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科學日心得體會多篇

科學日心得體會多篇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1

暑假期間我認真學習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受益匪淺也對科學有了新的認識,下面就來說一說本次學習我的一個心得體會。

新課標要求教育必須培養有創造精神、有個習慣的任,那麼怎樣

才能在科學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首先應該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課堂氛圍,其次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觀察思考,還有就是讓學生勤動手發揮主體作用,總之就是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誘導學生學習、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其自由充分的然會其聰明才智。

在課程目標上,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據棄了以往分科課程片面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傾向,從而使分科課程的目標也實現了由知識本位向學生髮展本位的轉向。這是課程目標和教育價值觀的重大改變。

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上,注重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實用性和綜合性。各學科都力求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最基礎的知識和最基本技能作爲課程主幹內容;各學科在保留傳統課程內容中仍有價值的基礎知識的同時,特別強調從當代科學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礎知識,增加新的具有時代性的內容,體現時代特色,剔除陳日過時的知識;各學科都注重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努力面向生活實際並服務於生活實際,從而使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實踐形成互動的關係;各學科都力求與相關學科相互融合,使課程內容跨越學科之間的鴻溝,最大限度地體現知識的“整體”面貌。總之,新分科課程內容呈現出嶄新的面貌,從而與課程內容存在繁、難、偏、舊和過於

注重書本知識的傳統分科課程有顯著區別。

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綜合課程是一種雙學科或多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學科。間的內在聯繫性,強調不同學科的相互整合。單從學科本身的發展來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種課程組織形式各有其存在價值,因爲學科的發展呈現分化和綜合並駕齊驅的趨勢。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2

當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傳出後,一切都是那麼的突然,我心中是那麼的慌張與無助。教科書上的人物不幸隕落,舉國悲痛欲絕。我的心沉到了谷底,久久不能平靜。

這幾天我接連看到,許多關於袁隆平院士的報導和懷念,複雜的心情涌上心頭,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說起。從回憶裏挖掘,我似乎並沒有確切的記憶有關於第一次認識袁隆平院士,好像他就刻到了我骨子裏似的,好像我生來就應該知道似的,他就在我的記憶中,在我的腦海裏。我心裏始終認爲像他這樣健壯的身材能夠支撐他完成一個又一個奇蹟,他能活過一百歲,真的!到那時候舉國歡慶,他也完成了人生中又一個壯舉。

袁隆平院士的豐功偉業是一種言語敘述不出來的事物,他離我們很近,在我們的一粥一飯之間,他離我們又似乎很遠,我只是在書中遇見過他。他一生樸實無華,沒有享受過什麼“榮華富貴”,我很遺憾沒有能夠更早的接觸他,認識他,瞭解他……他把一輩子獻給了水稻,他扎到水稻叢中,希望着幼苗生根發芽,就像他的精神紮根到人民羣衆當中,期待它開花結果。

在衆多熱搜與新聞的衝撞之中,讓我不能忘記的是袁老在2010年寫給母親的一封信。信中曾提到過:“我還要告訴您,一輩子沒有耕種過的母親,稻芒劃過手掌,稻草在場上堆積成垛,穀子在陽光中嗶啵作響,水田在夕曬下泛出橙黃的顏色。這都是兒子要跟您說的話,說不完的話啊。”袁隆平院士的母親給予了他一生的支持與希望。她的英語啓蒙,她的執着鼓勵,她的精神傳承……她給袁隆平院士幼年時期種下了一粒種子——改變世界飢餓的種子。“我們無法抵禦浪潮,但永遠不會忘記燈塔。”在農業種植的路上永遠又一個閃爍的名字,他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進的方向。他閃爍着零星火光,卻足以燎原。

太多的話想對袁老傾訴,卻一時語塞。這個奇蹟的故事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我始終相信會有更多像袁老一樣堅守在崗位上,將青春甚至生命奉獻在農業的人才。他們經歷他人所不能承受的壓力與挫折,終在來年頂峯相會,與祖國共進步!

