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史記》心得體會500多篇

《史記》心得體會500多篇

《史記》心得體會500篇1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全書共有五十餘萬字,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歷史變化的規律。

在本書中。我有一個最喜歡的人物,那就是藺相如。他的機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義令我折服。

戰國時期,和氏璧流落趙國,並歸趙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給趙王的信中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這下,趙王可犯了難:換吧,怕這秦國耍賴不給城池;要是不換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國以此事作爲把柄與趙國交手,那後者定不是強秦的對手。於是,趙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繆賢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藺相如到達秦國後,秦王在章臺接見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卻一點都不記得他的許諾。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計上心來。他謊稱玉有瑕疵,於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裝要指給秦王看。

誰知,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說:“大王根本沒有交換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這塊玉,如過您要硬搶,那我的'頭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擔心玉,便把地圖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又道:“我們趙王爲了表示對玉的誠意,特意齋戒了五日,那麼您也該表示誠意齋戒五日。”秦王答應後,藺相如就命人祕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後,藺相如說明玉已回趙國,並對秦王說:“請您派人向趙王要回和氏璧,趙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將城池交出來吧!”秦國當然不依,只好就罷。

爲了表彰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王封他爲上大夫。爲此,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他想:“老夫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號。他藺相如就是個鼠輩,僅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能贏得了我嗎?”這件事傳進了藺相如耳裏,不知爲何,他聽後總是避着廉頗。廉頗得意極了。可後來,他又得知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爲他們不能互相矛盾。秦國對趙國之所以有所顧忌,是因爲有他們兩個在。他們兩個要是互相矛盾,那麼秦國就能趁虛而入,趙國也就不保了。廉頗爲了向藺相如請罪,於是就赤着上身,綁着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誰知,藺相如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爲了知心朋友。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都是關於藺相的故事,在《史記》中還有很多與他一樣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古爲鑑,可以知興替。”我喜歡這本《史記》,更喜歡學習書裏面的故事。

《史記》心得體會500篇2

在悠長的古代文學史中,我們並不缺乏具精神原創性的大師。孔孟、老莊、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曹雪芹……他們的名字足以與日月同輝,彪炳千古。然而在當下的教育中,這樣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卻日益離我們遠去,除經院中的學者、教授們閱讀、研究外,已是鮮有人問津。真正的大師不只是來“宴大賓”,傳統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這對於精神缺鈣的一代,顯得尤其必要。新課標的提出恰逢其時地爲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新課標規定:高中階段選修課必須佔有相當的比重。這一規定使我們暫且可以從大學聯考的陰影中走出來,堂而皇之走進大師,閱讀經典。

那麼,在高中階段應開設哪些選修課?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論著最有價值,最值得一讀?這是個衆說紛紜,無需定論的問題。然而我們不難發現,當短小精悍的《論語》、含蓄蘊藉的唐詩宋詞、百科全書式的《紅樓夢》等成爲學生與老師的首選對象時,被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卻往往被棄于思想的角落裏。究竟《史記》該不該讀,讀什麼,怎麼讀,這樣的問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來。

或許我們應當換一種眼光重新審視兩千多年前的這部著作了。

“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的《史記》,集先秦、漢初文化之大成,《尚書》、《國語》、《春秋》、《左傳》、《國策》、《論語》、《孟子》、《莊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從中找到影子。比如一萬來字的《論語》,差不多都被司馬遷引用盡了。從這種意義上說,《史記》就是一座先秦時期的圖書館,它詳盡地記載着那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學等的成就,窺一斑可見全豹。而較之先秦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許多的優越性。首先,語言的淺顯。司馬遷將書面語與漢代生動的口語糅合在一起,開創了一種新的語言風貌,清新,樸拙,更淺顯,更口語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與接受。其次,情節的奇特。清人袁枚說:“史遷敘事,有明知其不確,而貪其所聞新異,以助己之文章,則通篇以幻忽之語序之,使人得其意於言外,讀史者不可不知也。”(《隨園隨筆》)生性“愛奇”的司馬遷在敘史時,仍不忘著上荒誕一筆。《五宗世家》記載臨江王劉榮被其父漢景帝謀害,後“(劉榮)葬蘭田,燕數萬銜土置冢上”。《史記》中類似這樣的浪漫主義筆法還有很多,垓下之圍、趙氏孤兒等故事皆絕妙之極,傳爲美談。在二十四史中,《史記》是最富文學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歷史故事集、歷史小說集,其情節的曲折、生動與學生的審美興趣不謀而合。最後,體例上的相對獨立性。《史記》一百三十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互爲經緯,貫通全書。但同時,每一篇又相對獨立,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它猶如一篇篇情節曲折的短篇小說,又如一首首耐人尋味的精美詩篇,讀者自可從中任選一篇率性而讀,並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對不具備充裕的閱讀時間的中學生,這無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此外,《史記》的悲劇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階段學生思維的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縱然我們無法拒絕《詩經》、《論語》、《孟子》、《紅樓夢》等等優秀的古典作品,它們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載體,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獨鍾於《史記》,卻是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當下的閱讀現狀、我們的教育理念等分不開的。

