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天那邊》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7.22K

《天那邊》觀後感多篇

《天那邊》觀後感1

本影片的開頭以蒙太奇的藝術手法,由江可可和許曉萌兩人各自與同學朋友打電話的畫面相互交織組成,兩線相互平行,相互烘托、相互補充,爲影片的起因做出瞭解釋;同時兩人對於農村的定義(江認爲農村就是玩的少了點,牲口多了點;許則說,農村“有豬、有羊、有牛,有淳樸的農民”)形成了對比,爲將來事情的發展做鋪墊。此..

類手法在影片過程中也有出現,如“許曉萌和江可可第一次聽課發現羅老師教學極不規範”這一鏡頭組,導演將羅老師與許曉萌他們的談話與羅老師的教學這兩個鏡頭分成更多的鏡頭,再將之以蒙太奇的形式平行組接,達到相互補充說明的作用。

以上是根據個別情節的鏡頭組分類。

其實,整部影片就是一個蒙太奇的產物。在故事的敘述上,蒙太奇的形式是連續的。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按事物發展的時間順序連接鏡頭組,沒有跳躍。在人物的塑造上,許曉萌和江可可是一組對比,一個熱情投身於教育工作,一個張口閉口爲了愛情而無心教育。情節上,羅老師的教學方法和許羅兩人的教學方法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幾組對比相互襯托、相互比較、相互強化。讓人們對許曉萌、江可可以及羅老師的印象。

除此之外,本片還運用了許多的鏡頭組接技巧和轉場—— 鏡頭組接技巧:

1、技巧組接(U淡變)——如02:30左右時,許曉萌和江可可從

車站到鄉村小道的兩組鏡頭的畫面的組接就是運用這種U淡

變,畫面一消失後,是一組黑色過渡鏡頭,接下來纔是鏡頭二。

2、無技巧組接——如歡迎新老師的混亂場面之後(大家追着豬、

牛、雞跑),羅老師介紹許老師的宿舍狀況這兩組鏡頭的組接就屬無技巧組接。

以上的兩種組接技巧相互穿插。U淡變主要運用於兩個情節間隔存在有一定的時間的鏡頭組,相反,無技巧組接則顯得鏡頭與鏡頭之間節奏緊湊,也就是說,無技巧組接讓劇情顯得更爲緊湊。

鏡頭組接的轉場:

1、利用出入畫面組接——影片中的關於人物從屋裏走出來的畫面

都是運用此類組接方式。顯得畫面流暢,不冗長。

2、利用物體組接——如“江可可的電腦因爲電壓不穩被燒壞需被

修理”的鏡頭與“修電腦”的鏡頭組之間的組接就運用到電腦這一物體組接;還有一組很經典的鏡頭就是羅老師從辦公室的椅子上站起來的特寫轉爲中景至全景的鏡頭組的組接便是運用到“羅老師”這個景物。整體過渡自然,畫面流暢。

3、利用因果關係組接——如33分左右,羅老師望見許曉萌在上舞

蹈課的這組鏡頭就利用到這類的組接,不過此類組接感覺運用不多,只是在兩個被攝對象相距較遠時,又有符合要求的因果關係時纔會用到。有時會被長鏡頭所代替。貌似就是這樣的,因爲很多我覺得該是利用因果關係組接的時候,它都直接將鏡頭移到另外一邊。

4、利用空鏡頭組接——如老羅大喊“新老師來了。”後,緊接着是

一組快速移動的空鏡頭(類似於坐在飛馳的汽車上看到的窗外風景,樹木快速飛過),最後接孩子們站在空地上的鏡頭。除此之外的空鏡頭還有水咕嚕村的藍天,水咕嚕村的全景,水咕嚕村的個別近景等。

另外,本片還使用聲音混合——如村長無意中打開江可可的CD機後播放出一段輕快詼諧的音樂。借音樂的節奏烘托鏡頭的節奏。相似的手法在電影的三分之二處有出現過,主要是前面的情節較爲輕快、幽默,所以運用的音樂多爲輕快有趣的伴奏或背景音樂,帶給人們輕快的感覺。故事的結尾由於羅老師的逝世,故較爲沉重,因此多以靜默和緩慢的節奏表示哀悼。

