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1.84W

拉貝日記觀後感多篇

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區內,他和他領導的十多位外國人,不僅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扞衛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寫下了着名的《拉貝日記》。每日一記,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帶來: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1

《拉貝日記》成功地展示了拉貝先生的心路歷程,也讓觀衆觸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卻無法忘記的歷史。電影中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認真的拉貝,耿直不諱的威爾遜醫生,堅強慈愛的杜普雷小姐與帥氣年輕的羅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畫了一個個令人生厭的日本軍官,使觀衆深入其中,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今,距離日軍侵華這一段悲慘而壯烈的歷史已經有六十多個年頭了。時光並沒有使中國人民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最近因與日本的釣魚島爭端,中國人民反日的情緒更是無比高漲。儘管南京大屠殺已經成爲了過去的回憶,一個慘痛的教訓。但是日本右翼勢力還在試圖掩埋歷史,堅持南京大屠殺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相反的,同樣作爲二戰主犯國的德國,早在1974年,他們的總理就在訪問華沙時,在二戰紀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謝罪,所以德國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卻依然爲自我的罪行進行無恥的狡辯,我相信他們終將得到應有的懲罰。

《拉貝日記》透過展示歷史,也讓中國人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後就要捱打”的不變哲學。泱泱中華當初之所以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島國侵略,就是因爲國家的無能與國家的落後,導致我們起初在他們的暴行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雖然,我們已經站立在了世界的東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強大,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後,讓我們深深緬懷拉貝先生,他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類的英雄,是人道主義的傑出代表。

拉貝日記觀後感2

1937年,拉貝在南京是一位讓人尊敬的大老闆,他的妻子朵拉和他在一起。當時上海失守的消息在世界各地傳開了,拉貝也知道了上海失守的消息,但是他不信,一方面是如果上海失守了,爲什麼南京還是和平的?另一方面在上海有一位納粹德國將領帶領着中國軍隊打的十分出色。

但拉貝不知道在南京城三十公里外,日本軍隊正準備發動進攻。

1937年12月5日,拉貝去見了幾位德國納粹黨員。所有黨員讓拉貝快回德國,因爲日本軍隊馬上就要進攻南京了。但是拉貝不想回德國,因爲日本和德國是友國,還有,如果回了德國那他會傾家蕩產的。

次日晚上日本人的轟炸機來了,拉貝看見後馬上回到自已公司,到了公司後許多的員工和難民往場屋跑,但是警衛們不讓他們進。拉貝知道轟炸可是會要了人命的,何況還有自已的員工,他下令把門打開,門打開了但轟炸機如果炸着裏怎麼辦?這時他突然想起有黨員送給他的一個超大的納粹旗,他馬上叫人拿來了納粹旗在打開由4個人撐着讓難民員工和自已的妻子藏在旗下面,一架轟炸機飛來圍着場房飛了一圈就飛走了,之後轟炸機全飛走了。

1937年12月13日,你們也知道,拉貝和別國人員的安全區只安全一點點,他妻子上的船被日本飛機擊沉了拉貝也傷心了好幾天。

他的私人司機張因爲不在汽車上被砍了頭,日本人說好了不殺戰俘的結果還殺。

這個電影寫出了日本人的殘暴,看出了拉貝等人的善良,也看出了當時中國人的無能。但是,這是歷史,我們要銘記歷史,無能就要捱打。

1945年日本戰敗,拉貝將他拍下的當時的南京慘案,讓日本主要南京侵犯者看一看他們有多麼的殘暴,邪惡是打不過正義的!

拉貝日記觀後感3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

1882年,約翰·拉貝在歐洲十字路口的明燈——德國漢堡誕生。拉貝先生始終堅持“把世界還給人,把人歸還自己”這一人道主義的精髓,像一彎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淨化着無數的魂魄。1937年日軍向南京進攻前夕,約翰·拉貝從北戴河趕回南京被推爲南京安全區主席。12月13日,日軍攻戰南京,進行了令人髮指的血腥屠殺。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貝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國以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區內,他和他領導的十多位外國人,不僅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扞衛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寫下了着名的《拉貝日記》。

這部日記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緻和真實,無人能否認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區時,我們發現有許多平民被射殺於水塘中,其中一個池塘裏就有30具屍體,大多數雙手被綁,有些人的頸上還綁着石塊”,揭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對他國民衆生命的無視。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屍首的地下室……一個老百姓眼珠都燒出來了……整個頭給燒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頭上。”一個細節寫出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人性的踐踏,表現了拉貝先生對中國民衆的同情。

