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2.92W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精彩多篇)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篇一

看完了巴黎聖母院的影片,卡西莫多和乞丐們很正義,善良。陰險的牧師不願意承認殺人的事實。花心的將士爲了名和利也放不下身份,滿口胡言,污衊了艾絲美拉達對他的愛。她至死都沒有改變她的愛。

美醜善惡黑白比較。在那個時代,似乎好人沒好報。惡人永遠橫行。對於這樣的結局很無奈。可是誰能改變。僅有作者能。

卡西莫多這樣的人外表醜陋,可是他的愛,是永恆的,是不變的,是忠誠的,是不求回報的。現今幾人能及人的內心的善良是外表,物質,學歷,工作這一切都不能及的。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篇二

自從無障礙電影在上海電影製片廠 蔣鴻源老師提議下製作成功後,浦東新區圖書館經常組織我們觀看,巴黎聖母院觀後感。從此,無障礙電影走進了殘障人士的生活。在觀看了《悠悠風鈴聲》、《建黨偉業》、《雨人》、《巴黎聖母院》等電影后,尤其是《巴黎聖母院》印象尤爲深刻。

電影講述了在1428年“愚人節”,巴黎聖母院門前廣場上“奇蹟王朝”的窮人們正簇擁者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載歌載舞,氣氛歡快。姑娘出衆的外貌與優美的舞姿使躲在教堂窗戶後窺視的神甫弗羅洛慾念橫生。入夜,姑娘美妙的歌聲讓神父魂不守舍,他叫敲鐘人卡西莫多把姑娘搶來。宮廷衛士菲比斯巡視至此,救下了埃斯梅拉達,兩人因此相愛。這使神甫更加嫉妒,趁兩人去約會時刺傷了衛隊長,並嫁禍於埃斯梅拉達,以至於埃斯梅拉達被判絞刑。

卡西莫因劫持埃斯梅拉達被處於鞭苔示衆,埃斯梅拉達挺身而出,送水給他解渴,觀後感《巴黎聖母院觀後感》。埃斯梅拉達臨刑時,卡西莫多出於對姑娘感激和愛慕把她搶回聖母院裏保護起來,並用他心中最美好的聲音—聖母院的鐘聲來表達自己的愛意。弗羅洛得知埃斯梅拉達來到聖母院以後就一直企圖迫害埃斯梅拉達。但被卡西莫多趕走,他因此懷恨在心,煽動國王不顧教堂的“避難權”派兵把埃斯梅拉達抓走。最後被殺害。

卡西莫多四處找不到埃斯梅拉達發現神父躲藏在教堂一個角落,憤怒的他將這個罪魁禍首摔下鐘樓。然後他趕赴埃斯梅拉達的墓地,靜靜地躺在她的身邊守護她到永遠。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成功地將“美與醜”這兩件人類始終關注的事情放在一個充滿戲劇化的故事裏進行強烈對比,讓觀衆從新的角度審視究竟何爲“美與醜”,在震撼人的同時使審美觀得到一次提升。巴黎聖母院神甫弗羅洛道貌岸然、心狠手辣、因愛生恨,迫害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而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爲救女郎捨身。 電影描繪出了巴黎聖母院的凝重和古老,只有幾隻鴿子反映出了生命的活力。電影從視聽語言上來說,色調灰暗無光、聲音微弱,營造出一種由死亡帶來的恐懼與悲涼,震人心魄,久久難忘。從中揭露了中世紀以來宗教的虛僞,宣告籠罩人類已久的“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爲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電影的音樂對觀衆具有最佳的心裏穿透力,令人難以忘懷。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浪漫主義的經典之作。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篇三

最主要的就是神父,小丑,詩人,軍人這四個男人吧。神父的喜歡是一種病態的自私。身爲神父又害怕打破自我的身份,想佔爲己有又得不到。慾望的剋制,最終沒有強大的毅力剋制住。在審判庭上,關乎到自我的安危的時候卻沒能夠爲自我喜歡的人付出,所以他的喜歡有着一種不想付出就想得到的因素。小丑,一種醇厚的喜歡,將自身的利益縮小得幾乎爲零,可是話又說回來這樣完全不思考自我利益的人,在主子面前聽主子的,即使明白這個人物是不道德的。

在情人面前又不顧生命的保護情人。或許這樣的人也只能出此刻小說裏吧。詩人,也喜歡着女主角,這是中喜歡還沒有強烈變化爲愛,因爲他明白他配不上他,關鍵是他沒有勇氣讓自我去配得到她的愛,所以最終在膽小,慾望不強烈等綜合因素下,他不敢去見女主角一面,詩歌的世界其實就是他逃避自我膽小懦弱的世界。軍人,同樣喜歡漂亮的女人,可是對於美人和江山,他更喜歡江山,同時又想得到美人。所以他的抉擇自然很明確。可悲的就是這個女人了。佩服她的勇氣去愛自我所愛,嘆息她遇人不淑最終搭上自我的性命。要是我是她,我會怎樣選取呢什麼是愛能夠讓自我愉悅的獲得麼