《天那邊》觀後感2

許小萌的男友江可可的行爲我可以理解,自小就在國外長大的他,不屬於鄉下,不屬於鄉下的孩子們,不屬於整天吃蔬菜的人。他有他的人生理想,雖然他去支教是打着愛情的幌子,但他真正教學起來,又很活躍,很現代化,只是他的思想不屬於這。然而,我相信他愛過,而且很愛很愛許小萌,只是這份愛情已經有些變味,有些讓他承擔較多的心理壓力。

羅老師及村長的“不信任”而不給他們課教,是怕孩子們受傷。羅老師能爲了一隻雞要跟江可可拼命,因爲那些家畜都是孩子們的希望。

當許小萌問學校惟一一位羅老師爲什麼不跟她講學生們的家庭生活情況時,羅老師的話語讓我似乎有所明白自己爲什麼會在這裏,而不是在支教的學校。“我怕我講了,對你講也是個麻煩。其實,我也是有一點私心的,你們的水平太高了,教的也太好了,將來小屁股們的水平也太高了,我對付不了埃上回支教那個的白老師,又是美式教育,又是英式教育,還有社會主義特色教育,搞的好好,小屁股們歡喜的不得了,二個月就走了,到現在,小屁股們想起來還哭。你們來,我不是不歡迎的,只是三個月半年,你不能待一輩子埃你瞭解再透的情況,到時候你走的時候,你心理不會痛快,小屁股們的心裏也不舒服~。。。”我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並沒有劇中本家許小萌那麼優秀,但我也是有信心教好他們。試想,當孩子們剛剛有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並且接受了一個陌生人,而這個已注入孩子們心裏的陌生人又要走了,對很多不懂的孩子們又是怎樣的打擊呢?而這種打擊又是接二連三的,這又何嘗不殘忍呢?而很多志願者來這支教的初衷就同許小萌一樣,爲了實現人生的理想,爲了自己課題的實驗和實踐。所以,導致爲了不得不要自我保護時就產生了排斥行爲,因爲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在這裏待一輩的鄉村教師,能給孩子們帶來知識,一直陪伴孩子們,送出一批又一批大學生的老師。而我們會在遠離親人、遠離以前的生活圈的鄉下待一輩子嗎?這種“排外”,導致了孩子們同樣不能接受到豐富的知識,不能受到正規的教育,就這樣一直落後着,有差距着,走出大山的慾望也將受阻且淡去。

孩子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是一個國家的明天,教育的好壞就關係着一個國家的命運。所以,國家招考一批教師是很明智的做法。我們只要盡己所能做到最好,不求回報的付出,那麼我們也不會失去來這的意義,不會失去志願者三個字。

然而,不允許支教而被分到各單位的我們,同樣受到了被“排外”的待遇,沒有交給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我們能做的事。而說成“我們剛開始工作都是從端茶,掃地做起,你們來之後,我只對你們的安全負責,其它的我不管之類”。他們認爲我們只待一年就走,不想給單位增添負擔,不想自找麻煩。依此看來,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越來越稱爲某些的犧牲品,成爲吞噬我們一年青春的怪物。

對此,我們想去推翻,想去改變,想做些有挑戰性的工作,想真正爲我們富有蘊涵的大西北帶來東、南部的先進,讓我們的祖國更美好。因爲我們年輕,我們有這份激情。但也許這份激情即將會淡去~我們的力量太小,我們的閱歷太少,我們做不了屈原,也不需要做屈原。

最終,我要說的是,不管我們受到如何有內涵的“排外”,我們始終是自己,要做自己,懷着當初的那份熱情,繼續尋求新路,做好我們自己,盡己所能,給這裏帶來美好。這種待遇,誰說不是對我們人生的考驗和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呢?

