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他鄉的童年》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69W

《他鄉的童年》觀後感精品多篇

《他鄉的童年》觀後感 篇一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爲兩個孩子的母親,常年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周軼君感受到同樣的焦慮。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影片從小孩的角度去體驗課堂,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從不同社會的文化、歷史出發,去對教育作一個深刻思考。探尋的旅途上,軼君同時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也經歷了一次重新審視自身的旅程。

今天看了第一集,日本篇,紀錄片選取了三個幼兒園,每個幼兒園都有自己的教學理念和突出特色。有的鼓勵小朋友大聲喊出來,每天大量時間在戶外運動。有的訓練孩子的秩序感和集體感。有個在園內設計各種圓形,鼓勵孩子玩,通過設置一些障礙,給孩子養成做事情做徹底的習慣。

節目的後面着重介紹了一個催淚活動,因爲日本人過於考慮他人的感受,長期壓抑自己,給孩子不能流眼淚的心理暗示,所以很多成年人流不出眼淚,一個催淚老師根據不同人羣設計不同的催淚方案,鼓勵大家流眼淚,釋放自我。

我對日本人的生活很好奇,好奇他們怎麼做到那麼幹淨,把室內室外都弄的那麼幹淨,應該是比較花時間的,比如一個房間,即使很注意的維護,還是容易弄髒變亂。也好奇日本人的堅持忍耐精神。在家庭和工作中,都有極強的忍耐力,精益求精。

我以前做過專利的工作,即使是一篇低質量的專利,寫一篇也很費腦細胞,而日本人的專利質量全球第一,圖片做的特別細緻,裏面的那麼多圖,單是一個圖片,就能讓我很頭疼。所以對他們的工作狀態充滿好奇。

日本人的剋制,忍耐和堅持,是從小培養的,家裏和學校都是刻意去培養這種特質,但是這些精神都是反自我的,都是有點壓抑的,人在完全舒展的情況下長大的話,就像自由生長的樹,姿態是千姿百態有美有醜的,日本的教育有點削弱孩子的個性,隱藏真實的自我。這樣環境下長大的人,雖然外表整潔,做事一絲不苟,但是內心不容易獲得幸福感。計較極端的情況是出現一些報復性反彈,即家裏弄的極度髒亂不堪,也有人爲了保持自己最舒服的姿態,選擇宅在家裏不社交不工作。

甘蔗沒有兩頭甜,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日本的教育爲社會的發展培養了合適的人才,但是在人性方面被壓制了。

《他鄉的童年》觀後感 篇二

《他鄉的童年》是一部關於童年與成長的紀錄片,周軼君將走進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等國家的課堂、校園、家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老師、家長親密接觸,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從不同社會的文化、歷史出發,去對教育做一個深刻思考。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我們中國人對於成長的認知與追求,爲中國家庭提供世界的教育智慧。

《他鄉的童年》第一期帶我們走進了鄰國日本。紀錄片從採訪一戶普通的日本家庭開始,以他們的女兒若松花果的視角切入,展現了蓮花幼兒園的一系列日常。在幼兒園裏,老師先是組織了一場晨練,帶領小朋友們在院子中奔跑嬉戲,一起燃燒能量,感受身體中生命的甦醒。接下來是劍道練習,老師一邊讓孩子進行腹式呼吸,一邊要求大家以小組爲單位一起喊出洪亮的聲音。雖然有的小朋友蹲馬步時搖搖晃晃,可是看到周圍還在努力堅持的夥伴就咬牙堅持下來。這羣小朋友已經完全脫離了我印象中幼兒園小朋友吵吵鬧鬧、只知道玩鬧的樣子,反而給人以訓練有素的感覺。由此可見,日本的確奉行着以“集體主義”爲核心的教育體系。但根據園長的解釋,這與我們臆想中的集體主義有着微妙不同,它更強調集體的“共振”。它並非想完全扼殺個性,而是要求每個人都找準自己在集體中的定位,順從集體號召,從而創造出能夠包容差異的“迴響”。除了要學會自覺地與集體“共振”以及遵循集體的步調之外,小朋友還需要學會的一件事就是諒解和換位思考,學會如何與集體中的他人相處。

