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書育人楷模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教書育人楷模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教書育人楷模學習心得體會 篇一

8月29日,市二實小舉行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做幸福的引路人》的師德主題報告會。通過張書記的講說,讓我明白了作爲一名教師所具備的基本素養與責任。

愛是教育亙古不變的主題,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愛祖國、愛人民、愛教育、愛學生,用心血、汗水和智慧爲國家培養棟樑之才。

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作爲教師,只有熱愛學生,特別是尊重、愛護、信任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到來自教師的溫暖和呵護,教育才富有實效,教師愛學生是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德區別於其他行業的主要特點,不尊重學生的人格,就等於喪失了教育的權利。

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難免有個別學生出現違反紀律、不按時完成作業、缺課、與同學鬧不和等現象,針對這些現象,我都能及時深入瞭解,問明真相,然後進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對教師教學生涯的寫照。在教師崗位上,沒有悠閒自在的舒適和安逸,既然已經選擇了這份職業我們就要默默無聞的奉獻。

認真負責、工作嚴謹是教師的職業要求,是教師責任感的體現,我們要嚴格遵照師德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爲,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蹟 篇二

戴着眼鏡的安文軍總是帶着笑容,可說起話來語調鏗鏘,他對記者說:“我讀書時遇到了一位好老師,他給我這個山裏娃教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愛、品格和勇氣。”

安文軍決心要像自己的老師那樣當一名好老師。1993年,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安文軍,畢業後毅然回到了家鄉。

那年8月,祁豐學校成了安文軍教育生涯的第一個“根據地”。祁連山下,幾排低矮的土坯瓦房在寒風中佇立,教室裏光線昏暗,火光微弱的煤爐旁坐着幾名搓着手、哈着氣的學生……安文軍永遠記得第一次來到祁豐學校的情景。

“夏天,火一樣的太陽從千瘡百孔的窗戶射進來,射在講臺那片區域。冬天,凜冽的寒風吹得人如坐冰窖。”安文軍說,即使條件再艱苦,只要看着眼神裏充滿純真和渴望的牧區孩子,他便捨不得離開。

班裏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這更讓安文軍很心酸,他暗下決心:“認認真真地上好每堂課,把山裏娃教好,纔是真本事。”

1996年,他所執教的第一屆高中畢業班會考平均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

2005年,輾轉兩所鄉村學校的安文軍來到了明花學校。

鄉村學校時常斷電。到了晚上,安文軍有時只能點蠟燭備課、改作業。鄉村學校缺教師,他一個人包攬了多門課程;一邊照顧生病臥牀的母親,一邊教學……即便再辛苦,安文軍也總是笑盈盈地面對。

那段時間,每個學生家長都認識了安文軍──這個瘦弱的老師在假期去遍了每個學生的家中,瞭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安文軍記得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如果有學生不來上課,他比家長還着急。鄉親們也從安文軍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簡明科學的書籍分類,精準定位的擺放位置,整齊劃一的標籤高度,在明花鄉的牧童之家裏,這裏的每一個細節都嚴謹準確到讓人驚歎。小小的牧童之家,在管理員黃豔寧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條、充滿生機。今年19歲的黃豔寧,出生於肅南縣明花鄉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她因早產導致腦功能發育不全,並引起肢體殘疾。

因爲不便去學校,從黃豔寧上國小開始,安文軍帶領的明花學校送教團隊每週都會準時來到黃豔寧家送教上門。下課了,黃豔寧會着急地詢問下次送教的時間,等着安老師下次來上課。

2018年,經過安文軍的積極協調及當地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幫助,黃豔寧被聘請爲牧童之家的圖書管理員,她每天都會準時去書屋學習、管理圖書。每天黃豔寧都會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吸收知識帶給她的營養和快樂。

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把關愛灑向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安文軍對黃豔寧如此,對其他學生亦然。安文軍主動擔負起週末照護十幾個住校生的飲食起居。孩子們生病了,他就第一時間帶去看病就醫;孩子們缺乏文具和生活用品,他主動幫他們去買;寒暑假放假那天,看着孩子們坐上回家的班車,安文軍才能放心……

