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國小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2022年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一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這是數學最基礎的運用。數學課程也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能通過對數學課程的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比如計算飛船“擺脫”地球引力的速度,是數學;生產精密儀器的時候不斷調整數據更精準,是數學;物理座標需要數字記錄,物體運動軌跡需要建立數學模型,是數學;化學反應的進行速度、反應程度,以及反應過程的吸熱放熱、化學方程式的表達,也需要數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所有涉及到計算的自然科學,全都與數學有關,而這些自然學科又相互融合,不斷髮展,衍生出各行各業。足可見數學之用的廣泛性。

2021年4月21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現就《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談談數學組老師的研讀心得。

一、數學何以重要

數學,是每一個學生必學的一門學科,數學知識我們每天也在用。對大多數人來說,國小學到的數學知識亦足夠,隨着年級的升高,我們會發現所學的數學知識越來越抽象,似乎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而數學的盡頭是“哲學”。這也正體現了數學“化繁爲簡”這一學科特點。數學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抽象化,以符號式就能高度概括出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必然聯繫,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於“數學是什麼”,課標在一開始就給出了概括性的定義: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是培養孩子理性思維的重要學科。數學不僅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承載着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而在國小階段,數學教育承載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通過數學課程學習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意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梳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課標哪裏有“變”

(一)確立核心素養在課程目標中的導向作用

新課標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確立核心素養在課程目標中的導向作用,把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我們需要明晰“核心素養”是什麼。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見圖1;國小階段數學核心素養的表現,見圖2。

圖1核心素養的內涵

若用隱喻的方式來形容數學核心素養的“三會”,可以這樣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即用數與量,圖與形來觀察現實世界。如一瓶水,用語文的眼光觀察是“水”字的結構和筆順這些語文元素,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是瓶子的容積和水的體積這些數學元素。

“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即將問題簡化、抽象化,使得方法和思維可遷移運用到其他學科乃至生活中。如我們日常整理房間,就蘊含着數學中的歸納與分類的方法與思想。“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語言是連接着數學思維與現實世界的媒介,數學語言的特點是簡潔、清晰、符號化。如我們學習的數,+-x÷><=,字母表示數,解決問題的算式等,就是教孩子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及其與事物的關係。

圖2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

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去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程目標的素養導向,有利於轉變將知識、技能的獲得等同於學生髮展的目標取向,引領教學實踐及教學評價從核心素養視角來促進和觀察學生的全面發展。用核心素養來表述課程目標,讓課標“目中有人”。此舉以“立”帶“破”,讓教師在教授“有用”之知識中貫穿“大用”之學識。

(二)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

在新課標的課程內容板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國小由原來的兩個學段調整爲三個學段(見圖3),且每個學段都有學業目標和評價標準。

此外,各學段的主題變化較大。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反映了學科本質的一致性、表現學生學習的階段性。課程內容結構化,必然要求要以結構化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內容,如以主題、項目、任務來組織結構化的課程內容,這也是我校目前各學科對於新課改的落地舉措。

正如許多專家所指出的,內容結構化並不意味着可以忽視或無視知識點,而是要在知識結構中去重新認識和定位知識點的意義與價值,要在學生的主動活動中實現知識點的教育價值。

(三)學業質量的評價方式更加豐富數學學習活動的實踐性與豐富性對數學學業質量的評價方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除了常用的的紙筆測試以外,表現性評價、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綠色作文網價等方式的應用也更加綜合和貼近學生髮展實際。我校在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中就加入了表現性評價的新型方式,還引入了多元主體評價,自主評價等操作方法,反饋更全面客觀,導向更加明確科學,更加綜合且真實地爲每一位學生畫像,引領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發展(見圖4)。

三、我們如何應“變”

從課標文本來看,學生素養髮展,貫穿課標全文本,隱含在課程內容及教學實踐中,體現在課程學習結果的具體描述中。要促成素養落地,需要更多教育協同方的共同努力。

(一)數學要整體性和一致性學習在數與代數中,新課標把原來的四個主題變爲了“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主題,把負數、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國中,這是不是意味着國小數學更輕鬆了?這個改動,按照史寧中教授的說法,其實是“更注重數學學習的整體性和一致性”的體現。他認爲,數學的學習必須要能“串起來”,也就是孩子學到的知識要能有遷移。1。要呈現有結構的概念