另外一家幼兒園是藤幼兒園,這家幼兒園更注重原生態和自由的教育理念,鼓勵園內的小朋友接近大自然、注重幼兒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園內還有很多獨到的設計,比如極其符合日式美學的環形建築,爲了讓孩子們大膽地去爬樹而放置的繩網,不平整的草坪,園長辦公室前的洋蔥和昆蟲。這家幼兒園的推拉門特意做成一次性無法關閉,必須第二次才能嚴絲合縫,用這種設計能確保每個孩子最後進屋要隨手關門。但是這種規矩的設計並沒有讓孩子們感覺到不適,相反他們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中體會到了集體的意義。

再看我們中國的家長或者幼兒園,給孩子定了各種各樣的規矩,我覺得這些規矩更多地是爲了我們大人自己可以更好地“管理”孩子,比如說我們會要求孩子吃飯的時候不可以說話、不可以交談,我們會要求孩子一定要按我們設定好的遊戲規則去玩,我們會要求孩子在課堂上不可以東張西望,可是孩子們並不理解這些規定有什麼意義。作爲幼兒教師,我們更應該思考我們的教育理念到底是什麼,該制定什麼樣的規矩,怎樣去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樣讓幼兒親近自然……對於教育,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

《他鄉的童年》觀後感 篇三

談起日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們的自律和做事嚴謹。紀錄片的第一期講的是日本的教育,導演走訪了日本人家庭和幼兒園,全面的展示了他們對教育的模式和理念。其中有幾個是我印象深刻的:

1、從小培養整理習慣

導演走訪的第一個日本家庭,媽媽在孩子兩歲的時候爲他做了一個迷你廚房,圖片可以看到小廚房裏整整齊齊的,所以玩具餐具都用收納籃裝好。當爸爸對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出門哦,請收拾一下你的玩具”。孩子立馬起身把手上的玩具車放到旁邊的收納盒裏,在我驚訝於孩子的懂事時,爸爸又來了一句,“你的回答呢?你要說好的”。後來就是媽媽爸爸陪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當孩子調皮的把皮球丟進收納盒裏時,媽媽溫柔的說,“不要扔,走過去放進去”,孩子可能get到好玩的點,連續把剩餘玩具丟進收納盒裏。這時候我看到的是一個有耐心的媽媽,媽媽抱着孩子撿起他亂丟的玩具放在他手上,讓孩子重新輕放玩具。(暗戳戳記筆記,將來我也會陪孩子一起收拾玩具的!)

爸爸說在日本社會團體行動很重要,爲了培養孩子有這方面的意識,所以從小開始,大人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引導。

除了在家培養整理習慣,幼兒園也有,班級門口的地面印有鞋子的圖案。每位小朋友進教室之前需要脫鞋,然後把鞋子擺在圖案上。

2、學會在意和照顧

教室的自動門不能自動關緊,需要人爲手動關緊。導演一開始以爲是自動門壞了呢,結果校長的一番話讓我陷入了沉思並深感佩服。校長說,這是故意設計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學會在意和照顧他人。因爲冬天的時候離這個門近的孩子會覺得冷,進來的孩子會把門關嚴,如果沒有關嚴實,離門近的孩子可能會凍感冒了。還有另一個目的是,教育孩子從小做事要做徹底,要嚴謹,要把最後一步做到完整。如果沒有做完整,可能會影響到他人。所以這就是爲什麼日本是一個做事嚴謹且漂亮的國家。

3、更強的生活感

在幼兒園的一角有馬棚,裏面養了一些馬,導演都震驚了。因爲在城市裏,一般孩子很少能看到和接觸動物(除了去動物園)。幼兒園裏養了馬,孩子可以給小馬喂草,更幸福的是,當天過生日的孩子可以騎馬坐一圈,當做生日禮物,哈哈這個我着實羨慕ing。校長說這是爲了給孩子更強的生活感,讓他們看到真實的東西,就能夠學的更多。

幼兒園的門口和辦公室都有擺放一些洋蔥或昆蟲等各種各樣的東西,甚至會讓孩子親自種洋蔥,然後掛成一排,成爲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爲什麼在幼兒園擺放這些東西呢?因爲希望孩子能對大自然有更多的想法,剛開始孩子看到這些有的會拿起來,有的會咬一口,這都是他們體驗自然的過程。先看然後觸摸然後再感覺,再去想,最後再去問,這是一個循環,也是孩子們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