小丑外表不美可是心靈是美的。軍人外表美可是心靈卻不美。最終看來事情很少能夠十全十美。註定選取心靈美的纔是和諧的。可是我們都在冒險,總期望十全十美,或許應對自我以前的選取,我還是不會後悔,只能說時候不對。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篇四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看完了,心仍舊顫動着,久久不能平息。表演者者投入的演出,劃破一張張或真或假的嘴臉,衝進人心築起的高高城牆,穿越時空的層層樊籬,直擊觀看者的心臟,引起觀者全身的震動,進而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時的你,請靜數你脈搏的跳動,你會感到靈魂在隨聲舞蹈。你會微笑,你會靜靜的坦然的看着你含淚的雙眼,心裏久違的那泓湖水,泛着澄澈的光芒。

即使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沒有百老匯音樂劇那樣輝煌的舞臺背景、華麗的服飾,即使沒有人數龐大的表演者陣營,即使被指責用那些大大的話筒掛在嘴邊影響其真實感的再現,你也絕對不能否認它會打動你的心靈,滌盪你的靈魂。你不會法語,但你會被極富感情的演唱極具感染力的旋律所感動;你不瞭解劇情,但你會被擁有浪漫主義傳統的詩化哲理化的歌詞所折服;你不欣賞西方的張揚美,但你會爲剛勁有力的舞蹈而活力澎湃。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的序寫到,他在參觀聖母院時發現一個手刻的詞,在兩座鐘樓之一的暗角牆壁上,“由於長期的侵蝕破敗而發黑,深深嵌入石壁中”詞是希臘文,意思是“命運”。其中所包藏的難逃定數的命意,讓雨果凜然心驚。於是,爲了窺見究竟何等痛苦的靈魂,誓要給古老教堂的額頭上打上這樣的烙印,才肯離開人世;爲了不讓晦暗鐘樓上的神祕文字,及其慘然概括的未知的命運,就如此隨時間的流逝湮沒無聞,大文豪雨果寫了這部傳世名作《巴黎聖母院》。

關於命運,關於人,以及人和命運的催化劑,被認爲是人類最完美、人性中最崇高的情感——愛,永遠是人類智慧所要探尋的恆定主題。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根據雨果的同名小說而改編,情節上大體是忠實於原著的。並把第一次出版遺失,第二次再補上的三章的資料(即第二卷第一章《聖母院》和第二章《巴黎鳥瞰》,以及第五卷第二章《這個將扼殺那個》)精髓也囊括其中。歷史感,藝術性,整體感,哲理性,油然而生。正如開場《大教堂時代》裏所唱的那樣“大教堂撐起這信仰的時代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人類企圖攀及星星的高度鏤刻下自我的事蹟在彩色玻璃和石塊上頭”由此可見法國人的匠心,對自我文化的尊重和自豪。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劇裏的唱詞,每首都洋洋灑灑,充分的切合了原著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也傳承了法國歌劇以呂利開闢的新時代,歌詞見長的傳統。同時又融入了現代音樂的各種流行元素,拉近與現代人的距離。

巴黎聖母院,一個看似簡單的名詞,本身就擁有了太多太多關於命運,關於人,關於愛的意象。她是石頭與聖母的完美的結合,永恆和愛的完美體現。“一磚一石,日復一日一世紀接一世紀,愛從未消逝”

這是一個關於慾望和愛的故事,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發生在美麗的巴黎,發生在1482年,中世紀的時代,一個仍舊擁有真愛的時代。

巴黎,一個美麗的城市,浪漫之都,懷抱着無數人功成名就的夢想。她是華麗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五彩繽紛的奢侈品通通堆砌在她腳下,格式的恢宏建築斑斕繪畫是她的衣裙,貴婦小姐的嬉笑怒罵、紳士貴族的禮貌禮節是她小小情緒。她是敏銳的,世界上的鉅變往往從那裏開始,以之爲據點,向世界各個地方延伸、擴展。新大陸的開闢經濟中心的轉移、文藝復興、啓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運動……詩人、哲人、畫家、學者在那裏彙集,談論思想文化世世代代……

然而,在幾百年前的中世紀卻被黑暗禁錮着。嚴酷的宗教,慘絕人寰的等級制度爬滿了石頭築成的宏偉建築,彩繪的玻璃折射出神祕幽深的光芒。作者把這個故事選在了這個孕育巨大變動的地方,或許正是要讓故事隨着這座城市一般,去迎向挑戰,去摧毀舊的一切,創造新的次序。

聖母院,“雕塑、浮雕、鏤刻、無不強有力地凝聚在寧靜而偉大的整體上;能夠說這是石頭譜成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一段歷史,一段故事,人們口傳可能有誤,文字記錄可能遺漏,而拔地而起得建築物卻能夠屹立不倒。石頭,能夠日曬雨淋,風化腐蝕,可是石頭能夠化爲泥土、能夠變爲輕塵、能夠融進空氣,同樣也意味着永恆。

聖母,愛與美的化身。當仁不讓的女主角——艾絲梅拉達,擁有了聖母的氣質,“這正是之後拉斐爾再現的夢想形象,把純貞、母愛和神性神祕地融爲一體”(雨果《巴黎聖母院》)她有烏黑的長髮,明媚的眸子,光潔的肌膚。她純真、善良,她在廣場,她在河灘舞蹈,她是陽光,她是甘霖,她溫暖着大地,賜予着陽光。她摔罐爲親,救了有名無實的丈夫葛林果;她在刑場上以德報怨給與醜陋的加西莫多甘泉;她對於代理主教的非分要求毫不妥協。她執著着於她的所愛,奮不顧身,義無反顧。一曲《美人》響徹舞臺,道出三個男人的共同心聲,她是他們的美人,是他們心中的女神。

