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多篇)關於高校教師主題教育心得體會

(多篇)關於高校教師主題教育心得體會

關於高校教師主題教育心得體會(2篇)

篇1:

青年是國家發展的有生力量和民族進步的重要希冀,青年的成長成才關乎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後繼有人的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A就青年成長成才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關於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論述。這些論述站位高遠、意蘊深刻,不僅敏銳洞察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性,而且爲培養青年成長成才提供了思路、指明瞭方向,對於培育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A關於青年成長成才重要論述的思想意涵

A關於青年成長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足實際、着眼長遠,把握其深刻的思想意涵是進一步理解青年成長成才重要性的關鍵所在。

1.培根鑄魂:堅定理想信念,擔當時代使命。A之所以高度重視青年正確理想信念的樹立,是基於兩點原因。一是理想信念對青年的成長成才起根本性作用。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如果青年“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A巧妙地將理想信念比作人的“精神之鈣”,意在強調理想信念對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青年作爲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只有築牢信仰之魂、補足精神之鈣、擰緊思想總開關,才能永葆蓬勃的朝氣、昂揚的銳氣和浩然的正氣,才能在生動的社會實踐中自覺地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緊密地結合起來,肩負時代交予的千鈞擔子和光榮使命。二是理想信念對青年的成長成才起引領性作用。青年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拔節孕穗”關鍵期。但由於青年涉世未深、社會經驗不足,極易受到紛繁的物質誘惑和錯誤價值觀念的影響,從而迷失方向,誤入歧途。因此,A一再強調,要“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保持清醒和明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來避免出現政治上的變質、精神上的貪婪、道德上的墮落和生活上的腐化。要用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青年的精神之基。一方面,要堅定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是正確的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青年認識事物、把握規律、改造世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青年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首先需要將馬克思主義作爲其不可撼動的政治信仰,做馬克思主義最忠實的信仰者和實踐者。另一方面,要堅定青年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在櫛風沐雨的奮鬥征途中所尋求到的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正確道路,共產主義是全體中國人民爲之不懈奮鬥的最高追求。青年要辯證地看待共同理想和遠大理想的關係,主動將個人理想融入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恢弘事業中砥礪奮鬥。

2.崇德修身:加強道德修養,錘鍊高尚品格。德是爲人之本,立身之道。青年的成長成才離不開高尚的道德品質,同時,青年的道德品質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國家的文明程度和社會的精神風貌。A高度重視青年的修德問題,並強調“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因此,他將“崇德修身”作爲青年成長成才的首要任務,並指出青年要在錘鍊道德品質上下大功夫。具體而言一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認知。要清醒認識到道德對於個人成長成才和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意義;要正確處理好大德與小德、公德與私德之間的關係;要形成客觀的道德評價標準,明辨是非、善惡、美醜,守正道、保定力、懂感恩。二要涵育自覺的道德養成。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家國情懷:要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文化中提取高尚的道德精髓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要主動向英雄人物、道德榜樣學習,從生動的道德教材中感受道德的魅力,汲取道德的力量。三要開展積極的道德實踐。青年要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地廣泛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深化道德認知、強化道德養成、打牢道德根基,成爲一個明大義、顧大局、識大體、守公德、嚴私德的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青年。