《天那邊》觀後感3

看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天那邊》,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是一個“山那邊”的故事,講的是一個隱落在羣山中的村子,一個在村子裏成長的孩子,從小站在家門口,望着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綿延羣山,問他的父親:“父親,山那邊是什麼?”他的父親蹲在門檻上,抽一口草煙,面前的大山在他眼裏變得混沌,嘶啞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天站在門前望着大山。後來孩子喜歡上了文學,文學帶他了解了山那邊的世界,他開始創作,作品帶着他,最終去了山那邊的那個世界……

而《天那邊》,兩個慣於豐衣足食還有足夠物質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輕,一個爲了理想,一個爲了愛情,從現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後的山村,開始了理想與愛情的考驗,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愛情與信念的賭注。

這部電影毫無疑問在反映一個當代大學生的支教現象以及中國許許多多落後農村裏的落後教育,有對有志青年敢於獻身的讚揚,也讓人看到中國教育現存的嚴肅問題。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劇情不算新穎,甚至有點俗套。但這麼一部沒有什麼突出特點的電影也平平凡凡地讓人並不厭倦的看完了。許曉萌身上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對自己的理想與決定堅持到底的衝勁和決心,但同時也有着現代都市年輕人易衝動的個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以及那股隱隱的大小姐慣性脾氣;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現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對事物以新鮮感度之,在缺乏物質化的世界裏,他無法生存,即便是堪比生命還價更高的愛情,也擋不住他投身物慾都市的腳步;破羅身上的農村人的淳樸、敦厚同時也帶着點小小的私心,這樣的純民即便是在農村,恐怕也不是那麼多了。

看這部片子時,我想起了另一部關於支教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一位都市女教師、一位北大荒農村教師和一羣貧困孩子之間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還在我腦中留有很深的印象。還有一部記不得名字的電影,一個本是被拐賣到山區裏的年輕城市姑娘,在逃脫人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並在小山村裏當起了老師,後來又離開村子的故事。這雖然不是像《天那邊》和《美麗的大腳》一樣的支教,但也給了我不少感觸。這些在當時都給了我不小的觸動和感動。現在想來,在那些貧困的山區,能留住幾位支教的老師,這確是個令人心酸的嚴肅問題。我們在雜誌上、報紙上、電影上、電視上看到過的那些頌歌,在生活中的現實實例又有多少?!我們在歌頌這些支教事蹟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遠山區的貧困處境,那些資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這在那些孩子的眼裏看來,不知又是何種滋味,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只能讓他們增加自卑感。處於生活優勢的人,總是想靠着給予那些生活劣勢的人各種幫助來展示他們的無私,歌頌他們的奉獻,卻不曾考慮那些他們給予的對象,只覺得授予已經是偉大,卻不知那是另一種傷害。

王家衛早說過,天那邊是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同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我們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爲同一片天嗎?

《天那邊》觀後感4

剛開始說要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以爲是看一節教學課。可是旁邊的同學卻跟我說這是一部電影。於是我就懷着期待和崇敬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

在看完之後,我的感觸真的特別多。我自己也是一名師範生,將來也會當老師,所以,對這種反應教師精神的影片特別喜歡。

首先,一對青年情侶去山區支教,他們在那裏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是最後江可可不堪忍受農村的貧苦生活而逃回城市了,而許曉萌在堅持完支教後雖然回到了城市工作可還是被農村人們的真情感動而回到農村支教。在現實生活中,我有時也在思考,如果換着是我,我能否有勇氣去支教,是否有勇氣堅持三個月,是否有勇氣一輩子紮根農村。現在的大學生多向往着城市的生活,特別是農村的大學生,以擺脫農村農村的生活爲目標,而城市的大學生過慣了城市的生活,不願意到農村去,就算是去了,以支持了多久。所以在邊遠農村的教

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有不怕吃苦,甘於奉獻的精神!哪裏需要就到哪裏去,面對苦難挫折不退縮,不辜負父母國家的培育之恩。大學生去支育問題就突顯出來了。我想,教,對農村孩子的教育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對提高農村的教育水平會很大的提高。我想,如果現在多幾個像許曉萌這樣的大學生,那農村的世界將會很美好,農村也會很快的發展起來。如果我有這樣的機會,我想我也會去的。

