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9.88K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多篇)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900字 篇一

今日之幸福源於昨日所奮鬥

八年級(3)班 張嘉芮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前不久學校帶領我們觀看了《1950他們正年輕》這部電影,對此我深有感觸。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今日之幸福源於昨日所奮鬥》。

“他們相信未來,我們纔有現在。”這是《1950他們正年輕》電影的結束語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志願軍去到朝鮮,爲保衛自己的祖國不受到美國的侵害。一滴滴血跡猶如刀割般刺在了我們的心房。

在電影前段,有個明教任紅舉的老兵向觀衆講述着曾經抗美援朝的事蹟。軍中的“白毛女”,劉文等一些女兵也參加了此次戰役,她們英勇無畏,面對犧牲毫無畏懼。面對敵人的子彈,大炮,面對不知從何時從天空中飛來的炸彈,戰士們勇往直前。他們不敢去想未來,因爲他們不知道未來是否存在。任爺爺說當時上戰場的大多還是學生,在青春正洋溢的時候他們毫無畏懼地奔赴了戰場,用無畏的膽量衝向敵人。我們要敬畏前人做出的努力,並更加努力地去創造美好未來。

大炮子彈在空中穿梭,手榴彈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後落地炸開,菸灰佈滿四空,負傷和已經死去的戰士們躺在地上……沒有經歷過戰爭,我們並不知道戰爭有多麼慘烈,這種慘烈或許使我們體會不來的。正如郭瑞錚奶奶的經歷一樣,在戰場上,她最要好的朋友死在了她面前,這種悲痛不言而喻,是最難以忘卻的情感上的悲痛。

2021年的我們坐在書桌前安靜地學習;1950年的他們在奮鬥,夜晚七時是敵軍轟炸機出動的時間,在朝鮮的上空進行無情的轟炸。那一天薛英傑和戰友在火車上發生了口角,因爲正是敵軍轟炸機出動的時候,所以薛爺爺並不願意出去,卻被戰友說怕死鬼。對於在戰場上戰鬥的戰士們來說,都希望自己膽子大,成爲國家的脊樑,“怕死”二字如刀割一樣令他心痛。他們一起出去,可那位戰友卻再也沒回來……

不到20歲的年齡,不到100斤的身軀卻肩負起一個國家的責任;戰場上的生和死或許就在一瞬間,但戰場上奮鬥的結果也無疑是國家的希望。

烈士園中刻上了抗美援朝烈士們的名字,烈士的遺骸也在不斷護送回國。五星紅旗由鮮血染成,而烈士們的骨灰也會被五星紅旗所包裹,這是人民和國家對烈士們致以的最高尚的敬意。

今日之幸福源於昨日所奮鬥,有人爲我們創建了當今幸福生活,我們也將用行動做以回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先輩之精神,共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 篇二

三月的南部小城,霧氣中還飄潑絲絲銀雨,木棉花染上了濃烈的黨旗紅,團團錦簇傲枝吐焰,好似在講述1950年的初春,但萬家燈火點點,卻又令人恍惚然然。走進紀錄片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我又跟着中國人民志願軍武裝前進,衝進抗美援朝,追隨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感受老兵們的故事,感觸最美的血色浪漫。

喚一聲“最可愛的人”,捨生忘死保衛祖國。七十二年前,新生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百廢待興、內憂外患,美帝列強虎視眈眈。爲了免得百拳來,英雄的中華兒女奮勇而上,只爲打得一拳開。孑然少年身誓師北上,他們揚起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抱着以生命捍衛新生共和國的決心視死如歸。戰場上,“最美白毛女”不懼生死福禍兮,巾幗之軀迎戰而上,只留浪漫在人間;炮火中,河南兵身負重傷之際,高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絕不流淚顯軍人本色;彈坑裏,軍樂提琴手血染沙場,戰士精神激勵同仁,保衛祖國永不悔……朝鮮戰場遍地是英雄,在長津湖、鐵原、上甘嶺,創造了無數震驚世界戰爭奇蹟,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志願軍將士總能在祖國最需要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無所畏懼,成爲“最可愛的人”。他們的故事無人忘記,激勵後人堅定理想信念、勤學苦練、增強本領,努力成爲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才。

