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習《人民楷模王有德》心得體會

爲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充分學習先進典型優秀事蹟、汲取榜樣力量,11月13日,中心組織集體觀看了《人民楷模王有德》、《李進禎》和《一粒種子的情懷》三部專題片。其中,《人民楷模王有德》感觸最深,下面談幾點個人心得體會

學習《人民楷模王有德》心得體會

王有德是寧夏靈武人,1953年9月出生,1976年進入林業系統工作,1985年出任白芨灘林場場長。多年來,他帶領職工大力開展防沙治沙,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南移和西擴,探索形成“寬林帶、多網絡、多樹種、高密度、喬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實現了“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目標。王有德的老家在靈武市馬家灘,毛烏素沙漠的東南邊緣。幼年的王有德眼睜睜看着風沙一次又一次灌滿窯洞,黃沙一次又一次爬上窗臺,最後逼着全村人搬離故土。從那時起,制服沙魔的念頭就深深種在了王有德心裏。1985年,王有德擔任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白芨灘防沙治沙林場場長。彼時的白芨灘林場,風沙肆虐,沙逼人退。王有德開始了和沙漠的鬥爭。夏天,他帶領職工頂着50多攝氏度的高溫推沙平田,挖坑種樹,晚上就住在沙窩上搭建的帳篷裏。冬天,爲了搶抓樹苗灌冬水的時機,全場職工日夜吃住在水渠邊。憑着這股“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後”的拼勁幹勁,王有德帶領林場職工將治沙造林速度由過去的每年3000畝提高到每年2萬-3萬畝,累計治沙造林60多萬畝,是前40年的總和,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邊緣築起了一道東西長47公里、南北寬38公里的綠色屏障。2003年,王有德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提出對沙源地林區、天然草原實施禁牧的建議,當年就在寧夏全境得以實施,植被在幾年內得到迅速恢復,在全國引發廣泛影響。2005年,他提出在禁牧的同時,解決沙區羣衆生活能源和圈養牲畜問題的建議,爲破解生態建設與人民生活改善之間的矛盾探尋辦法。2007年,他提出把寧夏建成國家防沙治沙示範區,獲得國家項目和資金的支持。2008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寧夏建設全國唯一的省級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2014年,王有德退休了,但他割捨不了已經從事40年的防沙治沙事業。他將銀川河東機場以東的萬畝荒灘作爲新的“戰場”,以高於常規治沙造林成本幾倍的投入,治理修復面積6000餘畝,建設生態防護林3000餘畝,在銀川市東大門構築起一道千餘畝的綠色屏障。

向王有德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銳意進取,矢志治沙改革”的創新精神。曾經的白芨灘林場,管理粗放,人心渙散。他在治沙的同時,也在琢磨怎麼能激發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熱情。他立足改革,制定了一套造林效果與工資掛鉤的核算辦法,動員、引導、扶持職工利用林閒季節搞種草養畜,發展柳編、運輸等第三產業,穩定了職工隊伍,使林場起死回生。他創新性確定了“以林爲主,林副並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興場方針和“圍繞林業辦林業、跳出林業辦企業”的經營思路,開發經濟林3500畝,不但形成了沙漠前沿高效能的防護體系,而且使職工有了長期可以依賴的“工資園”,實現治沙事業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向王有德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不忘初心,矢志治沙事業”的奮鬥精神。2014年,王有德同志從白芨灘林場場長崗位上退休,他沒有賦閒在家,而是以河東機場以東的萬畝荒灘作爲新“戰場”,發起成立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又開啓的他的另一份治沙事業。正如他所說“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王有德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始終堅持着奮鬥精神。

向王有德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心繫國家,甘於平凡”的無私精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王有德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是大漠荒塬上一棵樹,只有與千千萬萬的樹站在一起,才能站成一道綠色的長城……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治沙人,人民羣衆纔是真正的英雄”。他用40年的治沙實踐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當平凡的事堅持40年,也就成爲了不平凡的事業。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時代是產生英雄的土壤,王有德就是這時代產生的人民英雄,是無數爲國家民族奮鬥的普通人的代表。

王有德同志數十年如一日防沙治沙的初衷和決心,他堅持不懈的韌勁深深的感動了我們,我們真應該向他學習無私奉獻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並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心繫人民爲民服務的宗旨,幹好手頭的工作爲單位爭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