其次,在那貧困的山區還有這這樣以爲老師,爲人憨直,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卻有着一顆單純,一心爲孩子着想的心。雖然他的普通話不標準,上課方式不正確,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們。奈何自己能力有限,文化欠缺,所以他的有些想法就會顯得幼稚可笑。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學生學習。試想如果大學生去支教,把他們先進的教育方式帶去,改變農村不正確的教育方式,那回奠定孩子們良好的基礎知識。如果在加上堅持不懈的精神那就是以爲合格的大學生了。

再次,電影裏面還反應了農村一個現實的問題。隨着越來越多的農村的青壯力來城市謀求發展,農村的裏只剩下了老、弱、病、殘、幼,導致農村的老人很孤獨,可是他們還要做農活,讓人心裏想着就發毛。而孩子們呢?父母在遙遠的地方,一年到頭都看不見他們幾次,嚴重缺少父母們的關愛。缺乏管教的孩子,學壞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由於年輕勞動力都進城務工,農村建設則無人造福。農村學校到來的志願者一年又一年的換,給學校教育設置了很大的障礙。同時,鄉村本土教師本生文化程度不高,見過的世面少,對孩子的發展造成侷限,也一樣無法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什麼促進作用。

最後,電影的開頭的是那麼的輕鬆搞笑,我笑破了肚皮,但是在看到最後一幕是我的淚止不住的很下流,在拍集體照時,一個小孩子拿着一張凳子放在新老師的旁邊,紀念那死去的鄉村老師的時候,所有人都沉默了,一切盡在不言中……

天的那邊誰來管?-----大學生。雖然大學生能做的只是教育,但是我相信,貧困的地區會越來越少,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天那邊”的地方會越來越小,慢慢的,我相信,我們都在痛一片蔚藍的天空下,我們可以譜寫美好的未來,我們可以讓國家越來越強大。

《天那邊》觀後感5

從電教室出來,我擡頭仰望那一碧如洗的天空,擦乾我眼中的淚水,又想起了遙遠的天那邊。在那間簡陋的教室裏,會不會又來了一位新老師呢?

影片以一對戀人到山村支教爲話題展開,剛剛大學畢業的許曉萌和男友江可可一起來到邊遠山區做3個月的支教老師。年輕有抱負,要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當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促使許曉萌這個在家嬌生慣養的獨生女,從家裏偷偷跑出來毅然報名到山區做一名志願者;江可可,是個有多年海外學習生活,沒有完成大學課程的都市時尚男生,他來到這裏,主要是爲了見證自己對女友的愛情忠貞不移,不顧哥們兒們的再三盤問和要挾,不顧將要面對的任何艱難險阻。這樣,三個月的時間,兩個不同目的的都市時尚男女將要變爲山村裏的老師…

一開始一切都是新奇的,遠離了城市的喧鬧,在寧靜山野中聆聽鳥鳴狗吠;擺脫塵世的紛擾,自由的呼吸着清新的田野空氣。這裏湛藍的天空下,散發這泥土的芳香,淳樸的鄉民們熱情地歡迎他們的到來。江可可和許曉萌似乎有誤闖世外桃源的感受。然而世外桃源的淳樸生活對於早已習慣了方便快捷的都市生活的人來說只是一時的新鮮,卻不是長久之計。陰暗潮溼的屋子,狹小的牀鋪,不帶半點葷腥的飯菜,讓習慣都市生活的這對青年男女有些不知所措。

小萌因爲有理想與意志的支撐,而不拘生活上的小節,專心投身教育。而江可可卻開始舉棋不定,他開始來這裏的目的是什麼?這裏又是不是他實現理想與人生價值的地方?在這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信號的偏遠山村裏,他們唯一的娛樂方式是猜拳跨步,一條泥濘的小路上,兩個移動的身影,電影中給了這樣的特寫。

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可可最終選擇了離開。他背棄了與小萌的誓言,但我卻並不責怪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選擇,選擇來這裏是因爲愛情,選擇離開只是因爲看清現實,他並不屬於這裏。小萌因戀人的離開而病倒,此時在他身邊安慰她的是羅老師。其實這個人物早就出場了,只是在前面我們一直把他當作一個笑話來看,學生們稱呼他“破羅”。他帶着濃重鄉音的普通話,他滑稽的迪斯科舞蹈,他在足球場用手死抱着球不放。他每一次出現都會引來陣陣爆笑聲。