腓比斯,太陽的意思。她的所愛,她的王子,她的騎士,她的太陽。但他同樣是貴族少女百合的太陽,並只能是百合的太陽,他與她都出身名門,他爲了她鉅額的財產,她爲他的年輕英俊容貌。他爲她的美貌傾倒,他左右徘徊,內心翻涌。此時,兩個舞者在臺上有力糾葛扭動腓比斯的內心不能平靜。他愛她的美貌,想得到她,只是暫時,不是永遠。

弗侯洛,永遠穿着黑色的教士袍,行走在黑色裏。他的世界裏僅有書本和宗教,直到他看見她,他控制不了他的慾望,她否定了他原有的價值觀念。可是他無法得到她,嫉妒燃燒了他,她被他視爲惡魔。於是他選擇了愛的另一面——恨,他選擇摧毀她,無論誰都也不要想得到她。

加西莫多,畸形醜陋的獨眼駝背敲鐘人,愚人盛宴的醜人王。他對她一見傾心,滴水之恩回報所有的一切,從此在他的唯一的守護星裏出現了另一顆耀眼的星辰,值得用他的一切去交換捍衛。他是孤寂的,他明白自我的醜陋,他不敢靠近她,他只能俯首仰視她耀人地美麗。

全劇中著名的段落《鍾》,3座大鐘從天而降,每座鐘裏有一位特技演員扮演鐘擺,也給了大鐘人性化的靈魂,在劇烈的擺動中呼應着加西莫多內心的澎湃。加西莫多唱到:第一座鐘“小瑪利亞”爲夭折的孩子祈禱,第二個“中瑪利亞”爲遠航的海員而敲,最爲壯觀的“大瑪利亞”是爲結婚的新人送去祝福。加西莫多明白,沒有一個大鐘是爲自我而敲響的,鐘擺搖動,哀嘆着這個“最醜陋的人”的悲苦人生,鐘聲轟鳴,是最純潔的心靈對愛的渴求和吶喊。加西莫多的扮演者熱赫姆·哥雷特的聲音極具穿透力,沙啞渾厚的聲音直指人心。

誰明白呢,當魔爪伸向加西莫多的女神時,他痛苦,他無奈,一面是有養育之恩父子之情的主教,一面是純潔善良美麗姑娘,他孤寂靈魂的拯救。加西莫多是勇敢無畏的,最終,他選擇了聽從心的安排,把邪惡的主教推下聖母院的深淵,捍衛了真愛的崇高。

當加西莫多抱着死去的艾絲米拉達唱起《舞吧,我的愛人》時,旋律在反覆中到達催人淚下的高潮。

故事的最終,最醜陋的面目與最完美的外貌融爲一體,兩顆世界上最純真善良的心靈一齊長眠於土地中,化爲永恆。

愛改變了三個男人的命運,引導了他們走向他們應有的歸宿。艾絲梅拉達,是三個男人的心靈的救贖,是他們心中的聖母,最純真的愛的象徵。不管他們是否愛得懇切真摯,愛的方式是否正確。他們是含淚看着她翩翩起舞,裙裾飛揚,引吭高唱。他們都想擁有她,但誰也無法真正擁有。在這三人中,面目最醜陋的加西莫多無疑是愛得最深沉的,他的愛也是最博大和長久的,按照心靈美最終戰勝外表的醜陋,作者很自然地安排了這最終的結合。也許正意在證明在變化多端的人世中,唯一值得保留成爲不朽的是愛,也只能是愛。不管用多堅固耐磨的材質造就的恢宏建築在這種愛的面前也顯得卑微。中國的感情故事,有梁祝化蝶的悽美,有孟姜女哭長城的悲哀,有《鳳求凰》熱烈過後《白頭吟》的無奈,更有共剪西窗燭的思念……可是與西方的熾烈是截然不一樣的,可是愛卻是人類共同的情感,更是永恆的。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上演之後佳評如潮。短短不到一年內就售出了兩百萬張門票和七百萬張音樂原聲帶。它能夠如此的打動觀衆的心靈,打破了地域和國籍,因爲它也有愛。它投入了法國人很多的心血和製作,以及他們對自我國家的作品和民族的深刻認識、深沉的愛,期望有一天中國也能夠擁有一部屬於自我民族的震撼人心的好的音樂劇。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篇五

觀看了電影《巴黎聖母院》,由於是第一次觀看,又漏掉了幾個片段,所以感觸不是很清晰。現在,我談談我的一點點看法。《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著作,以15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爲背景,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後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廣大人民對波旁王朝復辟及其精神幫兇天主教會的憎恨情緒和革命形勢,同時爲我們描述了一段偉大的愛情。

雨果的得意之筆,就是以鮮明的反襯和對比來刻畫人物形象,揭露社會風氣。影片中,堂吉洛德和卡西莫多,這一主一僕,各從一個極端,向我們呈現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善良的人偏偏形態面貌可憎,邪惡的人卻道貌岸然,雨果這別具匠心地刻畫,不僅僅使人深感扣人心絃,同時其主題也得到了進一步地昇華。

