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多篇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多篇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一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我最喜歡的是《三字經》,這本書是中國的傳統啓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故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三字經》共378句,背誦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的內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給我感受最深,東漢人黃香,9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爲人子女都應該實行和模仿的。當我們擁有母愛的時候,當我們在母愛的陽光雨露裏幸福生活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認真的想想,怎樣去回報母親的愛?就像九歲的黃香那樣,有沒有想過在自己穿棉襖時,只要能給父母一件布衣,母親就會高興的滿面笑容。在人生的每個旅程,都有母親的陪伴,然而我們卻並沒有回報給我母親同樣的溫暖,母愛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總是毫無保留的付出,爲了讓我們幸福地成長,對於偉大的母愛,我們要給予回報:在吃飯時,父母總是往自己的碗裏夾菜、夾肉,然後又和藹的說:“多吃點,好好學習”。其實只要給他們捶捶背,洗洗腳,或者說聲“我愛你”,即使是些微不足道的舉動,他們都會熱淚盈眶,心靈總會感到十分欣慰。高爾基又言“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是的,母親就是這樣的愛,它讓你肆意的享受,卻往往不想讓你給予任何回報,因此,我們忽略了母愛的存在。百善孝爲先,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也是兒童必備讀物。讀這本書,你會懂得更多道理: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二

《三字經》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本中國古典名著之一。作者用三個字的,像詩歌的形式用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了中國古代的家教及傳統。《三字經》裏的語言,有的易懂,有的難懂。爲了透徹的理解這本書,我借了一本《解讀三字經》。它是中國歷史學教授錢文忠的作品。

細細地讀着書中的每一個字,看着註釋,慢慢的理解着。一遍讀不懂,就再讀第二遍。這次,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道理。一遍又一遍地讀同一章節,思緒漸漸變得清晰,那一句句精練的語言似乎也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了。到這裏,我從心底裏佩服這位教授。這些字在錢文忠教授的“說教”下變得安靜下來。當我“歷盡千辛萬苦,越過崇山峻嶺”之後,我被《三字經》這一本書深深地震撼了。這些看似簡單的文字,竟然還有這麼多的含義!我心想:這個無名作者到底是誰?是文人?是官員?還是普通老百姓?能寫出《三字經》這本書的人一定不簡單!在古代私塾,所有孩子的啓蒙書籍就是《三字經》。

流傳至今的《三字經》在世界上依然有着巨大的影響力。現在的《三字經》早已不單單“屬於”中國。許多外國的兒童,也開書讀各種語言的《三字經》。當然,原創還是在中國。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不去讀先輩們留下的文學經典,我們還去讀什麼呢?讀自己國家的書,然後學習進步,寫出更好的文章。“長江後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美好的明天屬於我們,美好的未來屬於我們,美好的祖國依舊屬於我們!祖國媽媽將在我們的建設下,更加繁榮昌盛!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三

如果說,有一本書,在誦讀時既能朗朗上口,包含很多故事,那有可能是《三字經》。

如果說,有一本書,在誦讀中不僅能朗朗上口,包含很多故事,又能講明道理,對我影響很大,那一定是《三字經》。

早在幼兒園,我們就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背誦《三字經》的前半部分。在大家的鼓勵下,我們把《三字經》當成了兒歌背誦,比一比誰更熟練,誰更響亮。雖然,我不認識其中的很多字,也不理解其中的具體含義,但是我學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如“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要我們學會尊敬師長,學習各種禮節,“香九齡,能溫席”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和體諒父母,“融四歲,能讓梨”讓我們懂得要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

到了國小一年級,我們開始全文背誦《三字經》,早上在背,晚上再背,連放學的路上都在背。通過老師的介紹,我們瞭解了很多蘊含在《三字經》裏的故事,“孟母三遷”、“管寧割席”、“孔融讓梨”、“女媧補天”、“大禹治水”、“臥薪嚐膽”、“立木爲信”、“韋編三絕”、“孔子拜師”、“趙普夜讀”、“編蒲抄書”、“孫敬懸發”、“蘇秦刺股”、“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等等,我們在這些有趣的故事中學到倫理思想和道德準則,懂得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今年暑假,我重新誦讀了《三字經》,發現短短的三個字裏,包含了許多歷史、天文和地理知識。我最喜歡讀的是從“自羲農,至黃帝”開始這一大段,這是講述中國的歷史發展,各個朝代由盛到衰的過程。誦讀了《三字經》裏關於朝代的段落,讓我更好地瞭解我們國家有這麼悠久的歷史。

