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習擺脫貧困心得體會多篇

學習擺脫貧困心得體會多篇

學習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1

?擺脫貧困》是習近平總書記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時期寫的一本書,雖然時間過去了25年之久,儘管時代在變遷,社會環境在變化,但是現在重讀此書,特別是細讀《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羣衆》《爲官一場,造福一方》《把心貼近人民》《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等篇章,仍不覺得過時,文章的字裏行間蘊含着豐富的內涵與哲理,給人以智慧和啓迪。全書透露出強烈的“民本”思想、羣衆觀點和服務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密切聯繫羣衆是幹部的基本功”的要求如諄諄教導,激勵着我要掌握好、運用好這一基本功。

“牢固樹立羣衆觀點、始終堅持踐行黨的羣衆路線,密切聯繫羣衆”,不僅是共產黨人過去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力量之源,而且也必將成爲領導幹部今後工作更加突出的“新常態”。本文就習近平總書記《擺脫貧困》一書,談讀這方面的初淺認識。

首先,要牢固樹立羣衆觀點羣衆觀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做好全部工作的思想基礎。幹部需要什麼樣的基本功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羣衆》一文中開宗明義提出:“要提高領導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於從羣衆的實踐中汲取營養,獲得真知。無論是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羣衆積極性這兩方面說,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幹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羣衆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繫。”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真正理解並牢固樹立羣衆觀點,才能堅持踐行黨的羣衆路線。爲此,要做到“三個不能忘”。

以民爲本的思想不能忘。古語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各級領導幹部既是政策制定的參與者、組織者,又是團結帶領羣衆執行政策的先行者,是否存有強烈的“民本”的思想,決定了他在政治作爲上“愛民”與“害民”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強調:我們黨已是在和平時期執政了這麼多年的黨,脫離羣衆的危險比戰爭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羣衆對黨、對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強了。當前,領導幹部要強化立黨爲公與執政爲民的觀點,樹立羣衆利益無小事的觀點,始終保持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的觀點,樹立“權爲民所用”與“權爲民所賦”的觀點。領導幹部什麼時候在這個問題稍有含糊就會出大問題,甚至會走向負面,爲人民所唾棄。

對羣衆滿懷真情不能忘。在幹部隊伍中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情形,就是上任之初的領導幹部在做人、做事方面還比較積極上進,不習慣別人奉承,對待羣衆熱情周到。時間久了,極少數幹部官僚氣息就逐漸滋長,久而久之就養成“當官做老爺”的習性,對待自己部下和基層羣衆,大有一種“讓我一時不愉快,我就讓你一生不好過”的施虐心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如何對待人民羣衆,是一個根本的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黨性問題,也是領導幹部能不能老老實實做人的感情基礎。堅持羣衆觀點就是要自覺擺正與人民羣衆的關係,不斷增進對人民羣衆的真摯感情,經常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把人民羣衆的安危冷暖與需求放在心上,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切實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學習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2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對於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總書記指出,一靠黨的政策,二靠人民羣衆自身的力量。總書記寥寥數語便爲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凝聚起了磅礴力量,爲駐村工作開展指明瞭方向。《擺脫貧困》一書凝練了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以及主政市、縣時對脫貧攻堅的部署與思考。駐村第一書記學習、閱讀《擺脫貧困》對領會習總書記扶貧思想,對認清農村工作實際,實事求是地執行黨的政策、發揮好人民羣衆自身力量具有現實意義。

一、“滴水穿石”對駐村幹部的啓示

__年4月,中央組織部、中央農辦、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關於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從全國層面部署推動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這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解決一些村“軟、散、亂、窮”等突出問題的重要舉措。

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性因素。然而,駐村幹部在決定是否離開現有崗位時服務鄉村時,同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同志一樣,也會面對各種困難的選擇;駐村後,在工作環境發生變化,面對精準脫貧工作的複雜性、艱鉅性時,使用嚴苛的管理制度是無法克服思想關的。只有真正認識到駐村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才能體會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爲人類謀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的深刻含義。

責任重大,是因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_年12月29日至30日,總書記到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時的講話)

使命光榮,是因爲“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__年11月27日,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因此,駐村幹部在遇到困難時,要像《滴水穿石的啓示》一文中指出的那樣,“一滴水,既小且弱,對付頑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犧牲的瞬間,雖然未能看見自身的價值和成果,但其價值和成果體現在無數水滴前仆後繼的粉身碎骨之中,體現在終於穿石的成功之中。”

