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孔子》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1.87W

電影《孔子》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孔子觀後感優秀作文 篇一

影片中,孔子駕着馬車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 的行走,最後還被摔倒在地上,倒在地上的孔子對天大笑的情節讓人看了心發酸,那中失意,那種痛楚,表現的都淋漓盡致。

還有一碗馬湯的故事情節。孔子那不是做作,那是一個真實的孔子所表現出的信念戰勝一切的心理。也表現出了孔子在周遊列國遇到的困境與窘迫。用孔子自己的話說,我更像喪家之犬哦。

讓我動容的一段是孔子的大弟子顏回的死去。那一刻我落淚了。我見網上有人評論,說顏回在搶救孔子的書時,運用的拍攝技術沒有一點科技含量,根本沒法和<<阿凡達>>像比。什麼理論啊,從人的感情來說,我認爲也是不可比的。孔子跪在冰面上,悲傷的喊:“顏回,我的回。你在哪裏?”也許女人看電影和男人看電影角度不一樣,整部電影最打動我心的就是這一段。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對孔子不離不棄,相伴身邊。在冰冷的河水中一次又 一次的搶救那厚重的竹簡,他知道那記載着老師孔子的全部思想,也是留給我們後人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觀看孔子,我真的是感覺自己太不瞭解孔子了。網上有人說沉悶無味,說什麼的都有。我不苟同別人的意見,孔子,我看了,無論從思想上還是教育的意義來說,都給自己的心靈來了一場洗化,還是值得看!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二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裏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裏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曆史,題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沒撈着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裏,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衆望,孔子演得好,有時他能化腐朽爲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麼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裏可能還不服捏。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三

沒有一個時代不在討論研究着孔子,就彷彿是一個人印證了那句話“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或許我們會一向對孔子的事蹟有着兩種目光,或褒或貶。無所謂外界的評論,實實在在的是孔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這也許就是近日我觀看電影《孔子》後的體會和感悟吧。

影片《孔子》一開頭,就出現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背靠着牆,盤坐在地上,若有所思。此時他的心裏僅有一句感慨:禮樂仁和的夢想只能託付給未來了。這是《孔子》這部影片對於孔子老年時內心的揣測:一個滿懷夢想抱負的聖人,即使經歷了從黑髮到白髮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但當初堅定的夢想是不會被動搖的。我卻心生疑惑:孔子何以如此地堅定自我的夢想?他的夢想又爲何在諸國都無法得以實現?

與我們處於當今社會的普通相比,孔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七國爭霸,戰爭頻發,社會的動盪不安,而魯國則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各國如果不去消滅他國,就只能應對被他國消滅的命運。所以各國漸漸從安逸中覺醒,企圖擴充各自的領地。既然要征戰,那麼軍隊的培養是重中之重。而一隻好的軍隊,需要的是分明的紀律和賞罰制度。同時,征戰期間,爲了避免內憂外患的局面,需要維持國內相對的安定。而刑法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最具震懾力的。所以法家的依法治國的主張最受推崇。而孔子卻主張以仁愛治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他的崇高品質。百姓能夠知仁的內涵並在行爲上表現出來自然是比被迫守法律來得高級、穩定。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我化險爲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我流浪與他國。可是使百姓在思想裏知仁,在行爲上守禮,必然要教之。而教育對人思想的轉變是漫長的,在各國劍拔弩張、虎視眈眈的局面下,變得不可取。他用“知其不可而爲之”的進取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除去當時的歷史因素,孔子本身的夢想觀點也是太過於夢想、不具有說服力。恢復周禮,以仁愛治國是孔子的夢想。恢復周禮的目的是爲了改變當時禮樂崩壞的局面,以實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對他的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泛起千層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於他這位心靈上的導師,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後,他們誓死跟隨。他們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我的故鄉魯國。

每當我的眼前回顧着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的時候,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溫情的一頁。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終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絃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並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齊分享那溫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終一刻,仍不忘爲他人着想。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有一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不顧生命危險,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水而亡。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顏回,聲聲悲痛與期望在冰面上回蕩着,最終卻都化爲灰燼,尤留悲痛於心中。他們,走過了一個個暴風雨的夜晚,他們,將真情灑遍世間。他們的感人事蹟讓我無時無刻不銘記於心。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爲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擇,學會進取。

同時在看了電影《孔子》之後,心中也存在着充滿矛盾的心境。因爲他的種種行爲,既讓我贊同又讓我反對。然而,孔子這麼一個人物形象在這般矛盾中更顯突出。孔子一生坎坷,出身貧賤有四處碰壁。但他心懷夢想,渴望回覆周禮。禮樂等級制度確實有利於鞏固國家,但同時存在弊處。這種制度只研究了統治階級額的利益,完全沒有照顧到農民百姓,所以纔像《孔老二的罪惡一生》中畫的一樣,在周遊列國時被農民起義圍困。這便是一種制度的矛盾。

