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看感動人物心得體會多篇

觀後感2.91W

觀看感動人物心得體會多篇

觀看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1

30條鮮活的生命,因一場大火而犧牲,其中包括森林消防隊員27人、地方幹部羣衆3人。據《新京報》報道,犧牲的27名森林消防員,平均年齡23歲。最年長的,是消防涼山支隊西昌大隊政治教導員趙萬昆,生於1980年,今年39歲;年齡最小的,是涼山支隊西昌大隊四中隊二班的消防員王佛軍,剛剛19歲,離生日還差3個月。

我們轉發他們朋友圈的內容,除了追思和悼念之外,也在感喟生命的脆弱、現實的殘酷,他們實在太年輕了,生命之花纔剛剛開始綻放,就這麼匆忙地凋零了。平均23歲,這個許多人還是在享受着父母寵溺的年齡,他們卻已經負重前行、勇往直前,獻上了自己的生命。如此,怎能不令人惋惜無比沉痛。

他們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平凡人的故事:29歲的涼山支隊西昌大隊三中隊中隊長蔣飛飛,去年結了婚,但還沒來得及在老家辦酒,原本計劃今年9月舉行婚禮;22歲的涼山支隊西昌大隊三中隊一班消防員趙耀東,原本打算退役後回到校園念大學;19歲的王佛軍似乎還有一點孩子氣,他發了一條救火的朋友圈,背後是熊熊山火,他說:“來,賭命”;未曾想,一語成讖。

英雄已逝,如今我們在他們的朋友圈裏看到他們生前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這些文字,看起來就讓人淚下。我們從中看到了樂觀、堅毅、負責、敬業和勇氣。英雄之所以可敬,正因爲他們在平凡之軀、平凡之情外,也有一往無前的精神。英雄之所以爲英雄,並不是因爲他們犧牲在了這場大火裏,而是因爲每一天的工作中,他們都在以極高的職業素養對待自己的工作,每一次森林火起,他們都精神抖擻、鬥志昂揚地衝上去,直面災情。

我們大概是無法感受大火的無情與生命的脆弱的。那部還原美國2013年亞利桑那州內爾山森林火災的電影《勇往直前》中,同樣被風向突轉後爆燃吞噬的19位消防員的遭遇,或許能讓我們略知一二。這些活蹦亂跳的人上一秒還侃侃而談,下一秒就被燒成了灰燼。現實生活中大概也是如此,生命在熊熊烈火面前就像雞蛋一般脆弱,縱然有防火罩也無濟於事。

可以說,消防員是和平年代犧牲最多的職業,他們爲我們付出了太多:滅火救援、車禍被困、跳樓救援、蜂窩擾民,寒來暑往、雨雪風霜、守護生命,他們一直都在。可是,英雄之外,我們又有多少人真正關注過這個羣體背後的付出和艱辛呢?

如果,我們的裝備再精良些,能夠更好地抵禦大火的侵襲;如果,我們的預測科技再先進些,能夠提前發現風向變化;如果,我們有更多的救火直升機,能夠從高空灑水控制火勢……可是,現實不允許有那麼多的如果。

被大火肆虐過的土地,總會再一次綠意盎然;倖存的人,總會開始新的生活。時間,會讓一切都好像沒有發生過。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曾經有一羣人永遠沉睡在了這裏,我們應該記住他們每一個人。只是,紀念的價值不該只停留於此,而應有更多的反思和警醒:如何讓英雄少一些犧牲。災難無情,生命無價,別等英雄離去,纔開始刷屏感喟。

觀看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2

去年聽說七院老院長的事蹟時,我永遠也忘不了一句話:“一定要把我的手機24小時開着,以免哪個病人有急事找我。”連生病了都能念念不忘病人的醫生,其仁心博愛豈是語言能描述得了?現驚聞胡佩蘭老人的事蹟,我的眼眶溼潤了,我爲這樣一位敬業、愛業、仁愛無疆醫生的離世而嘆息。