還是梗概下故事吧。純潔、美麗的吉普賽姑娘愛斯美拉達,和“乞丐王國”的人一起,到處賣藝行乞。一次,爲救流浪詩人甘果瓦,她被迫嫁給了他。國王的衛隊長菲比斯是個花花公子,他騙取了愛斯美拉達的愛情,就在他們幽會時,一個黑衣人將菲比斯刺傷,愛斯美拉達被作爲嫌疑犯送上法庭,並被判處絞刑,而真正的兇手堂吉洛德神父不但逍遙法外而且成了審判者。就在愛斯美拉達將被絞死時,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將她救下,並帶入教堂避難。卡西莫雖然醜陋,但忠厚善良,他真心實意的愛着愛斯美拉達。國王的衛隊要衝進聖母院抓住愛斯美拉達,卡西莫多雖盡力阻止,但寡不敵衆。乞求羣衆爲救出愛斯美拉達,反與一心保護愛斯美拉達的加西莫多大戰。愛斯美拉達爲“乞丐王國”的朋友們開聖母院大門時,被國王衛隊的亂箭射死。卡西莫多看見愛斯美拉達的屍體,悲痛欲絕,他轉身將真正的殺人兇手堂吉洛德神父從聖母院的頂樓扔了下去,隨後找到愛斯美拉達的屍體,並與其緊緊擁抱在一起,多年之後一起化爲塵土。

影片看完後,我有點傷感,不過不像看了《泰坦尼克號》後那麼強烈。在現代社會中,更能騙得人們同情的,是那些悽美的愛情,而不是這些包含了太多悲苦的愛情。 一個人,去愛另一個人,這是絕對沒有錯的,也是他的自由,但不是任何愛情,都是可以通過努力達到的,就像在影片中,在通常的狀況下,愛斯美拉達絕對不會選卡西莫多當她的情人,卡西莫多對愛斯美拉達的愛戀,只能是一份藏在心中的苦戀,永遠不會開花結果,就算有朝一日,卡西莫多將愛斯美拉達抱在了懷裏,得到的也只是愛斯美拉達對他的同情和感激。也許我們不願意承認,但現實就是如此,世界上並不是任何兩個人都可以產生愛情的。 我們可能無法得到所愛的人的心,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追求愛情,因爲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甚至是你生命的寄託。卡西莫多有什麼呢?他有的只是一顆追求愛的心,和一顆肯爲此付出一切的靈魂。不一定要擁有,只要去追求了,就無怨無悔。 愛斯美拉達是幸運的,上帝賜予了她美貌和智慧,又有許多像卡西莫多這樣的人默默地愛護她,維護她,她快樂得像個天使;愛斯美拉達又是不幸的,生在那樣一個社會,有那麼多人暗中覬覦她,甚至毀滅她,就像一隻美麗的楓葉,在風中飄搖,自己都不知道將飄向何方。 善良的人們啊,有愛就去追逐,不管結局如何,重要的是過程,同時也應該回頭看看,是不是有癡心不改的人跟着,如果差不多,就答應下來吧,被追畢竟比追人容易,接受也遠比被拒絕甜蜜。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篇六

我在週日看了一場電影名叫巴黎聖母院,裏面講的是18世紀法國一場偉大的杯具性感情。它的女主角名叫愛絲梅拉達,在這個可憐的以賣藝爲生的她竟被黑心的教堂副教主弗羅洛給盯上了,而最終卻被醜陋的敲鐘人卡西莫相救。最終的結果卻是那麼的悲慘。還好,弗羅洛最終遭到了報應,被卡莫西親手推下高樓而死!我真爲她感到可憐。看電影時我不禁留下了悲痛的眼淚。

這部偉大的中世紀感情杯具,是由吉卜賽姑娘愛絲梅拉達引起的,當她在街邊賣藝了來維持生活時,正好被有一顆惡毒心腸的教堂副教主弗羅洛給發現了。於是接下來便發生了一系列蜿蜒曲折的故事。愛絲梅拉達錯誤的愛上了弓手隊隊長弗比斯。弗羅洛卻千方百計地想把愛絲梅拉達佔爲己有。爲了正義,卡西莫毅然被背叛了他一向信奉入神的副教主。這是一種反抗,一種對當時殘暴統治的反抗!

愛絲梅拉達斯死後,卡莫西抱着她的屍體死去,也算是得償夙願了。

電影中總是有太多讓我們感動的東西,少女的熱情和純美,殘疾的身體和善良的心靈。看完這部電影,我反覆回想着那美麗壯觀的場面,我要把卡西莫德美永遠印在腦海中,以填補我那時對美膚淺的認識。

在那美麗而神聖的教堂中,竟影藏着如此醜惡的故事,更體現了當時社會歪斜扭曲的一面。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經典之作,它所蘊含的道理是無窮的,它的價值更是無窮的…………

巴黎,尤其是那時的巴黎,在夏日黎明時分得清新霞光得映照下,從聖母院的鐘樓頂上眺望,景色真是燦爛多彩,絢麗迷人。讓我們閉上雙眼,默默爲卡莫西與愛絲梅拉達祈禱吧!感情是完美的,即使最終留下的僅僅是一縷塵土。人的慾望如果永無休止的發展,只會製造杯具,毀掉美,毀掉一切!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篇七

