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傳承齊文化的心得體會多篇

傳承齊文化的心得體會多篇

傳承齊文化的心得體會篇1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鍊,成爲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爲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爲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鳳凰涅盤、浴火重生。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着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着,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爲自己所接受;爲人原則,處世之道爲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爲而無不爲;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爲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瞭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着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裏。梁漱溟先生認爲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癡,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侷限於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衝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爲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藉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爲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後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纔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傳承齊文化的心得體會篇2

?堅持底線思維,着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八專題裏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着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面對國內國際複雜多變的新環境,根據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形勢新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底線思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絕不是老生常談。特別是面對今年的一系列挑戰與機遇,黨員同志更需要樹牢底線思維,將其貫徹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常抓不懈。

底線思維源自於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品質。無論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還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都是耳熟能詳的古語,底線思維並不是“飛來峯”,而是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備豫不虞,爲國常道。”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提前做好準備以防範意外的發生。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離不開底線思維。底線思維同樣與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相統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而底線思維的意義在於積極主動地面對矛盾,凡事從壞處着眼和準備,主動把握和轉化矛盾,從而變消極爲積極、變被動爲主動,在矛盾中促進事物的發展。無論是五大思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還是三大攻堅戰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切實要求,亦或是“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都彰顯着底線思維的獨特地位。

底線思維的重要性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客觀環境下凸顯。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而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災害以及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給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新的挑戰 。可喜的是, 將底線思維落實到了具體工作之中,充分認識到當前工作的壓力與困難,迎難而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羣衆的力量,在科學研判中正確把握當前形勢,在趨利避害中掌握工作主動。“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越是要牢固樹立底線思維,解決問題要一抓到底,一時一刻不放鬆、一絲一毫不馬虎,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

底線思維離不開鬥爭精神與擔當意識。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堅持底線思維,需要黨員幹部永葆頑強的鬥爭精神。底線思維、憂患意識,並不是面對困難挑戰時被動的應對,而是遇事不慌、臨危不亂、主動出擊,針對風險和挑戰,做好系統謀劃、提升鬥爭本領、研究鬥爭策略,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抓早抓小抓重點,不打無準備之仗。底線思維同樣是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精神,偉大事業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在工作中要始終保持鬥爭意識,勇於擔當、遇事在前,以務實的工作作風,壓緊壓實責任,磨練幹事創業的真本領。底線思維是思想上深謀遠慮與行動上雷厲風行的結合,是在複雜多變的被動環境中積極尋求主動突破的頑強意志。

“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黨員幹部應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未雨綢繆、敢於擔當,應對好每一場風險和挑戰,在偉大復興之路上牢牢掌握主動權。

傳承齊文化的心得體會篇3

6月5日,中外留學生們在張同泰國藥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體驗傳統端午香包的製作。當日,爲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作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同泰道地藥材項目保護單位的杭州張同泰國藥館舉辦了以中醫藥傳統文化爲主題的文化遺產展示活動。

我國曆經五千多年風風雨雨,滄海桑田,如今屹立東方,山河依舊,文化遺產遍佈各地,優秀傳統世代相傳,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尚未中斷的國家,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部分農村地區“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人口的轉移和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導致一些千百年來優秀農耕文化,世代相傳的老手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無人繼承、鮮人知曉、瀕臨消亡甚至遺失的現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大意義。但由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量多、面廣,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難度極大。一些“非遺”尚未採取措施,就已在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交匯中走向消亡;一些“非遺”雖然保護了, 但無人繼承,草草結束了歷史使命。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傳統手工工藝、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每一個角落,在農村最爲集中。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脫貧攻堅正酣戰,鄉村振興正當時,高質量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既是迫切需要,也是時代之問。答好這一時代之問,還需拿出硬核舉措。

可以看到,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出臺了一些指導性意見,加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但從目前緊迫的形勢來看,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一方面我們要繼續加大保護力度的,營造保護傳承傳統文化良好氛圍,充分激發鄉村活力;另一方面要創新工作方式,將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大力挖掘能工巧匠,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培育鄉村車間,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通過發展產業,統一傳統工藝流程,傳承傳統文化,培育非物質文化繼承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承載着這個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代表着這個國家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民族和國家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今日中國,之所以有如此成就,離不開五千年的文化積澱,更離不開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新時代的拷問,我們應當,也必須答好傳承傳統文化這一“時代之問”。

傳承齊文化的心得體會篇4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裏,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纔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裏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裏好不熱鬧。小孩子穿着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着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糉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爲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爲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裏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糉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擡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裏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爲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爲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

傳承齊文化的心得體會篇5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爲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聚了五千年來所有人的智慧,我們的先輩爲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龍的傳人背後的悠久歷史帶給我們的力量!