“破羅”一人身兼數職,他不僅是老師,還是校長,還是學校大廚。一個從5、6歲到16、17歲各各年齡段混合的班級裏,共有18個學生。他每天要從國小課程教到高中課程,只有國中文化水平的“全能老師”全心的愛着這些孩子,不願意讓他們受一點委屈,同時也爲擁有這些孩子們而自豪和驕傲。但是,他畢竟只有山村裏的國中水平,沒有標準普通話教學沒有科學嚴謹的教學方法,沒有科學的教學理念……

遙遠的天那邊需要像羅老師一樣的願意無私奉獻精神的教員,因爲他的呵護孩子們才得以快樂成長;也需要像許曉萌一樣的具備先進科學文化水平的教師,因爲有她的正確引導學生們才能成人成才。羅老師爲了修建教室,上山背黃泥遇到泥石流,而葬身大山裏。他的那份無私奉獻精神,最終由許曉萌繼承了。小萌捨棄了城裏優渥的工作待遇回到這個需要她的小山村。

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的,我喜歡小萌的那份率真與獨立,執着與堅強,她好似一朵蘭花在寧靜的幽谷中散發着淡淡的若有似無的香氣,只有凝神靜氣才能嗅到她的美。我喜歡羅老師的樸實與樂觀,專注與奉獻,正如一顆不起眼的小草,雖然渺小但並不放棄,一直堅持做最真最好的自己併爲孩子們奉獻一切。

《天那邊》觀後感6

從電教室出來,我擡頭仰望那一碧如洗的天空,擦乾我眼中的淚水,又想起了遙遠的天那邊。在那間簡陋的教室裏,會不會又來了一位新老師呢?

影片以一對戀人到山村支教爲話題展開,剛剛大學畢業的許曉萌和男友江可可一齊來到邊遠山區做3個月的支教老師。年輕有抱負,要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當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促使許曉萌這個在家嬌生慣養的獨生女,從家裏偷偷跑出來毅然報名到山區做一名志願者;江可可,是個有多年海外學習生活,沒有完成大學課程的都市時尚男生,他來到那裏,主要是爲了證明自己對女友的感情忠貞不移,不顧哥們兒們的再三盤問和要挾,不顧將要應對的任何艱難險阻。這樣,三個月的時刻,兩個不一樣目的的都市時尚男女將要變爲山村裏的老師…

一開始一切都是新奇的,遠離了城市的喧鬧,在寧靜山野中聆聽鳥鳴狗吠;擺脫塵世的紛擾,自由的呼吸着清新的田野空氣。那裏湛藍的天空下,散發這泥土的芳香,淳樸的鄉民們熱情地歡迎他們的到來。江可可和許曉萌似乎有誤闖世外桃源的感受。然而世外桃源的淳樸生活對於早已習慣了方便快捷的都市生活的人來說只是一時的新鮮,卻不是長久之計。陰暗潮溼的屋子,狹小的牀鋪,不帶半點葷腥的飯菜,讓習慣都市生活的這對青年男女有些不知所措。

小萌正因有理想與意志的支撐,而不拘生活上的小節,專心投身教育。而江可可卻開始舉棋不定,他開始來那裏的目的是什麼?那裏又是不是他實現理想與人生價值的'地方?在這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信號的偏遠山村裏,他們唯一的娛樂方式是猜拳跨步,一條泥濘的小路上,兩個移動的身影,電影中給了這樣的特寫。

所謂“道不一樣不相爲謀”,可可最終選取了離開。他背棄了與小萌的誓言,但我卻並不責怪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選取,選取來那裏是正因感情,選取離開只是正因看清現實,他並不屬於那裏。小萌因戀人的離開而病倒,此時在他身邊安慰她的是羅老師。其實這個人物早就出場了,只是在前面我們一向把他當作一個笑話來看,學生們稱呼他“破羅”。他帶着濃重鄉音的普通話,他滑稽的迪斯科舞蹈,他在足球場用手死抱着球不放。他每一次出現都會引來陣陣爆笑聲。

