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2020觀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個人感想多篇

觀後感2.9W

2020觀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個人感想多篇由本站會員“紅頭繩”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2020觀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個人感想多篇

傳承中華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卻能點亮一片星空;傳承民族美德,我們雖如一片綠葉,但點綴整個春天;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觀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個人感想,希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1】觀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個人感想

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華文化顯得尤爲重要。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內涵更是隨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中華文化歷經長久而不衰,始終矗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華夏文明五千年,古代的詩書典籍數不勝數。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都是我們華夏文化的遺產。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然而,在傳統文化中有些不合時宜的東西,我們要予以剔除,做到在傳統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

文化長河緩緩流過,李白,這個極賦盛名的人物,他揮毫潑墨,繪出了這個才子的大唐山河。余光中說:“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用他手中的筆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行路難”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大文豪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品格;一曲“將進酒”更讓所有人爲之折服,是金錢如糞土用在他身上絲豪不爲過;一首“靜夜思”讓我們明白他也不過是一個遊子,也會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爲他平添了親切之感。

儒學在我國的古代始終佔據主導地位,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更是一儒學作爲科舉考試的內容,明清“八股取士”讓儒學文化到達頂峯。

如今的孔子學院遍佈世界各地,儒學文化被世人所推崇,這是因爲儒學文化包含着我國的傳統美德,孔子學院把中國的文化向四面八方傳遞,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文化,瞭解中國。作爲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儒學文化。

信力建的文章中寫道:“要看唐代的中國,就去日本;要看明代的中國,就去韓國;要看民國的中國,就去臺灣。”他的話令人深思,中華文化延續了五千年,可最後留下的又是什麼?要看中國古代的文化,竟然要去別的國家。這無疑是對中國人的諷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讓它更好地傳承下去,莫讓歷史哀嘆。

我們是優秀文化的繼承人,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應該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它更好地繼承下去。

【2】觀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個人感想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從唐詩宋詞到楚辭元曲,從文房四寶到四大發明,從太極長城到松竹民居,處處彰顯着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個人接觸文化的內容不一樣,自然對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淺不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氣質。

當今便捷的交通,方便的通訊使世界變的愈發渺小。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接受着不同文化的薰陶。於是便出現了一些“新新人類”,有愛擺內八字的“哈日族”有愛叫“歐巴”的“哈韓族”,有紳士風範的“英倫格調”,可是國外的都是好的嗎?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尚未細細鑽研,就盲目模仿外國的文化,這樣真的好嗎?

在日本,“內八字”是婦女長期跪坐所形成的一種病態,而在中國這種病態卻被少女們競相追逐模仿。網絡上所流行的“非主流”“殺瑪特”更是迷倒了一衆男女,這是我們向外國所學習的先進文化嗎?恐怕未必。

英國的騎士精神,美國的鑽研創新,日本的積極進取,這些精神文化我們又學習吸收了嗎?我們應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持着一種包容與批判的態度看待外來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基因,有利於我們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吸收世界主流文化價值觀與普世思想,實現“一國之學問”的現代化,同時我們也要有選擇性學習吸收外國的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重塑中華文化,再創輝煌文明。

如今“洋節”之風盛行。我們有歷史悠久的春節不過,卻要過西方的“聖誕節”,有好好的七夕不過,卻要慶祝西方的“情人節”,諸如此類的還有光棍節、愚人節、萬聖節、感恩節……我們真的需要慶祝這些節日嗎?現在的90後樂於過“洋節”,卻逐漸忽略了重陽節,端午節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日。當我們在爲洋節而慶祝的時候是不是該想一想我們的傳統節日呢?學習吸收外來文化不是盲目地追逐模仿。我們自己的文化正漸漸被遺忘,卻還在盲目追趕世界文化,這必然會影響我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我們需要在繼承與發揚我國文化的前提下,積極吸取世界主流文化。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重塑中華文化,再創輝煌文明!

【3】觀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個人感想

“文化”一詞的含金量非常高,它是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後世影響巨大。

五千年優秀文化傳統在歷史上留有深厚的印記。歷史上有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教導人們怎樣做人,怎麼辦事,更有孔子學院傳承中國優秀的文化。

世紀之交的幾十年裏,中國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以傳統文化爲基礎的社會文化心理也隨之改變,先失去優良文化支撐的民族註定是缺乏信仰的族羣。有人以西方文化爲座標,衡量中國文化;有人振臂高呼“文化迴歸”。無論如何,他們的擔當精神和文化良知,無疑使值得尊敬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世界舞臺上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陸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無疑是文化流向世界的重要途徑,也使中國的文化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中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創新意識增強,比如神州五號到神州九號順利進入太空並順利對接的畫面;王麗平首次在太空授課,講述一切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下的狀態,是同學們更加深知物理學的奧祕。中國文化在科技領域更上一層樓。再如我國農業領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養活了23﹪的世界人口,創造了世界奇蹟。

中國開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蒸汽爲主,趕上“末班車”。第一隻配種羊——多利,豐富了克隆技術的空間。

孔子是儒家代表,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古代的人都擁有一種謙虛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延續到今天,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內涵,提升了中國人民的素質。儒家學說所包含的優秀品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並且經過千百年來的歷代王朝和改革,仍永存中華文化中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爲中華文化輸入了正能量,洗刷了中華而兒女的心靈,衝擊着每一個人的優質品格。

