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學習心得【通用多篇】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學習心得【通用多篇】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學習心得 篇一

10月22日到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再次廣東這一改革開放前沿進行考察調研。這是時隔六年之後總書記再一次到廣東進行考察。2012年12月,黨的十八大剛剛落下帷幕,總書記就選擇到廣東進行考察,並由此開啓了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之路,推動了黨的十八大以後在各個領域的深化改革。而這次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再到廣東進行考察,意義同樣重大,正如總書記自己所講,這次考察“就是在這裏向全世界宣示,中國改革開放不停步”。

站在40年的關口撫今追昔,所有的中國人都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影響最爲深遠的決策,也是短短四十年中,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根本原因。到而今,即便不用理性的數字來驗證,僅僅是經驗感受對比,我們也能強烈感受到這種巨大的變化,能夠感受到國家日益強大、人民日益富足、科技日益發達的種種印證。

但是改革開放永遠沒有完成時,到現在這條路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平坦,相反,當前隨着各方面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改革進入到了深水期、攻堅期,推動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變得異常艱難,每進一步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代價,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關鍵一環,改革開放也是如此,需要我們全黨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推進。作爲一名黨員,我們應當對當前改革開放工作的艱鉅性、複雜性有更深的認識,應當具備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投身到這一歷史洪流中,勇當拓荒牛。首先是要在思想的革新,始終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積極學習新思想,接觸新事物,使自己不落伍、不掉隊。同時,要主動投身到改革開放大潮中,從小處着手,特別是基層幹部,要將基層工作的每一次改進作爲推動改革的自我革新,要從方方面面學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推動手頭工作的不斷改進,一點點積累,一點點改變與當前工作不相適應、與百姓企業要求有差距的換屆,促使改革開放工作落實到我們日常的一點一滴中,成爲我們的日常習慣,久久爲功。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學習心得 篇二

自從1978年12月中央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基本國策,從此改變了每一箇中國人的命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日新月異的四十年,給中國帶來了歷史性鉅變,我們偉大祖國從貧窮走向繁榮富強,國民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是令世人驚歎的四十年。我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就有切身體會和感受。

四十年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通過親身體會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使我對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充滿了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今天,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開新局於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於偉大的自我革命,在我們廣袤的國土上繼續書寫13億多中國人民偉大奮鬥的歷史新篇章!

記得四十年前剛幾歲的我們,雖說可以吃飽飯,但要吃上肉,只有在過年或者親戚朋友來的時候;父母起早貪黑的幹活,幾歲的我們既要做飯、又要打豬食、餵豬等等。一年長穿兩套帶補丁棉布衣服,每逢過年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事,因爲可以穿新衣服了。十幾歲上中學,生活條件稍微改善,不用穿補丁衣服了,但出行工具就是走路,走路十幾裏背掛行李和糧食,風裏來、雨裏去,偶爾坐上拖拉機,到學校已經是灰塵滿面,面目全非了,但爲了夢想,從來沒有感到過勞累。四十年後的今天,人人每天穿的是質量較好、款式新穎、漂亮的衣服,每天吃的是雞鴨魚肉,四季果蔬新鮮多樣,出門用的是汽車、摩托,用的是手機、電腦等。

是啊,改革開放四十年了,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看到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經濟、文化、科技等綜合國力大大的發展進步。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再到我們使用的交通工具和生活水平,大到國家綜合實力等等。大量的事實數據、城市、鄉村以及人們的生活條件和麪貌,充分證實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歷史性變化,突顯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劃時代意義。以及中國經濟、社會對普通民衆所帶來的巨大幸福和變化,使廣大老百姓共同分享到改革收穫的成果。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今天的中國人都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受益者,我爲生活在這樣的國家深感自豪和驕傲!

