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科學日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科學日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1

國小科學是一門容納各個學科基礎階段的課程。它兼容了自然常識,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多方面的知識。現在一些專職的教師反映,自己的知識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而兼職的教師更是感到不知怎麼講。我以前是教數學的,說實話,上數學課,沒感覺有什麼知識點能把自己難住了,上課也比較順手。自從改教科學後,發現自己缺少的東西太多了。只好邊教邊學。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全面開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科學課教學的重點也從傳授自然科學知識轉移到科學的探究方法和能力上,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如:科學實驗需要材料,而有些材料比較不好找,如果只是老師做演示實驗或由老師提供材料,我覺得學生的參與程度和興趣會大降低,於是我就儘量讓學生用隨處可見的生活化的實驗材料。比如在教學科學教材《有趣的浮沉現象》一課時,我就爲學生提供了一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馬鈴薯、泡沫塊、橡皮、回形針、小木塊、小鐵塊等等),讓學生猜測哪些物體是沉,哪些物體是浮,並把你認爲是沉的物體放一堆,浮的物體放一堆。學生探究得興致勃勃。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在整個的探究活動,學生經歷了猜想-設計-探究-驗證這個完整的探究式學習過程,教師注意自始至終都以一種啓發者、引導者、幫助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並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形成結論。對於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爲科學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以契而不捨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爲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2

國小科學課要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做“導演”,學生做“演員”。擔任科學課的教學以來,每次上課,我都會有一些新的收穫,以下是本人對科學課教學的幾點心得:

一、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角色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爲重點”,教師在課堂上將知識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給學生,最後將各部分知識組成整體,學生只需聽、練、背,記住教材中的知識即可。教師的角色是教學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材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的評判者。多年來,我們已習慣了這種角色,總是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那麼,當代教師的角色是什麼呢?《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教師應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從這個觀點來看,國小科學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在他們的摸索過程中給予幫助和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系統知識。教師充當的角色應是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

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教師應成爲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應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成爲學生的夥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⑴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認真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到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⑵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適當的方式,給學生精神上的安慰與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的熱情更加高漲。⑶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同學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⑷教師應全程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動手動腦,而非代替學生探究,代替學生思考,教師應陪伴學生共同成長,做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啓蒙者。

二、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

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教師得用課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導着自己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帶着渴望知識的願望去學習,教會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從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研究過程,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最後把問題解決了,纔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在經歷過程和運用方法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相關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發展一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實現、要達到的目標。

如果學生有了這種尋找知識的辦法,將來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就知道到哪兒去尋找知識,就能知道在衆多的知識中,知道怎樣挑選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知道用這些知識可以幹什麼,知道怎麼去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善於培養學生、啓發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希望能聽到這樣的聲音:⑴希望同學們在課堂上能夠大膽地提出問題,認真地思考問題,積極地回答問題,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讓我們共同度過這愉快而又有意義的四十分鐘。⑵同學們開始實驗,在動手之前要先動腦,小組中先研究一下實驗的步驟和方法,討論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共同制定一份實驗計劃,然後再進行實驗。⑶實驗後你能給大家講講你的想法嗎?⑷同學們,關於電磁鐵,你想研究哪些問題?⑸誰能就這個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的這些帶有鼓勵性、啓發性的語言,能使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

三、課堂教學要以科學探究爲主

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學習中,學生們通過“做科學”來“學科學”,可以把科學知識與觀察、推理和思維的技能結合起來,從而可以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在參與解決問題、參與做計劃、參與決策、參與小組討論、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們將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同他們從多種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聯繫起來,並把所學的科學內容應用到新的問題中去。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們對科學探究的手段、使用證據的規則、形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釋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了親身的體驗,而不僅僅是聽到或記住有關的知識和結論;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以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的性質等一系列問題,有了切身的認識和體驗,而不僅僅是獲得了關於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

科學探究的核心是“動手做”,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計劃。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這樣教學,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參與度高,課堂研究的興趣才濃厚,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將科學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學中,教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和指導者,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和合作者。而我們教師本人,也要與新課程共同成長,不斷學習,成爲新課程的實踐者、研究者和開發者。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3