他們到底跋涉過了多少旅程,肩上到底揹負了多少使命?

他把鞋子深深地陷入稻田裏,讓清晰的腳印指向遙遠的未來,邁向我們美好的新時代!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3

4月7日下午,我有幸在實驗國小階梯教室聆聽了祝士媛老師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點解讀。祝老師就《指南》制定的背景、作用和意義、結構和內容、與《綱要》的關係及實施所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並與在座的老師分享了美國的教育標準和日本的教育模式。給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身爲幼兒教師和家長的我們,在幼兒園安全重於一切的壓力下,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限制和包辦過多。祝老師有幾句話值得我們好好地反思自己,那就是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過度的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過多的干涉帶來孩子的無奈,過多的職責帶來孩子的無措,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候,處處都是一個過,我們的孩子如何才能獨立,如何才能長大?

其次,我們要認真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特別是《指南》,對我們幼教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引和導向作用。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學習和實施《指南》的重要意義,關注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整體性,注重各個領域的相互滲透和整合;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以遊戲的形式讓孩子在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習。同時,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在活動和遊戲中,多提供一些不同層次的遊戲材料和方式,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高和發展。

最後,作爲幼兒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包括相關文件、專業理論的學習,觀察、分析、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等等。在實際工作中多與同事交流、研討,促進自己保教能力的提升。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4

眼睛的功能再好,不保護眼睛也是沒用的,必須遵守三要三不要:

一要注意用眼衛生。看書還是用電腦時間都不宜過長,每隔30至40分鐘休息10~15分鐘,眺望遠處,讓眼睛放鬆。每天在電腦前不超過6小時。

一不要在光線暗的地方看書。如:衛生間。衛生間光線暗,光源不科學,對眼睛有損傷。有人躺牀上看書,姿勢差會加重眼睛負擔。

二要注意眼睛鍛鍊,做眼保健操能使血液暢通放鬆肌肉,緩解疲勞。進行球類活動時,當眼球追隨目標,睫狀肌放鬆、收縮,提高眼的血液灌注量,促進眼部新陳代謝。

二不要經常性地點眼藥水。剛使用時眼睛會感覺非常舒服,長久使用,可能導致青光眼,使視力受損甚至致盲,任何手術與藥物都無法挽救,不是嚇唬你啊。

三要多吃保護眼睛的食物,補充營養。維生素a和胡蘿蔔素是人體正常代謝的主要營養素。注意補充水分,多吃豆製品、魚、牛奶、青菜、西紅柿及新鮮水果等有助於保護眼睛。

三不要使用劣質太陽鏡。劣質太陽鏡,阻擋紫外線的性能不強,塗膜容易破損使透光度嚴重下降,眼睛猶如在暗室中看物,此時瞳孔會變大,殘餘的紫外線會大量射入眼內,使眼睛受損。別讓時尚的太陽鏡成“眼殺手”,要選用好的太陽鏡。

我有一個同學,他曾經告訴過我,他的眼睛以前也是很健康的',可是後來,他家買了電腦,他迷上了電腦,導致了他的視力一天不如一天,最終戴上了眼鏡。

有一次,由於我上網時間長,眼睛又癢又痛,就一直用手去揉搓,結果眼睛紅了一大片,更加痛苦難受,視物也模糊不清,我害怕地直叫媽媽,千萬不要讓我害了自己……醫生開了眼藥水,並語重心長地囑咐:“小朋友,要少看電視、少上電腦,多吃水果、胡蘿蔔,書寫姿勢一定要端正,還要注意眼部的休息及運動,才能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哦!”