電影《巴黎聖母院》很清晰地描繪了三個階層的人羣。

一、權力階層:一個人物是代表神權的主教克洛德,他是一個道貌岸然,過着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但其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內外充滿矛盾的人。另外一個是代表着統治階級的皇家衛隊長弗比斯,他一表人才、英俊瀟灑,但卻是一個趨炎附勢、沒有職責感、整天周旋於富家小姐之間的花-花-公-子。這個階層的人時刻以正義、法律爲化身,他們制定法律,同時又作爲審判者,而自我卻在肆意地踐踏着法律。他們利用自我手中的權力,運用他們制定的法律,顛倒黑白、編造事實,殘酷地殘害着處於弱勢羣體的貧民百姓。當他們因違法而造成無法掩蓋的後果時,往往會拿弱勢的貧民百姓做替罪羊。

二、貧民階層:代表人之一是美麗、富於同情心的吉普賽女郎艾斯梅拉達,爲了拯救素不相識的落魄詩人甘果瓦的性命,她願意與他結爲名義上的夫妻;當看到以前劫持自我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慘遭鞭刑,被綁在酷日下暴曬而口渴難忍時,善良的艾斯梅拉達不計前嫌,不顧衆人的反對與譏笑,把甘甜的清水送到了卡西莫多幹裂的嘴裏……,這樣一個善良的姑娘最終的結局是無辜地被送上了絞刑架。另一位代表人是醜陋、智障、失聰、正直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他因爲愚昧而做過惡勢力的打手,因爲正直而又能在最終明辨是非,在他認清了惡勢力的本來面目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舉起惡勢力的代表人物主教克洛德,把他扔下了高高的聖母院城牆……。這個階層樸實善良,但時時被矇蔽,處處被欺壓,他們爲了生活不得不忍受着一切的不公,但到他們忍無可忍的時候,隨時就能夠爆發出毀滅性的反抗。

三、無賴階層:代表人物是出鏡率不高的那一對侏儒,他們爲了一己私利而編造謊言,在他們眼裏沒有正義,只要對自我有利,他們隨時能夠充當惡勢力的幫兇。

個體貧民沒有任何勢力,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他們卻往往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被當作主要職責人。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範文(二)

電影講述了在1428年“愚人節”,巴黎聖母院門前廣場上“奇蹟王朝”的窮人們正簇擁者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載歌載舞,氣氛歡快。姑娘出衆的外貌與優美的舞姿使躲在教堂窗戶後窺視的神甫弗羅洛慾念橫生。入夜,姑娘美妙的歌聲讓神父魂不守舍,他叫敲鐘人卡西莫多把姑娘搶來。宮廷衛士菲比斯巡視至此,救下了埃斯梅拉達,兩人所以相愛。這使神甫更加嫉妒,趁兩人去約會時刺傷了衛隊長,並嫁禍於埃斯梅拉達,以至於埃斯梅拉達被判絞刑。

卡西莫多因劫持埃斯梅拉達被處於鞭示衆,埃斯梅拉達挺身而出,送水給他解渴,埃斯梅拉達臨刑時,卡西莫多出於對姑娘感激和愛慕把她搶回聖母院裏保護起來,並用他心中最完美的聲音-聖母院的鐘聲來表達自我的愛意。弗羅洛得知埃斯梅拉達來到聖母院以後就一向企圖迫害埃斯梅拉達。但被卡西莫多趕走,他所以懷恨在心,煽動國王不顧教堂的“避難權”派兵把埃斯梅拉達抓走。最終被殺害。

卡西莫多四處找不到埃斯梅拉達發現神父躲藏在教堂一個角落,憤怒的他將這個罪魁禍首摔下鐘樓。然後他趕赴埃斯梅拉達的墓地,靜靜地躺在她的身邊守護她到永遠。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成功地將“美與醜”這兩件人類始終關注的事情放在一個充滿戲劇化的故事裏進行強烈比較,讓觀衆從新的角度審視究竟何爲“美與醜”,在震撼人的同時使審美觀得到一次提升。巴黎聖母院神甫弗羅洛道貌岸然、心狠手辣、因愛生恨,迫害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而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爲救女郎捨身。電影描繪出了巴黎聖母院的凝重和古老,僅有幾隻鴿子反映出了生命的活力。

電影從視聽語言上來說,色調灰暗無光、聲音微弱,營造出一種由死亡帶來的恐懼與悲涼,震人心魄,久久難忘。從中揭露了中世紀以來宗教的虛僞,宣告籠罩人類已久的“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爲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電影的音樂對觀衆具有最佳的心裏穿透力,令人難以忘懷。是一部真正好處上的浪漫主義的經典之作。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篇八

《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由法國19世紀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雨果雨果所寫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改編而來的浪漫電影。主要的情節是醜聾人卡利摩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克羅德收養,做撞鐘人,外貌正經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利摩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非必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非必斯。

但非必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羅德刺殺。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利摩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羣衆爲救愛斯梅拉達而衝入教堂,誤與卡利摩多大戰,愛斯梅拉達被由克羅德帶領的軍隊衝入聖母院所殺,最後卡利摩多憤然將克羅德從教堂頂樓摔落地下,最後卡利摩多撫着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這部影片的主題詞主要有:巴黎聖母院、鍾、乞丐。