安文軍非常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他將教學生活中的點滴都記錄到小本子上,閒暇時與同事討論,撰寫教學隨筆,進行自我反思。他訂購教育教學書籍,潛心學習,積極參加業務培訓,在培訓中得到專家、名師的指點,助推自己的專業發展。

安文軍語言幽默風趣,講課猶如講故事,學生總能被輕鬆代入課文無法“自拔”,在輕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學得又快又好,效率極高。現已在明花鄉政府工作的學生郭冬芝回憶說:“聽安老師講課是享受,做安老師佈置的作業是樂趣,跟安老師聊天更是一種快樂。”

從教30年,安文軍所教學生超過3000人。他們奔赴各行各業,遍佈天南地北。“教書育人,就是我最幸福的事。事實證明,知識能改變命運。我的學生做到了,我也做到了。”從青春年少到中年滄桑,回望從教的30年,安文軍感慨萬千。

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蹟 篇三

“如果你不小心與清華北大擦肩而過,那麼不要迷茫和失望,這裏將是你夢想起航的地方。”李粉霞經常用這段話來激勵剛剛入學的新生,幫助他們重拾信心,同時也是給自己肩上壓擔子,她心裏知道,既然承諾了學生,就必須讓學生在這裏找到夢想和希望,那就是以技立身。於是,李粉霞帶領團隊對現有生源質量進行充分分析,在人才培養方面逐步形成了“傳、幫、帶、練”“分梯次、能力遞進”的個性化人才培養途徑。

“傳”就是社團傳,充分發揮專業社團作用。一個良好的學風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是新老學生一屆帶一屆流傳下來的,數控團隊更是注重學生專業素養的傳承。團隊成立專業社團,新生一入校,就可以加入社團進行學習,爲社團配備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定期組織授課。實訓室在課餘時間全部面向學生開放,形成了一種老帶新的良好學習氛圍,並使學生提早了解專業知識。

“幫”就是導師幫,精準實施培優工程。在一年級基礎知識學習完成之後,團隊會根據學生一年的專業基礎學習成績和專業素養進行選拔,利用暑期,組織優秀教師進行強化培優,提前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

“帶”就是師傅帶,實踐崗位提升技能。培優結束,團隊會挑選優秀教師,師徒結隊,一個教師帶領一個小組,進行爲期一個學期的幫帶訓練,並實行考覈淘汰機制,爲參加技能大賽等培養優秀選手。

“練”即大賽練,競賽場上盡顯風采。優秀選手經過分級培養,技能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第三年經過嚴格的備賽訓練,從技能和個人心理素質上進行輪番訓練,成爲參加各級各類大賽的種子選手。

技能大賽成就職業夢想。從2004年起,李粉霞帶着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獲全國數控技能大賽突出貢獻獎、全國“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25項、全國個人前10名20人;畢業生中獲全國技術能手27人,全國冠軍12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8人,10餘人受到央視《焦點訪談》《中國大能手》等欄目報道。曹彥生、曹彥文兩兄弟畢業後師承中國航天二院283廠馬景來,矢志不渝,爲祖國航天事業奉獻青春,焦點訪談《師徒》欄目報道了他們的事蹟;冀曉淵,“中國大能手”亞軍,央視二套報道了他的事蹟;王偉、王慧兩兄弟雙雙被四川工程物理研究所錄用。

優秀的人才吸引了以中國航天一院、二院、三院、五院,中國工程核物理研究院等央企爲代表的一批高質量實踐教學就業基地的加入,鞏固了與中國重汽大同齒輪有限責任公司、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清華裝備製造有限責任公司、淮海集團、平陽重工等爲代表的一批省內就業基地的合作;深化了與蘇州勤美達有限責任公司、江蘇衆捷零件製造有限公司等合資企業爲代表的一批省外就業基地的合作關係。

“一生擇一事成一事”是李粉霞的信念,職教耕耘者是她無悔的追求。說起這些優秀的學生,她掩不住心裏那股“高興”勁兒,渾身充滿了自豪。

成績屬於過去,不進則退,無功爲過。未來,李粉霞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紮根職教!