幾天後,謹遵醫囑的我,重新找回歡樂。

同學們,讓我們保護好心靈的窗戶,讓我們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吧!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5

古人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教育、學術、研究,既是一項光榮的事業,也是艱苦的事業。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纔有可能到達光輝的頂點。”毛主席教導我們:“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心氣浮躁、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只有堅持艱苦奮鬥、辛勤勞動的學風,科學研究才能真正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學風建設要着力在“勤”上下功夫。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學習、創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實踐在深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惟有勤奮學習、不斷學習,使學習成爲常態,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加強學風建設要在“學”上動腦筋。勤奮好學,學以致用。“勤”是基礎,“好”是關鍵,“學”是核心,“用”是目的。學風一方面體現着學生在校學習生活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和行爲風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師教風師德、治學態度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反映。

道德是規範社會成員行爲的準則,高的道德標準造就卓越的人格品質。學術道德對於一名學術研究者而言也是如此,恪守學術道德我們的學術研究工作纔會有生命力,才能鑄就一名學者高尚的學術人。當今社會,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觀念已經作爲主流思潮深入人心,通過發展經濟來提高大衆生活水準、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這本是無厚非的一件事,但是如果膚淺的理解這個觀念就很容易使人們陷入盲目追求經濟而不顧道德建設的地步,使得人心浮躁、爲求名求利而不擇手段。對於一名學術研究者,一旦被這種思想所蠱惑,就將必然的喪失學術良知,作出有違學術道德的事情。近幾年,不斷有高校教授甚至是一些身居要位的領導被曝出抄襲等種.種醜聞,這也使得他們的爲自己行爲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這些事實教育了每一個學術工作者,學術的生命力在於求真求是求實,每一位科學工作者他工作的神聖之處正在於,他們正在使用人類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來揭示這個未知世界的下一個真相,而這個過程有不得半點弄虛作假,那些搞科研不爲科研只爲名利的淺薄思想只會讓他付出慘痛的代價。對於一名學術研究來言是如此,對於整個國家的學術建設而言也同樣是如此,科研以及學術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發展潛力所在。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成熟的學術管理制度,沒有成熟的學術規範思想,這個國家就必然產生出學術道德低下學術品格卑劣的學術工作者,這對於一個國家的學術建設而言打擊將是致命的,一方面一些東郭先生濫竽充數在構築學術大廈時弄虛作假,用假數據假實驗蒙哄過關騙去科研經費,修築出許許多多的豆腐渣工程,極大的浪費了國家資源也降低了這個國家的學術信用度,貶低了學術的神聖性,對以後的培養學術人才造成極爲惡劣的影響。另一方面,那些有能力有成果的研究者也可能出於個人利益而不顧國家利益出賣學術成果,幫助東郭先生們濫竽充數。這種行爲其後果與前者同樣惡劣。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網站,明目張膽明碼標價貼出代寫學術論文的廣告,有的甚至發展成爲產業鏈條,這種毫無學術道德可言的行爲,對於整個學術環境的破壞是不容小覷的。

同時當今社會中,各種學術造假問題屢禁不止,面對現在這種學術混亂的局面,我們研究生應該如何自處呢?我們應當把這種不正之風扭轉過來,要正確樹立科研誠信意識,提高科學道德素養,形成風清氣正、求真務實的優良學風,營

造有利於自主創新和人才成長的科研環境,我們要發揮積極作用。鍾南山院士曾指出當前科研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浮躁,不踏實,目前很多國際專業學術雜誌主編批評中國某些科學研究論文存在的“四宗罪”:倫理問題、造假問題、抄襲問題、一稿多投問題,我們研究生應清醒地認識到:科研誠信是科學事業發展的基礎、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保證,我們應當掌握科研工作規範,堅守學術誠信,完善學術人格。科學技術作爲人類智慧的結晶,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而且不斷豐富和發展求真求實的科學文化內涵,形成了以科學精神爲精髓的人類社會的共同理念、價值標準和行爲規範。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從擺脫中世紀的矇昧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到近代工業革命的興起乃至20世紀以來新技術革命浪潮引領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學精神不僅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杆,千百年來一直深刻影響着人們的行爲方式和價值追求。

