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觀後感1000字心得感想文章(精品多篇)

觀後感8.21K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觀後感1000字心得感想文章(精品多篇)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觀後感1200字心得感想 篇一

有人說,《我和我的家鄉》是一張脫貧攻堅“成績單”,用五個不平凡的平凡人情繫家鄉、投身家鄉建設的故事,交出了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精彩“成績”。這張“成績單”從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扶貧幹部等方面,講述了中國的脫貧攻堅之路,讓我們動容。但是在這張“成績單”裏,產業扶貧顯得格外突出,幾乎每一個故事中都有產業扶貧的影子,產業扶貧已經挑起了脫貧攻堅的“大梁”。產業不僅是脫貧之本,也是致富之源。只有用人才、產業、科技配出一副“對症藥”,才能讓農民徹底擺脫貧困,祛除“窮病根”,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

精選優育強支部,用好脫貧“藥引子”。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推進脫貧攻堅,一個好的書記,就能帶好一支隊伍、幹出一番事業、惠及一片羣衆。《神筆馬亮》中的馬亮,就是一名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他用自己的繪畫才能帶動全村致富,將創意農業與休閒旅遊相結合,用小畫筆“畫”出了茴香村的“脫貧路”。脫貧攻堅,從根本上是思想和生活模式的改變,需要一個好的團隊持續改善現狀。要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從政治意識強、組織能力強、發展本領強的能人鄉賢、退役軍人、行家裏手甚至是機關幹部中,精選“帶頭人”,配強村“兩委”班子,不斷提升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同時加強對“帶頭人”的培訓工作,通過分類型、分層次開展培訓工作,多方面提升“帶頭人”的責任意識、創業理念、創業技能、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識等,強化黨支部在產業扶貧路上的帶動作用。

因地制宜興產業,開出扶貧“土方子”。產業興,荷包鼓。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爲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無論是《天上掉下個UFO》中靠近天眼的村子、有苗寨的村子,還是《最後一課》中的望溪村,都是依靠當地水土、特色打造旅遊產業,實現了全村的脫貧致富。每個地方的資源文化、生活習慣各不相同,這決定了產業扶貧不能用一個“方子”治百家“病”。要立足實際、立足資源、立足特色,選擇具有資源優勢、發展後勁、當地人樂於接受的產業作爲產業扶貧的主攻方向,宜農則農、宜旅則旅、宜產則產、宜工則工。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打造“龍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業結構,吸納更多貧困勞動力就業,增強產業扶貧“造血”機能,才能把“綠水青山”變成村民的“金山銀山”。

科技助力可持續,加入攻堅“新藥材”。扶貧產業建起來了,如何做好做細、做長做遠,還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在《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這幾個篇章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一個詞——“直播”,不難看出直播成了農民致富新工具。互聯網的發展、電商的火熱、直播的興起,讓傳統的銷售模式“脫胎換骨”,以線上促線下,以“流量”帶銷量,提升產品知名度,讓農產品從小鄉村走進全國大市場,讓“直播扶貧”成爲了脫貧攻堅的“新風尚”。不僅在銷售階段,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也促進了產品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倉儲物流等環節的升級,實現產業鏈的數據化、可視化,有效解決傳統產業發展的通點、難點,讓扶貧產業行久致遠。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觀後感1100字心得感想 篇二

在充滿“年味”、慶國又慶家的今年,影片《我和我的家鄉》應運而生、應時上映,在笑和淚中感動着每一個我們。五個小故事,分別講述了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與家鄉的點點滴滴。走出熒幕,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眼中滿是欣喜,心中懷揣幸福。

走出“北京好人”,感受醫療保障的“溫暖”。故事中好人張北京幫助表舅在北京看病的過程,以搞笑的方式側面反應了當前看病難的問題以及醫保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已建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形成了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5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2021年年底前還將實現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從而大大減輕羣衆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