給孩子一個新概念,不僅要講是什麼,更要講怎麼比較,要有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繫,能讓孩子學會從一個知識點遷移到另一知識點,還能漸漸通過理解把這些知識點串起來。2。要能將方法學以致用教孩子的方法要讓孩子覺得“有用”“好用”,在過去的國小數學中,用字母表示數的內容很少,並沒有讓孩子形成代數思想。課標提出加強孩子的代數思維,就是用字母一般性代表數,讓孩子建立初步的“符號意識”,爲以後學習方程打下基礎。讓孩子學會用抽象符號表示對象,會是將來數學學習的重點。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史寧中教授提出了孩子學代數的兩個層次:兩匹馬→□□上面這個式子代表了感性具體→感性一般,叫做簡約階段。

這個式子代表了感性一般→理性具體,叫做符號階段。

讓孩子學會用抽象的符號表示對象,會是將來數學的重點。

比如,孩子需要學會用符號表示對象的性質:

當n是正整數的時候,2n是偶數。

還要學會用符號來表示對象的關係:

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30歲,如果小明a歲,爸爸b歲,那就可以寫成:b=a+30

還可以用符號表示對象的規律:

一輛汽車以平均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行駛,t小時後行駛了s公里。可以寫成:s=60t

用符號表示對象的性質、關係和規律,是每個孩子都要培養的數學思維。未來也會從低年級開始滲透,比如讓孩子接觸這種式子:5-□□=2←→5=2+□□

用符號表示對象的性質、關係和規律,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培養的數學思維,如何引導孩子把一個個具象的內容,轉化成抽象的符號,不僅僅是老師的任務,家長也可以在生活中多舉例,以幫助孩子完成思維轉換。

3、更加註重跨學科的實踐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點比較多,比如語文課本里的曹衝稱象,也能跨進數學課例,孩子通過重現曹衝稱象的故事,能夠自己探索“總量等於分量之和”這樣的數學概念。通過綜合與實踐這個主題是希望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繫得更緊密,讓孩子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和傳統文化。(二)更加重視對高階思維的發展對比2011年課標中4-6年級的要求,能看到新課標對孩子的思維能力的要求是有所提高的。數學知識的學習量變少,但是對於數學知識的概念和性質的理解卻更爲重要,更關注概念+性質的理解。以往的數學題目可以靠背,考的是記憶層面。如:三角形內角和等於什麼?但是未來的題目,將會更側重考察孩子的數學思維層面,如:如果它不是直角三角形,那麼它至多有幾個鈍角?也就是說,以後的題目將會更靈活,而不是讓孩子簡單地套公式,就能得出答案。所以新課標提出,要讓孩子學會用推理的方式得到答案,重視推演的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經過國小數學學習,孩子們能探索出數與運算的一致性,形成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以形成更加高階的思維方式;並能運用基本的數量關係,以及幾何直觀、邏輯推理和其他學科知識、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形成模型意識和初步的創新意識。

生活處處皆數學。我們也可以嘗試在孩子提出的問題中尋找數學規律,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爲什麼測核酸要10個人一組、爲什麼買彩票很難中獎、爲什麼井蓋是圓形的……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數學。數學之“用”不僅僅是書本知識與應試技能,“聚焦核心,面向未來”是對數學新課標研讀的總結。背公式、刷題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知識最爲重要的力量是對人身心潛能的激發和學習機制的改造,是對人性、人的精神世界的涵養,這時候,知識的內涵也從書本上的概念、原理、公式變成人在社會現實互動中的視野、立場和方法,變成了面對問題時的智慧與膽識,此時的知識才真正成爲了個體力量,也就是真正的核心素養落地。數學之“大用”不僅在於啓智增慧,更要能立德樹人,把育人藍圖變成現實,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22年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二

隨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正式頒佈,工作室的小夥伴們在李慶海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新課標研讀活動。

我在認真學習了“課程理念”板塊,感悟最深的是“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課標提出“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新課標提出結構化的課程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內容呈現。

在如今的“雙減”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用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在有限的時間裏講清楚最關鍵、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夠聞一知十,學會舉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與任教班級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爲例,談談自己在進行單元整體備課,結構化組織教學時的感悟。

對於“面積”這以單元,我主要將思考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關於“面積”含義的理解;第二,關於“面積單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由來。

1、關於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在與學生課前交流與上課中,我發現對於“面的大小”,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知經驗。課堂上具體體現爲很多學生能通過舉例的方式用手勢表示出“面”的含義,能直觀判斷物體表面及平面圖形的“大”與“小”。但我也發現,如果讓學生試圖用語言描述“面”這樣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同時,“面積”和“周長”兩個概念學生很難區分,容易混淆,在實際應用時經常混淆,導致出錯。