“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我在《三字經》的經典誦讀中尋得了無窮樂趣,希望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四

週末,我重溫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次的閱讀,讓我加深了對書中許多句子的理解。思想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覺悟,我感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根深源長。

一打開書本,我被裏面的每句話給吸引住了,比如:“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幾句話,我印象深刻。說的是:一個人,如果你不去學習,就不懂得道理,一個不知道倫理道德的人,活在世上就沒有人尊重你。而後面的幾句話說我們年幼時要向老師,向長輩朋友學習禮儀。這些話讓我受益匪淺。

以前我不懂事,在學校裏總以爲學習不重要,上課不僅容易走神,不認真聽講,還常常惹老師生氣。成績必然一落千丈,每次的考試,成績總是倒數,班裏的同學都在進步,而我一直原地踏步。每次的成績排名,都讓我受到沉重的打擊。從此我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漸漸的改正自己的缺點,開始認真聽課了。過了一段時間,果然成績提高了,我感嘆的說:“當初我不該上課不聽講,而耽誤了學習”,幸好後面我能懸崖勒馬。

平時我還認爲,有些禮儀太繁瑣了,總覺得做與不做又有什麼區別呢?有一回,我家中來了一位客人,爸爸叫我給客人端水倒茶,還對客人說:“叔叔請慢用”,那位叔叔笑着對我說:“謝謝,你真有禮貌”。我聽了叔叔的讚美,心裏真高興,一整天整個人都是飄乎乎的,嘻嘻……

《三字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做事。大家都一起來讀讀吧,讓中華的傳統文化永駐你我心!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五

【品讀國學經典 傳承中華文化】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翻一翻任何一本國學經典,先哲的智慧無不令我們讚歎、敬仰。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學的種子,慢慢地生根、發芽。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已經讓我開始接觸《三字經》了。那時的我還很懵懂,既不知道“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的意義,也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的內涵。只知道它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背誦。直到現在,當我再次翻開《三字經》,細細品讀。感受着文化的魅力,沐浴着文化的甘露,我受益匪淺,懂得許多。

讓我感觸最多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句話的意思是“東漢時有個人叫黃香,在他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親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親睡起來時感到暖和。每一個孝敬父母的人,都應該學習和效仿。”看到這裏,我不禁有些慚愧。平常,我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讓我做些小事我也不情願。就拿前幾天來說吧,晚上快要吃飯時,媽媽叫我去拿一下碗筷。我當時看電視看得津津有味,哪裏願意離開呢?媽媽只好自己起身去拿了碗筷。看了黃香的故事,我感覺羞愧萬分,無地自容。我們每每談到父母,都說要孝敬父母。可實際上,一些人還總是讓給父母增加負擔、讓父母操心。與古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別。父母爲了我們不辭辛勞,付出了太多太多。黃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儘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從我們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關心父母。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意思是“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曾經三次搬家,爲的是給孟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有一次孟子逃學,孟子的母親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孟子能夠通曉古今、學識淵博,和孟母的嚴格是分不開的,強調了學習環境的重要性。一讀到這裏,我又想起了我的父母:他們不僅給我一個單獨的房間,讓我安靜地學習,還給我買了寫字檯、檯燈,努力改善我的學習環境,可是我總是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學習總是不認真。讀了這段話後,我才明白父母爲了我能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可謂操碎了心。父母對我的期望如此之大,我怎麼能不好好學習呢?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倫。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古人勤奮好學、無時無刻都渴望知識的精神感染了我,促使我在努力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若樑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彼既成,衆稱異。爾小生,宜立志。”告訴了我學習的好處無窮,更加堅定了我學習的決心。最後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勵。”也警示我們: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事業有成;但只顧貪玩,遊手好閒、不求上進,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沒有任何益處的,將來一定會追悔莫及。

中華文化,經歷了無數滄海桑田,挺過了無數風風雨雨。作爲新世紀的中華少年,我們有責任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代表——國學經典,讓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成爲世界的潮流,傲然屹立於世界之巔。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六