走出“天上掉下個UFO”,感受創新創造的“溫暖”。故事中在中秋之夜,距離中國天眼FAST只有15公里的貴州黔南阿福村利用“UFO事件”打造“外星人文化”,讓鄉村在互聯網的“提速”下,盤活特色旅遊業。近年來,各地探索將鄉村旅遊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因地制宜開發鄉村旅遊項目,對鄉村旅遊景點實行區域化佈局和差異化設計,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最大限度穩定農民就近就業,助力脫貧攻堅。

走出“最後一課”,感受鄉村教育的“溫暖”。故事中在瑞士教書的範偉老師,因腦梗塞患上老年癡呆被迫停止教書,可他的記憶中一直重複着離開家鄉那年最後一堂課的場景。“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選擇鄉村,紮根基層,用他們並不堅實的肩膀,致力於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實現“能上學”的夢想,讓雞窩裏飛出金鳳凰,讓教育改變命運,用知識託舉希望。

走出“回鄉之路”,感受綠水青山的“溫暖”。故事中在中國西部“帶着本事”歸鄉的帶貨主播閆飛燕和賣蘋果的“大”老闆喬樹林,一個用知識改變命運、回饋家鄉,一個用行動改變家鄉、奉獻家鄉,最終黃沙漫天的大漠戈壁完成退耕還林“蛻變”。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從“死亡之海”到“經濟綠洲”,政府推動、政策拉動、科技驅動、社會聯動,逐步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讓百姓可以在藍天白雲之下呼吸新鮮空氣。

走出“神筆馬亮”,感受鄉村振興的“溫暖”。故事中出生在東北山村的畫家馬亮,放棄去國外進修的機會,以“第一書記”的身份盤活貧困村。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數以萬計的第一書記、駐村幹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肩負重任,同當地基層幹部並肩戰鬥,帶領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用自己的辛苦換來貧困羣衆的幸福。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工作隊”將成爲一支“永不走”的駐村工作隊,繼續堅守在崗,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銜接。

電影落幕,生活繼續,每一個人都在思念着家鄉,默默地幫助家鄉。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幸福安逸,對未來滿懷信心與希望。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觀後感1100字心得感想 篇三

近期熱映的《我和我的家鄉》深受廣大觀衆喜愛,以13.5億票房領跑大盤。觀衆之所以對該電影讚不絕口,不僅是因爲演員們表演給力、顏值能打,更多的是因爲電影背後的故事與感情引發了觀衆的共鳴。於我而言,嬉笑怒罵皆可回味,從《我和我的家鄉》裏,亦可探尋基層工作之道。

基層工作可由“我和我的家鄉”出發,尋找環境共性,引發羣衆共鳴,激起參與熱情。紮根基層的工作者,有的可能是該地土生土長的地地道道自家人,有些則可能是穿山越嶺跋涉而來的“異鄉人”,無論如何,都應該“既來之則安之”。影片中“神筆馬亮”的片段裏,馬良與當地的村民視彼此爲鄉親,打成一片、其樂融融,共同爲村莊建設出謀劃策,書寫鄉村發展新篇章……把所在的工作地點看作是自己的家鄉,瞭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融入其中,入鄉隨俗;把當地的居民看成是自己的家人、親人,尋找與他們的共同話題,以此爲突破口,瞭解民心,探訪民情,體察民意。從“我和我的家鄉”出發,便添了一份使命感,多了一份歸屬感。

基層工作可以“我愛我的家鄉”助力,以愛之名盡人事,但行好事淡前程。基層工作環境相對艱苦,條件較差,基層工作者要少一些算計,添一份情懷。影片中“神筆馬亮”的片段裏,馬亮放棄前往列賓求學的大好機遇,儘管吃不上熱乎飯,倒貼工資扶助貧困戶,依然不願離開;“最後一課”的範老師,忘記了太多甚至自己的親人,卻對曾經任教的鄉村學校念念不忘;“回鄉之路”裏的樹林,經歷過付出一切卻打了水漂,頂着罵名,依然初心不改……這些個體是千千萬萬名基層工作者的縮影,在貧瘠的土壤裏,澆灌理想的蓓蕾,探索脫貧致富的道路。“學了本事,讓這兒變個樣”,正是我從家鄉來,受家鄉的養育後回饋家鄉的心裏話。帶着熱情與赤子之心參與基層工作,看淡個人進退得失,心無旁騖爲基層建設、羣衆發展實把力。將個人所學、優點長處與工作崗位結合,腳踏實地用行動凸顯愛心。以“我愛我的家鄉”助力,便添了一份呵護心,多了一份責任感。