今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併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小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共提出了七條措施,概括包括“強重視、保時間、防干擾、提質量”12個字。

?通知》明確提出,各地各校要把科學睡眠宣傳教育納入課程教學體系、教師培訓內容和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大力普及科學睡眠知識,廣泛宣傳充足睡眠對於中國小生健康成長的極端重要性,提高教師、學生、家長等各方思想認識。

要求,國小生每天睡眠時間應達到10小時,國中生應達到9小時,高中生應達到8小時。學校作息時間方面,國小上午上課時間一般不早於8:20,中學一般不早於8:00。同時強調,學校不得要求學生提前到校,有條件的應保障必要午休時間。就寢時間方面,國小生一般不晚於21:20,國中生一般不晚於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於23:00。

針對外在因素影響學生睡眠問題,《通知》提出了3個“中斷機制”,要求作業、校外培訓、遊戲都要爲學生睡眠讓路。

第一個是作業“中斷”,要求國小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中學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個別學生經努力到就寢時間仍未完成作業的,家長應督促按時就寢不熬夜,確保充足睡眠。

第二個是校外培訓時間“中斷”,要求校外線下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線上直播類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1:00,不得以課前預習、課後鞏固、作業練習、微信羣打卡等任何形式佈置作業。

第三個是遊戲“中斷”,要求各地教育部門按照管理權限,會同相關部門採用技術手段加強監管,確保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爲未成年人提供遊戲服務。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4

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然要藉助一定的探究材料,這是實現兒童科學探究過程的必要條件。國小科學課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觀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實物材料。如課本、圖冊、課外讀物、媒體信息、兒童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熟悉的物品、周圍的環境、實驗儀器、電教媒體材料等等。提供學生科學的實驗儀器有的時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實驗室的儀器容易使學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時也不利於學生課後繼續進行科學探究。

在教學中,我儘量採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學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樂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師們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的好材料。比如教學科學教材《聲音的產生》的時候,不是用專門的實驗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給學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學生的塑料直尺,紙張等常見的材料,要求學生想各種辦法使它們發出聲音來。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使直尺等物體發出聲音來,忙得不亦樂乎。

又如,在教學科學教材《溫度計的祕密》實驗的時候,我提供給學生的實驗材料是小藥瓶和學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實驗室的燒瓶和玻璃管,實驗的效果同樣很理想。教學中如果一味使用專門的實驗器材會制約了學生課外的科學探究活動。提供學生隨處可見的生活化的實驗材料,有興趣的學生就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作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了。

如在教學科學教材《有趣的浮沉現象》一課時,我就爲學生提供了一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馬鈴薯、泡沫塊、橡皮、回形針、小木塊、小鐵塊等等),讓學生猜測哪些物體是沉,哪些物體是浮,並把你認爲是沉的物體放一堆,浮的物體放一堆。學生探究得興致勃勃。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5

20_年x月x日至25日我才加了北川羌族自治縣教師發展中心舉辦的國小科學教師培訓。觀摩了三節科學課。聆聽了專家的講座。經過了這次培訓活動,對我的觸動很大。在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體會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巧妙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國小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要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充分發揮,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讓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而探究的引入是探究活動的良好開端,學生就有了探究的興趣。黃林老師在上《我們知道的磁鐵》時,用撲克魔術引入新知識的探究。因此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想弄明白的慾望。同時也會產生許多遐想。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也要在新課引入上多下點功夫。

二、科學學習應以探究爲核心。

我在未任教科學學科前,以爲科學學科就是教會學生科學知識。通過這次的觀摩和專家的講座,知道了科學學科要求學生通過探究獲取知識。其探究的特徵是:已提出或發現一個問題作爲探究學習的開始;通過探究活動培養能力並獲得新知;注重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注重學生知識獲得的過程“;重視證據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重視合作式學習;重視形成性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因此,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這是新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的要求。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學思維方式獲取知識,這是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李大傑老師教學《磁鐵有磁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以巧妙的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很快以強烈的探究欲投入探究活動活動中氣氛活躍。你一言我一語,述說自己的發現,認真做好記錄。通過探究活動同學們獲得了新知識。這知識不是老師傳授給他們的,而是學生通過探究自己獲得的。