2、關於“面積單位”的認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認識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學生舉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裏住房面積有多大),但對這些面積單位的具體含義和實際大小還是比較模糊的。此外,教學中,我看到學生在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後,對這三個單位進行結構化對比有利於學生直觀感悟三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相互之間的進率也不存在認知上的困難。

3、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學生並不陌生。與學生課外的交流中,我發現約三分之二的學生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熟練運用公式計算面積。但對“爲什麼長方形面積=長x寬”這個問題,知道的寥寥無幾。課堂教學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對於“爲什麼測量的是長度,算出來的卻是面積?”學生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學生的“困感點”不在於“怎麼算”,而在於“爲什麼這樣算”。

一、整體把握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通過主題整合的方式出現,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面積”單元主要核心點就是理解“面積”——面是累加而來的。因此在第一節課接觸面積時,就應當把“認識面積”這一節課當作一節“種子課”來組織教學,通過鋪、擺等操作活動,感受“面”的累加。而當起始課上學生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之後,就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面積單位其實就是第一節課上,“鋪”的一個個“小面積”;認識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其實就來源於“小正方形”的鋪擺。

二、着重抓住學科本質

內容結構化通過學習主題的重組實現,四個領域下的主題不僅體現了內容的整體性,還反映了主題內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學科本質一致性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爲統領,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貫穿整個主題,在不同學段表現的水平不同,但本質特徵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養也具有一致性。“面積”單元的教學應當考慮面積這一核心概念的學科本質——即面的累加。在教學組織上,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面積”與“周長”的結構性對比,充分藉助直觀操作理解“面積”的含義,通過身邊具體的事物感受“面積”,構建“面積”的知識結構,淡化語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積單位形狀上的比較,把討論焦點從“爲什麼選擇正方形”轉化爲“爲什麼要構建標準”。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度量的標準是可以多樣化的,在標準多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選用“面積單位”時,我爲學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紙、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讓學生感受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及在測量不同物體的表面面積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

三、重視知識本質銜接

數學知識有着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同一知識體系內的知識有着“螺旋上升”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應當重視知識本質間的銜接。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推導本質上是對於“鋪滿”的優化。因此,在教學第一課時“認識面積”時,利用面積單位進行“度量”面積大小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不鋪滿的情況——即只鋪一行和一列,爲後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推導做鋪墊。

而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可以嘗試從學生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認知起點出發,積極引導學生溝通面積度量的一般方法(數格子)與公式計算之間的聯繫,回到思維原點並逐步從“計數”過渡到“計算”,實現方法的優化,從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內涵。

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我們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應當從基礎的課程教學開始,引導學生像數學家們一樣去感知知識間的遷移性與一致性,從而建構不同單元甚至是不同階段知識本身的內在結構。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篇三

去年寒假期間,初讀《數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沒有什麼感覺,只知道多了一個量感的核心素養,之前的國小要培養的能力現在都改成了培養意識。今年春天學校教研組進行講課標活動時,也只是瞭解了每一部分都有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隨着網絡中各種專家的課標深入解讀,再次來讀課標,覺得2022版的《數學課程標準》真得好,細細品味,對我們今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感觸最深的有兩處:

一、課程設計思路就是我們設計一節課的思路。

新的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有5條:1。確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2。設計符合課程目標的課程結構;3。選擇實現課程目標的課程內容;4。實施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活動;5。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的評價;6。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我們在設計一節課時,首先我們要確定這節課的目標(對應思路1),在這節課中我們要讓學生逐漸形成和發展哪些核心素養,讓學生獲得哪些基礎知識、技能、思想、活動經驗。接着我們就要了解這節課所處的位置,它屬於哪個領域,它是在哪些舊知的基礎上來的,它又爲後面的哪些知識學習做鋪墊,對這節課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應思路2),然後,我們就要選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這節課要教什麼內容?怎麼樣來組織?用哪種方式來呈現?(對應思路3)第四要考慮我們如何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如何教?是啓發,還是講解?學生怎麼學?是獨立思考,動手操作,還是小組合作?(對應思路4)這也是我們教學一節課的重頭戲。怎麼激發學生學習,如何在教學中進評價(對應思路5)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環節,好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思路6)會讓我們課堂錦上添花。

課程的設計思路也是一節好課的標準。

二、課程內容更具體,更具有可操作性。

之前看2011版的課標感覺比較籠統,現在2022版的課標感覺很具體。每個學段都清楚地標出每個學段都包含哪些學習領域的內容,對每一個領域都有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讓老師們明確了教學時要教什麼,怎麼教,學生知道要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讓教學更具有可操作性。