當然,《史記》130篇,並非每一篇都適合高中生閱讀。閱讀有兩種,一種是無功利性的,爲了愉悅自我,陶冶性情;而另一種是帶研究性的閱讀,這是專家學者們考慮的事。我們開設選修課,閱讀《史記》,不是僅僅爲了某種知識性的獲得,不是爲了記住幾個煩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是從中欣賞體驗,汲取一種精神養料。當孩子們今後面對困境時,能從忍辱負重的司馬遷處獲得一種力量,這纔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從小結識這樣一些精神大師,並與之交流,掌握一種做人、做學問、看世界的方法,這纔是受益終身的東西。按照這一思路,五體中書、表可暫且擱置一旁,其他112篇人物傳記,則可以任意選出一篇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人物事蹟來一睹爲快,總之,不拘一格,因人而異。

接下來就是怎麼讀,也就是怎麼教的問題了。回顧我們以往的文言文教學,逐字逐句地串講,把文學作品肢解成一個個實詞、虛詞和一串串特殊句式。於是《鴻門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講中,喪失了它的靈魂,遠離了閱讀的本質。文學是人學,文學教育的宗旨在於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對生命的感悟,這也可以說是開設《史記》選修課的目的。具體而言,其一是認識人生。一部《史記》,記載了四千多個人物,其中重點描繪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將相、皇親國戚,下至商人、平民、婦女、倡優。一個人就是一部書,從這些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很多東西。伯夷、叔齊的積仁潔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踐的臥薪嚐膽,殘忍的呂后,狡詐的劉邦,阿諛逢迎的叔孫通、公孫弘……其中人性的善惡美醜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它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其二,認識社會。“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今天我們緬懷歷史,更主要的是要從中“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確立自己的價值觀。黃帝湯武所以興,桀紂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極一世的秦始皇臨終竟與鮑魚爲伍的慘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史記》不僅爲我們展現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這三千多年的歷史舞臺,同時也是我們瞭解當今社會的一個小窗口,它對我們今天的治人治國仍頗多啓迪。其三,掌握一點讀書、做學問的方法。《史記》的完成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與司馬遷個人的努力分不開。司馬遷十歲時就能誦讀《左傳》、《國語》、《世本》等古代典籍,後又受業於今文學派大師董仲舒、古文學派大師孔安國。通過多方的學習,司馬遷掌握了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成爲一名融貫古今的大學者。二十歲以後,司馬遷離開家鄉,壯遊全國,前後十幾年間,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這,不是純粹的遊山玩水,而是以訪尋歷史文化遺蹟,收集歷史資料爲目的的學術田野工作。每到一處,他都認真細緻地向當地人民瞭解情況,實地考察,確保其著作的真實性。“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是司馬遷在學術工作上的真實寫照,這兩點對於今天的高中生來說,尤其重要。

這三點的學習,不是幾個實詞與虛詞的精講所能窮盡的,也不是幾篇課文,幾節課的選修就可了事的。對生命的感悟,對經典的閱讀,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這是一輩子的事。“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是爲了讓後人引以爲戒,明善惡,辨是非。同樣,我們今天讀史,不是爲了考試,不是爲了裝點自己的門面,而是從大師那裏汲取精神養料,獲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恆之物。