在我國,依靠科學和民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百餘年來中國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愛國奉獻、堅持真理、開拓創新、誠實守信,不僅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熱愛科學、勇攀高峯、忠於祖國和人民的高尚品格,顯示出優良的科學道德與學術素養,爲全社會樹立了光輝典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創造偉大功勳中凝鍊的偉大精神。沒有這種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沒有我國科學事業今天這樣良好的發展局面,就沒有我國今天令世界矚目的綜合國力,這是我國科技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子曰:民無信不立。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誠實守信是每一個社會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學術研究的基本道德。毛主席、周總理一貫提倡“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並身體力行,爲我們樹立了行動的楷模。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最終都是要栽跟頭的。

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世紀之交,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發表,改革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今天,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既是提高質量的重要內容,又是提高質量的重要保證。

科學研究以創新爲靈魂,以質量爲生命。“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學術規範、學術道德、學術風氣就是學術研究的規矩。創新離不開嚴謹的態度和艱苦的勞動,嚴格遵循學術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規範,以此爲基礎,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想象力,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出精品、出力作,推動科學繁榮和發展。

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遏制學風不正、學術不端的風氣首先修身正己、自我約束是維護學術道德和學術尊嚴的基礎。有的科研工作者學術道德自律意識差,有的對基本的學術道德規範知之甚少,有的是明知故犯。既然我們選定了以科學研究作爲我們的職業,就要嚴守職業道德,加強學術道德自律,樹立正氣,講求誠信,忠於真理,嚴謹治學,爲推動我國科學研究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貢獻力量。同時,要積極開展學術批評,發揚學術民主,客觀公正、不循私情,杜絕權學、錢學交易。老老實實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紮紮實實地做學問,同時要加強對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制度約束。規章制度的建立是學術道德的外化,建立和完善學術研究的制度,對規範學術行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克服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要加大制度制約的力度,建立對學術道德缺失的曝光和懲處制度,對違反學術道德的,要視具體情況分別給予批評教育、撤消項目、取消晉升資格直至媒體曝光、行政處分、解聘等處理。

觸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在評獎、晉升等過程中,實行學術道德一票否決制。

加強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應當從科學精神、科學道德、科學倫理、科學規範四個部分分別展開。科學精神是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貫穿於科研活動全過程的共同信念、價值、態度和行爲規範的總稱,包括追求真理的信念、用於探索的精神、遵循實證的方法,講求理性的態度。研究生應當從求真、實證、進取、協作、包容、民主、開放、理性懷疑等方面努力,提高溝通交流能力,正確處理利益、榮譽、道德和倫理等關係,拓展對物質世界、生物界和人類的認識,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結構。科學道德是社會道德在科研活動中的表現,主要指科研活動中的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規範、行爲準則和應該具備的道德素質,既表現爲科研工作者在從事科學研究活動時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體反映在指導科研工作者正確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互相關係的行爲準則或者規範之中。科學道德主要包括求真務實、實事求是;自覺抵制弄虛作假、浮躁浮誇等學術不端行爲等。我們應該在學術研究和知識學習中,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形成良好的學風。

作爲研究生,我們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養,遵守學術規範、養成良好學風,勇於探索、不斷創新。要誠信、平等待人、正確認識自身、不妒忌,紮實學習、刻苦鑽研,艱苦奮鬥、實事求是。要勇於創新、把握前沿、注重實踐,把握機遇,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恪守科學道德和科研倫理,自覺維護學校學術聲譽,堅決抵制爲人、爲學上各種弄虛作假行爲。在科研、論文過程中要倡導嚴謹學風,防止學術浮躁,注重論文質量,不抄襲、剽竊他人作品,正確對待學術研究中的名與利;反對在學術研究中沽名釣譽、弄虛作假,以實際行動端正和踐行學術道德。要堅持實事求是,遵守學術規範。遵守學術規範,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遵守學術刊物引文規範。在學術論文中應明確表明引用他人成果與觀點等內容;杜絕剽竊抄襲、篡改、僞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學術觀點等違反學術規範與學術道德的行爲。要促進學術建設,共建學術倫理。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積極宣傳學術倫理道德,加強自律。弘揚誠信正義,謹承諾言,堅持品行爲立身之本,勇於與不良風氣做鬥爭。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嚴謹求實,用實際行動共建學術倫理。要倡導嚴謹治學,維護學術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忠於真理、探求真知,自覺維護學術精神,反對投機取巧的作風和行爲,要爭做遵守和履行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的先行者。大力倡導學術批評,積極推進不同學術觀點間的自由討論,創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精神。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6

