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壯族三月三的心得體會多篇

壯族三月三的心得體會多篇

壯族三月三的心得體會篇1

廣西三月三今年,我第一次到鄉下外婆家去過三月三,農曆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的節日。

壯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飯特出名,我是早有耳聞的。

一聽見五色糯米飯這個詞,我嘴都讒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飯的程序給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應了。

開始,外婆把楓葉放在臼中搗爛,曬乾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還說,這楓葉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繼續做。

第二天,外婆把葉渣撈出來濾淨,然後取出黑色染料液體。

黑色染料液體要放入鍋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外婆接着把黃梔子的果實提取,再將黃梔子搗碎成片後放入清水裏浸泡,就可以得到黃橙色的雜料液體。

緊接着,外婆又用同一品種而葉片形狀不同的紅藍草經水煮而成的紅色雜料液體和紫色雜料液體跟糯米浸泡。

外婆還告訴我說,這些植物葉片稍長的,顏色就稍深點,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出來的米即成紫色;葉片較圓的,顏色較淺,煮出來的顏色較淡,泡出來的米即成鮮紅。

經外婆這麼有一講,我才知道:原來一種植物還會有兩種顏色呢,真是太神奇了!外婆說,用這些雜料浸泡過的糯米分別放在鍋裏蒸十幾分鍾,就能得出各種各樣的糯米飯。

說着說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飯啊!可是當外婆還沒有做好五色糯米飯時,鄰居的小夥伴已經來叫我去趕歌圩了。

我聽了立刻欣喜若狂,因爲這是我第一次去趕歌圩呀。

我和小夥伴邊走邊聊天起來,雖然他們說的壯語我一句也聽不懂,但是從他們的眼神和笑容裏,我知道了壯族人民是很熱情好客的,就連小孩也不例外。

壯族三月三的心得體會篇2

成羣結隊的青年男女身穿節日盛裝,雲集山頭曠野,即興對唱;嘹亮的歌聲像陣陣海浪,此起彼伏,響徹山間。唱完了歌,熱鬧的人羣中又開始了“打扁擔”、“打銅鼓”等傳統活動……這就是廣西壯族三月三山歌節的場景。每到三月三,廣西的人家都要歡聚一堂,共同慶祝這個盛大的節日。

三月三的來源有個傳說。相傳,有個叫劉三姐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歌聲優美動人。她經常教百姓們唱歌,受到了百姓的愛戴。但後來她遭到了迫害,被人推入水中。劉三姐沒有沉入水底,而是騎着一條魚飛上了天,成爲了歌仙。爲了紀念她,人們把她昇天成仙的日子——三月三,定爲了節日,並一直流傳下來。

三月三這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對歌,當地人稱之爲“趕歌圩”。大家身着盛裝,聚在山頭曠野、竹林草坡歌唱。歌聲連綿不斷,深入人心。一會兒讓你感覺置身雲海間,雲霧繞着你翩翩起舞;一會兒讓你彷彿走進了森林,綠色在你旁邊盪漾開來……勤勞智慧的壯族人,創造了悅耳動人、豐富多彩的山歌,使這一傳統民族節日披上作了迷人的音韻紗衣。

“打扁擔”也是一項廣受歡迎的活動。三月三這天,村頭巷尾,隨處可以聽到扁擔“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敲擊聲,節奏強烈有力,聲響清脆高亢,熱鬧非凡。表演者或四人一組,或八到十人一組。他們手執一根扁擔,配合着輕鬆悅耳的竹筒伴奏聲,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聲合着村民的歡笑聲,匯成和諧幸福的聲浪,激盪人心。“打扁擔”的表演寓意着豐收喜慶,寄託着人們對來年豐收的美好祈盼。

兒童最喜歡的是做五色飯。每年的農曆三月九年級這一天,壯族人家會採來紅蘭草、黃花、楓葉和柴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蒸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這樣做出來的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豔、五彩斑斕,就像彩虹掉進了碗裏;口感柔軟滋潤,吃起來脣齒間有淡淡的植物清香,令人回味無窮。據說五色飯受到了仙女的讚賞,人們吃了會身體健康。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爲幸福吉祥的象徵。

三月三,驅除了人們辛勞一年的疲憊,讓人們以更好的心態迎接新的一年。

壯族三月三的心得體會篇3

我的三月三三月三,壯族人的節日,武鳴應該是最熱鬧的吧。

千人竹竿舞,千人武術,千人廣場舞。

鬥牛。

窗外,天還是朦朦朧朧的,天邊包裹這一層層薄薄的絲衣,天外想起一聲聲清脆對額雞鳴,打破了寧靜的武鳴,迎接着三月三的開端,濛濛的睡夢還沒醒,便響起了迎接三月三的激情。