當然,教無定法,關鍵是頭腦中要有這樣的理念。以下所述教學實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設想。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瞭解司馬遷生平,以及他所處的社會大環境,這應是讓學生走進《史記》的第一步。然而,在司馬遷頭上高懸着太多耀眼的光環,“世界文化名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這樣的頭銜只能讓人心生敬畏,拒之於千里之外。如何將司馬遷還原爲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知人論世還只是閱讀經典的初始階段。除此之外,我們可由學生最感興趣的領域切入,分專題形式閱讀《史記》,比如司馬遷與旅遊等等。每星期設置一個專題,引導學生藉助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或以講座、座談的形式邀請《史記》專家、學者前來講授、交流。總之,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喚起他們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在初步閱讀《史記》的基礎上,我們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的角度解讀《史記》,由感性入理性,由表入裏,透過字裏行間,捕捉其精神內核的層面,挖掘司馬遷的人生觀、歷史觀、文學觀等等。《史記》是司馬遷“發於情,肆於心而爲文”(《漢文學史綱要》),是作者情感的噴發,對這樣的作品我們理應滿懷情感去解讀。選修課就是要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平臺,給他們一個交流與對話的機會。同學與同學間,學生與老師間,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多重對話,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只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塑造靈魂,在互動的交流中開拓學生的精神家園。這樣的《史記》選修課方是生趣盎然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德國的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開設《史記》選修課,其目的也正在於開啓學生的思維,喚醒其內心深處的情感,教會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當然,經典的閱讀不是一兩個學期的選修就能完結的,這是一項終身的工程。儘管以上的構思還只是一時的暢想,但我堅信事在人爲,新課標,新課程,新語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實踐。

《史記》心得體會500篇3

他視金錢如糞土,視坎坷如禮物,視名利如浮雲,他是誰?他,一個奇人、偉人,一個用心靈寫作的巨人,他就是司馬遷。

司馬遷生平只寫過一本書,一本書讓他名垂千古的書,一本、被魯迅先生贊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書,一本被列爲二十四史開片之做的書,一本被列爲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書,這本書就是《史記》

翻開《史記》,宛若走進了一個富麗堂皇的宮殿,每一頁都如同一扇大門,一個歷史的的大門。走進這些大門,彷彿置身古代,看那戲劇性的故事一個個上演。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興衰,彷彿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猙獰的面孔,藏刀的笑容,彷彿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戰場的訣別,人民的哭喊,彷彿就縈繞在我們的耳邊。閱讀《史記》,我看見的是大禹在黃河流域治水的艱辛,是商湯替天行道大敗夏桀的雄姿,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誕,是齊桓公不計一箭之仇重用管仲的豁達,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毅力,是宴子智用二桃殺三士的果斷,是商鞅義無返顧變法圖強的忠誠,是孫臏足智多謀圍魏救趙的聰慧,是廉頗知錯就改負荊請罪的坦率,是屈原壯志未酬跳江自盡的無奈,是秦始皇雄才大略吞併六國的勇猛,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的憤慨,是項羽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決心,是陳平智獻美人圖解重圍的高明,也是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的威嚴。

多少英雄血灑戰場,多少豪傑命喪君王,在那歷史的相冊裏,永遠保存着這樣照片,這些印跡,朝代更替、民族興衰更讓我明白了”成由節儉敗由奢“的古訓,歷代君主,每位帝王,也使我懂得了”守業更比創業難“的真諦。對於君主而言,一個念頭就成了殺人的關鍵;一句戲言足以失掉萬水千山。在那過去的社會裏:迷信,封建,猜疑,妒忌成了權勢之人的大敵。只爲了自己的權利,便可殺人放火,在所不惜。勾心鬥角,冷嘲熱諷,成了朝廷的代名詞;驕奢淫逸,姑息養奸,更使一個國家走上窮途。

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今日認爲一部《史記》足可成爲國之棟樑。

《史記》心得體會500篇4

我有許多課外書,其中《史記》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要問爲什麼?那是因爲作者給了我心靈的震撼。

?史記》的作者是漢代史官司馬遷。當年,他被打入大牢,義憤填膺想自殺。可是他覺得自己就這樣死的話,輕於鴻毛。於是他振作精神,用自己的血淚鑄就了《史記》這本著作。我讀完了他的故事,不由陷入了沉思: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非常的優越,吃得好,穿得好,樣樣都能得到滿足。可是卻承受不住任何打擊。報紙上、電視上、廣播裏報道孩子自閉、自殺的消息屢見不鮮。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如果一點點壓力夜承受不了,那麼將來的重任如何擔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雖然還不能跟司馬遷相提並論,不過我卻在努力鍛鍊自己的意志。我長的比較胖,每次上體育課,我總是累得氣喘吁吁,每次體育測試,我也是勉強過關。爲了增強體質,提高自己的體育成績,我定下了鍛鍊身體的計劃,同時我也下定了鍛鍊自己意志的決心。每天早上,我堅持6點起牀跑步,跑45分鐘。做一件事情也許很容易,但是堅持做一件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夏天還好,可是冬天就比較困難了。每當我思想懈怠時,我就用司馬遷來鼓勵自己。現在我已經堅持了一年多,身體結實了,自己覺得做事夜有毅力了。

我想,只有從點滴小事做起,逐漸鍛鍊自己,才能做一個頑強的人!讓我勇敢面對現實,努力拼搏吧!