應一句“人民的兒女”,青稚爲戰不負韶華。鐵血今猶在,山河已無恙。每一個年輕一代,都生逢偉大建設時期,今天,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成爲全國各族兒女團結奮鬥的精神紐帶,帶領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對英雄最好的紀念,就是英雄輩出。“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我用生命捍衛守候。”“清澈的愛,只爲中國”……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質樸話語,激盪起無數國人的熱淚。他們是芸芸衆生的平凡人,更是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的英雄楷模。新時代呼喚英雄,更造就英雄,唯有青年強國家方能強。在祖國和人民需要之時,我們要化身熱血兒郎,不負人民重託,擔起時代重任,牢記使命必達。堅定信仰理想信念,對黨忠誠乾乾淨淨,勤懇苦練基本功,在實踐中善於作爲,遇困難敢於鬥爭,凡是有利於黨和人民的事,就大膽地接燙手山芋、吃吃苦頭,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大膽地幹、堅決地幹,不辜負黨不負人民,將自己融入到國家建設事業中去,在新時代建功立業,定義青春的無悔與榮光,創造時代偉績。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挑戰,越需要知重負重。復興路近,我們正年輕,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只有堅持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越是艱險越向前”,埋頭苦幹、攻堅克難,方能不斷創造新的韶華成就,帶領今日中國這艘巍巍巨輪,滿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駛向不可逆轉的壯麗航程。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800字 篇三

距離抗美援朝已經71載,紀錄片《1950他們正年輕》帶着我們回顧了戰爭點滴。26位90多歲的志願軍老兵,追憶他們血氣方剛的青春和永世難忘的戰爭歲月。

1950年,百萬雄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禦敵於國門之外,維護祖國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的戰士們,有的回來了,有的卻永遠留在了異域他鄉。

聽聞老兵們入伍皆是十七八歲的年齡,我不禁肅然起敬。任紅舉老人,聲情並茂地爲我們講述了他作爲文藝兵入伍,遭遇敵機空襲,被困後偷偷溜下山,在僞軍眼皮下尋找糧食。那驚心動魄的情節就像電影中演繹的一樣,不同的是這一切都是老人的親身經歷。尤其是當老人表達自己的內心活動:遇到敵人時的無比緊張,夜晚獨自行動時的恐懼,執行任務時的果敢……帶領着我一步步走入一名革命戰士的內心,去體會戰爭的殘酷和士兵們保家衛國堅定的信念。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經第九兵團的炮兵,老人蔘加過與美軍陸戰一師對抗的長津湖戰役。老人說:“這場戰鬥是前所未有的慘烈啊!”老人講述了戰爭中敵我兩方戰爭裝備的懸殊,敵軍的飛機和坦克是如何猛烈狂轟亂炸,我軍是如何運用迂迴穿插的戰術和不畏犧牲的戰鬥精神在零下四十度酷寒鑪戰20天,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靠着超乎想象的頑強意志,打贏了這場美軍稱之爲“地獄之旅”的戰役,擊斃俘虜美軍17000多人,令敵方強大的王牌部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毀滅性打擊。

當然,我方也爲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採訪過程中,有位老人長久默不作聲,場外人員多次提醒老人休息,但老人一度沉浸在悲痛之中難以自拔。雖然戰爭勝利了,但留在老人記憶中的卻是,戰爭中的苦寒傷痛,無數戰友戰死沙場屍骨未還。

紀錄片的後半部分,很多老兵回憶起自己的戰友,希望把戰友們的遺骸帶回故里。有人回憶起了和戰友之間的小點滴,不禁老淚縱橫;有人在各方幫助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戰友,欣喜若狂。

抗美援朝的戰士們,像山一樣挺拔,像大地一樣忠厚。從篳路藍縷到強盛富足,我們習以爲常的今天,源於父輩拼搏奮鬥的昨天。我輩必將銘記歷史,勇往直前,續寫輝煌!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 篇四