3.求真力行:增強學習本領,提增實踐能力。青年要“求真”和“力行”。求真就是學習知識。A指出:“青年人正處於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爲首要任務,作爲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學習要持之以恆地堅持。一要珍惜學習時間。青年要以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在寶貴的時間裏汲取更多元的知識,豐富人生的積累。二要拓展學習內容。知識的涉獵範圍是極其廣泛的,青年要提高學習的廣博程度。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強化對新興知識的關注;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關注對技能知識的掌握,從而獲得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三要培養學習思維。科學的學習思維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提高知識運用的效果。青年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着重訓練並積累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系統思維等科學的思維方法。四要豐富學習對象。生活之中處處是老師。青年不僅可以向學校裏的師長求書本中的學問,還可以向各行各業的廣大人民羣衆求生活中的學問。在學習的過程中,青年不僅可以開闊眼界,獲取多元化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加強與人民的聯繫,增進與人民的情感,從而強化自身的社會角色和責任擔當。力行就是深入實踐。“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青年要在建功立業的實踐探索中苦練本領,增長才幹,創造精彩的人生。一要掌握學習的本領。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最快途徑就是學習,學習是學活學用、常用常新的硬本領。青年要培養學習意識,增強學習主動,養成學習習慣,廣泛汲取各學科、各領域的知識,學以致用。二要增強鬥爭的本領。社會在矛盾中前進,有矛盾就會有鬥爭。青年要在激流勇進的奮鬥征途中增強鬥爭意識,掌握鬥爭方法,採取鬥爭行動,積累鬥爭經驗,敢於和善於同各類風險挑戰、各種錯誤思潮、一切矛盾問題做堅決的鬥爭。三要提高工作的本領。A高度重視實踐鍛鍊的重要性,勉勵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青年要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科技創新發展事業、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世界和平發展事業,在紮紮實實的實踐過程中施展才華,磨鍊意志,成爲綜合素質突出的可爲青年。

4.矢志創新:打破固化思維,堅持久久爲功。“創新”,一指“新”,即要有新想法新事物;二指“先”,即要敢於打破常規,敢爲人先。創新是推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持久發展的不竭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創新創造的力量。青年思維活躍,易於接受新鮮事物,天然具有創新創造的突破性,其作爲“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羣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爭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時代先鋒。一要發揚創新創造的勇氣。青年思維敏捷,視野開闊,拒絕固化,喜歡嘗試和接受新鮮事物,具有創新創造的特質、條件和能力。青年要緊跟時代潮流,在新時代的大好背景下堅定信心,敢於嘗試,勇攀高峯。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用創新思維尋找突破和出路。對此,青年要不遺餘力地擔負起改革創新的責任,在創新創業中施展才華,服務社會,發展國家。二要培養鍥而不捨的精神。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進步,都凝聚着無數勞動者的長久堅持和持續奉獻。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必然會遇到一系列的困難和挫折,甚至會走很長時間的彎路和錯路。青年羣體作爲創新隊伍中的衝鋒軍和突擊隊,要沉得住氣、靜得下心,在不斷的總結和積累中持續探索、深耕。三要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美好品質,在物質水平極大提高的今天,仍然需要艱苦奮鬥來引領我們走向新的勝利,獲得更大的幸福。

二、A關於青年成長成才重要論述的時代價值

A關於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論述,立意高遠、邏輯嚴密、內涵深刻,爲教育引導青年成長成才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1.以系統思維爲青年成長成才規劃了總體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發展所處的環境和麪臨的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發展的任務和目標更爲艱鉅。對此,A從立足新發展階段、適應新發展階段、服務新發展階段的大局出發,將青年成長成才作爲一項系統工程進行總體規劃,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把促進青年綜合素質發展,爲國家建設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目標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具有全局意義上的指導作用。A指出:“少年強、青年強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學習成績、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也包括身體健康、體魄強健、體育精神。”因此,提高青年的綜合素質要涵蓋身體、心理、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創新、實踐等多個方面,多管齊下,全面發展。第一,提高青年的身體素質。健康的身體狀態是青年成長成才的基礎性條件。A鼓勵青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成爲體魄強健的健康青年。第二,提高青年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狀態對青年成長成才同樣起着基礎性的作用。積極、樂觀、自信、向上的心態可以使青年坦然面對失敗和逆境,及時調整消極情緒的負面影響,始終保持高昂的姿態迎接挑戰。第三,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質。政治素質體現青年對祖國和人民的態度。青年要樹立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堅定政治立場,把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作爲自己的畢生追求。第四,提高青年的思想素質。思想決定行爲,青年要努力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有志氣有底氣有骨氣的新時代青年。第五,提高青年的道德素質。青年要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美醜觀,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使自己成爲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第六,提高青年的文化素質。文化於無形中啓迪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青年要多學習,愛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汲取精神食糧,不斷紮實自身的文化基礎,提高文化素養。第七,提高青年的創新素質。青年要勇於冒險、善於嘗試、敢於批判,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以銳意創造增進人民福祉。第八,提高青年的實踐素質。青年要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立足本職,埋頭苦幹,在廣泛的實踐參與中邁穩步子,夯實根基。