時代總是在進步,如今我們國家又吹響了走向偉大復興之路的號角,我們更應該充滿信心,團結一致,堅定不移的跟黨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路子,迎接更光輝、更燦爛的未來!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學習心得 篇三

難忘啊!難忘1978年的春天,小平揮巨手,在深圳畫了一個圈,種下改革開放試驗田。從此,春潮涌動,春風吹遍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共和國的版圖—“雄雞”,似一隻涅槃的鳳凰,昂首高唱;似一隻展翅的鯤鵬,萬里翱翔。華夏崛起,前進在復興路上;開拓創新,如火如荼,演繹着不朽的神奇與榮光!

啊,春風!一股復甦的暖流,吹醒萬物,茁壯成長。人們看清了鑲嵌在珠江的一顆璀璨明珠,萌發起騰飛的夢想,改革深化發展,開放容納八方,天翻地覆,日新月異,旗幟引領前進的方向!

春風,一抹清新的氣息,掃除人們禁錮的陋習,釋放噴薄而出的能量;春風,一曲催徵的號角,喚起人們闊步前進,奮力拼搏把正氣弘揚。春風,一服醒腦的製劑,摒棄陳規,吸納先進思想;改掉庸俗,接受科學發展;創造發明,洞開知識寶藏;放眼世界,揮發無限暢想。

啊!春風勁吹,中華大地,萬里飄溢馨香;城市繁榮,遍地高樓廠房;農村錦繡,一派豐收景象;崇山峻嶺,佈滿生機綠裝;江河湖泊,泛起澎湃波浪。億萬人民精神抖擻、充滿自豪、自信與自強,企求發展繁榮,實現願景夢想,早日建成小康!

啊,改革開放!黨的領導堅強,國家繁榮富裕,軍隊威武雄壯,人民幸福安康。脫貧致富成就斐然,反腐倡廉勢不可當,中國創造譽滿全球,大國利器彰顯力量,中華強盛震驚世界,列國外交歡聲高亢,一帶一路共贏共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口號響亮,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充滿希望。啊!厲害了,我的國!說起您呀!我浮想聯翩、心情激盪!

啊!“改革開放”四個大字,擲地有聲,意義非凡,造就五千年來的傳奇,開創史無前例的輝煌。改革愈深入,成就愈斐然;開放愈擴大,國家愈興旺。堅定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前進的步伐鏗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進,鬥志昂揚,向着“兩個百年”目標進軍,擁抱美麗的夢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航!

“改革開放”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銳不可當,全面發展,建樹歷史偉業,奮勇向前,實現遠大理想。奮鬥吧!大中華正在崛起,突飛猛進,展現空前盛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創造前所未有的輝煌!

關於改革開放40週年心得體會 篇四

2018年,我們迎來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四十年波瀾壯闊,日新月異,令世界爲之驚歎!四十年激情澎湃,物換星移,歲月如歌!

四十年,我們的祖國發生了舉世矚目,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有目共睹的。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僅僅是國家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生活和精神境界有了巨大提升,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享受着改革開放的成果,上演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1978年,一聲春雷,改革開放,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我慶幸自己生逢其時,那時,封鎖多年的老電影,塵封已久的外國名著,古典名著,久違的名曲,如井噴般涌來,應接不暇。每天都沉浸在自由快樂中。但是同時由於國門打開,難免有雜音,讓人眼花繚亂。我也曾經迷茫過,反覆思考人生。轉折點是在考入黨校以後,開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學習,漫漫求索,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主義

的方法來觀察世界,分析問題。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爲一名共產黨員,立志爲實現共產主義的美好理想而奮鬥。畢業之後,黨校開始正規化教育,大規模培訓幹部,於是從學員到教員,走上黨校工作崗位。看着自己的履歷表,非常感慨,從一個天真懵懂青年到站上神聖的黨校講壇,從握筆手寫到點擊鼠標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設備,從助教、講師,到副教授、教授,在自己從事的領域內取得了一些成績,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對於一個平凡的自己來說,也是欣慰的。因爲自己的命運是和改革開放緊緊聯繫在一起的,與改革開放共成長。