因爲經常生病,我與醫生接觸的較多,從最初的鄭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到現在的河南省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我接觸到很多科室的醫生、護士。我在看病,可是醫生在看錢。他們盯的就是能從你身上榨取多少油水,能撈到多少回扣。在醫學院補牙,一顆牙破了一個小洞,完全可以簡單一補,誰料牙科一個姓劉的女大夫愣說我的牙不行了,必須得做根管治療,一個暑假我的時間全被打亂不說,每一次躺在手術檯上對我來說都是要命的疼痛。補着補着,我的牙齒開始發烏,她說這是我不能忍受疼痛導致她消毒不徹底造成的。出現這種情況後,她也不再讓我消毒,直接一補走人。前前後後補這顆牙共花了1900多元,這可是5年前的價格啊!這個姓劉的女大夫看到胡老的事蹟後,不知會作何感想?

醫學院還有些大夫也是看病“高手”。每次我去看病,他們都是隨便翻翻病歷,然後開一堆化驗單走人,每一次化驗沒有個千把塊錢你也別想走下來。這次在中醫學院看病,給我診治的竟是一位胡大夫,而且還是老鄉,想着這次會把病看好,誰知科室主任與胡大夫幹架,胡大夫請假十幾天,害得我出院了也沒見胡大夫的影兒。輸液時我莫名其妙地發燒,我急忙給胡大夫打電話,可是十幾天電話都提示關機,哦呵,沒辦法,我自己決定不輸了,出院吧。

當時躺在醫院的病牀上,我腦海裏總是浮現出林巧稚的一句話:“我的文章寫在病人身上。”醫生用仁心厚德看病人,病人就成爲陷入泥沼、需要自己拉一把的弱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在病人最需要關懷的時候,你給予的卻是落井下石,從病人身上割取膏腴,這是何等的齷齪!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具有馨香醫德的好醫生胡佩蘭就是一座精神燈塔!頒獎詞寫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是啊,你是良藥,現在很多醫生都病了,他們需要良藥醫治。“醫生是一個有博愛精神的職業,應該感情投入的職業,應該是有醫德的職業。不應該光看着錢。”這是胡佩蘭在接受白巖鬆採訪時說的一番話,這句話就是開給當下醫生的良藥啊!

生命行走了98年,胡大夫在崗位上卻堅守了70多年,這樣的敬業叫人歎服,每一天都堅持上班,只因“有病人在等着我”,樸實,又多麼令人感動!連自己的心臟病犯了,剛治療完也不休息,而是到診室去。到診室去,到病人中間去,這就是仁德的良醫啊!

醫生無德,傷害何其大!作爲一名教師,面對的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如果師德敗壞,豈不是影響更糟!“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現在以胡佩蘭大夫爲鏡,我知道了我的得失,我也知道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我要影響更多的孩子,讓他們愛上學習,愛上生活,愛上生命!

觀看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3

掀開中國的歷史,跳躍在眼簾的是光輝燦爛四個大字。奔騰的長江,寬闊偶的黃河,造就了一個偉大而倔強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沉澱出一種偉大而崇高的精神。它就是愛國精神,也正是這種愛國精神,讓一代代中華兒女魂牽夢縈,讓一代代華夏赤子捨生忘死。

曾幾何時,爲了民族穩定,祖國大業,放棄了錦衣玉食的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破,何以家歸”的信念攜大軍毅然北上;文天祥拒絕高官厚祿的誘降,高吟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就以;抗日英雄方振武應對強敵發出了“寧爲戰死鬼,不爲亡國奴”的怒吼:少年時期的周恩來總理立下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也許此刻對於我們來說,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已被日益安穩的生活所替代,那無數英雄先輩的事蹟已無法延承,那對國家不幸所發出的怒吼已漸行漸弱,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胸懷也似乎成了淡然一笑。可是,誰說我們不能在國旗冉冉升起時深情凝視?誰說我們不能在國家處於不利時義憤填膺?誰說我們不能在國難當頭時奮起出力?誰說我們不能唱響愛國之歌!

的確,大家都是平凡人,無法如烽火歲月的英雄一般與祖國生死與共,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應當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而承擔起這份歷史的重擔,那麼承擔着這份職責的你應當是怎樣的呢?