通過學習學校印發的學習資料及網絡上的相關內容,我認識到:腦科學理論是教育科學的重要基礎理論,人的學習活動,本質上是腦力活動,腦是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在學習活動中,人的認知活動,心理活動,思維活動,其實都是腦的功能。作爲一名教育者,如果只研究教學方法,而不結合人類本身的機體特徵和規律,有些付出,就是徒勞無效的,教育也不可能是有效的。

通過學習,我瞭解到人的大腦發育存在“敏感期”和“關鍵期”,在這兩個時期,大腦可以非常容易獲得認知和技能,而錯過了,儘管也可以獲得,但是相對比較困難。雖然我的教育對象已經錯過了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和“關鍵期”,但是根據大腦發展的“可塑性”特點(即人受學習、訓練以及經驗的影響,大腦皮層會出現結構的變化和功能的重組),我們還應爲學生們提供適宜的刺激和材料,以促使它們的大腦發生可塑性的變化。鼓勵他們擁有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信心,合理安排時間,使其大腦產生可塑性的變化,並將學習的成果固化下來。特別是看到《腦活動所謂20個基本特點中》特別強調了“閱讀的作用極其重要”讓我感到語文課堂應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進行有質量的閱讀。

我由此也產生了一些疑問,需要在今後的繼續學習中得到解釋,以指導我的教學:

1、材料中提到“大量的語音訓練和形——音轉換訓練可以促使發展性閱讀障礙的兒童左側頂葉和顳葉的激活水平達到正常人的水平”,這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有什麼啓示?

2、從腦科學來看,我們在生詞的教學中(高中段學生)是應該先給學生書面語還是手語更利於語言的理解和記憶呢?

3、如何運用“習慣形成的機制”形成聾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7

我是一名幼兒園教師,同時也是一名現在在讀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媽媽。回顧女兒從幼兒園大班到升入國小以來的經歷,對於女兒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的種種表現,以及自己在那段時間裏切身體驗,感慨頗多。

一、關注學習習慣遠比關注知識習得更重要

女兒入國小以來,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方面都比較好,對國小的生活表現的比較適從,不煩躁,每天回來都會嘰嘰喳喳的告訴我她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有做國小生的那份光榮感。之所以她會這麼快的適應國小的生活,這要得益於她在幼兒園大班階段,幼兒園裏開展的一系列“我要上國小啦”活動。當時幼兒園組織多次到周邊的國小校園去體驗生活,看看國小的校園、教室,坐進國小的課堂和國小生共同感受學習的氛圍,還和國小生一起開展“課間十分鐘”的遊戲活動,由此極大地激發了女兒和小夥伴想進入國小生活的積極願望。此外,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會積極的引導她。有一次,她對我說:“媽媽,今天妞妞說國小老師很兇的,犯錯誤就會懲罰你。”看到她憂心忡忡的樣子,我認真地回答她:“不會的,你看小馮阿姨,她就是國小老師,她一點也不兇啊,她還懂得很多的知識,你有很多不懂的問題都是在她那裏找到答案哦。”聽到這裏,她舒心的笑了:“是的呢,我明天就去跟妞妞說,國小老師不兇的!”因此,進入國小以後,女兒一直都保持了良好的情緒,非常崇拜老師,她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師,有時是想做一名語文老師、有時是舞蹈老師,有時又想做一名數學老師……