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蹟 篇四

作爲一名老師,誰不想體會那種桃李滿天下的感覺?

而周美琴, 30多年如一日,每天面對殘障的孩子。她的學生不聰明,甚至無法聽懂、領會一個簡單的指令。苦與累用心付出,但對特殊孩子的關愛,未必能很快看到希望中的成效。有時候教很多遍孩子還是不開竅;有些孩子無論如何努力還是無法走進他內心……年輕時代,周美琴也曾失落過、流淚過。但要感謝她的媽媽,因爲每當這時候,媽媽總會對她說,“你不能放棄,你應該要爲這些孩子帶去幸福。”

那年,剖腹產剛2個多月的周美琴得知上海要舉辦首屆學生藝術節,並邀請特殊教育學校參與其中。“多好的展示平臺啊,要是學生們可以在藝術節上表演,不僅是他們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也是孩子們展現自我,提升自信的絕佳機會!”

周美琴放下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兒,拖着還不是很硬朗的身體便一頭扎進了學校的舞蹈房。近2個月的訓練,很多時候她都是到萬家燈火時才拖着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家,看着學生們辛苦,還自掏腰包給他們買來好吃的。領導和同事每每看到她如此拼命,都勸她注意休息,誰知她反而安慰他們說,“你們別擔心,練舞正是給了我一個產後修復的機會,看看我瘦得多快,恢復得多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她編排參賽的兩個節目分別獲一等獎、三等獎。得到了市領導的高度肯定,並榮獲上海市特殊學校中唯一一面由時任市委副書記陳至立同志親自授予的“上海市首屆學生藝術節優秀組織獎”錦旗。師生和家長一片沸騰:“誰說特殊孩子就不行?我們也能和正常孩子一比高低!”望着孩子們幸福的笑臉,周美琴說了兩個字:“值了!”

傾情一生,周美琴擔當殘障孩子的築夢人:把扶助他們“康復發展,迴歸主流”當作畢生使命,對殘障兒童實施“高期望”教育。學校組建了聾人舞蹈隊、特奧運動隊,把學生帶上了國際舞臺;學校培養的聾生,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學、南京金陵科技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等;更多智障的孩子學會了自食其力,讓家長看到了希望。

“挫折時,我感受着無盡的關愛。

逆境中,無數雙手將我扶持。

在這裏,我收穫了知識,學會了感恩。

在這裏,我收穫了成功,學會了自信……”

學校一名殘疾學生畢業時,寫下這樣的詩。學校9年的教育在她身上產生的變化,讓人無法想象。周美琴說,“孩子們的成長,就是我的成就”。

“老師略微誇張的口形,演繹出震撼心靈的聲音;老師熟練優美的畫筆,描繪出繽紛美麗的天地;老師豐富靈動的表情,奉獻出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

這是一首獻給特教老師的詩篇,也是周美琴的真實寫照。她用大愛,溫暖着一羣人、溫暖着一座城、溫暖着一個民族現代化的歷程。

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蹟 篇五

五年多的教學生涯,學校裏所有的孩子馬丹都帶過,不管身處校園何處,她都能聽到孩子們喊“格拉”,看到孩子們的笑臉。正是這羣可愛的孩子,讓她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再苦再累,缺氧不能缺精神。”馬丹說,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臉和對學習的渴望,她就有了繼續堅持下來的勇氣。

次仁旺堆,是一位能歌善舞的陽光男孩,經常和馬丹聊起自己家鄉的放羊生活。2018年4月,馬丹應次仁旺堆的邀請,來到他家裏做客,並體驗放羊。孩子們純真笑臉的背後,是艱苦的生活。這次家訪讓馬丹深感觸動,她想盡自己所能爲這些孩子做些什麼。得知部分學生有困難時,馬丹主動捐出自己的工資幫助6名困難學生。多吉羅布、羅亞卓嘎兩名學生在她的資助和幫助下,成績突飛猛進,排名從年級一百多爬升到年級前十。

除此之外,馬丹還義務幫助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學生輔導藝考。尼瑪拉姆是一名孤兒,在馬丹的細心教育下,她在西藏自治區2019年藝術大學聯考中以高分通過考試。在學生眼中,馬丹既是老師又是“媽媽”,是像超人一樣的存在。