2.以戰略思維爲青年成長成才指明瞭發展方向。青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的成長成才關係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A關於青年成長成才的一系列論述,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青年勾勒出清晰的畫像。第一,培養有理想的青年,同祖國前途同呼吸共命運。“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理想信念作爲精神之鈣,對青年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如果青年缺乏理想信念,就會在大好的青春年華中蹉跎歲月,虛度光陰,萎靡不前。因此,要引導青年正視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自覺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以小我之情融入人民的大我之愛,以個人之夢融入國家之夢,在建功立業的征程中實現人生價值,昇華人生境界。第二,培養有本領的青年,同立德修身長本領共推進。德行是個人成長成才的基石,青年的道德品質對國家的發展影響巨大。青年正處於人生的關鍵期,知識體系和價值觀都處於形成完善階段。青年要意志堅定地抵制和排除各種誘惑的強勢撲來,以國家至上的定力和初心不改的毅力,打牢立德修身的根基。同時,青年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期,體力和精力都處於最旺盛階段,要苦練本領、增長才幹。以海綿汲水的精神探索真知,以水滴石穿的精神鍛造本領,用真才實學擔起時代使命。第三,培養有擔當的青年,同建功立業新時代共步伐。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奮鬥是青春最舒展的底色。奮鬥精神、奮鬥傳統、奮鬥意志是中華民族戰勝艱難險阻的法寶,青年要接過建功新時代的接力棒,用奮鬥的激情、底氣和決心在國家建設的各條戰線上和各個領域中勇敢築夢、大膽追夢、努力圓夢,用青春和汗水創造中華民族的新奇蹟。

3.以精準思維爲青年成長成才提供了方法指引。隨着時代的變化和發展,青年發展開始呈現出新特點新規律,也帶來了新問題新挑戰。“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爲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因此,A以問題意識爲導向,重點關注並着力解決青年在成長成才過程中所遇到的突出問題和困難,爲青年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可行的思路。第一,開展青年工作要精準把握青年發展的新特點新規律。當代青年見證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變化,親歷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關鍵時刻,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做好青年工作要尊重青年發展新特點,總結青年發展新規律,關注青年發展新需要,既要高度肯定青年在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又要充分信任青年必將在更大的舞臺創造更可喜的成績。第二,開展青年工作要精準解決青年發展的新問題新挑戰。當代青年作爲與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是分化嚴重的“分化一代”,壓力疊加的“壓力一代”,風險劇增的“風險一代”。因此,青年工作要堅持以青年爲本,注重對青年進行思想引領,以增強青年的發展信心。同時,鼓勵青年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提升自我,強大自我,從而練就強大的抗壓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第三,開展青年工作要選取精準有效的教育方法。方法選取得當,其效用的發揮是不可估量的。通過榜樣示範法爲青年提供道德滋養,使青年以自覺自主的行動向榜樣靠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昇華愛黨愛國愛民的情感;通過激勵教育法爲青年提供精神動力,使青年以昂揚向上的熱情對國家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對人民幸福的千秋偉業充滿信心。

篇2:

高校教師主題教育心得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XX大報告中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國高等教育必須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視角下謀篇佈局。通識教育注重對人的價值塑造、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維的培育,有助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隨着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對話語權的掌控、自我身份的認同等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中國通識教育必須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凸顯通識教育的中國特色。在此形勢下,高校尤其是理工類院校的通識教育該如何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展開教育教學工作,發揮好育人功能,種好自己的責任田,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亟待進一步的探索。

