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感動人物事蹟心得體會參考多篇

感動人物事蹟心得體會參考多篇

感動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1

有一種回憶 叫做感動,有一種真情 叫做溫暖 ,有一種尊嚴 叫做承諾 。這,這就是洗禮人類心靈 的盛典,這就是真情的溫暖。

?感動中國》中,涌現出了很多偉人,但最令我感動的還是信義兄弟 孫水林、孫東林。

孫水林在臘月26,拿着20幾萬元錢,去給一些農民工發工資,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去的路上,突然發生了車禍,孫水林的妻兒當場死亡 ,自己也在搶救過程中去世了。弟弟 孫東林聽到這個不行的消息後,並不是悲傷 ,而是記急着完成哥哥 的遺願,把這些錢送到每個農名工手裏。因賬單在車禍途中已喪失,所以孫東林告訴農民工們,希望 他們能憑良心拿錢。當孫東林手上的20幾萬元錢發完後,還有些農名工沒法到錢,這是孫東林就拿出自己幾萬元的積蓄,老母親 也拿出自己的一萬元養老金。最後每個農民工都分到了錢。

我想,這對信義兄弟不僅感動了我的心,也感動了全中國人的心。推選委員說:“這是一面鏡子,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照,值得我們整個社會 去照,值得我們把心掏出來照。”

雖然它們不是什麼偉大的人,但是它們有一顆偉大的心。他們用炙熱的心照亮我前行的路,是他們,教會了我怎樣做人 ,做一個怎樣的人。

每一次付出 都是一次旅行,每一個故事 都是一道美麗 的風景 ,每一位感動中國人物都是國人心中的一杆路標。相信 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時,走路的腳要結實一分,就像使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電的電池再度內心 充實 ,於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可以幫助 別人。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

感動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2

面對他殘缺而又衰老的身體,聽完他震撼心靈的故事,你會強烈地感覺到,老人的背後,分明矗立着我們的民族之魂、興國之魂。朱彥夫,這位留下無數壯舉的英雄模範,這位歷盡坎坷卻從未向命運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誠與執着,奮鬥與奉獻,生動詮釋了我們這個民族歷經風雨卻始終生生不息、昂揚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踐行偉大中國精神的一面光輝旗幟。

真正支撐起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這種精神看似無影無形,卻蘊含着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強大能量,是一個國家的民族之魂、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放眼人類歷史進程,那些在世界舞臺上產生重要影響的國家和民族,在發展繁榮的道路上,無不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把無數個體緊緊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偉力。回首我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些熔鑄在無數中華兒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努力奮鬥拼搏、不惜流血犧牲,歷經百餘年的艱辛探索,贏得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正確道路,不可逆轉地開啓了中華民族不斷髮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展望民族復興的燦爛前景,把十三億中國人緊緊凝聚在一起、團結在一起的中國精神,是我們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底氣所在,志氣所在。

朱彥夫是偉大中國精神的踐行者。作爲橫跨革命、建設、改革三大歷史時期的英雄模範,從革命戰士到一級傷殘軍人,從農村黨支部書記到退休老人,朱彥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體的先進事蹟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卻是貫穿他整個生命歷程,激勵他不斷挑戰人生極限最可依賴的力量源泉。品讀朱彥夫的事蹟,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一個個具體而微的細節,更是那麼一股子遇難而上、永不服輸的勁,那麼一股子敢想敢幹、戰天鬥地的氣,是那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無比忠誠與熱愛,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間無比堅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來,失敗了,再重新來過,朱彥夫幾十年來用鋼鐵般的意志創造了人生奇蹟,靠的就是這股勁、這股氣、這種精神。我們今天要戰勝改革發展道路上的種種風險和挑戰,將“兩個一百年”的美好藍圖變爲現實,同樣需要這股勁、這股氣、這種精神。縱覽朱彥夫精神的各個維度,無論是崇高的信仰,堅定的信念,還是無私的奉獻,勇敢的擔當,都是中國精神在具體層面的鮮明投射,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具有穿越時代的持久價值魅力,值得全社會永遠珍視學習。