今年當職業生涯劃上句號的時候,也恰恰適逢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所以我們戲稱自己是爲黨校而生的。四十年,我們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每個人的生活都發生鉅變,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新時代,新徵程,中國需要改革開放。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奮鬥!相信有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的堅強領導,進一步改革開放,我們偉大的國家一定能夠走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改革開放40週年心得體會範文 篇五

回顧40年光輝歷程,如果有人問,改革開放最要緊、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的說: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當年馬克思恩格斯用剩餘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喚醒了工人階級的覺悟,引發了無產階級革命。中國共產黨發動工人農民起來推翻三座大山,首先講清了“誰養活誰”的道理,激發了被剝削被壓迫者的階級意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不講清道理,不解放思想,不確立新觀念,任何革命都是搞不起來的。改革開放作爲一場深刻革命,同樣如此。

1976年,我退伍返鄉,被安排在黨校做了一名理論教員。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拉開帷幕。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偉大變革面前,全黨全國人民必須首先解決一個問題:如何認識和對待這場革命?黨的理論工作者首當其衝。以前黨的基本理論無論是哲學、政治經濟學,還是科學社會主義、黨史,都是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貫穿其中,黨的各項工作也是以階級鬥爭爲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要由以階級鬥爭爲綱轉變爲以經濟建設爲中心。這個彎子轉的不小。對於我這樣的青年黨員來說,還問題不大,大不了從頭學起。可對於多年一直以階級鬥爭爲綱的老黨員、老同志來說,一時真的難以轉過來。他們認爲不講階級鬥爭了,會出現資本主義復辟,人民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分析,建國30年了,階級鬥爭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羣衆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纔是我們黨迫切需要解決的,黨必須把主要精力用來發展生產,振興經濟。環顧四周,世界各國都在發展經濟,特別是我國的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韓國,他們利用當時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大量吸引西方國家的資金和技術,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內迅速發展,成爲舉世公認的亞洲“四小龍“。如果我們再不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就會錯失良機,拉大同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難以發揮和顯現。

按理說,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使國家強大,人民富裕起來,誰也不會反對,但是遇到具體問題就不一樣了。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企業推行承包制,是爲了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提高工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工作效率,社會上有人就說”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對外開放,吸引國外資金技術,允許外商投資建廠,是爲了提高企業的資金和技術水平,社會上又有人議論:昨天帝國主義夾着尾巴逃跑了,現在他們又耀武揚威的回來了。進而有人質疑,改革開放是搞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對於”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指出,不爭論,先幹起來,讓事實說話,讓歷史來評判。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概念提到了人們面前。按照舊觀念,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繫的,社會主義只能搞計劃經濟。但是實踐已經證明,過去搞的計劃經濟是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要發展生產力,只能從市場找出路,而改革開放就是要破除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健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鄧小平提出,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並明確提出,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理論衝突,思想交鋒中,人們實現了一次次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使認識逐漸走向統一。建立什麼樣的市場經濟?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在實踐中既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又防止商品交換原則對社會的腐蝕?人們逐漸有了明確的認識,那就是堅定不移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學習心得 篇六

改革開放,是指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我出生於1979年8月,算是全程見證了國家、社會改革開放的變化,以及改革開放對我和家人的影響。

我出生在南京市區,是家中獨子,父親是工人,母親是國營商店的營業員,在當時屬於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我隨父母和爺爺、奶奶、叔叔一家住在新街口管家橋的一座四合院內,我的童年是在無憂無慮中度過的。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國家搞建設,我家住的房子被拆遷。管家橋原來只是一條小巷子,後來慢慢拓寬,終於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我的大家庭也分開到各地過渡安置去了。