“破羅”一人身兼數職,他不僅僅是老師,還是校長,還是學校大廚。一個從5、6歲到16、17歲各各年齡段混合的班級裏,共有18個學生。他每一天要從國小課程教到高中課程,只有國中文化水平的“全能老師”全心的愛着這些孩子,不願意讓他們受一點委屈,同時也爲擁有這些孩子們而自豪和驕傲。但是,他畢竟只有山村裏的國中水平,沒有標準普通話教學沒有科學嚴謹的教學方法,沒有科學的教學理念……

遙遠的天那邊需要像羅老師一樣的願意無私奉獻精神的教員,正因他的呵護孩子們才得以快樂成長;也需要像許曉萌一樣的具備先進科學文化水平的教師,正因有她的正確引導學生們才能成人成才。羅老師爲了修建教室,上山背黃泥遇到泥石流,而葬身大山裏。他的那份無私奉獻精神,最終由許曉萌繼承了。小萌捨棄了城裏優渥的工作待遇回到這個需要她的小山村。

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的,我喜愛小萌的那份率真與獨立,執着與堅強,她好似一朵蘭花在寧靜的幽谷中散發着淡淡的若有似無的香氣,只有凝神靜氣才能嗅到她的美。我喜愛羅老師的樸實與樂觀,專注與奉獻,正如一顆不起眼的小草,雖然渺小但並不放下,一向堅持做最真最好的自己併爲孩子們奉獻一切。

《天那邊》觀後感7

他們,將青春作爲一把弓,蓄一身之勢將孩子們射出大山。——題記

當城市與鄉村相遇,當智慧撞上了,它們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會產生怎樣的結果?我想,我在影片《天那邊》中找到了答案。

影片主要講了城市校花徐曉萌和男朋友江可可爲了愛情誓言而去鄉村國小支教三個月的故事。在水咕嚕國小裏他們遇到了這裏的校長兼老師的羅老師,在不斷的相處中,他們消除了對羅老師的誤會,並慢慢接受了他。途中江可可因爲受不了農村的而離開。只剩下了徐曉萌。故事的結尾悲傷而美麗:羅老師因上山背泥土蓋教室,泥石流而去世,徐曉萌從城市回到了鄉村,代替了死去的羅老師。

影片從頭到尾都顯得十分的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炫麗的場景,但一切都顯得那麼的真實。藍色的天空,綠色的大山,廣闊的土地,樸實的人們,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

就在我還爲這裏的方言而大笑時,故事就從江可可的不辭而別中突然蒙上了一層悲傷的感情。看到結尾,我不由的已淚流滿面,爲羅老師的離世而感到悲傷,爲徐曉萌的接替而感到欣慰,但我更爲他們的所!

羅老師和徐曉萌的身上有一種共同具有的品質,那就是與奉獻,他們受鄉村的艱苦,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鄉村的孩子們,他們的付出是如此的不易,在的下,他們的是如此的珍貴,即使在羣山環繞的大山中,他們的也散發着無與倫比的,那一片小小的天地,孩子們的心。

在三個月的相處中,不僅僅是徐曉萌被羅老師對孩子們的責任和愛所,隔着一張玻璃的我也不由得敬佩。

在孩子們的面前,他是“全能”的老師,在孩子們的心中,他早已成爲了他們的爸爸。所以,孩子們親切的稱他爲“破羅”。爲了當好這一個爸爸,他還未來得及結婚。他將這棟破舊的土屋當成家,儘自己所能來幫助孩子。他是如此的偉大!但是,他也有過迷茫,有敗——他只是一個國中畢業生,沒有考上高中。他一直夢想着去當兵,卻因爲種種原因而落選。但他就這樣自暴自棄了,從此了嗎?不,他沒有!他用另一種方式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看到這裏,我不禁感到羞愧,與他相比,我所受的這一點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但是每次遇到挫折的打擊後,我沒有想到去吸取經驗,而是去怨天尤人,去打擊自己的自信心。這是一種多麼愚蠢的方法啊!在夢想的破滅後,羅老師依然能微笑面對生活,那我又怎能輕易就說放棄,輕易向命運低頭呢?羅老師可以自學完高中課程,那現在的作業和課本我又怎麼不能完成呢?在我的心裏,一種信心油然而生。