劇中人物的對白以卡西莫多最爲少而且簡單,當然這個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杯具的主角本來就是一個不善於言辭的人。劇中給我印象深刻的對白當然莫過於他所說的“人家要殺了你,我也死”,語言之簡單,根本沒有任何的修飾,但直白的一句話讓觀衆都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卡西莫多的善良也真情,他由一個生活毫無追求的敲鐘人變成了一個發現愛的人,可惜正由於這份愛,他受到了太多太多的辛苦與痛苦。

最令人心酸的對白我想就是卡西莫多的一句自卑的話:“我總之臭的,總是讓人害怕。被人家丟石頭不算什麼,但是讓你覺得害怕,叫我好難過”,這是在大鐘旁邊的一句對白,我也從那裏看到了卡西莫多似乎可悲的一生將會在這大鐘旁結束,而留給世人的,他只是一個相貌嚇人的敲鐘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卡西莫多這番話既突出了自己對於自己相貌醜陋的無奈,也再次透漏出自己對艾絲美拉達的愛慕。那裏我覺得完全突出了《巴黎聖母院》裏一大主題,就是愛。

菲比斯算是這部電影裏面的美男子吧,他是皇家衛隊隊長,長得又一表人才,英俊瀟灑,整天周旋在上流社會之間,是富家小姐理想的白馬王子。聰明的弗比斯十分善於利用他的有效資源,他選取了擁有豐富嫁妝的表妹百合花做未婚妻,同時又去追逐愛斯美拉達的美色。從他的身上,我們十分清楚地看到了當今社會的那些聰明的男人的身影。“我要是有妹妹,我愛你而不愛她;我要有全世界的黃金,我全部都給你;如果我妻妾成羣,你是我最寵愛的。”這句經典的對白完全就是菲比斯形象的一個很好的概括。一個玩弄感情的花花公子,爲愛這個主題帶給了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剛果瓦在劇中的對白就應是這麼多男主角的最多的一個,雖然他的對白很多都對劇情的發展影響不大,但卻在刻畫他這個潦倒詩人的形象上十分有力。“六歲成了孤兒,長大了什麼都沒幹過。我還當過兵,可我不夠勇敢,我還當過修士,可又不夠虔誠,我和上了酒,我就下了決心當詩人。”這段話是剛果瓦自己說的,是他人生目前爲止最好的概括,同時也說明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一個有想法,但缺始終缺少做好一件事的那種堅毅的決心,在感情方面更是空白,雖然與艾絲美拉達成爲了夫妻,但卻是一段不會有結果的婚姻。這算是愛的一種襯托吧。

神父能夠說是戲裏面性格最極端的一個人,是罪與惡的化身,是魔鬼的使者。刻薄的他,簡直就是一個感情上的僞君子,感情上的惡魔!“在人間我只有痛苦,這是別人的節日,不是我的”這句話能夠體現出神父的一種冷漠與孤立,這不說明他沒感情,相反,他對艾絲美拉達的感情是強烈的,難以抑制的愛慕。“活該她倒黴,我倒黴她跳舞跳得這麼動人難道是她的錯?她聲音發狂難道是我的錯?”神父身爲一個神職人員,明明白自己對艾絲美拉達的愛是不可能的,但似乎是出於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心態,神父對於情敵們固然心狠手辣,在艾絲美拉達應對死刑時,神父沒有出手相救,相反還落井下石,陷這個弱女子於不義。黑色的長袍裏面藏着的也是狼一般的惡毒心靈。這般邪惡完全是《巴黎聖母院》一劇中罪惡的代表,是善良的比較。在愛的表達方面,神父與卡西莫多也構成了一個鮮明的比較。

《巴黎聖母院劇》一劇中用了許多的蒙太奇手法,都起到了很多重要的作用,其中當艾絲美拉達死後,仍不知情的卡西莫多跑會聖母院樓頂尋找自己一向在保護的艾絲美拉達。這時的鏡頭一向都是跟着卡西莫多移動,能夠看出卡西莫多此時心急尋找着卡西莫多,直到卡西莫多看到已經死了的艾絲美拉達被拖過廣場的時候顯示出那悲痛欲絕的神情的時候,鏡頭換成了聖母院門前,廣場上的場景,此時艾絲美拉達的屍體正被拖過刑場,白色的囚衣襯托出一片純潔,與旁邊灰濛濛的建築與人羣構成鮮明的色彩比較。而鏡頭立刻又回到聖母院樓上的卡西莫多那裏,卡西莫多正被愛人離去的痛苦折磨得聲嘶力竭。一生一死,一個在樓上無奈地看着死去的愛人,一個在樓下已與世長辭,感受不到別人對自己的愛,也再無力去給予別人更多的愛。

電影到了尾聲,女主人公艾絲美拉達受了箭傷,倒在巴黎聖母院的門口中,只差那麼一步,她就能夠回到那能夠暫時供她“避難”的建築物裏。善良單薄的艾絲美拉達,就這樣命喪於箭下,當一位乞丐扶起她時,她看了看天空,看了看這所以前未她生命撐起保護傘的聖母院,說出了一句“生活多美”。