基層工作可從“我爲我的家鄉”深入,引領羣衆參與,做得代代傳承。通過影片,我們能夠發現,人民羣衆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北京好人”和“天上掉下個UFO”裏,平凡普通的羣衆在面對生活難題時有自己的“智慧錦囊”;“最後一課”裏,衆人齊心協力,共謀共策,將蠶房改成20年前的教室;在“回鄉之路”裏,一片沙漠蛻成綠洲,是一點星星之火彙集一代又一代植樹人的努力成燎原之勢……“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基層工作者應當發揮積極正確的引領示範作用,激發全民參與熱情,集中羣衆智慧和羣衆力量,讓羣衆懷着“愛家鄉”的熱情,參與到“爲家鄉”的創建工作中去。基層工作者要將好思路、好做法、好作風推廣開來,傳承下去,堅持一代接着一代幹,萬衆齊心加油幹。從“我爲我的家鄉”深入,便添了一份務實心,多了一份成就感。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觀後感1200字心得感想 篇四

作爲《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如約在今年國慶檔跟大夥兒見面。影片採用單元故事來講述發生在我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相對於《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這部影片更多從基層小人物角度來講述,以小見大,在平凡的崗位演繹着不平凡的故事。

苦心孤詣、長路漫漫,堅守初心才能善始善終。《最後一課》裏的老範是從市裏調到鄉村的國小教師,他坐着船、踩着泥來到了望溪村,一待就是10年。這10年的初心堅守,他不僅僅給孩子們帶來知識,打開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門,最主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守護住了孩子們最純真的夢想。黨員幹部需要堅守初心,入黨誓詞是否還在耳邊常常響起?初到單位的激情是否還在澎湃?自身的理想與國家的偉大事業是否還緊密相連?遙想當年,共產黨人從紅船走來,爬雪山、過草地、抓建設、促改革,唯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方得始終。不忘初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更是一份承諾和責任,這正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醫護工作者堅守一線履行救死扶傷的職責;洪水來襲時,人民子弟兵堅守陣地完成防汛救災的使命。不忘初心不一定要做多大的事情,一次耐心的解答、一個熱情的幫助……這些都是堅守初心的表現。

艱苦卓絕、堅持不懈,堅守孤心能夠改天換地。《回鄉之路》將鏡頭聚焦在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住坯房。房屋埋壓人移走,看見黃沙就搖頭”,這首歌謠是黃土高原當時沙塵漫天的真實寫照。在大戶承包治沙推動下,有千萬個郭成旺這樣的家庭,用愚公移山式的笨辦法,一代接着一代開啓了長達70年的防沙治沙工作,四代人的孤心堅守將毛烏素沙漠變成了“綠洲”,完成了幾乎不可完成的壯舉。黨員幹部要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的孤心。紮根大亮山植樹造林20多年的楊善洲有這顆孤心,俯身大窩凼爲FAST項目勞心費力的南東仁有這顆孤心,出沒鄉間地頭爲蘭考除“三害”的焦裕祿有這顆孤心。長達數年或者數十年堅守一件事,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在自己的崗位上深深地紮下去,直面困難與挫折,在暴風雨中歷練和成長,定能“教日月換新天”。