羅老師用生命譜寫了一首動人的曲,他離開了,但他的卻永遠留在,徐曉萌接替了他的,接替了他的夢想和願望。在影片的最後一幕中,我想在孩子們與徐曉萌的照片中,也一定照下了羅老師的身影,希望在他們每個人的手中傳遞,永不停止!

其實,不止是羅老師和徐曉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有那麼多的人在用他們生命發出,。他們也許很平凡,但是他們卻早已用自身的平凡換來了無數人的偉大,他們又怎能不讓我們尊敬呢?他們用他們的改寫了無數人的人生篇章,震撼了無數人的鐵石心腸,鼓勵了無數人堅定他們奉獻的步伐。

在他們帶給我的震撼和下,我的心裏也早已種下了一顆種子,一顆未來的種子,我想,在我數年後,它也會長成一棵大樹,使我邁開的步伐,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做出貢獻,用我平凡的生命去發出!

《天那邊》觀後感8

看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天那邊》,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是一個“山那邊”的故事,講的是一個隱落在羣山中的村子,一個在村子裏成長的孩子,從小站在家門口,望着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綿延羣山,問他的父親:“父親,山那邊是什麼?”他的父親蹲在門檻上,抽一口草煙,面前的大山在他眼裏變得混沌,嘶啞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一天站在門前望着大山。之後孩子鍾愛上了文學,文學帶他了解了山那邊的世界,他開始創作,作品帶着他,最終去了山那邊的那個世界……

而《天那邊》,兩個慣於豐衣足食還有足夠物質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輕,一個爲了理想,一個爲了感情,從現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後的山村,開始了理想與感情的考驗,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感情與信念的賭注。

這部電影毫無疑問在反映一個當代大學生的支教現象以及中國許許多多落後農村裏的落後教育,有對有志青年敢於獻身的讚揚,也讓人看到中國教育現存的嚴肅問題。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劇情不算新穎,甚至有點俗套。但這麼一部沒有什麼突出特點的電影也平平凡凡地讓人並不厭倦的看完了。許曉萌身上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對自我的理想與決定堅持到底的衝勁和決心,但同時也有着現代都市年輕人易衝動的個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以及那股隱隱的大小姐慣性脾氣;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現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對事物以新鮮感度之,在缺乏物質化的世界裏,他無法生存,即便是堪比性命還價更高的感情,也擋不住他投身物慾都市的腳步;破羅身上的農村人的淳樸、敦厚同時也帶着點小小的私心,這樣的純民即便是在農村,恐怕也不是那麼多了。

看這部片子時,我想起了另一部關於支教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一位都市女教師、一位北大荒農村教師和一羣貧困孩子之間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還在我腦中留有很深的印象。還有一部記不得名字的電影,一個本是被拐賣到山區裏的年輕城市姑娘,在逃脫人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並在小山村裏當起了老師,之後又離開村子的故事。這雖然不是像《天那邊》和《美麗的大腳》一樣的支教,但也給了我不少感觸。這些在當時都給了我不小的觸動和感動。此刻想來,在那些貧困的山區,能留住幾位支教的老師,這確是個令人心酸的嚴肅問題。咱們在雜誌上、報紙上、電影上、電視上看到過的那些頌歌,在生活中的現實實例又有多少?!

咱們在歌頌這些支教事蹟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遠山區的貧困處境,那些資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這在那些孩子的眼裏看來,不知又是何種味道,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只能讓他們增加自卑感。處於生活優勢的人,總是想靠着給予那些生活劣勢的人各種幫忙來展示他們的無私,歌頌他們的奉獻,卻不曾思考那些他們給予的對象,只覺得授予已經是偉大,卻不知那是另一種傷害。

王家衛早說過,天那邊是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一樣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咱們的發奮下融合,真正成爲同一片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