一、建構中國特色通識教育的緣起

通識教育作爲一種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活動的統一體,是對單一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反思的結果,其核心思想是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注重對人的價值塑造、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育。它“源自古希臘時期,中興於文藝復興時期,振興於工業革命時期,成型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發展於當下。”可以說,“通識教育自誕生之日起,便是將德育作爲其內在的、首要的部分來看待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對外交流的深入推進,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在此形勢下通識教育逐漸在國內興起。21世紀以來,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科技進步最新講話系列,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我國發展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教育事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黨的十六大報告深刻闡述了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是要“堅持教育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爲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黨首次將“爲人民服務”納入教育方針,標誌着我國教育將發生質的變化,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強調教育對政治、經濟的外在功用,逐漸迴歸教育的本質,突出教育“以人爲本”的重要思想,體現了黨“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育人爲本、德育爲先”的教育方針,主張“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素質教育由此正式被提升爲國家層面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高校通識教育亦由此獲得長足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局勢風雲突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A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繼往開來,緊緊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和“爲誰培養人”的問題,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重視人才在德育方面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在此背景下,通識教育也再次被提升到一個新的認識高度。然而,通識教育引進之初恰逢我國改革開放和全球化蓬勃發展時期,受此影響,中國通識教育引進了大量西方通識課程,而這些課程看似客觀地通過整合人類智慧的結晶設計課程,實際上暗含“爲誰培養人”的問題,帶有濃重的西方價值色彩。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紮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理工類院校如何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確立通識教育的“綱”和“魂”,使之成爲“東方文明”課,是擺在中國高校通識教育面前的重要問題。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因此,以中國精神作爲中國通識教育的“綱”和“魂”進行課程價值目標體系的建設,不僅有利於發揮課程的思政育人價值,增強青年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向心力和使命擔當,而且區別於西方通識教育,彰顯了中國通識教育的特色。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具體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爲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蘊含着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思想營養和實踐智慧,尤其是爲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的文化基因,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之後,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得到長足發展,但我們也應看到高校尤其是理工類院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效果不甚理想,其德育功效並未得到充分施展。因此,理工類院校的中國特色通識教育,要特別注意加強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理工類院校中國特色通識教育的育人功能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爲理工類院校通識教育的核心內容建設課程體系,要有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的思想意識,站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講好中國故事,引導青年學生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好地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

1.堅定文化自信的育人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問題,圍繞爲何堅定文化自信、怎樣堅定文化自信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他曾深刻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建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爲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通識教育,有利於引導青年學生認同自身文化,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增強文化自信,使其堅定地站在中華文化立場上,積極面向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放眼看世界,博採衆長,兼容幷蓄,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2.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育人功能。對比東西方大學發展歷程和在不同階段各自呈現的大學精神,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育人理念在當今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古代教育自孔子以降,便堅持“以人爲本”,強調德育,注重“精神成人”。在西方,自11世紀爲培養農、法、神、醫專門人才而創辦的博洛尼亞大學始,西方高等教育就格外注重專業素質的培訓,科學精神和實用主義精神突顯。近代以來,西方的育人理念給中國帶來深刻影響。鴉片戰爭之後,面對空前的民族危機,中華民族奮發圖強,從不同層次,由淺入深,學習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文明,一度有全盤西化之勢。在此情勢下,我國注重立德鑄魂的育人傳統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重實用、重功利、重成才的專業教育理念。這種新式教育雖然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卻給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爲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不僅傳承了中國古代的教育精神,更與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一脈相承,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貫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生動闡釋。因此,中國特色通識教育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相關論述爲指導,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處理好繼承和創新關係。

3.推進實踐教育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效運用文化載體,“發揮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很重要的就是要創造一種優良的文化環境,並以這一優良的文化環境去塑造人。因此,創造好的文化產品和營造好的文化環境對於以文化人可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近年來,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如火如荼,尤其自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頒佈《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的意見》以來,將“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推上一個新臺階。目前,學生社區建設正處在試點單位由點及面、快速增長、全面推廣的戰略實施關鍵階段。高校學生社區建設的探索,大都伴隨通識教育改革同步進行。因爲通識教育相對於專業教育而言,更強調不同學科知識的互通與融合,而以生活住宿區爲基礎的學生社區建設,集文化產品和文化環境於一體,不僅有學科交叉安排的物理空間基礎,而且在住宿學院的學生培養過程中可以通過搭建更多的實體或虛擬平臺,爲學科互融提供便利。因此,通識教育與學生社區建設在共同推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合作基礎,要注意充分發揮文化尤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社區建設中的黏合作用和育人功效。