孔子也是個脾氣暴躁的人。當宰我與孔子辯論受三需不需要三年的問題上,孔子大發雷霆,嚴厲批評宰我,在宰我出門後還在背後罵他。我在想這孔子是不是真的罵得對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守喪並不需要必須滿三年,在這三年中吃素守喪,我認爲宰我說的很有道理,在我看來,孔子是一時氣憤,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因爲宰我的話是違背周禮的。可許多書上評論孔子性格時說他是“溫良恭儉讓”,即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很少書中會正確的指出孔子脾氣的暴躁。這便是他性格的矛盾。孔子形象在矛盾中更顯生動,所以我們也要更加全面的去看待孔子,不能因爲一篇文章而否認了一個人。我們更要有探究精神,去證實書中所寫的真僞。

對於我們今日的人而言,我們雖然不明白孔子決絕棄家,背井離鄉周遊諸國那一刻是抱着什麼樣的夢想或無奈,我只明白這個聖人在跨出家門那一刻,就有一對母女守望城門,這一守,就是無數個春夏秋冬。日落日升,君卻不見,望眼欲穿苦等華髮年輪。電影裏沒有描述這些,可能聖人的兒女私情永遠都要以“聖”字爲圓心,既然要以大仁爲主,則對家人的小仁就僅有以決絕爲半徑,從而得到一個流芳百世傳頌千年的殘忍花環,人們銘記孔子,因爲儒家,嫉恨距離,因爲別離。那個寫滿功名利祿的紅塵,飄蕩掙扎的怨恨,好一句道不一樣,不相爲謀。好一段,落葉歸根…………君不見,蒼茫大地千年流逝,世俗空空,那天下大同的夢想,那以仁治國的忠告,如今都已是過往浮雲的標本,僅供參考。

讀書多年,唯有那句“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還殘留於心,此刻看來,所謂君子,也可是是在人們酒足飯飽後參加的面具舞會,什麼都爲的最終平步青雲繁華於世。有所不爲的最終卻落得碌碌無爲苦嘆經年。世風日下,聖人,敢問爲與不爲?遙想千年,你的不爲落到流離所失,縱覽現今,人羣蝸居,不露鋒芒則恍惚一生,生存讓人們時而口吐蓮花,時而暗刺匕首,隱匿人潮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利益遠勝於仁義。君不知,銅筋鐵骨亦會遍體鱗傷蹣跚而行。仁與被仁,適者生存,當我們在水泥森林裏,是龍則盤,爲虎則蹲的時候,聖人您又豈能明白蝸居的無奈?芙蓉花開,山林鳥避,電視醜態百出,報紙假象若干,風氣在此,誰又敢說他不爲幾鬥米折腰?識時務者爲俊傑,不識時務者跳樓,尊嚴無命重,命卻比紙薄,敢問金庸筆下的楊過爲何跳崖?答曰:父是康。冷漠鑄造邪惡,溫暖醞釀光芒。人情冷暖世間城府豈能全盤用一個仁字去對待,若,人人似孔子般執着,則太平盛世,但既爲人則如何全無私心?今日的原則遲早都會淪爲多年後的眼淚和感慨,不信請看孔子城門前那一跪一嘆,跪的還是那座城,嘆的卻是多年的顛沛流離,多少的不甘心與委屈化成眼淚頃刻而瀉。君不見,兩鬢斑白,歲月無法抹掉的執着,悲歡刻在人心,遲遲無法散去。而

人們,也僅有在電影裏看到他的夢想,無奈的憧憬……

當然,我們是新時代的棟樑,歷史的磨練中仍然熠熠生輝的孔子思想不該在我們這個高科技化的時代裏被落寞。我們作爲當代的學者應當辯證的吸收孔子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任務了。

電影孔子觀後感優秀作文 篇四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孔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人物形象,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爲坎坷,曾風塵僕僕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後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

《孔子》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記憶猶新,陪葬的一個小男孩漆思公爲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後,在孔子的強力辯說下,漆思公重得自由,並拜孔子爲師。這個事例說明了孔子宣傳“仁”道的重要性,在這個戰爭的世界,宣傳仁愛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傳的不僅僅是“仁”,還有“義、禮、和”,這四點綜合在一起,就是治國之本。在孔子離家出去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時,也曾大力倡導過這四點,可結果是處處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實現。

導演胡玫最巧妙的一點在於她把南子這個妖嬈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更從側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對南子,孔子沒有心動,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棄了對他的誘惑。

孔子 電影影評 篇五

歷史上的孔子,曾被困於陳蔡,電影上的孔子,被困在了平庸的鏡框之中。

作爲電影,《孔子》是一部過於保守的作品,看了開場的五分鐘,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攝影、剪輯,一切都那麼平平無奇。那個覆倒又立起的欹器彷彿是全片一個隱喻,告訴我們藏在這個貌似古奧的作品後面的,是多麼可怕的直白。

《孔子》再次提出了一個恆久的問題:如何在銀幕上表現我們的文化英雄?