回望歷史,1950年距今已是甲子之後又十年有餘,這個載入史冊的特殊年份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抗爭精神和一代人的青春,同時也成爲文藝創作的熱點題材。前不久上映的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沒有傳說中的“龍城飛將”,都是普通的志願軍老兵,有炮手、偵察兵、軍醫、文藝兵、翻譯等,入朝作戰時才20歲不到。影片通過26位老兵的回憶將戰爭前線的慘烈,戰士們英勇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以及他們深嵌內心的戰友情拼接起來,呈現給今日之青年,今日之中國,喚起民族情感,激發愛國情懷。

影片以鮮明的影像風格回望歷史,在勇士們蒼老卻堅定地訴說中穿越時空,講述戰火中永恆的青春故事。首先,影片伊始的空鏡頭呈現出濃烈的時間流逝之感。滄桑的畫外音映襯着不息的川流、遠飛的雁羣、遒勁的老樹,除了撲面而來的時間感,還有歷史的宏闊與幽微。隨後的黑白影像中,一趟列車開過,車頂上一位孤獨的乘客如同被歷史裹挾的個體,沉默而執着,好似從雪漫漫、風策策的前景中駛向歷史深處。這個段落一氣呵成,奠定了影片的整體基調。其次,通過聲音“降噪”加強畫面本身的感染力。歷史本身是沉重的,如果用音樂來烘托這種沉重,似乎是最直接的方式,但這種音樂搶鏡的結果勢必削弱畫面本身的力量。影片中,宣傳員熊朝瑞坐着輪椅觀看戰爭展覽,中遠景鏡頭形成她與照片牆恰到好處的對照,青年的和老年的,過去的和現在的,這種畫內畫外的雙重觀看強化了影像的張力。當老人開動輪椅從右側出畫時,這靜默的影像便具有了明顯的隱喻含義。從畫面中緩緩離開的她,似乎將那段歷史也帶離了。再次,適當的日常景觀調動了影片的現實觀照意義。影片大部分還是訪談,個別日常生活段落的穿插將歷史和現實聯結起來,日常的表層下仍然可看到歷史的印跡以及對個體命運的悲憫之感。如獨坐在客廳看電視的老兵,靜止的畫面裏只有模糊的同期聲,而影像的意義其實已經溢出畫面。時過境遷的孤獨感就在這畫面中生長,直戳觀者內心。所以,日常並不都是瑣碎的,精微的日常有時反而會支撐起一個宏大的歷史命題。

《1950他們正年輕》選擇了一種質樸的方式來書寫歷史,這種經由受訪者道出的歷史細節是珍貴的,讓人動容的。影片中的青春頌歌是熱血鑄就的,對於和平年代的觀衆來說,震撼而沉重。通過老兵詳盡的回憶,觀者也會不同程度地形構出一種極限境遇下關於生命和人性的認知與想象,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殘酷,另一方面也捕捉到了戰爭中的人性細節。

厚重的主題意義和鮮明的影像風格對於一部紀錄電影至關重要,但這並不是全部。影片在個別細節處理方面還有一些遺憾,這對影像的質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影片中有大量的影像資料,但幾乎都未標明來源和出處,多次出現的照片牆,有合影、有特寫,也未交代,這種符號化的方式會削弱影片本身的記錄效果,如果加上來源與出處,真實的力量會更加震撼。採訪者少有的幾次提問,使得聲音參與到文本的表述中,但並沒有爲這種表述助力。比如問“您的這種經歷是否和子女講過?”“您平時還會想起抗美援朝嗎?您會主動想嗎?”“您是什麼時候參軍的呀?”這些問題只看文字是沒有硬傷的,但是影片中的聲音和語調卻給人一種“局外人”的感覺,採訪者並未完全融入受訪者營造的歷史語境中,這會連帶着觀衆一併出離。所以,聲音的作用不可小覷,特別是在影片中突然出現的聲音。