學習朱彥夫,就要學習他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於天”。朱彥夫四肢全無、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僅有0.3,如此殘缺的身體卻能迸發出如此強大的精神能量,創造出如此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靠的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彥夫所言,“我心裏要不是裝着個黨,不裝着個共產主義,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源頭,是一切價值的價值原點,是解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的關鍵,有什麼樣的理想信念,就會有什麼樣的精氣神,有什麼樣的行動表現。當前,個別黨員幹部不信馬列信鬼神,對社會主義前途命運喪失信心,有的貪圖虛名、脫離實際、脫離羣衆,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錢至上、名利至上、享樂至上,心裏沒有任何敬畏,行爲沒有任何底線,出現這些問題,說到底是理想喪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有可能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彥夫學習,首先就要學習他作爲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樣爲信仰去拼搏、去奮鬥,去獻出全部精力。

學習朱彥夫,就要學習他一心爲民的高尚情懷。朱彥夫對羣衆的感情是真誠的,是實實在在的。羣衆有苦,他自己難甜;羣衆受窮,他心裏難安;羣衆有難,他慷慨相助。正是由於心裏裝着羣衆,關心羣衆勝過關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鄉親緊緊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帶領羣衆同甘共苦、不懈奮鬥,硬是把一個“連地瓜幹都吃不飽”的窮山溝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正是由於對羣衆有真感情,把羣衆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朱彥夫才贏得了父老鄉親發自肺腑的信任、擁護與愛戴。當前,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推進,做好羣衆工作,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朱彥夫爲我們做出了表率。廣大黨員幹部要把朱彥夫作爲一面鏡子,對照朱彥夫查一查問題,找一找差距,樹一樹形象,以朱彥夫的爲民情懷爲標尺度量一下自己與人民羣衆的感情,以朱彥夫的務實清廉爲標杆查擺自己的“四風”問題,用朱彥夫視民如傷的境界來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爲。應當看到,朱彥夫與人民羣衆的真感情並非無法複製,朱彥夫的爲民情懷並非高不可攀,身爲殘疾人的朱彥夫能夠做到,每一名黨員幹部更能夠做到。

學習朱彥夫,就要學習他敢於擔當的實幹精神。功崇惟志,業廣爲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面對家鄉的落後面貌,朱彥夫沒有去“等靠要”,沒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勇於擔當,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與羣衆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幹,幾十年如一日地艱苦奮鬥才換來“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的張家泉。爲了記錄、傳承戰友們在戰場上英勇悲壯的歷史,朱彥夫拖着殘軀義務作了千餘場報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爲後世留下百萬字書稿。朱彥夫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切難題,只有在實幹中才能破除;一切機遇,只有在實幹中才能抓住;一切願景,只有在實幹中才能實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新徵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發展轉型,化解社會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項都需要我們甩開膀子真抓實幹、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實幹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只要我們像朱彥夫那樣把堅定的理想信念與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結合起來,把心思放在實幹上,把勁頭放在實幹上,踏踏實實,穩紮穩打,就一定能夠幹出成績,幹出實效。

偉大的夢想呼喚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支撐偉大的夢想。朱彥夫以一生奮鬥拼搏忠誠踐行了偉大的中國精神。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需要我們像朱彥夫那樣高揚理想信念旗幟,永不停息地奮鬥,以每一個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動時代進步的巨大力量,去贏得民族復興的偉大輝煌。這就是朱彥夫光榮事蹟的時代價值所在。

感動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3

“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這是奧林匹克運動廣爲流傳的名言,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體現。一個運動員的成就,不僅僅是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塊獎牌,還在於是否體現奧林匹克精神,是否做到自強不息,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我崇拜的奧運英雄蘇炳添就是這樣的選手,也許他與金牌無緣,但創造的歷史值得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銘記。

蘇炳添,1989年8月29日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暨南大學20_級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中國男子短跑名將。