一部英雄的傳記電影,可以有很多種辦法來塑造偉人的高大形象,其中最笨的一種,就是讓偉人自己出來告訴大家,他有多麼偉大。不幸的是,《孔子》恰恰就是這個思路。

片中的孔子幾乎成了一架復讀格言的機器,而往往是格言警句還沒念完,甚至還沒開始,趙季平的交響樂就已經急不可待地提醒大家“立正,格言來了”!有心人可以注意一下“格言加交響樂”這種招數在片中被重複了多少次,要不是周潤發老到的臺詞功底,保不齊會笑場。發哥偉岸的身形和炯炯的目光,成爲了這種貧乏的一個擋箭牌,不知是幸或不幸。

用電影的手段表現偉人,各國電影人有各自的招數,這與人們通常認爲的“畫面是國際語言”的假設,多少有點出入。歐美人拍基督或者天使,多半會採取逆光拍攝,正面補光的辦法,拍出此人“身負神的旨意而來”的威勢,背後強烈的光芒隱喻着神恩眷顧。這與西方人有一個單一人格神——上帝的觀念緊密相關。與此相彷彿的,是拍攝“神性景觀”時,好用濃密雲層中透出的縷縷筆直的光線,大自然普通的丁達爾現象,在西方人眼中卻隱藏着天國的旨意,彷彿救贖人間的使者。這些氣勢非凡的場面都是既有西方文化背景,又符合電影特性的手段。是西方電影百餘年發展的結晶。

日本人拍武士,就不用這種手段。他們注重的,多半是人物的姿態和表情,以及畫面位置和周圍人物的襯托,這是很有趣的一個東西對比。中國在17年電影期間,也曾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賞善罰惡”美學,簡單說,就是拍好人必用仰角、平光,拍壞人必用俯角、光源來自下方,好人站得高,壞人站得低,老觀衆都很熟悉這套編碼系統。李向陽和豬頭小隊長出場,不用說話,觀衆一眼就分得清善惡。與此同時,香港人也發展出了一套拍英雄的辦法,關鍵要素之一是利用“時間的特寫”——慢鏡頭來表現英雄的威勢。當年英雄片看得多了,偶爾見到周潤發出場不用慢鏡,我居然都會有些齣戲。

把東西方的這種差別做個比較,會挺有意思。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斯曾經有個精闢的概括,他認爲世界上的宗教分爲三大河系:歐洲-西亞的“先知宗教”,包括____、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印度次大陸產生的“神祕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以及中國產生的“聖賢宗教”,標準版本就是儒教。西方宗教電影拍攝的對象,永遠不會是上帝本身,而是他的使者或者在人間的代理人——先知。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那種逆光拍攝的效果,就是專爲“背後有上帝撐腰”的先知們準備的,重點不僅僅在於拍攝的對象人物,更在於其背後的神恩浩蕩。而東方“聖賢宗教”講究的是人間的德行和禮儀,對神仙之事不能說不承認,只是敬鬼神而遠之。日本也好,大陸也好,香港也好,拍攝英雄時注意的都是他作爲人的屬性,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慢鏡後面隱藏的,是東方人特有的對於時間流逝的敏感,以及“英雄歷風霜而不朽”的理念。

用這個角度去看《孔子》,你會發現其背後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在支撐。除了讓發哥一臉真誠地面對鏡頭講格言之外,導演似乎沒有什麼一以貫之的塑造英雄的理念。各種辦法都用了一點,但都沒用到位。全片絕大部分時間一直在用平視鏡頭拍孔子,然而在構圖、場面調度方面均平平無奇,內景不斷的正反打讓人以爲在看電視劇。你要說他是在蓄意強調“聖人也是普通人”吧,“儒道高峯會晤”那段顯然又不是,說明導演還是想突出孔子的,只是沒辦法而已。最要命的是,就連這種“沒風格的風格”也沒保持住,從季孫斯遣人迎接孔子回鄉開始,視聽風格陡然大變。孔子及其弟子先是在逆光中傲然挺立,秀了一下“英雄羣像”,然後又是在“神光護佑”下返回了魯國,這些都顯然是在亂抄西方電影。此後孔子跪拜故城一節,又破天荒用了一個仰鏡頭。看這意思,是在恭維“喪家犬”的崇高理想終於得到了故國的承認,可是難道挨餓受凍的孔子就不崇高了麼?這一記仰視,給得未免有點勢利。