你應當是爲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做出舉世矚目成就的神舟飛船和“嫦娥一號”探月工程的科技精英。

你應當是地震災區爭分奪秒創造生命奇蹟的人民子弟兵。

你應當是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中爲祖國山區奉獻青春的大學生

你應當是奧運賽場上自尊而熱情的青年志願者。

許你是新長征突擊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十大傑出青年。不管你是企業鉅子,白衣天使,還是人民衛士,體育健將。在祖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在“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的奮鬥中,你銳意進取,勇於探索,愛崗敬業,腳踏實地,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我生動的實踐在愛國主義這面大旗上寫下美麗的赤子情懷。

是的,如果祖國需要,我願到雪域高原作千里冰川的一朵雪蓮,我願到萬里戈壁作茫茫黃沙中的一株綠杉,我願到帕米爾高原上的紅旗讓綠色在生命的禁區裏閃耀光芒。我也相信,只要祖國需要,在座的每一位都會義無反顧的獻出自我最可寶貴的一切一切。這難道不正是偉大民族之魂的閃現嗎?

觀看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4

中華大地,萬物生輝;萬古精神,流淌於每個中國人民的血液之中,一脈相承,代代相傳······每一種精神,每一種人格,每一種信仰,他們都是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烙印在我們心底,鐫刻在中華精神的史冊之上。

?感動中國》是我們精神文化傳承的橋樑,是一代一代人產生精神相通共鳴的紐帶。今年的《感動中國》令我大爲感動,大爲震撼。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共鳴感最強的莫過於我們的“巾幗英雄”我們的女前輩們。

一展英風振世界。從上世紀80年代到今天,30多年以來,中國女排是個家喻戶曉的名詞,女排精神更是一種跨越時代,亙古流傳的拼搏精神。今年,中國女排再次以出色的成績,頑強拼搏的精神榮登《感動中國》的頒獎臺。在這個輝煌有力的中國女排名字下,可否深知?這是女排姑娘用一次次不爲人知的血淚,一次次頑強不息的奮鬥,一次次失敗與困難的磨礪鑄成的!她們也有低谷,但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她們也有失敗,但從未一蹶不振,而是奮勇向前;她們也有苦痛,但從未輕言放棄,她們是一個頑強不屈的團體,更是愛國的“巾幗英雄”。

兩袖清風看中華。“像是一個浪跡天涯的遊子,我終於找到了自己丟失的珍寶”,第一次再踏進中華土地,你感嘆道。伍淑清在今年香港叛亂中,看清現實,承受着被亂港分子打擊報復的壓力,毅然前往日內瓦,向世界說出真實的香港。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香港和內地的交流合作,讓香港民衆更深刻的認識自己的祖國。她手攜清風,愛中華,她是海外的“巾幗赤子”;她敢於擔當,愛香港,她是剛烈的“巾幗女郎”。

三顧人民不忘本。黃文秀高校畢業後毅然選擇歸鄉扶貧,儘管家庭經濟壓力巨大,她仍樂觀面對。在她歸鄉一年多以來,她以自己所能幫助88戶貧困戶順利脫貧,村集體經濟項目收入翻倍。她用一個女子的柔弱之力書寫了生前最美的華章。她不求功名利祿,看淡榮華富貴,她的這種精神也正是當今時代的我們所需要的,我們所缺失的。她是“巾幗女孩”,是脫貧路上的“巾幗女將”。

今天無論是致力保護敦煌、堅守文化傳承的樊錦詩,還是澳門濠江中學傳遞民族薪火的杜嵐校長,她們都是中華精神文化的發揚者。昨天,無論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啓開元盛世,捧起大唐錦繡江山的武昭儀,還是“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的秋瑾,她們都是中華精神文化的傳承者。

今天和昨天,巾幗女將們展現出了不讓鬚眉的擔當,巾幗女將們把中華精神文化一代代相傳,她們,挺起了國家脊樑,扛起了時代責任,肩負起了民族使命!明天,我們新一代的青年姑娘們,更要做好中華精神文化的繼承者,在我們身上也要體現“巾幗何須讓鬚眉”的女將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這是黃文秀姐姐日記中的一句話。的確,我們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未來長路漫漫,但請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看我中華女兒,巾幗亦不讓鬚眉!

