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學習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學習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什麼意思 篇一

人類命運共同體即命運共同體,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由2012年秋天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後首次會見外國人士就表示,國際社會日益成爲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命運共同體”是近年來中國政府反覆強調的關於人類社會的新理念。

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提出,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

當前國際形勢基本特點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

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絡攻擊、人口爆炸、環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都構成了嚴峻挑戰。

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何如、是否願意,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

與此同時,一種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爲目的的全球價值觀已開始形成,並逐步獲得國際共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學習心得體會 篇二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七專題“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載錄了《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一文,這原是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演講。習近平總書記在演講中切中肯綮地指明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順應時代潮流、協力應對挑戰、齊心開展全球協作的客觀要求,還是踐行馬克思主義國際交往思想、不斷滿足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現實需要。

推動構建同舟共濟、互利共贏的經濟共同體。馬克思曾預言世界市場的形成具有經濟的本質屬性特徵,經濟全球化不斷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時代規律。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張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使得全球成爲一張巨大的經濟網,形成覆蓋全球且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的供應鏈、產銷鏈、資金鍊、貿易鏈、信用鏈、物流鏈。順應經濟全球化這一不可逆的客觀規律,爲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創造豐富的物質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基於這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的現實,號召世界各國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推動構建對話協商、消解分歧的安全共同體。“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有矛盾就會有鬥爭,有鬥爭就會有衝突,有衝突就會有戰爭,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有據可考的事實闡述。鄧小平同志基於對美蘇爭霸後世界多極化趨勢的考量,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重大判斷,這一判斷從根本上而言是一個重大政治判斷,是對國際關係的深刻洞察和對國際形勢的長遠預判。隨着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逐漸顯現,儘管局部地區的戰爭和衝突仍有發生,但制止戰爭和衝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長,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爲了保證全球範圍內的普遍安全,爲人類社會繁榮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基於當前國際安全問題的現實,號召世界各國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政治共同體。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是馬克思對消除階級和階級對立的遠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說明。政治的基點就是階級屬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階級利益。在全球範圍內,主要劃分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兩大陣營,代表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經過了充分的實踐證明,在廣泛的國際交往中可以超越國家政治屬性來謀求世界不同國家的共同利益。爲了保證世界形勢的良性發展,爲人類社會繁榮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保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基於當前國際政治問題的現實,號召世界各國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推動構建超越隔閡、文明互鑑的文化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認爲:“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侷限性日益成爲不可能。爲了保證世界文明多樣性的長遠發展,爲人類社會繁榮發展創造豐富的文化滋養,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基於當前世界文化問題的現實,號召世界各國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推動構建環境友好、合作應對的生態共同體。隨着歷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需求張力與自然自我修復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劇,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極端天氣等環境問題成爲國際社會共同面對的世界性難題。一方面世界各國都追求經濟發展,另外一方面環境的承載空間逐步壓縮到了極致,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的矛盾逐年凸顯。爲了保證全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爲人類社會永續發展創造自然生態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基於當前世界生態問題的現實,號召世界各國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中國共產黨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也是爲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黨。中國共產黨作爲百年大黨,將一如既往地爲世界和平安寧做貢獻、一如既往爲世界共同發展做貢獻、一如既往爲世界文明交流互鑑作貢獻,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生命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是什麼意思 篇三

一個靈魂從精神上來說容納不了二人,但需要一種互補。常說的生命中的另一半亦是你的生命共同體。從生理上來講:連體人就屬於生命共同體。

從精神上來講:當兩個人的心靈進行赤裸的交流時,便應該是生命共同體。

但是,一般,這樣的心靈溝通一般都是有曖昧關係。

我想的話。

當然,這只是我的想象,至於現實中有沒有這種人,我就不知道了。

“命運共同體'就是無論興衰榮辱,都休慼與共,將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人羣所構成的組織或團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學習心得體會 篇四

習近平總書記《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七專題“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一文中提到,“海洋對於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作爲一名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我們應將“藍色信念”深植於心,培養“海洋文化”,從“知海懂海”出發,爲建設海洋強國而努力。