傳承齊文化的心得體會篇6

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紅色文化,是我們上黨老區的傳家寶。無論在血雨腥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意氣風發、激情燃燒的建設年代,還是在波瀾壯闊、生機勃勃的改革年代,紅色文化一直激勵着長治人民奮勇前進。在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征程中,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傳承太行精神,從中汲取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動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新形勢下弘揚紅色文化,就是要從堅定理想信念着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今天,我們面臨着“四種危險”和“四大考驗”,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廣大黨員幹部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營養,把全市廣大幹部和人民羣衆的力量凝聚起來,以我們身邊鮮活的典型申紀蘭、段愛平、申飛飛等模範人物爲榜樣,堅定信仰,忠誠不二,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在新形勢下弘揚紅色文化,就是要繼承優良傳統,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太行兒女的奮鬥歷程,既是一部氣勢恢宏的革命戰爭史,也是一部感天動地的作風建設史。在新的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特別是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羣衆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我們面前。各級幹部要勤思勤爲不懈怠,真抓實幹不浮躁,清正嚴明守紀律,以經濟發展的新成效,造福一方百姓。

在新形勢下弘揚紅色文化,就是要攻堅克難,大膽實踐,走出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長治作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是必然選擇。我們要緊密結合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提高傳統產業循環率、新興產業佔有率和節能降耗減排率,既要以堅忍不拔的精神把地下資源的文章做好,更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把地上資源的文章做好,加快採掘文明向製造文明轉變,加快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加快粗放增長向綠色發展轉變,早日實現資源城市向經濟文化城市的轉型。

在新形勢下弘揚紅色文化,就是要扭住發展不動搖,奮力實現我市經濟浴火重生。革命先烈流血犧牲,就是爲了讓我們過上幸福生活。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必須致力發展。唯有發展才能破解制約長治發展的“瓶頸”,進而以發展之力蓄積突破之勢。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我們既要把“兩學一做”抓好抓出成效,又要把活動煥發出來的政治熱情和進取精神轉化爲推動發展、造福百姓的實際行動。各級各部門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作爲重大政治任務,按照省委駱惠寧書記的安排部署,堅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貫徹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堅持在項目建設上下苦功,堅持在回穩促增上做文章,堅持在改革創新上出真招,狠抓安全生產不鬆懈,全力維護社會大局安全穩定,繼續辦好民生實事,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進取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幹事激情,確保全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爲實現山西振興崛起作出長治應有的貢獻。

傳承齊文化的心得體會篇7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合,文化亦是亭臺樓榭、音畫歌賦,文化的概念極寬泛而又極細小;文化又是個動態概念,在交流中彼此獨立,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通過文本研習讓學生全面地瞭解文化,有相當大的困難;再加上所閱讀的文章多以論說性文章爲主,更增加了學生閱讀的難度。因此,首先,我採用了專題式的閱讀方式,打破以文章爲單位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學之初就明確一週學習計劃,然後對文章進行分類指導,集中閱讀,使學生有了足夠的閱讀心理準備;其次,在閱讀指導中爲學生設計了階梯式的閱讀順序,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使學生對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維再到整體的文化觀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後,設計了體驗式的閱讀遷移創造,取諸生活,讓學生參與到文化的提煉與建設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這個一個環節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收穫頗豐。

教學之後,兩點感受頗深:

一是教師要有放手讓學生閱讀的勇氣,要敢於打破“反芻式”教學方式,走出替代學生閱讀的角色,把閱讀的時間交給學生,要敢於把閱讀的文章交給學生;當然,這種勇氣要以教學的智慧爲根本,教師要善於做高效的組織者、智慧的對話者。

二是教師要不斷地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善於兼收幷蓄,做生活的熱愛者,善於歸納整合,做知識的敏感者,善於思考創新,做教學藝術的追求者。

傳承齊文化的心得體會篇8

我的家鄉在順德,賽龍舟是順德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過去,由於順德河涌水道縱橫交錯,以農業耕種、種植業、飼養塘魚爲主,順德農民習慣了“開門見山,舉步登舟“的生活,逐漸演化成賽龍舟的習俗。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平時深埋河涌下的龍舟裝扮一新,各鄉各鎮擊鼓游龍。順德的男女龍舟隊實力顯赫,享譽國際,十多年來在國內外大賽中,多次勇奪桂冠。

去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我也隨媽媽去馬崗管理區觀看當地的賽龍舟。一大早的河岸邊,早就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熱鬧非凡了。此時,人聲鼎沸,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場面。每條彩龍顏色各異,千姿百態,它們都張着犄角,睜着眼睛,顯得神采奕奕。

“預備,開始!”隨着裁判員的一聲令下,各色各樣的“龍”如箭離弦,順流而下,欲爭羣龍之首。它們都在你追我趕,力爭上游,誰也不甘落後,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催人振奮。頓時,樂聲響徹江面,鼓聲咚咚,鑼聲噹噹,號子高亢。龍舟上的健兒們如同出征的戰士一樣,個個神采奕奕。他們狠勁猛劃,奮力衝刺,岸上山呼海嘯,滾起陣陣“加油”聲浪。

看龍舟賽,作壁上觀,每一條龍舟都牽動着觀衆的`心,我的心猶如大海里的波濤,時起時伏。健兒們果然不負觀衆所望,他們沉着、冷靜、鎮定,揮動着肌肉鼓鼓的臂膀,拼命地划着。終於有一條龍舟遙遙領先,成爲了羣龍之首,岸上的人歡呼雀躍、擊掌喝彩。

就這樣,賽龍舟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但那催人奮發的鑼鼓聲仍在我耳邊迴盪,那拼搏向上的情景常在我眼前閃現。朋友,請到我們家鄉來,來看看這富有民族特色的賽龍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