道家文化以墨子爲代表,恪守成規,作風嚴謹,對大衆博愛,擁有一顆熱愛廣大人民羣衆的心以及爲人民服務的高尚品德。這一點,當今的執政黨上,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擁有跨時代的優越性。法家主張嚴謹,遵守法律,形成一種嚴謹的學術之風。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我們必定要經歷的陣痛,割去糟粕,融入世界優秀文化基因,中華文化才能獲得新生。

【4】觀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個人感想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着實讓過詩詞出了“風頭”,也不可避免地將傳統文化的弘揚問題再次拉回了人們視線的中央。然而,各地各校打着“弘揚傳統文化”旗號的詩詞背誦活動,在我眼中,卻有幾分妄圖“一勞永逸”的意味。

不可否認,詩詞背誦本身,與《中國詩詞大會》的初衷一樣,無可非議。在傳統文化不被重視的今天,這樣的活動或行爲,無論是組織有序還是自發自願,都是一陣強心劑,使日漸“衰弱”的傳統文化重獲人們的歡迎和期待。然而,當大衆開始紛紛效仿,不由分說地將背誦詩詞加入學校必修教程時,這早已無關文化,卻更像一場鬧劇——由一時興起引發的,缺乏長遠規劃的“電光石火”。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弘揚傳統文化本身是個龐大工程——怎樣弘揚、怎樣纔算“弘揚”,每個問題都需要人們的深思熟慮,也遠遠不是背詩所能一勞永逸的。換句話說,選擇背古詩詞的方式弘揚文化無可厚非,可怕就在於人們只抓住這一根“稻草”不放,認爲這就是有所作爲,也統統不管詩歌的擇選、文化的引導或是鑑賞能力的傳授。這樣的做法,不僅不會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起到推進作用,從長遠來看,反而會誤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成爲一場“記憶力”的比拼。

弘揚傳統文化,究其根本,恰在於引導人們體味傳統之美,漫步歷史的河灘,尋覓文化的珍寶。借用尼采的話說,參差多態乃美之本源。若僅僅是重複與記憶,那麼烙在人們腦海中的只有枯燥不理的詞與句,若沒有必要的引導,那麼月只是月而已,它不是張若虛筆下飽含哲思與體悟的當空皓月,也不再是令人動容的千里嬋娟;雨也只是雨而已,它不再承載“鬢已星星”的悲歡離合,亦或是“故人何在,煙水茫茫”的悽然心境。

所以,傳承文化能一勞永逸嗎?答案是否定的。節目的熱播或輿論的焦點只是一時,傳統文化的弘揚卻不能一蹴而就,因背誦詩詞而重新被重視的文化弘揚問題,若只侷限於“背詩”本身,那麼只能收效甚微,甚至是南轅北轍。因此,傳統文化的弘揚,依舊少不了社會、國家的集體作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5】觀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個人感想

16歲的年紀,長髮披肩,柳眉鳳目,一身的詩意和書卷氣息,這是武亦姝。她在節目中紮實的語文功底,令人爲之驚歎。她說古詩詞裏有許多現代生活給不了她的感覺。這感覺是什麼?是年少時被我們遺落的詩意。武亦姝像一杯梅酒,酒入清腸,照見那段漸行漸遠的少年時光,讓我們回憶起那文化,屬於我們骨子裏的中國文化。

詩詞文化,離我們學生並不遙遠,相反,十分地密切。每本語文書中有不少的古詩文閱讀,甚至改版的新教材新編入的古詩文越來越多。爲什麼?因爲,在當今中西文化碰撞中,年輕人更願意去享受外國的節目,而忽視中國文化。所以,才需要編入更多的中國經典文化,從思想上注入,形成一種中國氣息,呼籲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關注、傳承、發揚古詩詞文化。

其實,這些傳統文化亦可使我們愉悅當我們細嚼慢嚥,體味詩人、作者所要表達的愛恨情仇、酸甜苦辣,就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武亦姝亦是如此:“只要我還能夠享受詩詞給我帶來的歡樂,就夠了。”她讓我們意外地發現,苦悶的生活原來可以被千年前的詩歌所取悅。走進圖書館,拿起一本《唐詩三百首》、《唐宋詩歌鑑賞》,拾起那年少時被我們遺落的詩意吧!

“中國風”近年來頻頻出現,它也組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分。在2017年蘋果新年賀圖中,一隻大公雞在身後一羣小人物的奏樂中,歡快前行。圖片中的大公雞,色調,都是中國傳統風格,圖片一打開,濃濃的中國風撲面而來。該畫不僅有中國傳統的新年元素,還與富有現代趣味的元素相結合,此畫作者爲倪傳婧。極富中國風元素在她筆尖不經意間氤氳開來,使她塑造出獨特的風格。骨子裏的中國文化烙印令她的畫作充滿了神祕的文化意象,傳播東方文化之美。中國文化就在我們筆下,讓我們執起筆來,生出美好的華夏文化之花。

如今,我們也願意去欣賞、感受那充滿中國特色文化的東西,因爲這是我們骨子裏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傳承,發揚屬於我們的中國文化。

2020觀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個人感想精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