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

林清玄,1953生,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讀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而他的散文又帶着些禪學的味道,看破俗世。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1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沒錯,讀書給人帶來快樂,給人帶來啓發。總之,讀書有許許多多的好處。寒假中,我讀了許多書。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本書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幾乎每一篇散文都給人帶來深刻的啓發。讀了這本書,我有許多感想,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每篇散文因爲主題不同,所以,給我留下的啓發、感想也不同。《軟枝楊桃》這篇散文讓我明白當整個社會的人都只重視外表的好壞,不重視內在的美醜時,真正清淨的生活就不可能實現。《在繁花中長大的孩子》則讓我明白在美麗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因爲受到美的薰陶,所以心也是美好的。《水終有澄清的一天》又讓我明白,雖然一秒鐘的混亂,可能需要幾天才能清淨,但只要我們一直堅持邁向更高境界,水,終有澄清的一天。《留一隻眼睛看自己》讓我明白,只有留一隻眼睛看自己才能明白成功的真諦,如果心執着停滯了,就只有死路一條。

是啊,一本書給我帶來了這麼多啓發,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覺得太好看了,結果媽媽叫了好幾次都沒聽見。這本書用巧妙的方法引出了許多生活事物中的看法、理解。讓人情不自禁的想看第二遍,書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非常耐人尋味。整本書寫的非常好,還讓我知道了許多新鮮事物。偶爾,我看到精彩、好笑之處,都會不由自主的笑一笑。

每當我看見林清玄寫的書時,都會拿起來讀一讀。因爲,每當我拿起來閱讀時,都會讀出不同的味道。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2

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讀一篇好的散文,就像在炎熱乾燥的沙漠裏逢着一片綠洲,滿心裝滿了欣喜與崇拜。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真正地將我推進了散文的殿堂,但只是崇拜他的文筆,並沒有激起感情的陣陣漣漪,好像內心的一片天地是空虛的一般,林清玄的散文卻總能引起思想的共鳴。

林清玄帶給我的是感動與崇敬,不是因爲他是作家,而是他的寫作思想風格全都扣住了我的心絃,彷彿迷惘的心找到了方向般清澈明亮。我的一切,不再流浪,而是有了自己的定位。

臺灣是一個佛教的信奉地,而林清玄的思想裏也融進了佛教的質地。佛曾曰:一切因緣而起。而我與它的第一次邂逅卻是奇妙而朦朧的,也許這是緣的造化吧。放飛思想,在文字的跳躍裏,自由的呼吸着。文字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在穿梭的進行中,你會發現樂觀是他的主旋律。雖然出身卑微,但卻堅信自己的夢想,他總會把困難與挫折當成人生的經歷,童年的滿身光輝是他寫作的根本源泉。他如苦難的沙子般處處沉澱,漸漸將他的靈魂磨礪成了耀眼的珍珠,不是每個恩都配得起那些苦難的。尼采曾說過,生命是一條毯子,整個生命。

他的散文樸實、優雅,而他的安靜卻是他最豐富的色彩。一顆煩躁的心會被洗滌的透徹明靜。讀他的散文才深刻體會到了他所表達的含義:時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渴望交流,但卻將心靈禁錮起來,怎能化解氤氳的陰霾?通過他的心與你的心的交流,會讓力量穿越時空隧道流進你的靈魂裏。手捧着書,斟酌每個字,都會漾起心中的溫暖。

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就了他的性格,但他卻用一種花開的聲音溫暖了我的世界。佛曰:一花一世界;農曰:一葉一菩提。沒有相對的答案,只要符合了內心的感覺,就能獲得心靈上的寧靜。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誰也不是誰的誰,而林清玄的文字表達出來的內涵卻是我靈魂的根本,不希望現實的落寞隱埋了內心的平和寧靜。

時間在旋轉,日曆再翻頁,而林清玄的散文將經得起歲月年輪的考驗,通過他的散文,我知道世間萬事的一切取決於你自己生活和心靈的視角。花朵下可以看見銳利的刺,而在刺上,我也能看到斟滿陽光的花朵。

讀書的目的,不一定是增加了多少知識,有時學會了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是非常關鍵的。其實人生半徑像水一樣可以拓展得更寬更長,而在他的散文裏,我就像一棵讀懂了陽光雨露的樹,開始有了在陽光下茁長成長的跡象。林清玄對媽媽的愛是那樣簡單樸素,但卻是最真實的人生寫照。他有一顆漂泊的心,這也註定瞭如斷線風箏的命運,不知會飄落到哪裏。

