和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和智慧。我覺得除了感慨之外,多多少少還是要思考一下。想想爲什麼1400多年前修建的寺廟還能經受得住風雨,烈日,甚至山體滑坡,而今天的很多建築卻如此脆弱,經不起考驗。並不是說現在的技術比不上魏國。我想,也許是因爲面對今天的喧囂,我們太在意身後的事,而忽略了眼前的責任。也許我們在學習古代的建築方法,以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和偉大的文化爲榮,也應該繼承他們樸素、純潔、認真、踏實的心態。

航空寺集自然美與人工美於一身,集美學、力學、宗教於一體,不愧爲東方瑰寶的美稱。明朝詩人王佔初如果去參觀航孔廟,他會發一句感慨萬千的詩:“誰鑿高山岩石?凌虛構梵宮,海市蜃樓疑海,鳥徑設雲中。”

走近科學觀後感200字 篇七

神州五號飛上了藍藍的天空 看了這篇故事後,現在,我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環境中, 錢爺爺回國後,1955年,我看了《錢學森走進科學》這一個感人肺腑的視頻,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錢爺爺衝破重重阻力,但他的心依然向着中國, ,爲建設好祖國的明天而努力奮鬥,新中國成立之時,我被錢爺爺那股熱愛祖國,在他的組織指導下, 今天,刻苦鑽研的精神深深感動了,錢爺爺就已經是美國大學的實驗中心主任,不怕困難,在我國政府和一些美國科學家的幫助下,。

美國政府千方百計阻撓錢爺爺回國,雖然他有一個世界一流的實驗室,把握今天,我國的第一枚州際導彈發射成功。

就更應該努力學習。

走進科學觀後感 篇八

昨晚看了《走近科學》感觸挺大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天,一個農民在趕牛時,用鞭子抽了下牛;就在這時,他的頭腦突然很痛,原先他腦傷了;當他到醫院檢查出有個異物,當醫生把異物取出來時,發現異物是一截鋼絲;警-察檢查了現場後發現他是因爲鞭子有一段是用鐵做的,抽打時,地上正好有石頭;鐵的碰到石頭斷了一截,那一截有反彈回去衝進了大腦所以這樣了;可是,他很幸運,沒有後遺症。

這件事,都是因爲操作時不細心而引起的,它們給了我深刻的教訓。我覺得,只要做事細心、認真,它們完全是能夠避免的。於是我決定,以後做任何事,即便是一件小事,我都要細心認真得完成它們。

《走近科學》是我十分喜歡的一檔電視節目,所以,我自然看過許多。然而,不曾有一次,我像這次一樣的認真;也是長久以來唯獨一次,得到了如此豐厚的收穫。

本期節目講述的是古時的作戰兵器----三弓牀弩。顧名思義,三弓牀弩由三張弓組成,其中第三張弓方向與其它兩張弓相反,目的是爲了加大弦的行程,以增大箭鏃的射程,而上弦則是由絞盤旋轉拉動掛鉤來實現的,這些無不體現了古人的智慧。然而,這件冷兵器時代的攻城利器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已經很長時間了。本期節目中介紹的“能人”又讓我們領教了三弓牀弩的風采。

“能人”名叫吳景剛,是一個着名的木雕工藝師。他以往成功復原出了諸葛連奴等很多古代兵器。但對牀弩測試歷程,卻是一波三折。

牀弩第一次發射,僅有29米遠,實在令人大失所望。隨後的幾次測試,箭鏃都是無力般的矮矮的飛出幾十米一頭栽下來。難道三弓牀弩只是一個傳說?吳景剛不相信,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兩弓之間的弦卡在了滑輪上。可是即使糾正了失誤,牀駑也不肯認真“工作”。吳景剛仔細推敲,認定是弓的張力不夠,於是重新設計、疊加了三層竹片,又對弩箭進行了改良。功夫不負有心人,牀弩射程接近200米,不禁令我拍手稱好。

吳景剛的精神怎能不令人讚歎。幾次的失敗,都不能使他消沉,他用一次一次的嘗試和實踐證明了古人的智慧,也證明了自我。難道我們不應當有所啓發嗎?

世界上每個人都犯過錯誤,我們不能因爲害怕失誤而放棄實踐的機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也是我們中學生所缺乏的。鄧小平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應當努力提高實踐本事,增強創新意識,更要進取的學習科學文化只是,爲自我插上夢想的翅膀,真正去“走近科學”,去證明自我。

走進科學觀後感 篇九

看走近科學——龍遊石窟有感

在一九九二年的時候,龍遊縣石巖背村的四個農民,用四臺水泵去抽水抓魚。經過十七個晝夜,他們把水抽乾了,但一條魚也沒發現,而讓他們吃驚的是,這水下是一座地下宮殿。這四個農民又把村裏其它幾個水潭都抽完了,發現這全都是美麗的地下宮殿。幾名專家得知後,紛紛來到龍遊石窟。經過專家的百般思考,斷定這近五十座地下宮殿是越國準備伐吳的祕密基地。

看完後,我不禁在心裏讚歎:古人那時沒有我們的先進工具,可他們用自我的智慧建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們的萬里長城,此刻說的龍遊石窟和還沒有發現的親王地下宮殿……這些古代建築,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凝結的。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勞,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讓後人可祖國曆史的辦法,沒有遊人的歡樂,更沒有這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他們是爲國家繁榮蒼勝做出貢獻的無名英雄!想到那裏,我內心感到一陣愧疚。在我們去遊覽古代名勝的時候,嫌地方太髒,就說那地方不好。雖說髒,但它也是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我們不應當嫌棄它。從經以後,我們不應當嫌棄古代名勝,應當珍惜它、愛惜它。

期望在以後的考古學裏,有一個新的突破,把一些大家還沒發現古代建築發現,還能夠多瞭解古代情景。

走進科學觀後感 篇十

今日,我看了一集《走近科學》欄目,節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的一些建築奇蹟。最讓我感到震撼和驚奇的是恆山上的懸空寺。讓我作爲一名中國人而驕傲。

在中國衆多的寺廟中,x恆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懸空寺位於x省渾源縣,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廟宇。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其進行過修繕。懸空寺距地面約50米,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能夠概括爲“奇、懸、巧”三個字。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爲:“應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鑿石爲基,就巖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懸空寺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樑,寺的一部分建築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樑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岩石作爲它的基礎。遊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樑,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遊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得住這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現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樑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嘆和敬佩了。唐開元二十三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爲“天下巨觀”。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寫道:“中國的懸空寺把力學、美學和宗教融合爲一體,做到盡善盡美,這樣奇特的藝術,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經過這

次參觀遊覽,才真正看到這個古老民族的燦爛文化藝術和禮貌歷史。懸空寺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意大利威尼斯考古專家尼諾先生認爲:懸空寺及它象徵的一切,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傑出體現。

“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和一般寺廟相比,懸空寺規模很小,但它建在連猴子也上不去的萬丈懸崖上,又安然無恙地保存了一千多年,真是人間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