但是馬丹自己知道,她的身體遠沒在學生面前表現得那麼“強”,因高原缺氧,流鼻血、胸悶氣短、心悸難受、夜間失眠等症狀時常發生。

2018年3月,因爲高原缺氧和過度勞累,馬丹暈倒在宿舍裏,家人把她接回武漢休養,可是沒過沒多久,她又主動申請歸隊。而那一年,也是她兒子備戰大學聯考的關鍵之年。“家人一直是我最堅強的後盾,這些年我虧欠他們太多。但只要想到2000多公里外,還有一羣學生在等着我,我就必須要回到我的工作崗位上去。”馬丹含淚說道。

有一種偉大,來自平凡;有一種崇高,來自堅守。這或許是對馬丹最完美的詮釋。

“來藏教書育人,是一份光榮的使命。我想當好民族團結的使者,把援藏的事情繼續堅持下去,讓更多的藏族農牧民孩子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馬丹心懷夢想,無比堅定。

2022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蹟 篇六

1985年6月,23歲的康紹忠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那次支部大會上,康紹忠的入黨介紹人,也是他的研究生導師——熊運章叮囑他,要按照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定信仰,愛國奉獻。

熊運章是一位1938年入黨的老黨員。“當年,老師在國統區求學時,冒着被國民黨反動派殺頭的危險,讀進步刊物,參加革命活動,祕密加入黨組織。他的經歷讓我對和平時期入黨,並且一生堅守初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那時的康紹忠正值碩士畢業,老師的幾句摯誠叮囑,讓他一刻不敢忘記。

現在,康紹忠又這樣叮囑自己的學生。他常說:“只有對黨和國家心懷感激,對農民心存感念,對土地心繫感恩,對節水心有感悟,才能在農業科學道路上刻苦鑽研、奮發進取。”

石羊河流域是甘肅三大內陸河流域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內陸乾旱區人口最密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區。這裏的人們對缺水,有着難以言說的感知。

1995年,時任西北農業大學教授的康紹忠來到甘肅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帶調研。一到當地,眼前的景象就給了康紹忠“當頭一擊”:土地龜裂、水乾沙起,到處都在喊“渴”。在民勤東渠鄉大號三社,因爲沒有水,很多人遠走他鄉,原來134口人的村子只剩下21口人。

細緻考察後,康紹忠發現水資源配置不合理、上中游灌溉面積無序擴大、不科學的農業用水等原因,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結果導致下游用水緊張、難以爲繼。

康紹忠深切感到,農業科學用水在這裏太重要了。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一個想法在他心中越發堅定:必須爲這裏做些事,“確保民勤不成爲第二個羅布泊”。

從零起步,康紹忠在這片土地上建起實驗站,帶領團隊系統揭示了流域內13種主要農作物和4種防風固沙植物的耗水規律,開發了流域尺度面向生態的水資源合理配置與調控技術。

爲了獲取準確可靠的資料,康紹忠和團隊每天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夏天時常冒着高溫、頂着烈日觀測,汗水溼透了衣服,蚊蟲不停叮咬,根本無暇顧及。“渴了就喝幾口白開水,餓了就啃上幾口自帶的乾糧”。

科技引導+務實苦幹,終於在15年後的2010年,青土湖碧波重現。湖水盪漾、野鴨成羣、水草豐美,康紹忠“還西北旱區一片綠洲”的夢想實現了!“

得益於黨和國家對水資源的重視,經過多年系統治理,我們最終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益、水資源節約、生態環境改善等多個目標。”康紹忠說。

在康紹忠這個“領頭雁”帶領下,石羊河試驗站臨時黨支部成爲一面鮮紅的旗幟,在科研一線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現在,實驗站已培養35位教授、29位副教授,石羊河節水技術也走向全國,在甘肅、新疆、陝西、山西等地累計推廣示範2338.54萬畝,節水17.4億立方米,直接經濟效益21.27億元。