厚植“藍色信念”,鑄好海洋這塊“藍色國防盾”。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海洋事業關係民族生存發展狀態,關係國家興衰安危”。歷史上的中國一段時間內曾囿於“大陸文化”,修長城,守邊塞,以及“隔海內遷”“閉關鎖國”等政策,無不顯示着歷代封建帝王以及朝廷對於“海洋文化”的消極認識。正是這種盛長的“大陸文化”以及消極的“海洋文化”最終引爆了來自海上的“危險”,“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無一不在用堅船利炮告訴國人,“海洋上的軍事落後就是國防上的落後”。六百年前,鄭和也曾說過,“國家欲富強,不能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下以及數代“海洋人”的艱苦奮鬥下,海防力量不斷增強,現已在三百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上建成一條鋼鐵長城。因此,作爲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從“心中有海”出發,深刻理解海洋對於國家國防、經濟的重大影響,從自身出發,增強“藍色信念”,厚植“海洋文化”,鑄好海洋這塊“藍色國防盾”。

厚植“藍色信念”,讀懂海洋這張“藍色藏寶圖”。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海洋國土,又稱“藍色國土”,我國的藍色國土總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擁有長達18000千米綿長曲折的海岸線。物產豐富,資源儲量很大。但是由於經濟、技術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的海洋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既有開發不足和巨大潛力,又有過度利用和資源衰退問題。因此,必須讀懂海洋這張“藍色藏寶圖”。在開發海洋的同時也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要下定決心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全力遏制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堅持開發和保護雙管齊下,積極治理海洋污染,維護海洋生態的再生產能力,科學合理地用好海洋資源。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的發展道路,擴大海洋開發領域,加大海洋建設力度。通過讀懂、讀通海洋“藏寶圖”,讓三百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發揮其最大價值。

厚植“藍色信念”,用好海洋這塊“藍色聚寶盆”。我國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時期,在新時代、新的挑戰下,我們在築好海洋這塊“藍色國防盾”的同時,也要充分開發好、利用好這塊“藍色聚寶盆”。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在堅持“保護優先、紅線管控、節約集約、綠色發展”的原則下,在建設海洋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因此,我們要加快建設海防力量的同時,繼續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提高海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努力使海洋產業成爲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加強各國在海上的經濟貿易、國防軍事、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合作,通過合作,使海洋產業更上一層樓。通過多措並舉,合理用好海洋這塊“藍色聚寶盆”,使其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提供全方面的支持。

命運共同體所指的“五個世界”是什麼 篇五

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背景和歷程時代背景:世界格局深刻變化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

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

當今國際社會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西方國家在國際格局中的主導地位不斷削弱,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成爲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

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全球治理體系的進一步變革,期待新的全球治理思想來引領、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

提出歷程:彰顯新中國和平外交的核心價值▶ 2013年3月,習近平在當選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出訪時就提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來越成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 2015年在以“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爲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在演講中主張“共同營造對亞洲、對世界都更爲有利的地區秩序,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 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習近平再次強調,“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爲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 2017年1月,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習近平爲“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提出的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

”▶ 2017年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通過“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的社會層面”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正式寫入聯合國決議,表明這一理念已經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兩個構建”重要論斷的提出,彰顯了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和新中國和平外交的核心價值。

▶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了憲法,標誌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確立爲全黨、全國人民的集體意志和奮鬥目標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要義核心要義: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我們要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5個方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二)安全上,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三)經濟上,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五)生態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實踐(一)“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建設根植於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把沿線各國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致力於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讓各國人民更好共享發展成果,這既是對絲路精神的傳承,也是中國倡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目標。

另外,“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了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對接,深化了務實合作,促進了協調聯動發展,使各國民衆在合作中得到了實惠,彼此距離進一步拉近,各方愈發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開闢了合作共贏的新天地。

(二)金磚合作機制金磚合作機制是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共同建立的人類歷史上首個以“非西方大國”爲主體的合作機制。

2017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金磚國家外長會晤外方代表團團長時指出:“金磚合作是一個創新,超越了政治和軍事結盟的老套路,建立了結伴不結盟的新關係;超越了以意識形態劃線的老思維,走出了相互尊重、共同進步的新道路;超越了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老觀念,實踐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新理念。

”這三個“超越”是對金磚精神的深刻詮釋,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和發展。

(三)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6年1月16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開業。

習近平主席在致辭中提出,亞投行要“成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平臺”。

兩年來,亞投行穩紮穩打、步步爲營,取得超出預期的成績。

隨着“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面對基礎設施領域廣闊合作前景,亞投行必將乘風破浪,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更大活力。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價值(一)促進全球人權治理改革當今時代,一些地區貧困、戰亂、衝突和社會動盪等問題不僅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而且給國際社會人權保障領域帶來嚴峻的考驗。