這種“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懷與“功成必然有我”的使命擔當就是駐村第一書記的真實寫照。

二、如何“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

給錢給物不如給建個好支部。

1990年1月,在《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一文中,總書記指出黨對農村的堅強領導,是使貧困鄉村走向富裕的最重要的保證。“我們要在指導思想上、組織保障上使黨組織在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真正能站到前臺,真正能居於第一線,而不是名不副實。”

我國長達30餘年的農村黨建扶貧實踐是中國減貧經驗研究中長期被遮蔽的領域。駐村第一書記的出現從理論與實踐上豐富了農村黨建、基層治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等領域的研究視域。“以黨建促脫貧”既是配合深化貧困治理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關於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從全國層面部署推動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全面了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第一書記就是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

第一書記制度通過黨的領導綜合“書記駐村”“單位包村”與“行業扶貧”的優勢,充分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優勢資源,是脫貧攻堅的破題之舉。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言,“實踐證明,農村改革越深化,黨組織的核心地位越要強化;脫貧越深入,農村第一線黨組織的力量越要增強。”

學習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3

閩東是全國著名的貧困地區,但在習近平同志看來,物質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頭腦中的貧困”。一方面由於缺乏行動指南而陷入思路貧困或思想貧困,另一方面由於缺乏行動的價值目標和人生信念而陷入信念貧困。這本書之所以取名《擺脫貧困》,意在突出語義雙關,強調擺脫物質貧困必先擺脫思想貧困,而擺脫思想貧困必先擺脫信念貧困。

其一,擺脫思想貧困就要解放思想,自信自尊,崇尚行動,實事求是。爲了克服閩東地區長期貧困造成的怨天尤人的消極情緒和人窮志短的自卑意識,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弱鳥先飛”的辯證法,鼓勵看到閩東長處,弘揚閩東文化傳統。與此同時,他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始終強調集中力量搞“經濟大合唱”;強調經濟發展必須立足內因,立足長遠,“不圖虛名講實效”,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推動“漸進、累積式的變化”。這本書既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論和實踐論的典範,也爲閩東乃至所有讀者注入了行動至上的精神正能量。

其二,擺脫信念貧困就要“把心貼近人民”,牢固樹立爲人民服務的政治信念和勤政愛民的道德修養。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始終依靠黨的領導和人民羣衆。書中對黨的建設、反腐倡廉有大量論述。在他看來,密切聯繫羣衆不僅是政治立場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爲官倫理與道德修養,其核心在於有愛民之心。因此,他不僅強調“知與行合一”,而且強調“心與行合一”。他結合羣衆路線方針,對儒家典籍中的格言與官箴做出了新闡發。這本書既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古典傳統相結合的典範,也是一本當代中國的“新官箴”,對於黨員幹部如何加強道德修養,勤政實幹,愛民爲民,都具有持久的教育意義。

其三,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擺脫“頭腦中的貧困”,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文化自覺和文明自信。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使我們擺脫了物質貧困,但有些人卻自覺不自覺中再次陷入了“頭腦中的貧困”。西方歷史終結論變成了新教條,束縛着人們的頭腦。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整頓黨的作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承擔起文明覆興的使命,都需要從《擺脫貧困》一書中汲取營養。今天重溫《擺脫貧困》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學習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4

?擺脫貧困》一書生動記錄了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的豐富歷程。省委書記尤權指出,“書中提出的許多重要思想觀點,包含着豐富的政治智慧、理論營養和哲學內涵,尤其是書中所展現出來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彰顯了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以及歷史邏輯的高度統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典範”。在同志看來,脫貧致富不能陷入就經濟談經濟的形而上學立場,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在思想和精神層面來尋找物質貧困的根源。

在《新形勢下閩東財政經濟的辯證觀》一文中,同志的哲學思想遍地開花,充分體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理性的哲學思維。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就是要正確地處理好整理和部分的關係。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整體處於主導地位,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統籌全局,實現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而部分又影響整體,要求我們重視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地方財政是國家財政的一個部分,國家財政作爲一個整體,處於主導地位,當然也影響着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所以同志深刻地認識到了閩東這個全局只能服從全省乃至全國這個全局。如果需要犧牲局部的利益,還是應該樂於承擔,不該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原則上只能自行消化,不能有依賴思想,這就是爲我們樹立了全局觀念,也是要發展好局部的有志氣體現。