應對死亡,絕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感覺到生活的美,更別說能發出生活多美的感慨。但對於美麗善良的艾絲美拉達,也許死亡並不影響她對這個世界美的看法。生活在神權的世界裏,受奸人受別人的嫉妒所害,艾絲美拉達的雙眼所看到,腦裏面所想到卻是所有的完美,她熱愛生活,熱愛舞蹈,在有生之年她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個以前救過她的英俊男子菲比斯,她爲他而着迷,關心他的生死勝於關心身陷險境的自己。同時她想到的是卡西莫多,一個奇醜無比卻和自己一樣心地善良的男人,一個冒死保護自己的好人。自己落難,叛的是死刑,本來是走投無路,只能眼睜睜看着刑具把自己絞死,但卻被卡西莫多救了一命,讓自己多了幾天留在世上感受美的時間,多了一個再次看到愛人的機會。最後,艾絲美拉達想到的就是隊伍壯大的“乞丐軍團”,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都紛紛來到了聖母院營救自己,爲了正義,爲了善良,大家不怕神權和皇權的殘暴,勇敢樂觀地過着自己的人生。生活之美,一個重要的方面也在於助人,死前的艾絲美拉達也許也想起了自己能夠用自己的舞蹈賺錢幫忙那麼多人,甚至還在乞丐王國裏拯救了快被絞死的剛果瓦,助人爲樂使善良的艾絲美拉達覺得無悔與滿足。

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篇九

當今著名的音樂劇大多是由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演藝公司包裝而成的,因此這些劇目也帶有了百老匯和西區特有的風格特徵和運作方式。而《巴黎聖母院》卻是一個例外,它是少數幾部聞名世界卻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影響的著名音樂劇。

《巴黎聖母院》誕生於法國巴黎,遠離紐約和倫敦,先天就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的影響。而作品誕生[object Object]後,從包裝到製作推銷的整個過程,也全部是由法國公司全權包辦的,而不像《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那樣在法國誕生,卻由倫敦西區的公司來包裝和運作。因而,《巴黎聖母院》中幾乎沒有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印記,觀看過該劇的人也往往會有與衆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與歌唱角色分離:

《巴黎聖母院》的一大特色是採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離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員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員不跳舞。這與當今大多數音樂劇處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樂劇中,舞蹈和歌唱演員的角色分配會有側重,但基本上沒有絕對分開的情況,歌唱演員也會和舞蹈演員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員也會參與歌唱(更多是合唱),從而體現出歌舞一體的樣式。而《巴黎聖母院》則是將兩者完全的分離,整個劇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員演唱,他們歌唱的時候不參與任何舞蹈,個個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燈下的超級明星。舞蹈演員則完全不參與歌曲的演唱,在……等幾個大場面的段落中,舞蹈幾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將舞蹈與歌唱完全分離,可以讓兩者更加投入於自己的演出,將各自的表演發揮到極致。而不需要因爲歌唱演員的緣故而降低舞蹈的難度,也不需要因爲舞蹈演員的緣故而影響聲音的質量。當歌唱演員用聲音表達情感時,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體表達複雜的感情糾葛。以愛斯米拉達一出場爲例,當她演唱起的時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熱歡快的舞蹈,這樣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現她內心奔放的思想。而當菲比斯演唱一曲時,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讓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內心和痛苦的抉擇。

在《巴黎聖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詞來表達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動作來表達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臺上同時表達了內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動作上,編舞還給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顯帶有自由發揮的成份。同時舞者在舞蹈時還運用了欄杆、棍棒等道具,體現出了寫實和寫意的雙重效果。

流行化的演繹: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聖母院》完全運用了流行唱法,沒有融入一點美聲唱法。而在演奏樂器上,《巴黎聖母院》也全部採用電聲樂器,沒有一件管絃樂器。這兩者都表明了《巴黎聖母院》追求純粹流行風格的姿態。而在其他大多數音樂劇中,多多少少都會融入美聲唱法,在伴奏樂器上,也大多以管絃樂器爲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搖滾電聲樂器,很少見到純流行樂器伴奏的情況。

獨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聖母院》中特別偏重獨唱,整場50段音樂中,絕大部分都是獨唱,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首接一首,而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結尾等少數幾個地方纔出現過,而且採用的是事先錄製好的背景式合唱。由於沒有現場演員的參與,因此即便聽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實感。在大多數音樂劇中,爲了更好地表現起伏的劇情和豐富的聲音層次,一般會將獨唱,重唱和合唱進行合理的安排,不會過份偏重於獨唱,也不可能過份偏重於重唱或合唱。《巴黎聖母院》對獨唱的偏好,會讓人感到聲音層次不夠豐富,在形式上略顯得單調了。

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離。 由於舞蹈角色不參與演唱,因此全劇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這7個人在劇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已經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難了。好在劇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聽,這也多少彌補了歌唱形式上的簡單。

與衆不同的音樂創作手法:

《巴黎聖母院》中的音樂共有50段。作曲者對於每一首歌曲都是獨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與歌曲之間共同的音樂材料。除了幾首是完全反覆之外,幾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創作。因而你在音樂上很難找到歌曲與歌曲之間的聯繫,在欣賞時會有現場音樂會的感覺。如果在觀賞時沒有歌詞提示,你閉上眼睛很容易感覺這是一張法國流行音樂的精選輯,而不是一部音樂劇。說的專業一點就是,《巴黎聖母院》沒有采用大多數音樂劇採用的主題音樂素材變化發展的手法。