“農學專業面向‘三農’,實踐內容多,研究耗時長”。如今,作爲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康紹忠依然奔波在西北旱區一線,從石羊河到阿拉爾,再到黑河流域,都是他的主戰場。

教書育人楷模學習心得體會 篇七

教師說:“一個學校能否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教育的目標是“德才並重,以德爲主”。具體的歸位,就是依靠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去影響每一位學生。要說何爲良好的職業道德,在我看來,道德的好壞並無嚴格的法律依據,它隨人們的思想觀念體現於非正式的輿論之中。所謂的明善惡、秉正義、知榮辱等都是人們意象中的代名詞。所以我說,道德立於心、工作成於手。作爲一名教師就應該現身說法、以身示範,培養自己良好的師德,在師德中體現自我價值,實現良好的教育目的。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教師職業活動最基本的要求,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教師隊伍師德師風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直接關係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直接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實現,直接關係到祖國的未來。首先,要求教師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教育事業。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是人民的教育事業,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每位教師都應當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甘願爲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實際工作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圖名利、甘做蠶燭,在崗位上發出光和熱。再則,要求教師熱愛學生。“愛生如愛子”是師德的一個重要體現。只有熱愛學生,才能去關心他們的成長,才能去教書育人,才能尊重學生人格、引導學生成才。在一本書刊上,我看到這樣一則報道:一節自習課上,一名教師因輔導學生練習,故託堂幾分鐘。這時,外面起了雨,某學生講臺放了一張條:“你耽誤了我們放學時間”。教師見後,並無不滿,而是公開向學生道歉,並把自己的傘、雨衣送給同學們。教師的素質體現在生活中的點滴上,如上述教師無愛生之心,恐怕很難讓學生敬服、理解,以至於對以後的上課狀態、心理反應和師生溝通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其次,師德的另一體現是具有崇高的奉獻精神。教師的工作責任重大而又極其艱辛。之所以說責任重大,是由於教師肩負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責任。抽象地說,社會的未來掌握在教師的手中,之所以說艱苦,是由於教師工作條件艱苦,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的社會地位、物質待遇較低,甚至處於相對清貧的地位。在此情況下,教師應當以社會責任爲己任,無私奉獻,否則,如果以待遇對待工作,那麼,就可能在知識傳授、教書育人中,難當社會重任。

另外,師德最外在的體現:以身作則、爲人師表。教師在教書育人中,除了言傳,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範行爲來教育學生,這就是爲人師表。爲人師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強調教師要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學習的知識自己應當精通;要求學生崇尚的行爲,自己應當行之;要求學生反對的行爲,自己應當堅決杜絕。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則,“雖令不從。”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從自身做起,真正爲學生樹立一個模範的榜樣,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上述幾點是每一名教師都應該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行爲品質。有人說:“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教育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只知道教書而不知道育人,那麼,只能稱其爲“教書匠”,所謂“人類靈魂工程師”也是空有其名。由此看來,“德”是賦予人靈魂的基石。道德的培養和提高,不管是對教師自身還是對學生都是尤爲重要的。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工作,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要通過自己的表率、模範作用去感染每一個學生,教育每一個學生。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孫奇逄曾說過,教人讀書,首先要使受教育者“爲端人,爲正士,在家則家重,在國則國重,所謂添一個喪元氣進士,不如添一個守本分平民”。這無疑也提示了我們: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所以在教學和生活中,要特別強調教師不僅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還要做到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只有這樣才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此外,教師既要善於汲取民族精華並賦予時代精神,還要善於吸收古今中外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文化,做到“古爲今用”、“洋爲中用”。教育學生敢於思考,勇於創新,既提高人文素養,又打好科技素質基礎。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職業。試想一下,我們每個人,誰沒有受過恩師的指點?在我們無助的時候,是老師向我們伸出了溫暖的雙手;在我們成功的背後,是老師在爲我們默默地耕耘;在我們迷茫的時候,是老師一次又一次的爲我們指出前進的方向。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蹟心得體會 篇八

曾經看央視《感動中國》這個節目,總會報道一兩個紮根於鄉村或山區的先進教育工作者的事蹟感動着國人,令人爲之震撼。從事了教育工作之後,使我更能深深地體味到這些深入到鄉村或靈魂深處的人物的崇高品質,也更能體會到他們的無私奉獻及無悔精神,對他們肅然起敬。