我上中學時,外資、港資大量涌入中國大陸,強力帶動了中國的經濟,在改變國人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豐富着人們的文化生活。當時電視上充斥着日本的動畫片,錄像廳裏放着港臺的電影,大街上掛滿了港臺明星的海報。經濟發展的同時,很多國有企業在改革的洪流中不適應發展的要求漸漸衰落了。我的父母所在單位的效益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家庭的經濟狀況也每況愈下,我也遇到了是讀職業學校早點出來工作還是讀高中上大學的現實問題。後來家裏的一位長輩鼓勵了我,建議我讀建築專業。他本身從事建築行業,認爲中國將來的基礎建設活幹不完,肯定不缺工作機會。在他的鼓勵下,我報考了南京建工學院,後來被調劑到了測繪專業。畢業後,我從事測繪外業工作。在幾年的外業工作中,我感到傳統的測繪工作強度大,附加值低,而建庫、GIS開發的效益更高,這也促使我考入南京師範大學GIS專業進行更高一層次的學習。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步走對了,現在上級的要求和單位自身的發展,無不是要在技術創新上做文章。

縱觀改革開放這些年,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的價值取向由一元化變的多元化。在這場變革的大潮中,個人想要發展,或者僅僅不被淘汰,就得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我的母親珠算速度很快,寫的一手好字,在營業員的崗位上工作能力很強。她的能力也無從發揮。而我們江蘇省測繪工程院近年來開展的項目,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從“多規合一”到“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無不是緊扣時代發展的脈絡。相信在新的時代,面對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我們這些測繪工作者一定能排除萬難,向着新的目標砥礪奮進。

改革開放40週年心得體會 篇七

聊起兒時歡快的記憶,卻總也抹不去那樣一些難以釋懷的心酸。

上國小時,家離學校也只有不到1公里的路程,路程兩個字似乎比距離形容的要遠一些,原因就在那條路。所謂路,就是一條高低不平的羊腸小道,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其間還要跨過一條叫做古柳的小河,就是這條河,可沒少讓俺這些上學的孩子們遭了罪。當時,河上沒有橋,只是爲了便於人們行走,在河上搭了幾根檁條,便成了“橋”。要是河裏有水,還得由家長和老師接送。就是這樣,還偶有學生落水。特別是下了大雨,河水猛漲,水位超過“橋”面,就得停學。

說起路,在70年代初,本村一個綽號叫“壞頭”的,在吃雞的時候,不慎雞骨頭卡住了喉嚨,造成呼吸困難,急需搶救。但天不作美,碰上雨天,道路不通,幾個鄰居深一腳淺一腳地揹着他往公社衛生院趕,由於速度太慢,在送往醫院途中就嚥了氣。還有更悲慘的,那時農村婦女生孩子大都在自己家裏,無形中增加了母嬰的危險性,也成爲婦女一生當中的一大關口。村裏有個叫斌的大叔,30多歲好不容易娶上了媳婦,家庭生活剛剛有了起色,偏遇妻子生產時大出血,就因爲交通不便,造成救護人員不能及時趕到而身亡。時間雖已過去30多年,但這件事成了他們全家久久揮之不去的陰影。

落後的農村交通,不僅影響着羣衆的正常生活,而且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產品的購銷呼喚着交通,農業走向市場呼喚着交通,經濟發展呼喚着交通。

近幾年,上級實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當年的“泥巴路”全部鋪上了柏油,還通了客車,安上了路燈,昔日古柳河上的“浮橋”也改造成了羣衆津津樂道的“幸福橋”。提起路的變化,在家鄉國小從教30餘年的馬年輪老師興奮不已:“以前路孬的時候,沒少吃了苦頭。特別是遇到雨天,學生不是遲到,就是曠課,對教學影響很大,那時候天天盼着修路。現在各村到學校都通了柏油路,下再大的雨也不怕了,真正解決了孩子們上學難的問題。”

路通之後,給農村經濟帶來了大發展。從記事起,我們這個鄉鎮就有種植西瓜的傳統,但由於路不通,西瓜種植豐產不豐收,影響了村民的積極性。“現如今,不僅實現了村村通,還把柏油路修到了田間地頭。瓜熟的時候,操着不同口音的瓜商,直接把汽車開到瓜地旁收購,南來北往,絡繹不絕。路通了,西瓜銷售問題解決了,俺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摩托、汽車這些原來在城裏纔有的稀罕物件,現在村裏也有了不少,就連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太也蹬上了三輪車、騎上了電動車。街兩旁,你看哪年沒有兩層小樓蓋起來?”村民王海樂呵呵的說着。

家鄉的路在不斷延伸,家鄉的變化日新月異。撫今追昔,我由衷的感到:那路,就是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鈅匙;那橋,就是農村走向繁榮的金橋!