我是一個愛讀課外書的女孩子。我讀過很多課外書,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莫過於《三字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經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師。它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直到現在,我還經常翻閱它。它每次都能引起我的思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開篇的短短几句話說明了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很相近,但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生活、學習的環境的不同,慢慢地人的習性就會相差很遠,有了好壞之分。可見周圍環境對人成長影響很大。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有出息,即使在古代也不例外,所以纔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一直鞭策着我奮勇向前。玉石只有經過雕刻打磨才能成爲器物。同樣的,一個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懂得知識和道理。人之初,上天賜予我們每個人成爲“玉”的機會,可爲什麼長大後,人與人之間卻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除了環境的影響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各人後天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只有愚蠢和懶惰的人才會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老天的不公。要想得到更多,就必須得付出辛勤勞動。如果今天不把握大好時光好好學習,整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就只會一事無成。相反,如果你願意刻苦磨練自己,將來就一定能成爲光彩奪目的“玉”。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黃香非常孝順,九歲時就懂得替父親暖被窩。父母養育我們長大,爲我們操碎了心。成功時,父母陪我一起慶祝,失利時,父母在我身邊支持鼓勵,與我共渡難關。我們從小就應該懂得感恩,孝敬父母,讓孝順這一光榮傳統在我們身上傳承下去。

除了以上讓我感悟最深的名言和典故,《三字經》裏還有很多充滿智慧,給人啓迪的名言、典故。它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華傳統的傳承使者,值得我們細細品讀。相信今後無論我多大了,走到哪裏,都會在身邊帶一本《三字經》,時時翻閱,處處提醒我做人的道理,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七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屹立於世界之巔,其中以少數兒啓蒙讀物《三字經》最爲典型。我也覺得這本書很好,這本書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 ; 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苟不教,性乃遷。教不嚴,師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會受到遷移,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經》中的每一句,都有着一些道理在其中,雖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讓我受益匪淺。

記得,我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孩子,被稱爲“南方纔子”,他就是唐伯虎。他從小擅長畫畫。一次,他被別人叫去幫忙作畫,還得到了獎勵。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並自稱在這很有名氣,畫畫得不錯。媽媽聽後,沒有回答。過了幾天,媽媽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師家中學畫,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着老師認認真真地學,不知不覺就已經學了一年多了,老師說他進步很大,可以回家了,並準備了飯菜送他,飯前,他看見窗外的風景很美,學了一年多了,還沒發現這處美景,準備把腦袋探出窗外仔細看看時,“呯”地一聲,撞到了玻璃,窗戶明明是開着的啊?怎麼......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是老師畫的畫啊!真是栩栩如生!我離這個境界還遠着呢!老師來了,他就要求還學幾年,當然老師就同意了。轉眼間又學了4年多,畫藝比以前好了許多,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畫技有了很大的長進.。

這個故事告訴我了許多道理,苟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在這個故事中體現的很好,學習是自已的事,在學習中一定要認真刻苦,比如:有兩個孩子,從小一樣,但有一個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認真,而另一個很懶惰,遇到困難就怕了,最終誰會成功,一看就知道.小時候,不分高低,而每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努力後,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努力,勤奮...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以前沒做到,那麼,從現在開始,改掉壞習慣,做到《三字經》中的每一條.

《三字經》,簡簡單單地三個字,句中卻蘊含着大道理,每一句都給我們不同的啓發,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努力做到每一條,加油!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八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可高興了。

我小心翼翼地翻開書的封面,映入眼簾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而我自己的理解是:人小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只是學習方法和受到的教育不同,長大了就會有好、有壞。我從中得到的感悟是:我們平時交朋友,要交善良的、愛學習的朋友,不能交行爲不好,好吃懶做的朋友,否則很容易誤入歧途。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班裏有一位同學,他原本學習成績很好,身上有很多閃光點,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可是他一不小心結交了一個愛玩電腦遊戲的朋友,經常跟着這個“朋友”出入網吧。有時候沒錢去網吧,還偷家裏人的錢,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真是讓人痛心啊!

書中還寫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爲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通過學習,就無法明白爲人處世的道理。我看法是:即使你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假如你不好好學習,不經歷磨鍊,長大了也會一事無成,庸碌無爲。讀了《三字經》,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時時鞭策着我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真是應了那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白玉堂。讀書真好!