但是,女兒的國小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記得剛升入大班的時候,我和其他家長一樣有着“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恐慌,同時也基於跟一些已經上國小的家長的交流所得來的訊息:“我家小孩上國小後,拼音跟不上,字寫不好,加法算不對,都怪我沒讓小孩子上幼小銜接班”、“國小裏的漢語拼音會過的非常的快,幼小銜接班一定要上,否則跟不上的”……。我四處打聽哪裏的幼小銜接機構比較的好,着急於給女兒在認讀拼音、練習寫字、學習算術等認知上進行準備。於是整個大班的那段時間裏,我和女兒的週末都是奔波在學前班的途中,回家之後對於她沒有掌握好的還得再給她鞏固和加強。在我和女兒的百般“努力”之下,她基本掌握了拼音的認讀與書寫、20以內的加減運算以及一些漢字的書寫。犧牲了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在大自然的那些快樂時光,但我們卻有了更多的收穫,於是我似乎對她入國小後能否更快的適應學習少了一份擔心、多了一份信心。

很快的女兒升入國小一年級了,在最初的那幾周裏,女兒表現得自信滿滿,回來對於老師佈置的作業和課堂上的反饋都非常的好,每次看到班級家長羣裏有家長因沒有沒給孩子上過幼小銜接班,孩子掌握較慢、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練習而着急時,我總爲自己最初的決定沾沾自喜。可兩週之後,我漸漸發現,她的作業正確率開始下降,錯誤百出。於是我趕緊跟老師溝通,瞭解她的在校學習狀態,想知道出現這種情況背後存在的問題所在。在老師那裏我得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消息:她在剛開始時每次上課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學的內容,可能是之前學過,舉手的次數也比較多,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也特別的高興,學習的勁頭還是挺足的。最近一段時間發現也正因爲她之前學過,感覺都會了,受到老師表揚的那種成功感已經不那麼強烈了,更多的是認爲自己已經會了,上課的專注性不夠,於是課堂效率也就不高了。此時的我才突然感覺,自己最初的那個決定並非是明智的。自己曾經不斷提醒自己班級家長的那段出現在我的腦海:關注學習習慣遠比關注知識習得更重要。知識其實是無窮無盡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夠在將來的路上不斷的去獲取。

二、家長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認識

在我瞭解事情的原委之後,認識到當前的必要的措施就是必須儘快的幫助她調整自己,於是我和女兒進行了交流,圍繞她近期自身出現的學習問題,把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壞處,以及專心聽講的好處進行了討論,女兒逐漸知道了上課專注的重要性。同時,我也和老師保持了緊密的聯繫,通過家校的共同引導,女兒身上出現的問題苗頭得以及時糾正。

所以,對“幼小銜接”教育,我想作爲家長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認識到“幼小銜接”並不完全等於學學拼音、認認字、算算數,更重要的是在“幼小銜接”階段,不僅要對孩子在情感上、習慣上、思想上給以正確的引導,同時家長自身更要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認識:

1、家長要認識到“幼小銜接”是實現幼兒園與國小兩個階段平穩過渡的必要性輔助教育。幼兒園時期主要是以遊戲和能力發展爲主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活動、遊戲的方式進行,而國小教育主要是以正規課業和靜態知識學習爲主的教育,兩種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如果幼小銜接這個環節做好了,孩子就會很快適應國小生活,無論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自理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孩子也更容易培養自信和喜歡國小生活。

2、家長要認識到“幼小銜接”更重要的是綜合適應能力的培養。在幼兒園裏,孩子們過的是一種被照顧的集體生活,吃飯、午睡、遊戲等,都需要老師看護。但進入國小後,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需要孩子們本身要具備更強的自理能力。在幼小銜接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要告訴他們,到國小後需要這種能力。比如一些家長,在孩子上國小前,報了幼小銜接班,雖然老師提出不需要家長送到教室,在樓下等着就行。而一些家長卻就是擔心,非常固執要送進教室,其實這在孩子的幼小銜接教育中,無形中是起到了一個反面的教育。