20_年2月6日,蘇炳添以6秒43奪得國際田聯世界室內巡迴賽男子60米冠軍,並刷新亞洲紀錄。之後蘇炳添多次比賽中都成爲百米大賽最有力的競爭對手!而且蘇炳添也着實讓世界短跑名將博爾特驚訝到了,博爾特可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飛人,連續三屆拿到奧運百米金牌。可是博爾特也被蘇炳添驚到了:沒有想到站在身邊的小夥子居然反應這麼的快,起跑的那一瞬間讓他不知所措。

博爾特曾在一次採訪中說:“槍聲一響,我身邊的小夥子就飛奔出去,我有點不知所措,結果就失足了。”他對於蘇炳添的實力也是非常的認可,也正是因爲這樣,他後面纔會拼命追趕上去。

能進入百米決賽是每個亞洲人都不敢幻想的奢望,只有跑進10秒纔有希望。爲此,蘇炳添20_年底,選擇了一個比較大風險的決定:就是把起跑腳換了。爲什麼要換?是因爲想要得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新的節奏,這樣的話在100米纔可能會有一個突破。

而做這個改變和選擇太難了,改變之前問了很多的專家:不做出一些改變的話可能很難突破10秒,參考了劉翔的“八改七”,所以蘇炳添最後狠下心來做出了這個改變。就像剛開始是用右手吃飯,突然間變左手,你夾都夾不到,怎麼不難呢?蘇炳添剛開始,連起跑怎麼發力都完全不會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三組對決過後,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成功入圍男子100米決賽,也成爲首位闖進奧運會百米決賽的中國人。而在奧運賽場上,9秒83也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成績。20_年裏約奧運會,博爾特奪取金牌的成績是9秒81,蘇炳添只比博爾特僅僅慢了0.02秒。32歲的中國飛人蘇炳添通過多年以來的努力,終於站在了100米跑道上面。

蘇炳添一戰打破了三個紀錄:

首先,新中國從1984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到現在37年的歷史上,首次有中國男性運動員打進到100米決賽的賽場,絕無僅有,這個意義不亞於當年劉翔闖進奧運會決賽並且奪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奧運會上,曾經有一位日本運動員打進到奧運會男子100米的決賽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個時候是用手計時的時代,跟電子技術時代差的還比較多。

第三,亞洲國家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在19的巴黎奧運會,也就是第2屆奧運會上,到現在1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位亞洲運動員以100米半決賽第1名的身份進入到世界最頂級的百米飛人大戰的決賽。

這是史無前例的偉大榮耀,屬於偉大的中國,也屬於亞洲。年過30的蘇炳添,靠着頑強的自律,靠着超強的意志品質,成功的打進到了100米的決賽當中,爲全亞洲人長臉。就連中國田徑名將劉翔在微博上也發文祝賀蘇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決賽時,蘇炳添強調,半決賽就是自己的決賽:“對我來說,能夠進入決賽就算完成任務。如果能夠突破10秒大關,進決賽應該沒問題。”

看了比賽,真是激動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簡直是一戰封神!正像劉翔所讚揚的那樣,這是中國奇蹟和中國速度,這也是亞洲奇蹟和亞洲速度!簡直讓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賽場,蘇炳添的腦海裏都只有一件事:竭盡全力跑出“中國速度”,爲祖國添彩!能打破亞洲紀錄,打破黃種人的極限,站在東京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所有的夢想都在這一瞬間變成了現實!

把半決賽當成決賽。是啊,人生路上關鍵的每一步都需要這種精神,我要向蘇炳添學習,他是我最崇拜的奧運英雄。

感動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4

作爲新時代的青年,尤其是青年共產黨員,作爲新時代青年黨員,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謹記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勇於奉獻,甘於奉獻,傾心投入,全心全意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

近日,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蹟鼓舞我們,深入學習了新時代的優秀先進事蹟,激發強大的力量,讓廣大黨員樹立遠大的目標,指明堅定前行的方向。向她學習,就要學習她滿懷初心的赤子之情。