三、建構理工類院校中國特色通識教育的路徑

在理工類院校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爲主要載體,建構彰顯中國精神、富有“東方文明”氣質的中國特色通識教育,在鑄魂育人方面能夠發揮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爲切實落實這一育人目標,要重視以下三個方面。

1.建設“一把手”工程做好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近年來,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推進。在通識教育改革方面,由於長期受西方功利主義和過往教育慣性等因素影響,高校尤其是理工類院校短期內很難完全擺脫人文社會學科是“無用之學”錯誤認知的束縛,通識教育管理鬆散,相應的管理機構尚未建立。這就形成一種矛盾:一方面,針對時代課題,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得到肯定和重視;另一方面,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通識教育的育人作用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和加強。因此,能否有效開展通識教育,要看學校的育人理念和整個教育體系的組織與協調情況。打造以中國精神引領的中國特色通識教育,能否建成由學校黨委領導,各級教學部門配合的系統工程,是關乎通識教育成敗的決定性因素。這就要求高校黨委領導增強自身落實中央政策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主動作爲,通過成立領導小組,定期組織相關中層幹部和一線教師召開座談會、工作會、學習會等方式,切實落實中央有關加強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文件精神,充分發揮學校“一把手”的領導力,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結合本校特色和實際情況,領導和參與通識教育教學改革,開展有高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溫度的中國特色通識教育。

2.打造彰顯中國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金課。課堂是高校教育的主陣地。要切實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通識教育中的育人作用,需要打造一批彰顯中國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金課。然而,不少理工類院校沒有認識到通識教育的真正內涵和育人價值,將通識教育課程視爲專業教育課程的補充,簡單將其等同於一個課程體系龐雜的全校選修課,或是爲修滿學分而不得不完成的課程。爲此,在通識教育課程設計上應特別注重以下三大原則: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這就要求課程能夠彰顯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與氣韻,使中華兒女樹立文化自信,自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第二,高等教育階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在啓發思想、精神成人,而非灌輸知識和理論,這就要求其既要與中國小基礎教育區別開來,也要區別於高校一般的專業教育。第三,在注重課程思想性、學理性和專業性的同時,還要兼顧課程的親和力、感染力和說服力,使課程達到潤物無聲的思政育人效果。質言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既要顯示出課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之“通”,也要彰顯出課程“成一家之言”之“識”,以春風化雨育桃李的方式增強課程育人效果。

3.以“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培固通識教育。知行合一,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精神氣質。這就使中國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樣熱衷於構築理論大廈,而是更關注“行”,注重如何更好地將“所知”與“所行”有機統一起來。“通識教育所意欲傳送給教育對象的不是某種具體的知識或技能,而是應對各種人生和社會問題、支撐生存與發展的智慧。”學生社區作爲一個小型社會,是學生步入社會的過渡和橋樑。因此,結合“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開展通識教育,就要配合學生的課堂學習,在課外通過學生社區開展體驗式教育,注重學生人格養成和成長體驗,幫助學生通過課堂等渠道習得的“知”,在參與社區活動和建設中落爲學生的“行”。爲此,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需要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道德教化和價值引領的獨特作用,打造文化產品和文化環境,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緊密相連,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實現“從歷史文化遺產向現代思想文化源泉轉變,從傳授文化知識向培養人文素養轉變,從傳統的道德教化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導轉變”。第二,構築虛實一體化書院新模式。在實踐中注意遵循教育教學和學生成長規律,在建設共享式體驗型實體書院的同時,打造個性化虛擬書院,建設網絡學習共同體,線上、線下全面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第三,圍繞“以學生爲中心”育人理念,提升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注重在學生社區管理中激發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第四,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兼容幷蓄、海納百川的文化品格,推進不同學科互融互通,彰顯通識教育的“全人”育人理念,培養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人”。綜上所述,中國特色通識教育的核心思想是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這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理念相通。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促使三者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機融合在一起。在理工類院校建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爲核心,以中國精神爲引領的中國特色通識教育,實現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強化了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有助於全面提升高校鑄魂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