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忠臣包拯故事裏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可見,讀史使人明智。而中國史是一部浩瀚深奧的書卷,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着王朝的興衰更迭,記錄着王侯將相的英勇懦弱,中國史這面鏡子既照出王朝的興亡,也照出君王的成敗,照出人臣的忠奸。在滔滔巨浪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位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故事再次讀起,依然能夠讓我心靈震撼,感觸頗多,他就是——包拯。

忠臣包拯故事裏

包拯是忠臣。他不僅忠於君主,也忠於人民。他自始至終都秉承爲天下百姓辦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雖然時代不同了,那些忠君思想被視爲封建的糟粕,但其忠誠、愛國的核心內涵還要弘揚。今天,作爲新時代黨員的我們,更要忠誠於組織,任何時候都要與黨同心同德,要做到全心全意的忠誠,言行一致的忠誠,始終如一的忠誠。要始終聽黨指揮,不辱使命;爲民謀利,不負重託;無私奉獻、不怕吃虧。要牢記黨的宗旨,爭做爲民謀利的模範,想問題、辦事情,堅持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爲重,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統一起來。

包拯是廉臣。“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做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悲。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這即是包拯的明志詩,也是他以身作則的本色。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瞭解到包拯的爲官之道和做人的原則。他始終相信,一個清官,一個爲老百姓做主的官,就會被人擁戴,就會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對於我們黨員幹部來說,清心就是廉潔的根本,清正廉潔、一身正氣,不僅僅是一種個人品行和人格力量,更是黨的性質、宗旨對黨員領導幹部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種人生信仰和追求。學習”的自律精神,就要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做到清心律己。最重要的是,不論是作官還是爲民,都要把握基本原則,要正直,不要有邪惡之心,爲人更要光明磊落,黨員幹部只有自己乾淨,纔有做人的底氣、爲官的正氣、辦事的硬氣,纔有擔負領導重任的“資格”。

包拯還是幹吏能臣。1043年,包拯被任命爲監察御史(相當於今天紀檢監察幹部),期間,進士出身的王逵,爲官貪虐,民憤頗大,但因其善於結交朝中權貴,屢貶屢任甚至不斷擢升。但是,包拯不惜得罪當朝權貴、剛正不阿“七彈王逵”,終於,朝廷將王逵罷官免職。張堯佐是宋仁宗愛妃張貴妃的伯父——聲名狼藉的“昏官”“庸官”。包拯率領諫官上諫,“反覆數百言”,言辭激烈以至唾濺君面,直至皇帝將錯誤任命“罷之”爲止。“彈劾王逵”“諫免張堯佐”背後體現是包拯敢抓敢管、動真碰硬的擔當精神,與當下一些黨員幹部遇到問題左躲右閃,遇到矛盾上推下卸形成鮮明對比。老百姓既不要貪官,也不要“癱官”,做“太平官”和“好好先生”只會助長懶政、庸政,只會帶壞一方政治生態,決不可等閒視之。千年以前的包拯精神,是我們現在許多共產黨員正在努力所做的一切,當以其爲標杆,潔身自好,真正體現共產黨人的爲人民服務宗旨,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的工作導向。

“做人常律己,正氣貫雲霄”,如果我們共產黨員能時時警示自己,學習包拯精神,“清已心”、“樹直道”、“省吾身”,以大局爲重,正確看待個人利益,妥善處理個人得失,做到“絕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如包拯、像包拯、超包拯,真正做到情爲民所繫,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就能成爲一名堂堂正正、對黨忠誠、廉潔奉公、敢於擔當的合格黨員。

標籤:包拯 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