3、家長要認識到“幼小銜接”不能只依賴專業培訓機構。幼小銜接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幼小銜接的教育也是來自於多方面的,由於家長們對幼小銜接理解的偏差,往往熱衷於尋找一些有名的幼小銜接教育機構,而忽略了自身和家庭在幼小銜接中所應該發揮的關鍵性作用。

這樣就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家長們每到週末,就樂此不疲的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訓機構,有的甚至要參加好幾個幼小銜接。而當孩子回到家裏後,這也不讓幹,那也不讓做,整天溺愛有加,吃飯要人來喂,睡覺睡到中午,上廁所要全程跟蹤,完全把幼小銜接置於腦後,因爲在家長們的眼中,幼小銜接就是學拼音、學寫字、學加減,上學後能超人一頭。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即使在上國小前不學這些的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國小學習後,大家都會重新回到同一個起跑線上,而恰恰孩子所需要的一種綜合適應能力,卻總是被別人落在後面。

所以,幼小銜接不是哪個培訓機構,哪一所幼兒園就能獨立完成的,真正的有成效的幼小銜接,是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小銜接不光是認字上的銜接,更應該是從一個生活環境轉變到另一個生活環境適應能力的銜接。

科學日心得體會篇8

根據學校要求,組織部分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在106報告廳觀看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的網絡視頻直播報告會。

黃旭華講述了自身研製的核潛艇的歷程和經驗感受以及對所有核潛艇研製人員的讚頌。演講開始,黃教授爲我們講述了我國核潛艇的研製歷史以及研製的全過程。他感慨到他的一生以及所有獻身核潛艇研製的同志們都是無怨無悔的。此外,通過與美國研製核潛艇的時間,體積,以及性能進行比較,我國在各方面都是略勝一籌的,這是我們國家的驕傲,也是我國在世界上的驕傲。這是黨中央果斷決策和英勇引導的結果,是社會主義的優勢所在,是全國兩千多院校,科研機構等嘔心瀝血的結果,是核潛艇研製人員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的結果。演講的最後,黃教授說到核潛艇研製員的一生屬於核潛艇,無怨無悔,這是他們的人生觀,科學道德觀,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是他們一生所堅守的使命,擔當與責任。

施一公教授演講主題是“做誠實的學問,做正直的人。”其在整個演講過程中講述了許多例子,尤其是其自身的讀博經歷,談到了他對培養學術品位和學術道德看法。第一部分是:做一名優秀的研究生,時間付出是必須的。他認爲科學家一定是付出了時間精力和心血的。他告誡自己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真心感興趣纔不會覺得辛苦和枯燥。第二部分將的是做一個優秀的研究生,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如果想在科研上取得成功只靠刻苦是不行的,研究生與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依靠科學來創造新知識。第三部分,施一公教授提出研究者需要具備獨立人格和一些脾氣,對事物要有獨特的看法,不輕易的隨波逐流。第四部分則是講述了科學研究的誠實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實事求是,二是隻有自己對研究做出了貢獻,才能在相應的科研成果署名。第五部分,施一公教授提出科學研究沒有所謂的真理,科學與民主的關係勸導學生不要對科學和科學家盲目崇拜。

懷進鵬院士報告伊始,以三個石匠的故事引出了科學家精神,指出科學研究是枯燥的,科學家對事業的追求和熱愛是科研事業持續進行的不竭動力,本次報告主要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大變革時代的科學家精神。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實事求是,主要的美德是誠實,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我們探索可能的失敗和可能的成果。第二部分,闡明親歷明德楷模的精神。感召以周光召先生的故事表明愛國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愛國是科學家精神的靈魂。第三部分,提出新時代青年的科學擔當,青年人才的創新活力是經濟社會發展之源,基於此提出四點決定因素即視野、自律、想象力、夢想。

參加報告會的師生代表對報告會反響熱烈,紛紛表示,這次報告對弘揚科學家精神,弘揚優良科學道德和學風,踐行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新使命,必將產生激勵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