讀他的散文像是在細數自己的人生,奇妙無瑕。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

“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於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淨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爲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藉情的溫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髒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還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爲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且讓我們在卑溼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3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裏滌盪心塵、開啓心智。面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美好心情。會心便是契會於心,是將執着的分別之情超越,融會入以乘的心地,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將目錄掃視了幾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發芽的心情》,初看這個題目,心中充滿疑惑:植物發芽怎麼還會有心情呢?帶着這個疑問,我走進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年,我在武陵農場打工,爲果農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時候也已是冬天了。過了一個月後,果實摘完了,我卻愛上了那裏的風土,經過果園主人的許可,我可以在倉庫裏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實還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離開了,可在走時卻看見兩棵果樹沒有發出新芽,枝丫枯乾,它們已經死了。我覺得很疑惑,便問果園主人,他也不知道爲什麼。細細品讀這篇文章,這一篇探索人生真諦的隨筆。看看問題,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由於社會經驗缺乏,往往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卻經不起考驗,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爲一個人取得成績固然重要,或者說是一種財富,但在受到挫折時,就很少有人認爲也是一種財富了。他認爲:“一個人假如一生都沒有成功過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沒有失敗過也不開心。沒有失敗過和沒有成功過,其實都一樣,未能真正領會真實的人生。”於是作者把體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作爲人生的重要經驗。對於沒有體驗過失敗的青年人,在某種程度上“求敗”,迎接各種磨難,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敗之後纔會有求得“發芽的心情”,求得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對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間的波折其實也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卻還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裏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後還能繁葉滿樹,然後結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實。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的陽光燦爛。面對人生、面對未來,我們必須慎重,必須認真對待,充分考慮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環節,周密細緻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纔不至於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來了,挫折到了,我們大可不必以爲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面對一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後,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我們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裏的陰影,那麼,坎坷與挫折就會被放大,就會像山一樣地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輕鬆地面對世界。

一個人,時時將腳印背在身上,自己會被壓垮倒下;將腳印丟在身後,昂首走過去,這纔是應有的人生態度!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4

讀過很多散文,我最心儀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的臺灣作家數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餘萬字的散文精華,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後,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置於桌邊案頭,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衝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出溫和的光的檯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着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啓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爲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淨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一向很喜歡臺灣作家,不是被臺灣二字吸引,也不是隔着一道深深淺淺的臺灣海峽所使的一種好奇與敬慕,只是覺得他們的鉛墨字下有一種平易近人的力量,即爲反省。

光之四書,收於林清玄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這四篇文章分別是是借光線來反省人性的淪陷,城市的進步所致人對自然感知力的退步,對於自然的漠視,第四篇是對陽光的忽略。主體是人與太陽所代表的自然,以人爲,和諧社會,臺灣的作家大多有這良知,能夠對人有所關懷,私以爲這纔是作家之本。

光之色先是例舉了塞尚的蘋果色彩的不同。而後是在陽光下,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顏色,當陽光隱去,在黑暗裏,事物全失去了顏色。”想想,人在陽光的照耀下,到底還是保持着本色,黑暗裏本色失去,一隻蘋果可以藍,可以七彩,人還有什麼不可爲呢?陽光本色的失落是現代人最可悲的一種,許多人不知道在陽光下,稻子可以綠成如何,天可以藍到什麼程度,玫瑰花可以紅到透明,那是因爲過去在陽光下工作的占人類的大部分,現在變成小部分了,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的是什麼顏色呢?我常在都市熱鬧的街路上散步,有時走過長長的一條路,找不到一根小草,有時一年看不到一隻蝴蝶;這時我終於知道:我們心裏的小草有時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

“我們心裏的小草有時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

這是全文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我認爲最精彩的一句。我是這樣理解的,這個社會在進步各種表層上所顯示的跡象的特徵都在說明這個社會亦或是民族正在進步,朝着一個他們所認爲的理想的目標行進着,可能不得以實現,但現實是行進着就好。光鮮亮麗的表面很好看,大家也很高興,但是掩藏在surface下的景色呢,我想不會是大堡礁,是灰暗的破落的珊瑚蟲殘骸,是的我說的是人們日漸缺少的作爲一種生物的感知自然的能力與想法,除了呼吸之外,自然教會人們的太少太少,少得可憐。“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蝴蝶,輕的,小的,翩翩然的。任何人對於蝴蝶的印象無非是這些,活力。這是指人吧我想,蒼白沒有血色,人怎麼可以這樣呢,但現實確實如此沒有什麼可以申辯的。林清玄大致上便是如此的一人,只想充實人,從內而至外。只是想讓蝴蝶恢復亮麗與血色而已,他選擇了鉛墨這條路,執意行走到底,義無反顧。

可悲可嘆可憐可敬。

作家有很多,從古至今可以說一大把,供不應求。有良知的也有,林清玄的散文大氣,秀麗,內有蘊含,挺好的。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5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溫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爲《心田上的百合花開》。這篇文章深深的感動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小小的“心靈”,爲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爲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爲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着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爲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纔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爲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爲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爲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鬥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爲臺灣最爲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間裏哭就行了。因爲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裏得到安慰,得到啓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啓發,得到提升”。他認爲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啓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捨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