《孔子》的這個毛病,也是中國電影的問題。自從擺脫了“敵俯我仰”的革命電影美學之後,我們塑造英雄人物就沒了個章法。《席捲大西南》等抄過香港電影裏的槍林彈雨慢鏡頭,效果頗雷,《超強颱風》讓爆炸的水柱從西裝革履的領導背後沖天而起,雷點已經接近霹靂級別。《孔子》實在沒辦法了,就乾脆電視劇化,最後再抄一點國外的成規了事。水土不服不要緊,反正現在觀衆看好萊塢也習慣了。把《孔子》拍成《魔戒》纔好呢!

然而單從《孔子》出發,我們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拍孔聖人會更好呢?如何才能在鏡頭和場面調度中體現出“中庸”、“禮讓”乃至“中和位育”的儒家思想來呢?適當用一點慢鏡頭來表現孔子“萬世不朽”,會不會效果也不錯?還有沒有別的法子?這些都是留給整個中國電影界的大問題。

小津安二郎在自己的電影裏發明了一種低機位、微微仰起的視角,就被世界目爲東方傳統禮俗在電影界的代言人。而在傳統的禮儀之邦拍攝的一部講述儒家聖人的電影,卻只能七零八碎地照抄他國電影的陳規,說起來,畢竟是個遺憾。這大概也正是今日中國的一個寫照——急於擁抱傳統,卻還遠遠沒有體認到傳統的核心。

電影的另一大敗筆在於音樂,趙季平的配樂不能說沒有用心,但是純西化的交響樂放在這部定位“民族史詩”的電影裏面,就好像《國風》裏插進了十四行詩,說不出的彆扭。不知從何時開始,這種風格的配樂變成了主旋律電影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好拍檔。青藏高原上的《紅河谷》是這個調調,河南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是這個調調,兩千年前的《孔子》還是這個調調,其中偶爾點綴一些時代或地方音樂元素,就算是“民族化”了。衛國宮廷中的舞樂本來是還原春秋文化原生態的一個大好機會,可惜樂聲甫起,就被宏大的交響樂壓了個嚴嚴實實,只剩下一絲磬聲在重圍中苦苦掙扎,全片其他部分的配樂,也大抵若此。姍姍來遲的《幽蘭操》也沒能挽回敗局。沒有了可信的音樂,電影說服觀衆“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力量,無形中消失了一半。

不過所有這些,都比不上劇情上的疏忽。影片前半部分的緊湊和後半部分的疏鬆已經受到許多詬病,我認爲更大的問題出在對孔子這個人物及其精神的把握。夫子一出場,就被設定成了一個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的中年男人,可任誰都知道,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這樣的。對於走進電影院的大多數觀衆來說,他們需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意義,這在今日的中國,不能假設爲是盡人皆知的背景知識。然而電影的主創人員卻似乎並未把精力放在這上面,除了開始的反對活人殉葬稍有涉及之外,影片對於儒家學說的社會背景、在當時的意義、與其他學派之間的辯難、孔子的心路歷程等等都毫無涉及,彷彿他天生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殉道者,儒學天然就是救國救民的大道。這樣想當然的劇本,根本上是缺乏力度的,是屬於意識形態上過分自信的作品(鮮明的大陸特色)。所以有的觀衆看完之後質疑“孔子有什麼偉大?他不就是一個失意的政客嗎?”,也就不足爲奇了。

不客氣地說,《孔子》是在用拍“好乾部”的思路在拍一個文化聖人,去掉了所有那些屬於思想家的猶疑和彷徨,去掉了思想背後的所有社會根基,只留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還有戰爭和美女。這樣的電影,看似寫實,實則神話,再好看也不過是場熱鬧而已,打動不了人心。

在我的想象中,今日中國拍攝《孔子》,從他弟子的視角來進入這個人物的人生,會更適合當下的觀衆。用羣雄爭霸與百姓疾苦之間的矛盾來說“仁”,用諸侯僭越與周代禮儀之間的矛盾來展現“禮”,角度會更好。前者重煽情,後者有奇觀,都是既讓片子好看,又有思想深度的角度。總比把寶押在無關緊要的CG戰爭場面和“香豔祕聞”上好。