2022版的《數學課程標準》中還增加了學業質量,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教材的編定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讓我們在教學時能夠抓住重點,不至於走偏。

《課程標準》雖然讀了兩遍,也聽了幾個專家的解讀,對其精神實質領會得還是太少,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常讀常思,儘快領會新課標精神並運用於教學實踐中。

2022年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四

今天有幸聽了馬雲鵬教授的新課標解讀,感受頗深。雖然我走上三尺講臺僅3年有餘,但聽完還是頗有感受的,感覺對於這些變化,我們一線教師還是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做出相應的改變。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要注意“生成性課堂”,不能一味地照着教案教。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法預知”的場景發,尤其當師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好即時成性因素,展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的“教案”。

總之新課標的出臺也是對我們一線教師教學的一次改革,我們必須改變教育觀念,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活的聯繫,使學從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享受“快樂數學”。

2022年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五

這次講座主要跟大家分享四方面內容——課程修訂的重要性、課程方案主要內容、課程標準四大突破、新教學與新評價的建構。

3歲看大,7歲看老,18歲前看一輩子的素養

先來說課程方案和標準修訂的重要性。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問題。

課程修訂就是爲落實立德樹人描繪育人藍圖。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18歲前看一輩子的素養。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麗、課程標準是看得到的風景、教學目標就是走得到的景點。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樹”起來的。

課程修訂就是爲落實國家意志謀劃課程總綱。

落實中央新精神、適應教育發展新需要、迎接時代新挑戰,這是理想課程;落實到課程方案上,需要有省級課程實施辦法,進一步落實課程標準、編制教材,我們叫正式課程;學校層面,需要制訂課程規劃方案、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指向課程標準的評價,這是理解與實操課程;最後,在體驗課程會考覈育人結果。

圖片

培養目標共654個字,改了至少57稿

接下來講課程方案的主要內容。

方案共分5個部分,培養目標、基本原則、課程設置、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課程實施。

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養目標,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

培養目標現在共654個字,在制訂時,曾經嘗試過用不同的思路(5種)來表述,改了至少57稿。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時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新提法,代表國家層面爲國中畢業生畫像,也是目前最大的共識。

基本原則上,針對義務教育特點,聚焦課程育人本質,從方向、對象、目標、實施機制和育人方式五個方面,明確了課程建設的基本遵循——

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爲本

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

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

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

新的課程方案和標準從課程類別、科目設置、時間安排明確課程設置要求——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突出國家課程主體地位

國中設物理、化學、生物學分科課程和科學綜合課程,供地方、學校選擇

藝術包括一至二年級設置唱遊·音樂、造型·美術;三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爲主,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內容;八至九年級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等,由學生至少選擇兩項

首次兼顧“六三”“五四”兩種學制

同時也優化了課程設置,減少了一些科目,比如整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思想品德爲“道德與法治”,九年一體化設計;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倡導跨學科研究性學習;勞動、信息科技獨立設置;專題教育滲透,不獨立設課;推進課程治理:不規定課時時長,保證課時、整合實施,打通與“330後”的關係,因地制宜、激發活力。

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

在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上,對課程標準編制建議: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強思想性,

堅持核心素養導向,體現育人爲本。凝練課程核心素養;探索用大概念、項目或任務組織課程內容;各門課程用不少於10%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拓展內容供選學;強化實踐;建立超越知識點目標的學業質量標準等

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

適應“六三”“五四”兩種學制安排上的需求

課程方案對教材編寫也提出了要求——

體現思想性、科學性、適宜性與時代性

吸收學習科學的最新成果,強化內容間的內在聯繫

增強吸引力,用小故事說明大道理,用生動案例闡釋抽象概念

加強情境創設和問題設計,引導學習方式變革

關注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強化教材學段銜接

充分利用新技術的優勢,探索數字化教材的建設

按“六三”學制、“五四”學制分別編寫教材

在課程實施方面細化了實施要求,按照五個基本環節提出要求:

明確省級制定課程實施辦法、學校編制課程實施方案

深化教學改革:素養導向、學科實踐、綜合學習、因材施教

改進考試評價:觀念、方法、質量

強化專業支持:培訓、教研、科研

健全實施機制:明確國家、地方、學校職責,強化監測與督導

課程標準有四大突破

此次的課程標準有四大突破——核心素養、學業質量、內容結構化、育人方式。

突破之一:課程核心素養

課程核心素養是該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指該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獨特貢獻,是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之後而逐步養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情境性、反思性。