“1月3日:這些城陷後放下武器的中國兵當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殺,這是非常殘忍的,而且絕對違反國際法;在攻城的時候,大約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羅格看見漢中門邊的乾渠裏大約有3000具屍首,都是被機槍掃射或是別的方法弄死的百姓。”這些明顯的數據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滅的,是存在的。

拉貝先生所寫的日記在告訴我們:歷史是不可磨滅的,而作爲一個人要真實,真誠的去解釋還原事實。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做一個誠實,甘於奉獻的人。

爲了紀念拉貝先生,1997年,德國柏林的墓碑運抵南京,現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他的墓碑上也僅只書寫下“一個好人,一個不屈的人,約翰·拉貝”。他所做的,所寫的,所成就的,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部分,但他從來沒有認爲自己是個英雄。

今天,面對拉貝故居,我們彷彿仍能聽到拉貝先生朗朗的笑聲,沉重的嘆息;看到他揮舞手臂的憤怒表情,伏案奮筆疾書的側影。

拉貝日記觀後感4

《拉貝日記》的鏡頭對準了一個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建立國際安全區,保護了25萬普通百姓的德國人約翰·拉貝。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並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侷限性,多年來國內都有一種聲音,呼喚能有一部既真實反映史實又能爲全球觀衆所理解的電影作品出現,併爲此給出了一個參照的榜樣——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部被譽爲“作爲電影史上永恆的光輝而存在”的經典電影,講述了二戰期間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保護1200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歷史事件。

《拉貝日記》在德國上映時引起強烈反響,人們不是在技術層面討論電影的好壞,而是驚訝於通過拉貝知道了歷史上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慘絕人寰的事件——《拉貝日記》實現了它最本真的願望。在世界電影潮流傾注重表現人性和進行歷史反思時,曾拯救過數十萬生命的拉貝,被再次用來拯救現代人所具備的共同病症——麻木與遺忘。

《拉貝日記》帶有傳記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細節營造上,通過一些好萊塢式的表達方式,塑造出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豐滿人物形象,因此,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貝,而是一個有着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點的拉貝。送夫人逃離南京、被國際安全區管理委員會舉手選爲主席、與醫生威爾遜之間的口舌之爭……這些情節的設置,或悲傷、或戲謔、或幽默,在緩和影片沉重氣氛、增加影片觀賞性的同時,也爲拉貝從猶豫不決到堅定信念的心理轉換過程,作了巧妙中的鋪墊。各國大使和媒體就要乘船回到南京,拉貝在日軍要摧毀安全區的危急時刻,帶領同事站在了日軍的槍口前面,影片用這緊張的一幕將拉貝定格爲正義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煥然而生。

《拉貝日記》中也有救贖主題,良心受到撼動的日本軍官,在知道日軍將要摧毀安全區的時候,將消息通報給了拉貝。許是篇幅和電影重點並不在此的原因,電影中日本軍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誘因並沒有展開講述,因此救贖主題在電影中只起到了點綴作用。

《拉貝日記》是一部有關紀念的電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喚起更多人對那段悲劇的關注,紀念在大屠殺中死去的同胞,紀念那些曾經在艱難時刻幫助過我們的人。但在表現人性真實和反思戰爭殘酷方面,救贖在藝術感染力上,有着不同的力量,只是,在目前日本右翼勢力還在否定南京大屠殺、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對此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想以救贖的角度拍攝南京大屠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還需要時間慢慢將罪惡洗滌,等待沉睡良知的甦醒。

拉貝日記觀後感5

也許,因爲了陸川電影《南京南京》的熱映,引起了我對另一部同題材小說《拉貝日記》的興趣,從網上,我讀完了它。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這本書的作者約翰拉貝是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僱員,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教授、醫生、商人等共同發起建立南京安全區,並擔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他和一些國際友人在當時極其危險艱難的戰爭環境中,四處奔走呼號,奮不顧身地抗議和盡其所能地阻止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瘋狂施暴。他們設立的南京安全區爲大約25萬中國平民提供了暫時棲身避難的場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園裏,也擠進了600多名中國難民,受到保護。他還在他的日記和其他文字中記述了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一樁樁令人髮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國以後,連續舉行報告會,向德國當局呈送書面報告,繼續對日軍在南京的罪惡進行揭露。在受到德國警察蓋世太保的訊問和警告之網後,他仍然暗暗地細心整理自己的日記和有關資料,將這些歷史記錄留給後人。

這本書主要採取的是日記體這一形式,在情節上,他更多的是翔實的、樸素的記述,讀完後令人壓抑、憤怒,爲那段黑色的歷史。

對於南京大屠殺,我最初的記憶是在九年級那年,學校發了一本補充教材,那上面的記載。對於這段歷史,我想每一箇中國人的感覺都應該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