可惜,如今這個時代,好大喜功和省錢省料纔是王道。相比其他的豆腐渣工程,電影至少不會鬧出人命來,而且好歹還有周潤髮的表演撐着。“正面表現偉人生平”的《孔子》從開鏡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會是一個文化事件,至於電影本身,只能說聊勝於無,如此而已。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六

今天,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內容是主講孔子的一生由魯國興盛的國相,衰弱到一個四處傳教的乞丐,最終又回到魯國的人生經歷,令人不禁感嘆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慘。

孔子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學習孔子高尚,讓人深有所思,是的,在當時那個戰亂的時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個國家重用,但他沒有被別的國家用重聘金所動,依然效首魯國,但是最終被叛人挑撥而被趕出魯國四處傳教乞討,如果;是現在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被視爲尊重的人,但是那個戰亂的時代,竟然像一個乞丐流落街頭,連口飯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嘆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讓如此一位聖人墮落……

看到孔子在那種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動,在我們這個沒有戰亂,跟平的年代裏,擁有孔子這種品行的人幾乎已經見不到了,要想學會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是也很簡單,簡單是因爲只是捍衛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其實孔子也只是做到了這一點,但難是因爲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就要拋棄功名,財物,地位等等,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做到孔子這樣偉大,但我們起碼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惡事,在別人看來,我們遠沒有孔子偉大,但是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我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後,我沉思了許久……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七

我趁暑假的時間讀了《葉聖陶作品精遜,我覺得這本書特別好,也很有創意,我很喜歡看。而且這本書的封面也設計得不錯,上面畫了一個稻草人,還有幾隻蝴蝶在飛舞,很美,很漂亮。

葉聖陶,大家一定聽說過吧?他就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在我的眼裏,他寫的作文都是很棒的。據我所知,葉聖陶爺爺寫的散文、小說、歌謠、童話等作品一共差不多有七八十篇呢!打開書本,第一、二、三頁上畫的栩栩如生的圖片頓時吸引我的眼球,加之書本中的幾十篇文章寫得楚楚動人,我看得津津有味,還從中學到了許多好詞好句呢!

其中,我最喜歡葉聖陶爺爺寫的那篇《三棵銀杏樹》。書中的銀杏樹生命力非常強,經歷了30年的風吹雨打後還能保持原來的樣子。而且這個銀杏樹結出的果子可以拿來聽,雖然不甜,但是有一種清香的味道。葉聖陶對銀杏樹的喜愛可見一斑。銀杏樹開出的花並不起眼,容易被人忽略,可這些美得不起眼的花兒卻成了葉聖陶眼裏耀眼的明星。葉爺爺細緻的觀察加之細膩的描寫,使得黃裏透白的小花一下子折煞羣芳,似乎成了花中之王。

作爲小學生,平時寫作文和日記是大家最頭疼的事了,但看到葉聖陶爺爺通過自己的悉心觀察,把平凡的銀杏樹寫得那麼可愛,美麗。我想,大家也應該多留心生活,觀察生活,體會生活。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切身感受寫到文章中去。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八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瞭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以往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夢想與現實的衝撞。孔子從政,期望實現自我的社會夢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我的夢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夢想與現實的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能夠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我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夢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那裏,我們也僅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靠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着急,看到自我應當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夢想纔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應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應對困難不畏縮,應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必須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九

今天,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內容是主講孔子的一生由魯國興盛的國相,衰弱到一個四處傳教的乞丐,最終又回到魯國的人生經歷,令人不禁感嘆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慘。

孔子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學習孔子高尚,讓人深有所思,是的,在當時那個戰亂的時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個國家重用,但他沒有被別的國家用重聘金所動,依然效首魯國,但最終被叛人挑撥而被趕出魯國四處傳教乞討,如果;是現在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被視爲尊重的人,但是那個戰亂的時代,竟然像一個乞丐流落街頭,連口飯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嘆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讓如此一位聖人墮落……

看到孔子在那種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動,在我們這個沒有戰亂,和平的年代裏,擁有孔子這種品行的人幾乎已經見不到了,要想學會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簡單,簡單是因爲只是扞衛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其實孔子也只是做到了這一點,但難是因爲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就要拋棄功名,財物,地位等等,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做到孔子這樣偉大,但我們起碼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惡事,在別人看來,我們遠沒有孔子偉大,但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我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孔子文采奕奕,說話出口成章,面對敵人的威脅仍從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車,嚇退了齊國的500乘兵馬。孔子語言條理順暢,說的話大都被世人謹記,如在影片中出現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不同,不相爲謀”等。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