在《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於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一文中,同樣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問題,少數民族作爲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影響着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搞好民族工作,爲促進民族大團結有着積極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脫貧致富的偉大事業中,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奮鬥是不行的,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民族大團結這個整體都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不可少的保證。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就是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繁榮與富裕。

學習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5

學習了習總書記的《擺脫貧困》一書,身爲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感受很深。書中習總書記那種崇高的理想信念,獨到的見解,勤奮積極的進取精神,震撼的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令人振奮,同時又發人深思。這不只是一次學習,對我來說更是一次教育。

“貧困”兩個字對一個從農村出身和在貧困縣成長的我來說,深刻明白着“貧困”是什麼;對於一個在貧困縣奮鬥的基層幹部來說,更理解“擺脫貧困”有什麼實際含義;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本具有實際意義書,讓我觸動頗深。

首先,要信念堅定,擺脫貧困,更重要的是貧者自救。書中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重點是要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我們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要注重工作方法,開拓自己的工作思路,通過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的頭腦,開拓視野,以此來擺脫掉思想上的“貧困”。立足本職工作要勇於擔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們要有必勝的信心,還要有鍥而不捨的韌勁。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書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鳥先飛”的意識,一滴滴水對準一塊石頭,目標一致,矢志不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滴下去,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其次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就是實事求是。習總書記強調,要有比較明確的脫貧手段,無論是種植、養殖還是加工業,都要推廣“一村一品”。在個人方面,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扶貧方法,對懶惰造成貧困的主要扶“志’,重樹他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對缺技術的要給予培訓,使其有一技之長;對有致富願望,有技術而缺資金的,我們要資金上幫扶一把;對因病、因災害、因教育而貧困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國家的幫扶政策。

再次,要突出經濟建設中心地位,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經濟社會的整體變革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只有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部署和措施落實到實處,才能長足有效的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同時要重視文化自覺和價值重塑,用社會核心價值觀把全民族人緊緊凝聚在一起。

最後,要把反腐敗鬥爭進行到底。我們幹部要靠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來得民心。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指出,領導幹部要帶領地方擺脫貧困,必須牢固樹立終生廉潔、終生爲民的鴻鵠之志。

學習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6

黨的以來,同志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自然包括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須包括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全面小康。他強調,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他在河北阜平縣考察時說,“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些重要論述告誡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從總體上、總量上實現小康,更重要的是讓農村和貧困地區儘快趕上來,逐步縮小這些地區同發達地區的差距,讓小康惠及全體人民。這不僅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習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爲福建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前瞻性、戰略性的思想觀點。最近,應廣大幹部羣衆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著作《擺脫貧困》一書。該書初版於1992年,收錄了習近平同志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講話、文章,共29篇。全書緊緊圍繞閩東地區加快發展這一主題,系統提出了貧困地區如何脫貧致富的科學主張,集中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推進閩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是習近平同志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結晶。書中提出的許多富有創見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與黨的以來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有着一以貫之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一以貫之的爲民情懷,一以貫之的務實作風和清新文風,是一個一脈相承、相互貫通的整體,對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普遍而長遠的指導意義。

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科學路徑是找對因地制宜的發展路子。實現脫貧致富,不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對路子。同志在寧德工作時就提出,“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確定本地經濟發展的路子,要從中央和省裏的總體部署,從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來考慮”。黨的之後,他又進一步強調,“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當時,他針對寧德實際,明確提出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爲、注重效益”的指導思想,主張充分發揮寧德的山海優勢,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立足本地資源進行工業開發,使農業、工業兩個輪子轉起來。實踐證明,貧困地區只要立足實際,廓清發展思路,找準主攻方向,發揮好比較優勢與後發優勢,完全可以實現加快發展、後發趕超。

學習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7

學習《擺脫貧困》一書,感受最深的是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必須建章立制。書中深刻指出:“共產黨人的權力是人民給的,必須受命於人民、爲人民謀利益、讓人民放心。”“怎樣才能讓人民放心?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系統、全面的制度以制約和監督權力的使用,這是杜絕腐敗的根本性措施。”同志這一重要觀點不僅具有很強的前瞻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擺脫貧困,必須選好帶強村級領導班子。