捨己爲人、默默無聞,堅守民心就能安民則惠。《神筆馬亮》單元中講述青年畫家馬亮放棄列賓學院的錄取,選擇紮根扶貧一線,爲家鄉脫貧出力的故事。馬亮在大鵝玩偶中與妻子合照,正是多少扶貧幹部由於工作而缺失的幸福時光。扶貧幹部拋家舍業,紮根基層,一心爲鄉民謀出路,一心爲鄉企促發展,一心爲鄉村求振興。“時代楷模”黃文秀惦記暴雨下的白坭村防汛工作和羣衆安危,深夜冒雨返回工作崗位,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想到的是“希望能夠吸取教訓進而改進的機會”,這種捨生忘死的精神令無數人動容。黨員幹部要常懷羣衆之心,在工作上能夠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在工作中能夠貼近羣衆實際需求。多多關注民生問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做到心中有民、腳下有力、肩上有責,在廣闊的鄉村田野揮灑幹事創業的汗水。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觀後感1200字心得感想 篇五

作爲《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的《我和我的家鄉》正在熱映,影片延續單元故事的形式,分別以五個笑中帶淚的故事,抒發人們的鄉土情結和家國情懷,展示了發生在全國各地最普通的喜怒哀樂和脫貧攻堅成果。影片通過五張鄉村振興“先手牌”描繪出了一道靚麗又獨特的鄉村振興風景線。

從《北京好人》的張北京看鄉村振興的“社保牌”。鏡頭對準在北京漂泊的異鄉人,借用醫保的故事將小人物的那種真實與善良刻畫得淋漓盡致,洋溢溫暖。隨着“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們的醫保體系建設作爲“兩不愁、三保障”中的重要一環,開始爲鄉村振興助力。於是我們看到,在鄉鎮振興中,我們國家爲補齊鄉村醫療發展的短板,在“質”的提升上下足功夫。理療資源進一步整合,硬件設施、硬件設備進一步配備,人員服務進一步增強,制度政策進一步完善,醫養結合進一步發展,基層醫療服務的均衡性、普及性進一步提升,老百姓看病就醫“最後一公里”真正打通。

從《天上掉下個UFO》裏的黃大寶看鄉村振興的“科技牌”。這個片段將鏡頭對準的是貴州的“一千米異地戀”鄉村愛情故事,並由此折射出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科技興村的故事。當前的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只要有新想法、新點子、新發明,一部手機就能讓我們成爲創新達人。土專家的土發明因爲直播讓“外星人”成爲一個小村莊的產業支柱。謊言雖然被戳穿,但是由於家鄉科技的發展、交通的進步,拉近了距離,也拉近了人心,更拉起了村民致富的途徑。

從《最後一課》的範老師看鄉村振興的“教育牌”。《最後一課》以喚起範老師的記憶展示了一個鄉村教師心繫學生的炙熱情懷。過去與今時交錯的表現手法展現出了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人才振興、教育興村的重大意義。鄉村振興,教育先行,教育承載着傳播知識、塑造文明的功能,在鄉村振興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仍有千千萬萬的鄉村教師戰鬥在三尺講臺上,耕耘着祖國的未來,譜寫出我國文化振興的新樂章。

從《回鄉之路》的喬樹林看鄉村振興的“生態牌”。鏡頭對準的是治沙造綠英雄被誤解的人生,以一個特別的視角,把陝北沙漠治沙人的故事搬上熒幕,讓我們看到了無數治沙人堅韌努力所催生的奇蹟。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從一片林再到一種文化,從一種文化衍生爲一種產業,以喬樹林爲代表的治沙人用十幾年如一日地治沙植綠、愛綠護綠,傾力打造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生態經濟之路,讓“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得以有機統一,催生出我們鄉村振興的生態奇蹟。

從《神筆馬亮》的馬書記看鄉村振興的“扶貧牌”。這個鏡頭聚焦的是扶貧,講述的是馬亮放棄出國深造機會,揹着妻子到鄉村擔任村書記的一個關於農村扶貧的故事。電影裏的馬書記用“用文化+產業”的扶貧路子讓一窮二白的小山村發生率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影以一村之變化展現我國精準脫貧取得的成果。而在扶貧一線,還有無數如馬亮一樣的脫貧幹部不畏艱險,紮根農村,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帶領貧困鄉親們邁出窮門,走一條全面小康的新路子。