堅定信念,信了就不能打折。一個人能走多遠,不要問他的雙腳,而要問他的志向。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信念決定着事業的成敗。黃文秀同志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只有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黨的理想之中,理想纔會更遠大。”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她說“我們黨是切實爲羣衆謀發展謀幸福的黨,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這就是我的使命。”在他眼中,理想信念是一輩子的事,這句話絕不是口號,信了就要一心想着爲黨爲人民而戰,是終其一生的任務,更是不能打折扣的擔當。

黃文秀說過:“長征中,戰士們死都不怕,在扶貧路上,這點困難怎麼能限制我前行?”她不畏艱辛的付出和深沉的熱愛,是她積極作爲、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的碩果,面對失敗和困難時,她掉過眼淚,但沒有說過放棄,在她的人生詞典裏沒有撤退、沒有後悔,作爲一名黨員,腳踏實地做着使命感促使自己去做的事。

在擔任第一書記一週年時,她在手記裏寫下了一句話,“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這就是黃文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建設家鄉,改變家鄉,砥礪前行,譜寫了新時代青年壯麗的青春之歌。

每一個人都是另外一些人的指路之燈,就像黃文秀同志,爲衆多的人照亮了前行的路。新時代的我們也是更多人的指路之燈,披荊斬棘,我們無畏前方的黑暗險阻,我們將以堅定的意志、頑強的作風、敏捷的思慮、團結的作風爲更多更多的人民,爲更多的後來者迸發出屬於新時代的我們的光輝,將更多的希望留在中國的大地上,終有那麼一天,雄雞將啼鳴,迎來燦爛的朝霞。

感動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5

回國後,他交給接待人員一份希望會見的人員名單,列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老同學——鄧稼先。因爲他心中一直盤旋着一個疑問。1964年中國原子彈研製成功,舉國歡騰,但美國學界一直傳言這其中有美國物理學家的幫忙,楊振寧希望好友鄧稼先能親口打破這個傳言。

楊振寧:希望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中國人自己做出來的。

慎重起見,鄧稼先在請示了周總理後,次日託人轉交給他一封信,十分確定地告訴他,原子彈的成功完全是中國人自主研發。

楊振寧的弟弟 楊振漢:我大哥拆完信以後他就哭了,然後他就跑到了洗手間,整理了以後出來。

楊振寧:這是靈魂深處的一個震盪。當我知道鄧稼先的回答以後,我感情上的衝動不是當時能夠自己控制住的。

楊振寧的激動是有原因的,早在1945年出國前,父親楊武之就曾叮囑他,“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在美國,讀完博士並正在從事基礎物理研究的楊振寧爲了繼續當時的研究工作,沒有像鄧稼先等人那樣1950年就乘船回國,但等他想回的時候,已經回不了了。

楊振寧:我們當時已經想要回來了,但美國的總統杜魯門下了一個命令,說是中國學生在美國得到理科功科博士學位的人,不可以讓他們回國,所以,很多這種人被擋住了。

這一等就是20年。然而,在沒能回國的歲月裏,楊振寧在爲華人贏得了巨大的榮譽。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恆”定律,顛覆性地震驚了世界,並在1957年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 我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自己覺得不如外國人這個心理。

楊振寧的成就遠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爾斯教授共同創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爲粒子物理學提供了基本框架。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翟薈:楊先生的科學貢獻,是人類科學文明的一個寶庫中非常璀璨的一個明珠,可能再過1000年,再過幾千年,我們人類提到我們最重要的對於自然界的認識,還是不可避免要說到楊米爾斯理論。

學術界公認,楊振寧在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4個領域擁有13項諾貝爾級別的成就,他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

楊振寧:基本上每一次探親訪問,回國以後都有中情局的人或fbi的人來了解情況。

儘管不斷受到盤查和壓力,楊振寧仍然堅持每年回國一兩次。他跟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等領導人都多次研討中國教育和科技上存在的問題,主張重視基礎理論的發展。他十分關心新中國的科研力量,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成立了“與中國教育交流委員會”,資助了數百名中國學者去美國學習深造,這些人日後都成爲了新中國建設的骨幹力量。

