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解燃眉於倒懸大善之士——緬懷袁隆平院士

去年偶然翻看短視頻,一段袁隆平院士獲得工程院津貼的視頻吸引了我的注意。袁隆平院士的家人告訴他收到了工程院發來的院士津貼,袁老樂呵呵的問,有多少,有兩千嗎,家人開心的告訴他,不止呢,一季度,有一萬五呢。袁老聽了更樂的合不攏嘴了。

解燃眉於倒懸大善之士——緬懷袁隆平院士

當時我不禁感觸,這是我知道的那個譽滿世界,被稱作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嗎,看着他充滿天真童趣的笑臉,就像是一位隔壁的鄰居大爺。

2021年5月22日,新華社發出訃告,袁隆平院士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看到這個消息,我第一時間又回想起那張天真童趣的笑臉,像個孩子一樣的追問津貼的數量的畫面。他像普通人一樣的過世了,但是我知道,在他去世的那天,全世界有很多人心理會默默的念着,袁老,一路走好。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7日出生在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他年輕的時候就選擇了農業作爲奮鬥的方向。作爲中國新舊兩個時代的見證者,解決糧食增產問題,讓老百姓能吃飽肚子,在任何時候都是頭等大事。然而,選擇了農業,也就意味這,他選擇了一個最艱苦的行業。

他最大的成就就是讓雜交水稻從理論進入到實踐。在那個迷信學術權威的時代,他敢於打破桎梏,通過野外發現的野生雜交水稻,從遺傳學的方向深入研究,通過多年的辛苦育種培育,讓水稻高產的優良性狀得以遺傳,培育出高產良種。這種高產的水稻種子,試驗種植區內就可以獲得超過常規水稻三到五成的畝產收成,通過全國大範圍種植,讓我國的糧食收成一下子大幅提高,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讓我國十億人免除了飢餓的威脅。

培育出優良雜交水稻,他成爲了全世界範圍的第一人。然而其中艱辛的過程卻是常人很難以理解的,,由於植物漫長的生長期,每一代的培育都是要經歷一個完整的種植季,他們團隊終日要在田間地頭照顧十幾株雜交種苗;再加上那個年代政治環境的惡化,讓袁隆平院士頂着外界的種種非議,忘我的沉下心來研究雜交水稻的良種選育。

我們當今的時代,尤其是我們現在生活的中國,早已經不需要爲溫飽而發愁。十四億的中國人,早已經解決了糧食的供應問題。但是在六七十年前,我們的祖父輩們對飢餓的感受是刻骨銘心的,特別是在1960年開始的三年全國大饑荒,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那個時候沒有挺過來。每畝地那能夠多打點糧食,讓每個人每天能多吃飽一頓飯,是全國上下最期盼的事情。

就是在那個時候,袁隆平院士對雜交水稻展開深入研究,並於幾年後獲得了巨大的成果。在1976到1991年間,我國累計種植雜交水稻面積超過19億畝,增產了2000億公斤糧食。而且從那個時候開始,袁隆平院士的團隊一直致力於更高產雜交水稻的培育,讓以後我們的國家幾乎年年都獲得糧食大豐收。

雜交水稻不僅在國內大面積推廣,通過技術授權和指導,讓高產水稻在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廣泛種植,讓除了我國之外的八億人填飽肚子,免除了飢餓的困苦。

爲了表彰袁老的巨大成就和爲全世界作出的貢獻,1987年3月15日,袁隆平在法國巴黎被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獎章,就是在那次會議上,袁隆平首次被譽稱爲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更是全世界的驕傲,他爲全世界的窮人帶來了福音。

在我國國內,他也獲得了無的榮譽勳章,1995年袁隆平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在我國首次的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上,袁隆平院士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

就是這樣一位有着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常年都在跟土地和農民打交道,終生淡泊名利,執着於科研追求,可以說是我國科學家最值得敬仰的典範。

臨終前幾年接受採訪,他說他是精神的首富。在我國最危急的時候,他用他的研究成果,救民於水火,這纔是人之大善。就如他自己所言,他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祝願袁老一路走好,他是真正的國士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