同時,以人權之名干涉他國內政、人權的政治化傾向以及人權的雙重標準仍然十分突出。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爲全球人權治理改革與創新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在人權實現條件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和平與安全是人權保障的基本前提;在人權核心內容上。

人類命運共同體學習心得體會 篇六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七專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主旨演講《弘揚“上海精神”,構建命運共同體》。19年前,《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中明確將“上海精神”確立爲成員國之間相互關係的準則。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爲基本內容的“上海精神”,積澱了“中國大門越開越大”的豐富智慧,滋養着“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和合之道,充分展現出貫穿古今、對接東西的開放姿態。

構建“開放合作+和平安全”的“聚能環”,創新支撐爲綜合應用提質增速。

中國對外開放始終堅持發展作爲第一要務,“共贏”合作觀和“可持續”安全觀一脈相承、相輔相成,實際關乎着政治經濟發展的創新根基,關乎着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協同引擎。要堅持以創新爲引領,始終秉承開放合作、和平發展之道,培育壯大多樣化融合新業態,擴大綜合應用範圍,帶動扶貧、環保、旅遊、農業、就業等業務體系緊密合作、共同發展。要充分發揮自貿區試點、領軍企業、科研院校等主體創新聯動優勢,站穩開放創新改革“主陣地”,搶抓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窗口期”,實現速度和效率的“雙提升”。解決全球性難題,化解風險挑戰,已成爲經濟化浪潮中行穩致遠、勇立潮頭的“規定動作”,以及着眼長遠、把握大勢中危中有機、危中求機、轉危爲機的“必備技能”。要築牢國防安全、經濟安全、信息安全和其他安全的統一基礎,堅持包容普惠、創新引領開放經濟和數字經濟,勇於開“頂風船”、善於借“東風”,在公平導向中同舟共濟、釋放動能、守正創新,爲決策部署、調度指揮、綜合應用等贏得時間、贏得主動。

打好“多元互動+人文交流”的“優勢牌”,文明共存爲綜合服務添色增彩。

紮實推進科教文衛體等各領域交流互動,築牢文明共存“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繼續辦好青年交流營等品牌項目”的倡議是符合實際需求、迴應民生關切、經得起各方共同檢驗的。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必須要以服務人民爲根本導向,爲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協同共享持續提供先行舉措和示範引領。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帶給我們規避風險、化解矛盾的思想指引,在鞏固政治、安全、經濟、人文等領域增強務實合作,既能“強筋骨”,又能“鑄靈魂”。要促進多樣文明戰略精準對接,在資金投入、要素配置、資源傾斜、人才注入等方面發揮多元合力,釋放在預警監測、應急處理、跟蹤問效中的強大潛能,科學把握髮展規律,留足長遠發展空間。要在技術支持、人員支持、智力支持下共同維護多樣文明,在共建平臺、共存資源、共享價值中統籌大布局、產業大發展、項目大建設、信息大整合,形成上下互動、齊頭並進的良好風貌。

共繪“包容互鑑+發展繁榮”的“同心圓”,法治保障爲綜合治理賦能增效。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把握住“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唯有“謀求共同發展”才能開創未來、贏得未來。強化執法能力建設,爲經貿合作提供法律支持,都是在爲共同拓展國際合作的“夥伴網絡”提供法治保障。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運用科學、法治、歷史思維研判國際國內發展大局,在戰略對接、國際對話、品牌項目、孵化基地等建設中拓展合作示範“朋友圈”,互通有無、互學互鑑,促進共同繁榮。要矢志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着力解決地區熱點難點問題,維護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全力抓好穩投資、促消費,加強消費提振、升級法治保障,推動實現“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體系。要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在統籌公共衛生、信息系統、糧食生產、生態能源、網絡安全等領域持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讓法治成果更多惠及民衆、惠及社會,爲貫通“最後一公里”持續提升決策水平和管控運維本領,在包容中互動、在繁榮中求新。

看“地球村”的世界,在“增速、增彩、增效”上匯聚成“網”、構建一“體”。弘揚“上海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歷久彌新、催人奮進,爲綜合應用、綜合服務、綜合治理提供根本遵循,科學指引着我們攜手並進,共同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