關於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心得體會 篇八

回顧40年曆史,可以說,沒有當時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理解的突破,就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產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40年來,我們黨形成並確立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就其邏輯演進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標準大討論爲起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實踐中形成的,並且隨着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實踐性是其最鮮明特徵。實踐的觀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和邏輯主線,是中國改革開放理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改革方法論的堅實基礎。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是以科學的方法論做支撐的。這個方法論就是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深入黨心、民心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雖然沒有產生新的思想,但是,卻使人們的思想撥亂反正,重新迴歸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更重要的是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實踐方法論有了深刻的認識。大討論使人們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覺或不自覺地堅持用實踐的觀點分析問題,用實踐的標準衡量是非。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不爭論”、“摸着石頭過河”以及後來的“抓大放小”、“有所爲,有所不爲”等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形成,不僅依據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羣衆在實踐中的首創精神、集中全黨智慧、正確地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產物。40年的歷程證明,只有立足於歷史的實踐,着眼於新的實踐,才能產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巨大理論勇氣,才能開創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40年奮鬥,40年拼搏,我們黨和人民經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在探求真理,認識真理,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方面,也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一:思想的束縛是最大的束縛,只有思想大解放,生產力才能大發展。

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於衝破陳舊觀念和習慣勢力束縛的創新精神,就是敢於解放思想的大無畏精神。這是歷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要繼續推進改革,就必須發揚真理標準大討論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勇於衝破所有束縛。實踐永無止境,發展永無終點,舊的思想僵化解決了,新的思想僵化還會出現,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4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思想的束縛是最大的束縛,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沒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體制、機制的解放。可以說,每一次時代的大變革、社會的大進步,首先是一場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更新。我們只有不斷適應實踐的深化,敢想、敢試、敢冒、敢闖、敢幹,勇於衝破思想、體制、機制的束縛,才能不斷解放生產力,才能使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永葆生機和活力。

二:深刻認識國情,牢牢把握國情,堅持一切從國情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是真理標準大討論形成的共識。這一共識對於我們今天的現實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經過40年的改革,我國發展雖然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但是,如何科學地認識國情,依然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課題。事物是不斷髮展的,國情也是千變萬化的,我們不僅要立足於當今的國情,也要考慮以往的國情和未來的國情;不僅要洞悉國內,也要放眼世界。就國內而言,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國力日益強盛,矛盾日益突出。從國際上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日益緊密,突發事件的“蝴蝶效應”越來越明顯,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十七大報告做出的“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定位,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對我國國情所作的總體性、根本性判斷。在準確把握國情的宏觀定位前提下,我們還必須從中觀和微觀層面深刻認識和牢牢把握國情,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清醒頭腦,登高立足,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三:羣衆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羣衆的需求是最大的需求,羣衆是改革的真正主體。

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像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這樣的思想解放運動,絕不是理論家或政治家們主觀隨意的行爲,也不是單純的兩種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而是客觀社會矛盾運動的外部反映。這場大討論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得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反之,失黨心,失民心,即使一些人手中握有大權,最後還是要被歷史淘汰。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羣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主體,是創造一切社會財富的主體,也是社會需求的主體,因此,無論什麼時候都必須堅持改革爲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基本原則。過去,我們黨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今後,我們黨要譜寫更加壯麗的篇章,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還必須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人民,只有人民,纔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這是一條永遠顛撲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