突破之二:學業質量

學業質量是學生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綜合表現;學業質量標準則是以核心素養爲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是所有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

突破之三:課程內容結構化

對課程內容的傳統理解兩種:學科知識和活動經驗,都在倡導結構化,結果都不理想。現在需要尋找第三條路——作爲課程內容的學習經驗及其結構化。

泰勒說,學習經驗既不是一門課程所要傳授的內容,也不是教師展開的活動,而是“學習者與使他起反應的環境中的外部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

學習經驗結構化有兩條路徑三種策略。兩條路徑是指橫向結構化與縱向結構化。

三種策略包括橫向結構化,組織者是真實活動,如跨學科主題學習、科學課程中的“水火箭”的製作等;縱向結構化-自下而上,組織者是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多空格)如國小數學,從先整數後學小數、分數;縱向結構化-自上而下,組織者是已學過的學科基本概念與原理,如先學“能的形式”再學什麼(再學什麼?)。

具體拿國中地理來說,2011年版的地理課程結構,將地球與地圖部分分爲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下面再細分,基本上屬於學科知識的結構;2022年新的地理課程內容結構,不僅涉及學什麼內容,還涉及怎樣學、爲什麼學,這就是學習經驗結構化的範例。

突破之四:學科實踐

2001年版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攻破了“一言堂”,但暴露出兩大問題:虛探究(快閃探究)與假探究(程式探究)。

此次提出的學科實踐,就是學習“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與行動,即在教學情境中,運用某學科的概念、思想與工具,整合心理過程與操控技能,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語文實踐、數學實踐、創意實踐等。

從育人的高度看,學科的知識需要用學科的方法去學習,才能發現學科的觀念、思維與價值。

學科核心素養,即用學科方法學習學科知識,試想,我們可否用語文的方式培育“運動能力”?可否用體育的方式培育“人地協調觀”?

學科實踐也是育人方式變革的新進展——

語文:從語文綜合學習、語文探究到語文實踐

科學:從科學探究到科學實踐

歷史:從歷史探究到史料實證

地理:從地理探究到地理實踐

技術:項目學習、工程實踐

藝術:創意實踐

思想政治:辨析/議題教學、社會參與

新教學與新評價的建構

新課程需要“新”的教學與評價。

教案是關鍵環節,教案不改,課堂不變;課堂未變,課程難新,也倒逼新教學模型必須是素養本位的“大”單元教學。

如何理解大單元中的“大”?

首先是目標階位高,如,解決真實情境問題,以產品/作品爲導向;教學單位大,需要教師[]將多個課時合在一起來思考、操作;課程建設顯,將目標、情境、知識點、課時、學習活動、教師指導、作業、展示、評估整合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微課程;單元組織者,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組織者作爲“骨架”統攝所有學習活動。

再來說評價。

新評價有三條變革路徑:紙筆考試仍是選拔性考試的主要方式,表現評價是素養導向評價改革着力點,過程數據是評價與技術融合新方向。

在此過程中,我們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紙筆考試要重建試題屬性,教師應明確在什麼情境下,運用哪一類知識,解決什麼問題,雙向細目表已完成使命,將退出歷史舞臺。

我們也可以參考2021的PISA數學素養測評實踐模型——

表現評價有三種類型:構答反應、作品、行爲表現,考驗學生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解決高分低能問題。

過程數據即e-評價,藉助新技術,5G、雲儲存、AI等,變數據爲證據,解決有分無德、有習無慣等品格問題的評價。

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篇六

秋陽驕橫,熱度肆意。在這令人煩躁的天氣中,能與一羣志向相同的老師於寧靜一隅共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實難悠閒,爲燥熱的暑假送來冰點暢意。爲進一步瞭解、熟知新課標內容,工作室推出了“跟着專家學習課標”的線上研修活動,共有六場。今天是首場研修,跟着史寧中教授總體上了解課標內容。

隔着屏幕,看見小小窗口史教授的腦門越發鮮亮,瓶底鏡片越發寬大,頓感教授的不容易及被教授對數學教育執著的精神感動。史教授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總體情況介紹”爲題,從三個方面:一課標修訂背景與要點,二核心素養理解與表達,三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涵蓋內容新而精,設計領域廣而豐。注意聆聽,認真筆記,努力思考,體會頗深。