電影逐漸落下帷幕,我們鄉村振興的大幕卻是緩緩開啓,作爲基層幹部,我們要接續努力,增強七種能力,錘鍊不屈品格,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美、更強。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觀後感1100字心得感想 篇六

近日,《我和我的家鄉》電影引發觀衆強烈反響,票房更是突破20億成爲國慶檔電影榜首。衆多小視頻大神紛紛在各大短視頻平臺剪輯、重組劇中故事,對劇情及人物進行聯想。無疑,“夏洛”和“馬冬梅”的故事再一次被觀衆提起。很多網友說,“我和我的家鄉”中第一書記馬亮的故事就是“夏洛”與“馬冬梅”故事的延續。我想馬亮就是“長大”的夏洛吧,而馬書記的故事就是他們婚後幸福瑣碎生活與平凡初心的寫照。那麼“夏洛”是怎樣一步步長大成爲“神筆馬亮”的呢?我想他大概經歷了這些。

曾經的“佛系青年”走出迷茫。看過《夏洛特煩惱》的觀衆都知道,夏洛在劇中是一個畢業後靠着馬冬梅養活整日在家無所事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佛系”青年,但卻十分要面子。一次同學會上的醉酒帶他重回學生時代,於是夢中他放飛自我、“創作”歌曲、變身明星、揮金如土努力改寫命運。最終,命運雖改,可他發現始終想要的不過是那抹真情、那份真心。當劇中他說的那句“我把一切都給你,能把冬梅還給我嗎?”溼了多少人的眼眶。就是這樣一個“契機”,夏洛不再彷徨,走出了迷茫,學會了愛與珍惜。

成長的“國際畫家”走進村莊。“神筆馬亮”篇中學校領導問:“你們家誰說了算?”馬亮回答:“我們家實力說了算。”這看似玩笑的一句話,卻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那個夏洛的身影,彼時他已考入“俄羅斯列賓美院”。當走上國際舞臺與回到農村的選擇擺在他面前時,他毅然選擇了走進村莊。如劇中妻子秋霞所說,“馬亮他只會畫畫。”而正是這“只會畫畫”的青年,爲小村莊發展帶來了新思路、新力量。當劇中畫面一寸寸略過這片小村莊的土地時,那一幅幅反映鄉風文明、鄉村生活的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帶來的是震撼與感動。正是那一支“筆”,畫出了村莊生活的樂趣,畫出了乾淨整潔的鄉村風貌,畫出了“茴香村”美好的明天。

蛻變的“草根書記”帶來希望。馬亮說:“你知道我是在一個小山村裏長大的,可是如今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輕人都走光了,我能做點什麼呢?”這是馬亮發自內心的靈魂深問。我們長大了,家鄉卻老了,遲暮的她眉宇間盡是滄桑與無奈。作爲她的兒女,我想馬亮一定是想要給她帶去希望的。他秉承初心任職第一書記,用實際行動紮根泥土,奔走于田間地頭,澆灌出帶來希望的“稻田畫”,“推”着土特產走出村莊,帶領着“茴香村”走向富裕之路。就這樣,煥然一新的馬書記第二故鄉迎着朝陽,希望滿滿,成了有名的旅遊度假村,年輕人都陸續被吸引回巢,村民收入也比上一年翻了不只一番。

他人故事蘊真知。也許你的人生中不一定有夏洛那樣一個大夢初醒,但你身邊一定有“馬冬梅”那樣真心關愛你的家人、朋友;也許你的生命中不一定有馬亮那樣的機遇選擇,但一定會有一份讓你保持初心、甘之如飴爲之拼搏的事業。迷茫時,請用心感受,用愛傾聽;困惑時,請堅定腳步,砥礪前行;輝煌時,請不忘來時路,不忘挖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