雖然《三字經》到我手上才幾天,我只讀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今後我一定好好品讀這本書,明白更多的道理,讓自己不斷成長。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九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三字經》傳承下來已有七百多年了,歷史十分悠久。這本書承載着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今《三字經》的內容已被我們椒江人民印畫在了文化牆上,大大增強了我們椒江的文化氣息。

來,現在就讓我和大家一起走讀椒江文化牆上的《三字經》。

來到文化牆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烏黑髮亮的《三字經》裏的文字和生動的配圖。看得出來,這麼多文字和畫都是聰明勤勞的人們精心書畫寫上去的。顏色豔麗,字跡工整,栩栩如生,美麗動人!我從左往右讀,“教之道,貴以專……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看着這些圖文並茂的文字,我眼前似乎出現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等句子中體會到黃香小小年紀都懂得孝順父親,值得學習、發揚!“融四歲,能讓梨。”作爲弟弟的孔融對自己同輩都能懂得謙讓與寬容。我比起孔融,可真是相差太遠了!生活中,哥哥不管吃的玩的總讓着我這個做妹妹,而我卻一而再,再而三,得寸進尺,不懂得半點謙讓。現在看到這裏,讓我感到十分愧疚。我回家後,馬上真誠地對哥哥說聲“對不起!”表示我的歉意。“養不教,父之惰。教不嚴,師之惰。”它告訴我們做父母都有教育孩子的義務,父母要及時指正孩子的錯誤。老師教育學生不嚴格,那是老師的過錯,會誤人子弟。我慶幸自己有負責、嚴格教育我們的好老師!“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我們作爲小孩子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段機杼。”孟子的母親曾經三次搬家,都是爲了孟子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子後來能成爲著名的大家,是和他母親的良好教育是分不開的。是呀,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重要啊!我慶幸自己在百年名校——人民國小,在區優秀班級——四(5)班,熱情高昂地學習。我相信同學們都會珍惜這美好的一切,讓我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三字經》凝結着古人的智慧,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它更多地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小故事,大道理!

走讀《三字經》文化牆後,你們有什麼感想呢?願與我一起分享嗎?

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啓迪作文十

《三字經》是一本千古名著,在好看的同時,它也蘊含着巨大又深刻的道理,大家快來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和領悟這些深刻的道理吧!

其中第一小結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他所講的道理是: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一樣的,只是隨着年齡的增長,由於受生活環境和後天教育的影響,行爲習慣也就越來越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要從小養成好的習慣。成爲思想品德和行爲習慣很好的人。

接下來的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句話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孟子的母親知道小孩子一定要有好的成長環境,便堅持給孟子選擇一個好鄰居,前後共搬了三次家。最後他們搬到了學校旁邊,孟母看着孟子多麼熱愛學習,終於放下心來。可孟子也有調皮的時候,有一天,他竟然逃學啦!這可把孟母氣壞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身邊,當着他的面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折斷。梭子折斷後就不能織布了。孟母這樣做,是爲了告訴孟子一個道理——學習也是不能中斷的,中斷後就會一事無成。”多少人都不是輸在了成功的起跑線上,而是因爲沒有堅持到底,輸在了前往成功的道路上。所以,大家必須要懂得只有堅持,才能成功的道理。

最後,我還要跟大家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這裏的故事含義更深刻:“宋朝時期,有一個孩子名叫仲永,五歲的一天,他在家裏忽然大哭起來,吵着要紙要筆。他的父親很驚奇——小仲永從沒接觸過這些東西,要它幹什麼?但還是向鄰居借來了紙筆。小仲永拿起筆就寫了一首詩,文采和內容都很像樣。他的父親連忙拿給村裏的秀才們看,大家都稱奇。從此後,就不斷有人來請他們父子去做客,有的還拿出一些錢,讓仲永當場表演做詩。他父親很高興,帶着小仲永到處表演,卻沒有讓小仲永看一本書學習新的知識。轉眼間,小仲永已經十二三歲了。這一天,他見到大政治家王安石,又當場寫了一首詩。王安石拿起來看來看去,怎麼都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精彩。又過了幾年,仲永的才能完成消失了,變成的跟普通人沒有兩樣。王安石知道後,非常感慨,他心想——有才智的人不好好讀書,結果尚切這樣可悲,普通人再不好好學習,肯定會一事無成。”請大家一定要堅持去學習。

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些道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