一、明白編制的來龍去脈。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標的頒佈,不是憑空出世的,而是在之前的課標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來的,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清晰的知道了幾個重要調整變化的原因,深感新課標的編制更加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發展,更能促進新時代人的培養。

二、再認核心的融會貫通

史教授說:通過數學教育學生獲得核心素養,我們可以說成數學核心素養,而不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教育的、與人的行爲(思維、做事)有關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在本人蔘與的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人的思維和做事就是經驗的積累、是過程性目標的拓展。數學核心素養是以“三會”統領四基、四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明確教學的風向航標

在以素養導向爲基調的數學課程標準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得以落實呢?史教授不僅談了內容的變化,還給出了具體的教學建議——整體設計、分步實施。教師要知道數學知識體系與相應核心素養的整體性把握,學校教師知道自己教學的位置,知道前後的聯繫,從最初概念提出到最後實際應用都要一致性,並能按照數學知識進階,核心素養進階的階段性實施。

在這之前,斷斷續續地也聽了一些史教授同題的報告,但從未進行這樣的梳理和領悟。組團共研,任務前置,無心學習成爲有意而爲,在老師們互相監督、催促之下,相信這樣的研訓安排,會讓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有個全新的認識。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篇七

這段時間再次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收穫很大,感觸很多,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師要成爲終身學習者。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爲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爲“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爲“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裝滿一桶水,享用一輩子”的思想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學習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爲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繫。

三、增強學生自信、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參與能力。教師的教學任務要靠教學過程來完成,實現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學效果,關鍵是要優化教學過程,要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優化的教學效果。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必須正確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以教導學、以教促學的新局面。

1、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人人都要動腦、動口、動手。需要教師們轉變教學思想,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還給學生主人地位,充分發揚教學民主,處理師生之間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多給學生創造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像有些教學內容只要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抓住知識的生長點,通過啓發、引導,讓學生交流發現問題,自己探求規律歸納方法就能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們感悟到新舊知識間的關係,滲透了思想教育,達到了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

2、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規律,悟出道理,得出結論。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去探求知識的過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之上,讓學生通過對新知識的探求——概括——應用去發現、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

比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這一課,首先通過動手實踐摸一摸、描一描讓學生體會周長是求各邊長度的總和,然後啓發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從長方形的特徵入手找尋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許多算法,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抓住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口述過程、直觀演示等教學手段,達到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目的。

總之,要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去探求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發揚民主、強化訓練意識,多一些引導、點拔,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規律。

四、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你觀察的真仔細!你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你真會動腦筋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實踐操作能力。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纔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經歷“與人合作,並與同伴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善於傾聽他人發言,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敢於修正他人的觀點,勇於接受他人的意見;這些都有利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有利於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纔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長,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的發展。

總之,新教材新理念,爲我們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也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篇八

暑期期間,我再次觀看了專家對國小數學新課標的解讀,讓我受益匪淺,醍醐灌頂,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1、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

以往的教學,教師只會照本宣科,課堂往往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不管學生有無興趣,仍按陳舊的教學手段、思想強求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教師往往是課堂的核心、組織者,學生必須跟着教師的腳步走。而新課程明確指出,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指導者轉變爲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夥伴,教學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應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由被動學變爲我要學、我想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發現問題,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

2、注重跨學科的實踐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比如語文課本里的曹衝稱象,也能跨進數學課例,孩子通過重現曹衝稱象的故事,能夠自己探索“總量等於分量之和”這樣的數學概念。通過綜合與實踐這個主題是希望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繫得更緊密,讓孩子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和傳統文化。生活處處皆數學,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學以致用。

3、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華

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反應現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空讀理論難以理解,當我認真研讀後面附的例子時,才慢慢感悟課程內容選擇的高度引領與概論的深意。例如:歡樂購物節瞭解中國貨幣的歷史知識,瞭解簡單的金融知識;時間在哪裏展示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如漏壺、滴漏,解釋其中的原理,讓學生體會逝水流年的意境,鼓勵學生收集機械鐘錶和電子鐘錶的圖片,感受科學計時的進步;土圭之法的故事感悟時間、曆法和太陽運動週期的聯繫,感悟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農耕文明。對於這樣例子,我們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可以選用,可以補充,也可以替換,其實在我看來這些例子最大的作用就是拋磚引玉,帶給我們一線教師啓發與思考,善於發現素材隱藏的數學元素,數學關係,挖苦數學研究的價值。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我們作爲一線教師,要快速的轉變觀念,緊跟新課標的步伐,提高自我修養,改變課堂模式,注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切實做到: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