1996年,楊振寧接到了一份協助清華大學創建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請。

楊振寧:我從小在清華長大。這個要求我必然答應。

20_年,楊振寧回國定居清華。很長一段時間內,他不僅不領年薪,還將美國的一棟房產捐給清華。20_年,82歲高齡的他,甚至主動爲200多個大一新生教了一整個學期的《大學物理》課。他爲清華高研院累計籌措資金1億多元,爲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同時,他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以一片赤子之心進行諫言和批評,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着顯著的引領作用。

感動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6

江西餘干有句方言,常用來誇讚心中最敬佩的人和事,叫真來斯,意指十分的、特別的、非常的棒。看完女排世界盃第10輪,中國女排以3:0完勝塞爾維亞女排,提前一輪衛冕世界冠軍,喜提十冠王稱號。叫人安耐不住、情不自禁地大喊:女排精神真來斯。

十字對於中國人,總有一種特殊的含義,如十全十美十步香草等,十象徵完美、圓滿和富足。然對於女排精神而言,十冠王不僅僅是一個圓滿的成果,更是一個進取的開始。正如本屆女排世界盃第一場比賽後,郎平所言每一次比賽,我們的目標都是升國旗,奏國歌。誠如其言,女排以十連勝讓中國國旗高揚升起,讓中國國歌高昂奏響。展望未來,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刻苦鑽研、勇攀高峯的女排精神,將會更加放出絢爛光芒。

世間之事,總有那麼一點湊巧。中國女排奪得十冠王,本已讓國人歡喜不已,然又恰逢70週年國慶之際,無疑是喜上加喜和最好獻禮。有人說,女排將觀衆打哭。每次觀瀾女排比賽,充盈的是執着和堅強、剛毅與激情。怎能不讓人感動而驚歎,怎奈不叫人隨之起伏而涕零。某種意義上,女排精神傳遞的氣質底蘊,早已烙印上了中國人獨有的內在韻味,與中國普通民衆關聯在一起,照見中國改革時代的繁榮壯大。換而言之,中國女排精神是中國人自己的精神,是中國新時代的象徵元素。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每一場勝利,展示給衆人的女排速度是那麼震撼與激昂,背後的雕琢打磨、反覆訓練以及吃苦流血是看不到的臺下十年功。撥動時間指針到上世紀70年代,在湖南郴州訓練基地,竹子製成的竹棚、帶毛刺的地板;再到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首次奪得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中國萬歲!女排萬歲!;又到本屆女排世界盃第七個比賽日,中國隊對陣強敵美國對,郎平直言不諱道這是一場非常困難的比賽。足見,十連勝到十冠王,是不息的鬥爭、不變的意志、不滅的火焰。

體壇江湖波雲詭譎、充滿變數。曾經十冠王的古巴匿跡,往昔六奪冠的日本成爲過去,擁有12冠記錄的俄羅斯慢慢退卻光環。哪怕20xx年,郎平再次擔任中國女排教練,中國隊處在低谷,國際上鮮有戰績,亞洲也難言勢不可擋……因此,女排精神並非意味着百戰百勝的不丟一球,而在於那種爲勝利不放棄、不拋棄的堅定執着。對此,郎平多次提到女排精神不是贏的時候纔有,而是在大家看不到的每一天。對啊,爲夢想努力拼搏、爲成功頑強銳意,纔是女排精神的密碼字典。

一場屬於中國女排姑娘們的回報大餐,一場送給全體中國人的精神大餐。有道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中國人從來講究憂患意識和未雨綢繆。在舉國歡慶和鮮花掌聲包圍之時,有的人難免會潑冷水,女排精神會過時嗎?有人對此作了很好的回答,女排精神永不過時!中國女排在路上,所有奮鬥者也在路上。每個人都在奔跑,中國就會勇往直前。如此,每個人都應做女排精神的奮鬥者和傳播者,給祖國巨輪揚帆起航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