觀看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5

?感動中國》,它讓我們知道了很多英雄事蹟,每一個都催人淚下,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斌強和張莉麗。

陳斌強,一名偉大的教師,因爲母親得老年癡呆,所以,他決心將母親綁在身邊,騎着電瓶每週往返於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顧母親5年如同照顧1日,他的事蹟經過廣泛傳播後,學校深被感動,決定將陳斌強的工作地點從鄉下調到了縣城。

看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已經有淚水在打了,我很敬佩他的孝心和堅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換作別人,5個星期恐怕就不行了,而他卻堅持了5年,他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最深“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媽媽,她卻沒有時間可以等了。”讓我霎時潸然淚下。

小時候,這根布條是母愛,媽媽用它揹着你,長大了,這根布條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揹着媽媽,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張莉麗,一個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教師,她愛孩子勝過愛自己年5月8日,她在失控的汽車衝向孩子時,猛地推開兩個孩子,自己卻被車輪碾壓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不過,現在已經逐漸康復。

別哭,孩子,那是你們人生最美的一課。你們的老師,她失去了雙腿,卻給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們不多,卻讓我們學會了很多。都說人生沒有彩排,可即便在面對那一刻,這也是她不變的選擇。

觀看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6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

3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生命的最後歲月裏,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掛着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繡着中國的核潛艇。幾個月前過生日那天,他的病房裏擺放的也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模型。核潛艇、核事業,是彭士祿一生的牽掛。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被徐徐推向大海。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至此,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核潛艇技術極爲複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臺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爲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中國在覈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爲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這種條件下怎麼開展工作?彭士祿說:“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我們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並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有時爲了驗證一個參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臺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有的人手臂搖腫了,有的人手心磨起泡,仍然堅持搖下去,直到驗證準確爲止。

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技術關鍵——不到3年,就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僅用不到6年,我國建造的1∶1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實現滿功率運行。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如今,82歲的熱功專家黃士鑑回憶起與彭士祿共事的經歷,做出這樣的評價。那時的彭士祿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生也離不開核事業!”

“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經常“敢於拍板”,他引領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核潛艇是大國重器,於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事關國計民生。和平運用核能,將核能服務於社會,是彭士祿的畢生心願。他曾說,自己一輩子幹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

中國發展核電,究竟該走哪種技術路線?上世紀70年代,熔鹽堆方案和壓水堆方案如何取捨,一時成爲爭論的焦點。經過科學論證和調研,彭士祿力排衆議,提出應採用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壓水堆並充分利用我國剛建成的陸上模式堆技術經驗及其工業配套設施,容量可暫定爲30萬千瓦。

壓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認可。這一方案也爲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爲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我國核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像這樣“敢於拍板”的事例不勝枚舉。“時間很緊,總要有人拍板,不能無休無止地討論呀!”彭士祿曾對其他科研人員說,“做實驗用數據說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雖然經常“拍板”,但工作中的彭士祿卻絲毫沒有領導的“架子”。他曾說:“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爲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爲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幾十年來,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從自主成功研製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到建設秦山、大亞灣等一批先進核電站,再到自主研發三代核電“華龍一號”……以彭士祿爲代表的核工業人,用自己的韶華與汗水,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他心裏揣着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

很長時間以來,彭士祿的事蹟,甚至連他的名字都鮮有人知。有人叫他“中國核潛艇之父”,被他嚴詞拒絕:“核潛艇工程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我個人的創造,是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幹部、工人集體努力的結晶。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爲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

3歲時母親犧牲,4歲時父親就義,兩次被捕入獄……這讓彭士祿從小就過着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15歲輾轉來到延安後,彭士祿常對延安中學的同學們說:“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鬥爭,有的流血犧牲了,要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麼對得起黨?”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後又因國家建設的需要,改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彭士祿和同事們“吃着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他們就自己動手挖野菜、白菜根吃。爲了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他“打起揹包就走”,在四川的一個偏僻山溝裏,一干就是好幾年……

彭士祿心裏揣着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他說:“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但當一個糊塗人則更難,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49歲時,彭士祿就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可是手術後,他僅僅住院一個月,就又開始了工作。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