三、科學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培養科學課的課堂常規,如有條不紊的開展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運用所學的觀察方法認真細緻的觀察並及時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逐步養成長期堅持觀察記錄的習慣,能傾聽別人的發言,敘述自己的發現,並能提出自己的見解等。爲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6

這個學期,我來到xx國小,兼任三年級兩個班的科學。科學課我幾乎沒帶過,所以我認爲自己首先必須要認真的研讀《國小科學課程標準》,學習過程中使我體會頗多,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的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思想上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我覺得科學也很有趣,學生對科學課也非常感興趣,使我心把這門對於自己來說全新的學科教好。下面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通過學習我明白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而這其實就是所謂的科學素養,良好的科學素養的養成對將來的科學研究學習將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從國小就開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做到三維目標。以前我只是吧注意力放在科學概念上,現在我認識到過程方法,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同樣重要。這是科學素養不可缺少的部分。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啓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爲後繼的科學學習、爲其他學科的學習、爲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注意探究式的教學

科學教學不僅僅只是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說是科學上的相關科學知識,這樣的話這就不是科學課,科學概念、知識的掌握要靠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而的來的,而實驗過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實驗前一切都只是個人的猜想,猜測,是沒有事實來支持的,只有在完成實驗以後纔等得到結論,而實驗的過程中如何操作,如何處理得出結果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爲了驗證結論而去實驗,而是爲了研究去實驗,原先的假設或許是錯的。但是我在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更多的是爲了讓學生知道這個結論而去實驗,對於數據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加以分析,甚至,當這個實驗叫複雜,很難準備時就乾脆取消這個實驗改爲我現場做或者乾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學生表達結果以及知識點,現在想想這個的做法很不好,這不是一個科學教師應該具有的。這違背了科學的主旨——探究,沒有探究就不能稱之爲科學。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多的注意這點。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着要爲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但是我必須承認不同的學生由於先天遺傳,後天環境,以及自生的主管能動性,他們的成績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對這些差距時我們應該儘量做到合理的分組,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組活動實驗的效率,同時對於小組成員的分工也能預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並且在可能的情況下組成一定的結對同學,帶動後進生學習。讓每位同學都能體會到科學的樂趣,而不是負擔。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爲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通過學習科學新課程標準後,我對自己新帶的這門學科和要走的路有了一定的認識:接下來在教學設計時應當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教育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爲主要教學形式,精心選擇和設計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些活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自己的科學素養。也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升。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7

任何一種教育其目的是培養終身的學習者。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補充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更新觀念,拓展知識面,不斷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始終跟上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爲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近期我認真學習了《國小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收穫頗多,獲益匪淺。我體會到:新課標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了科學課程的性質是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基本理念是國小科學課程改革總的思想和原則。它是現代科學、現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反應,是課程標準其他部分的總綱。全面認識和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就能從整體上把握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這對於學習、掌握、實施課程標準其它部分的內容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標準》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基本理念。通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從“以教師教爲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爲中心”。

葉聖陶說過,他並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爲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

二、從“以教師講授爲中心”轉向“以探究爲核心”。

國小科學新課標指出:國小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爲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因此,國小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爲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

1、探究是科學學習的目標。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只有培養具有一定科學素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人,才能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培養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在國小生素質發展中所應起作用的科學定位。

2、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方式。科學教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體驗未曾經歷的獨特經歷。科學課程應該爲學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學探究是學生科學學習的核心方式。

3、親身經歷探究活動是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把以"教學"爲中心的課堂活動轉變爲以"探究"爲軸心的科學活動,注重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親自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運用“探究”給我的啓發很大,使我覺得這樣真的會讓學生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關注環境,關注自然,關注人類的發展,關注自己的發展。只有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的科學課纔是真正地在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

三、從“封閉課的課堂模式”轉向“開放的堂模式”。

隨着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和發展,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同學之間的辯論。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之,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誘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他們自由地、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這是我讀了新課標的最大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