十點左右,天邊摸過一絲絲的彩雲,我們懷着愉悅的心情,悠悠的來到主會場,進入眼簾的是繁華的街道,熱鬧的小攤小販,一眼望過去,人山人海,每個人都穿着自己專屬的衣服,顏色繽紛多彩,形成了五顏六色的世界,猶如彩虹一般的顏色。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各式各樣都有,擠滿了整個街道。

一陣陣風吹過,不同的香氣撲鼻而來,輕輕的閉上眼睛,腦海裏浮現出一幅幅美食的畫面,,有烤羊串,烤魷魚,烤雞,臭豆腐。

五花八門樣樣都有,簡直就是天下美食,人間美味。

踏這輕快的步伐,懷着愉悅的心情,進入美食的世界,嗅着不同的味道,猶如進入食品的世界。

天慢慢暗了下來,摸過一層層濃厚的烏雲風猶如一個個淘氣小精靈一樣,嘩啦啦的吹,隨着時間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演唱會剛開始,天空便翩飛着朦朦朧朧的細雨,一縷縷,一片片,一絲絲,一條條,一陣陣。

佈滿了整個世界,我們的熱情並沒有被抹滅,我們並沒有多在意,但是。

老天就是這樣無情,雨越來越大,一滴滴又一滴如豆點般,紛紛散入大地,無情的雨,無情的時間,無情的世界把我們逼入帳篷裏,無奈伴隨着,哎~我輕輕地嘆了嘆口氣,我用失望的眼神望着這雨,心中不知是什麼感情。

時間不等人,雨一下就下了好久,一切的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千人竹竿舞,千人武術,千人廣場舞都已經沒有了,哎~無奈,我們懷着遺憾的心情回家了。

風遺憾的吹着,一切的一切都顯得有些悲涼了。

...

壯族三月三的心得體會篇4

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歌節”,又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九年級極爲隆重。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會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爲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爲主,老人小孩只是來遊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啊!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峯山等。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情投意合的便互贈信物,以爲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拋繡球可也有講究啊!繡球爲圓形,繡球有花鳥,裏面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都有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個人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爲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拿繡球,唱完一首山歌將球拋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勝利,否則女方勝。誰勝誰將對方踢出一人,然後由勝方發球。每發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輪流直至一方“全軍覆沒”。

這時,勝方追逐負方、搶取對方頭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戲,盡興方散。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將繡球有意拋去,男方接過繡球,若也有情意,即系禮物於繡球上投報之。

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更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爲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便把“三月三”定爲文化藝術節。

壯族三月三的心得體會篇5

歲月易逝,年華輾轉。

記憶的長河流淌,水花沖走了沉重的石塊,而那最輕盈的沙,卻在心河中沉澱下來,成了難以忘懷的民族情誼。

兒時的西昌,青青山岡,悠悠山歌,放學路上,總聽見從家前的小土坡上傳來長長的吆喝,聲調高亢而渾厚,充滿着飽滿的熱情,只聽聲音,卻不見着人。

不一會兒,炊煙伴着的夕陽染紅,那純粹的鄉音便也西下了。

西昌是涼山彝族自治區的首府,大約有着1/3還多的彝人。

漢、彝兩族人雖文化不同,但在這樣一個四季如春的地方,大家都和諧共處,同時也都被對方的文化深深感染了。

那彝族的山歌,漢人聽不懂,卻如此熱衷天開口哼唱,伴歌起舞。

歡快的節奏,唱響的是同爲西昌人的協心。

西昌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八月的火把節,當夕陽西下——8點鐘起,漢人、彝人都涌向街道,搭起巨大的火把,每人手裏也拿着小火把,這無數的火把同一時刻瞬間點燃,照耀黑夜,大家都唱起歌來了。

伴隨着歡快的節奏,熱情的火焰,我也擠到了人羣中去,拉起彼此陌生卻倍感親切的雙手,跟着山歌的節奏,跳起熟悉的“達體舞”。

一瞬間,幸福便洋溢跳躍,隨着那火紅的篝焰,歡騰起來。

每個人的臉都在火光的籠罩下,顯得緋紅。

對面的彝族姑娘,盤着頭,一身黑紅的民族服裝。

一個個黝黑的面容,一個個亮麗的歌喉,健康而清麗之中蘊藏着無窮的力量。

旋轉的節拍,閃爍的音符,都在一瞬間綻放。

那歌聲如篝火,熱情抒寫出無窮的歡欣;那聲音似黃鸝,婉轉唱出希望的光芒。

那山歌,是青春的釋放;是普通勞動人民藝術的結晶;是民族的靈魂。

我們這一羣人被深深地感染,彷彿在無休無止的歡騰之中沉醉。

然而,這樣的山歌終也只能停留在記憶和電視裏了,離開西昌的時候,還在聽着家鄉的山歌,那好像一聲聲呼喚,呼喚着內心的潺潺鄉情,又好像一絲絲思念,思念那純潔的民族情誼。

那時,那山歌,是我童年的伴侶。

那時,那山歌,是我記憶深處的彝胞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