歷史敘述一直是中國電影書寫家國記憶的重要路徑,隨着社會發展和電影工業的升級,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在技術加持下的影像表達,有了無限的拓展空間。然而,歷史本身的厚重與豐富並不見得與技術成正比,人性在歷史敘述中凸顯,是極限境遇中的抉擇,是本能的反應;生命的哲思在歷史敘述中彌散,碰觸到穿越時空、跨越民族的相通情感。鏡頭中的老者毫無保留地將塵封的記憶掀開,訴說耄耋之年的祈願和戰火青春的遺憾,他們的敘述或激奮或哀傷,或細微或縹緲,聯結起歷史的往昔與今日。歷史終究是關乎人的,對於歷史的影像書寫,圍繞人的敘述最珍貴。

對於紀錄電影而言,由於其與真實的天然關聯而具有了更爲濃厚的歷史感,“他們正年輕”是對民族歷史的當代書寫,是對青春的禮讚,對生命的敬畏,對戰爭的反思。回望歷史,霜重雪寒,金笳高吹,那年他們正青春,風凜冽,心灼熱。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1200字 篇五

觀1950他們正年輕有感——動人的旋律

八年級(3)班 張熙瑤

老師們,同學們,今天我要講述的是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歷史,抗美援朝,這也是那些保家衛國的戰士們故事,開場,旋轉的時鐘帶我們進入抗美援朝的年代,天空中的飄雪似乎要飛出屏幕,闖入我們的眼眶,林間的日光引人入勝,這將會是一場中華兒女代代相傳的光輝歷程。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是我對這部影片感觸最大的地方,雄壯的旋律讓在場的觀衆們無一不熱血沸騰,而這首歌曲也貫穿着每一個抗美援朝戰士的歷險。

任紅舉,以爲87歲的老戰士,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他與戰友們都還只是一名學生,這對他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對所有人來說,是光榮的,但是又有誰會理解這艱苦抗戰中的離別呢?

文工隊裏,有一名小戰士,名叫劉文,一位小提琴手,這些文藝工作者們也參加了這次出征,正當我激動的準備繼續猜測他的經歷時,就聽聞這位與我相隔着一個年代的演奏家死在了無情的炮彈之下。

“我願用你一根白髮,安在小提琴上,陪你一起演奏。”

緊接着,是任紅舉的另一位戰友,湯重稀,通過視頻,相隔千里的任老先生再次見到了“小湯”,記憶中那個孩子也變得滿臉皺紋,湯重稀戰士年輕時,曾經也想成爲一名手風琴演奏家,這時的我在心裏默默祈禱,但當這位老戰士把手舉到胸前時,我愣住了,原來,湯重稀戰士心中也在想,我不能讓手受傷,一點也不行,說着,他想把雙手環抱在胸前,但是突如其來的炸彈,決定了他再也不能繼續他的夢想了。

薛英傑,一位衛生部的戰士,他在戰壕中東奔西跑,解救一個有一個傷員,曾經,他遇到一位只有二十幾歲的小戰士,被炮彈奪去了下巴,喉嚨的部位清晰可見,我不敢去想那樣殘酷的場面,那會是多麼恐怖的傷口,沒有一個護士餵飯堅持到了最後,薛英傑老戰士爲的次數最多,而這位小戰士,對他十分親切。

“他,也有爹和媽啊……”

不能再拿起琴弓,不能在彈奏旋律,不能再念出一句動人的詩歌,這些戰士,用血肉保護了朝鮮,用生命,守住了列強侵略的最後一道防線,戰士們都堅守着不屈的信念“最危險的,我去,生命有關的,也由我頂上”,有的用眼淚掩蓋所有情感,有的用微笑掩蓋傷痛……

電影的最後,戰士們的照片,掛在雪白的牆壁上,圍繞着紅色的中國夢,烈士的陵園裏撒滿了陽光,“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他們相信未來,我們纔有現在!”

回校的路上,我看到滿天的雲霞,我看到天空被染上了熾熱的紅色,這一切祥和安寧的場面就是抗美援朝戰士們浴血奮戰的回報!穿過高樓大廈,那裏似乎有一道道身影從雪地間歸來,迎着初春的光芒,美妙的琴聲,動人的頌歌,傳遞着勝利的消息,這是一個年代的感慨,更是紅色精神所傳遞的情懷!

忽然間,我似乎聽到了志願軍鬥志昂揚的,勝利的歌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