《巴黎聖母院》的這一做法與大多數音樂劇的創作手法不同。如今,絕大多數的音樂劇還是採用主題素材變化的手法:作曲者將幾個主題音樂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節中進行變化,使其貫穿在整個劇目中,讓人感覺到有些音樂片段會時時縈繞在耳邊。這一手法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就非常明顯,在《悲》劇中真正全新的音樂只佔到了全劇音樂的三分之一,而全劇音樂就是根據這三分之一的音樂素材,將其進行變化和延伸而形成的。當耳邊不時地聽到自己熟悉的音樂主題,既感到親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印象。

在音樂劇的創作中,對立統一的原則是極爲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樂的不斷變化,又要有音樂的統一呼應。如果變化太多,會給人捉摸不定的感覺,如果統一太多,不免會讓人有厭煩情緒。《巴黎聖母院》這樣的創作手法,給人的感覺是變化有餘,而相對缺乏統一。 當然也有這種可能:作曲者對自己的旋律寫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證每一首歌曲都優美動聽,但如果讓他運用主題素材變化的手法,反而影響了他對歌曲的自由創作,寫得不自 由也不優美了。

不用伴奏用錄音:

《巴黎聖母院》中沒有使用現場伴奏,這也是很少見的。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中,基本上都是樂隊現場伴奏。《巴黎聖母院》則是播放預先錄製好的配樂。這一做法一開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因爲人們感到錄音會顯得死板而沒有生氣,類似於現在明星假唱的感覺。但事實證明,這並不影響實際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巴黎聖母院》的音樂全部是電聲樂器演奏的,對於電聲樂器而言,錄音與現場演奏的差別並不大。而且在劇中也沒有哪個地方需要音樂節奏上的鬆動,因此完全可以事先錄製好,用一樣的節奏數以萬次的演奏。當然,最重要恐怕還是省錢,本來需要許多人的現場演奏,現在只要一盤錄音帶就解決了,作爲一個長期演出的劇目,這樣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筆費用。

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採用了耳掛式麥克風,演員把麥克風掛在嘴邊,暴露在觀衆面前,這種耳掛式麥克風常常用在勁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絕大多數的音樂劇中,往往把麥克風藏在頭髮鬍子等看不見的地方,俗稱隱藏式麥克風,因爲這樣可以感覺更象演員,而不是歌星。《巴黎聖母院》的這一做法確實讓許多人很吃驚。當演唱者每人一個耳掛式麥克風站在舞臺上高聲歌唱,配合着舞者的舞蹈和燈光,讓人感覺就像是一場歌舞巨星的演唱會,很有視覺上的現場感,但相對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戲劇的感覺。

高空特技盡顯魅力:

劇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驚異。比如卡西莫多對着自己心愛的大鐘傾吐內心愛慕之情的時候,三個大鐘頓時從天而降,在每一個鐘裏面都有一個特技演員,他們扮演鐘擺奮力地搖擺,撞擊着大鐘,發出震人心魄的聲音。看着特技演員掛在大鐘裏面,作着各種各樣的動作,配合着巨大的鐘聲,再加上卡西莫多熱烈而近乎嘶吼的聲音,絕對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場面。還有愛斯米拉達被吊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臨終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鋼絲上的演出,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這多少歸功於高空特技帶來的震撼。這些動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他們中有許多是從運動員或雜技演員轉行過來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聲大噪的七人團,著名電影導演魯貝鬆曾經根據他們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電影《企業戰士》,在歐洲青少年中產生了很大反響。

抽象的佈景:

《巴黎聖母院》的佈景是簡單而有衝擊力的。劇目一開場,呈現在觀衆面前是一堵由幾十塊泡沫拼板拼成的大牆,再加上幾根大柱,就組成了巴黎聖母院,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出神祕幽暗的氣氛。這樣的設計顯然只露出了巴黎聖母院一個很小的部分,讓人不能馬上看明白,卻能給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大多數音樂劇,在道具上則更多強調仿真,讓人一看就明白,與他們相比,《巴黎聖母院》在佈景的設計上要顯得抽象得多。

在長達3小時的演出裏,這堵高大威武的大牆始終屹立在舞臺上,由於舞臺的高度和寬度完全被大牆佔滿,已經不便於在縱向的平面上佈置太多的佈景和道具,因而在整個劇目中,大牆的前面始終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臺來表演。這樣的設計使得舞臺上大多數的時候只有演員,而沒有其他的佈景和道具,給人以現場音樂會的效果。

與衆不同的好劇目:

像這樣一部與衆不同的劇目,自然比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同絕大多數著名的音樂劇一樣,《巴黎聖母院》在誕生後遭受的指責也不少。比如《倫敦快報》評論說:幾根醜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牆來代表美麗的巴黎聖母院,實在有失水準。《電訊日報》評論說音樂聲音過於喧鬧,而演員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報》評論說歌曲的安排顯得雜亂而沒有層次等等。當然,讚揚和褒獎的評論要遠遠比批評的多得多。

《巴黎聖母院》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了它追新求異的姿態,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這不是一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國人自己製造的音樂劇。

許多劇評家認爲, 《巴黎聖母院》將引領當代音樂劇跨越80年代韋伯式音樂劇的影響,進而邁向表演藝術的新紀元。這個口氣似乎太大了,不過,《巴黎聖母院》確實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好劇目,這話絕對不假,口氣也一點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