林州模範教師王生英便是這樣一位楷模,是教師的精神領袖:她紮根山區30載,猶如一枝傲雪紅梅,用殘疾之軀搏擊多舛的命運,譜寫了自我人生的華麗樂章。我們讀懂王生英,方可繼承其優秀品質。

一、須得讀懂大山

“山”在文化傳統中是厚重的,是世代山民安身立命的處所。然而,“山”也表徵着傳統的閉塞、愚昧、僵化與保守。封閉的羣山,告別陳舊的傳統,擁抱嶄新的現代,對有限的生存圈的突破,已成爲世代山居的年輕一代的心靈渴望。然而,悠久而強固的傳統大山,去談何容易!它需要的是敢爲天下先的勇氣,更需要的是衝出包圍的行動,甚至需要付出幾代人前仆後繼的代價。山裏的人終究是掙扎着走出去了,然而,有一個人卻選擇堅守在這裏,她就是教師王生英。

她的留守,是爲了更多的人走出大山。只有她的留守,才能換來更多人走出去的希望。因此她是真正讀懂大山文化的人!

二、她不是“高大全”,她只是“有用的人”

在當代文學“十七年”作家的文學作品中,充斥了“高大全”式的人物。他們都是盡善盡美的人,無論其思想、道德抑或行動。

而王生英老師,她卻是一個腿腳不甚靈活的殘疾人。在數幾十年的從教生涯中,她每天除了走上幾公里的山路外,還要穿過大河……越是艱苦卓絕的環境越能激發人的意志力。一身兼數職的教學工作,她竟沒有任何怨言,“只要你樂意去做,就沒有苦和累”。就是本着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她願意把山區的教育工作堅守到底。她認爲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情,但她更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因爲她發現了自我的價值,她是個“有用的人”。

是的,當一個人有所奉獻的時候,她的心靈必然是富足的,她的人生也必然折射出不平凡的光。

三、須得自我學習

作爲一名教師,我是懷着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崗位中去的。我熱愛自己的教學工作,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盡善盡美。但在工作的過程中,我也發現自己的浮躁、不能吃苦耐勞、遇到困難便滿腹牢騷…這些都是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習王生英老師的事蹟,使我下定決心漸漸改正缺點,有所進步!

近幾日看傅雷先生的《傅雷家書》,書上有這麼幾句話深深地觸動着我:“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過於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實在妙絕!而王生英老師正是這種教育實踐的一個典型,更是我們所借鑑的榜樣!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人物事蹟 篇九

9月6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經過中宣部、教育部邀請教育專家、一線教師、中央主要新聞單位等代表的嚴格審覈和民主投票,最終評選出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湖北省武漢市旅遊學校教師、2018年度“荊楚好老師”馬丹入選。

2018年,楚天都市報“尋訪荊楚好老師”欄目以《武漢“最美援藏教師”組建西藏首個啦啦操隊》報道了馬丹老師的事蹟。同年,馬丹獲評“荊楚好老師”榮譽。2019年,馬丹被評爲全國模範教師。今年,馬丹成功入選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

49歲的馬丹是湖北省武漢市旅遊學校的教師。她作爲形體課兼禮儀課的教師,在28年的從教生涯中,以“尚禮、塑形”作爲教學目標,以“弘禮、塑人”作爲教育目標,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自2016年以來,她兩次申請參加“組團式”援藏工作,用無私的愛關心藏族孩子發展,堅持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農牧民學生家裏進行家訪,先後資助多名藏族學生完成學業。

援藏期間,馬丹發現很多藏族孩子都有歌舞天賦,只是缺少更大的舞臺和更廣闊的天地。爲了挖掘學生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她創建了一支充滿特色的舞蹈啦啦操隊,爲的是將更多的孩子帶上更大的舞臺。三年如一日,她親力親爲帶領學生進行舞蹈啦啦操的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7月,馬丹帶領舞蹈啦啦操隊代表西藏自治區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就獲得了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