火車全靠車頭帶,村看村,戶看戶,村民就看黨支部。貧困村能不能脫貧致富,領頭雁至關重要。同志強調,“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麼?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羣衆的力量。黨的領導是通過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來體現的,而我們的幹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幹部只有到人民羣衆中去,並且同人民羣衆保持血肉相聯的關係,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羣衆需要領導。沒有領導,羣衆的積極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因此,選好帶強村級領導班子至關重要。要把有致富能力、有奉獻精神的人推選爲村幹部,讓其帶動整個村莊向前進。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願意爲羣衆服務的優秀年輕幹部、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等到貧困村工作。要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健全黨員幹部聯繫和服務羣衆制度,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羣衆、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

二、擺脫貧困,必須選準經濟發展路子。

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探索一條適合貧困村發展的路子。同志強調,“要有比較明確的脫貧手段,無論是種植、養殖還是加工業,都要推廣‘一村一品’(即每個村都要抓一種有特色的產品)。蘑菇、茶葉都是城郊農民脫貧的重要項目,各縣有關部門要爲農民脫貧致富提供科技服務。”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支持老少邊島相對落後地區加快發展的決定》中指出,大力支持重點村培育一個特色品牌,發展一個特色產品,做強一個特色產業,形成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市裏設立專項資金,2013年至2015年,市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側重扶持老少邊島相對落後地區發展“一村一品一業”。因此,貧困村要從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或特色產品,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要制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加強規劃項目進村到戶機制建設,切實提高貧困戶的參與度、受益度。積極培育貧困地區農業合作組織,提高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的組織程度。鼓勵企業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探索企業與貧困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貧困農戶穩步增收。

學習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8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國內考察31次,18次涉及扶貧,7次把扶貧作爲考察重點,連續4年新年第一次國內考察都是到貧困地區,就扶貧開發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他的《擺脫貧困》一書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對我們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具有普遍而長遠的指導意義。只有把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前後關於扶貧的思想貫通起來、深刻領會,才能準確把握其思想實質和精髓。

解放思想

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明確寫道:全書的題目叫做“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什麼是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就是“假大空”,就是教條主義,官僚主義,目光短淺,自以爲是,不敢想,不敢闖,畏縮不前,不敢行動。習近平還明確地說過:“我是崇尚行動的。實踐高於認識的地方正是在於它是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擔心說錯什麼,只是擔心‘意識貧困’,沒有更加大膽的改革開放的新意;也不擔心做錯什麼,只是擔心‘思路貧困’,沒有更有力的改革開放的舉措。”

讀了這本書,我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習近平同志的着眼點不僅僅是他曾經工作的地區,也包括整個國家和民族;不僅僅是貧困本身,也包括產生貧困的歷史背景和深刻根源。他在告誡我們,只要有貧困地區的存在,國家就是貧困國家;

只要有貧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貧困民族,因此,擺脫貧困不僅僅是貧困地區的問題,更是整個國家戰略發展的大問題。不僅僅是扶貧機構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全黨、全國必須關注的問題。他提出“擺脫頭腦中的貧困”,其意義就在於進一步思想解放,堅持改革開放,迎接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

二是人民羣衆的力量。”可以認爲,這是扶貧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如何體現黨的領導,如何依靠人民羣衆的力量?習近平指出:無論是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羣衆積極性這兩方面說,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幹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羣衆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繫。要增強爲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深入基層,深入羣衆。許多幹部下到最邊遠、最貧困的地方去,親身體驗到羣衆的疾苦,思想感觸很大,回來後都說憂患感增強了,責任感增強了。

自尊、自信、自強自尊、自信、自強不是盲目自大,坐井觀天。必須“提倡振奮精神,淡化‘貧困縣意識’”,不能自己貶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時,違背經濟規律和事物發展規律,拔苗助長,急於求成。在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下,艱苦奮鬥,自強不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獻的精神,提倡幹部埋頭苦幹,着眼於長期的、爲人鋪墊的工作。因爲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質變要有量變的積累。若能繼續臥薪嚐膽,矢志如初,再接再厲,奮鬥不息,必能徹底擺脫貧困。要勵精圖治,發奮圖強,以中國的繁榮昌盛爲己任,盡短時間使整個國家“脫貧”,盡短時間使中國立於發達國家之林,纔是更爲緊迫、更爲切實的思想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