《史記》心得體會500篇5

在中學老師就曾推薦過《史記》這本書,告訴我們,作爲一箇中國人要了解自家的歷史文化,必讀《史記》,沒想到我直到大學纔開始讀《史記》。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泱泱古國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爲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讀《史記》,可以感到3000年前是羣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爭霸的崢嶸歲月。《史記》是我國第一步通史,記述了皇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司馬遷奮起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啓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史記》思想深刻,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爲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王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豪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之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縱馬西北塞北,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褪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鈴鈴作響。二就是書頁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嫋嫋,激盪心間。《史記》傳遞着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到什麼叫做“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於制服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勾踐臥薪嚐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今天,這精神依然在發光,在弘揚。曾記得,在20__年年初暴風雪肆虐的日子裏,正是全國上下萬衆一心讓我們挺過了難關——武警戰士撲在高速公路上頂着寒風奮力除雪,疏導交通;電力職工在高空連夜搶修受損電網,甚至付出了寶貴生命;出租車司機在油價高漲的日子裏免費接送貧困市民。古往今來,在困難挑戰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衆志成城,每個國人心中的一道長城。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是善辯。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在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的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黨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但是我們依舊需要中華民族聰慧的祖先給我們奠定精神基調,在我們構思宏偉藍圖時,給我們前車之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中找到我們的幸福未來。

《史記》心得體會500篇6

中國文學家魯迅曾經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寒假裏,我閱讀了《史記》,想與大家分享一下我讀完這本書後的感受。

?史記》是中國曆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當時人類思想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鴻篇鉅著。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無數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以“不虛美、不隱惡”的客觀態度記述歷史,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蕩於天地之間的凜然正氣。

讀《史記》,我瞭解到王侯將相的命運浮沉,如《呂不韋列傳》記載了一個故事,也讓我十分印象深刻,它爲我們展現了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和眼光獨到的呂不韋的命運浮沉變化;讀《史記》,我知道一些經典掌故的由來,如酒池肉林、指鹿爲馬等;讀《史記》,我初窺到古代天文之門徑,如《史記》有章“天官書”是專門記載星象的異象,如慧星在北斗,就兵大起……;讀《史記》,我還明白到孝悌之義,如《五帝本紀第一》中,舜這個孝順、親近百姓的賢明君主的故事讓我驚訝……

讀完《史記》,我百感交集,史記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使我徹夜難眠,我從《史記》中汲取歷史中的教訓與成功的祕訣,從而使我對歷史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一開始我認爲歷史具有一種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嚴,是史學家纔會研究的東西,學習歷史彷彿離我們這些國小生很遙遠;讀了它之後,我覺得歷史近在咫尺,與我們息息相關。《史記》也早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樣家喻戶曉。

我閉上眼睛,感慨萬千,彷彿自己回到了古代,看見司馬遷在監獄中生不如死的樣子,但他卻化悲憤爲力量,更加努力地寫《史記》。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史記》已家喻戶曉,十分出名。睜開眼睛看看現在,早已不見像司馬遷一樣的人。每天睡醒了吃,吃完了睡,還不分時間地玩手機,生活與豬沒什麼區別。我們常常在日記和作文中矯揉造作,說什麼以後要認真學習,不碰電子產品,但我們當真做到了嗎?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能實現自己的承諾吧?就連我自己也沒有。寒假開始的時候,我曾經許諾儘量少碰電子產品(除了學習),但我整天抱着個手機,百無聊賴地翻看視頻,生活變得十分無聊。還說什麼每天積累五個英語單詞,背詩什麼的,統統沒有實現。

其實想想看,自己和古代人比起來,有什麼不一樣?我細思恐極——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竟然在退步!似乎我們都像古代人,好好學習就能成爲君王,而得過且過,就算當上了君王,也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所以,讀史可以鑑古今,知往來,更能發人深省!從學習方面想,好成績是靠自己爭取來的,就像啓一樣,用自己的實力取得君主之位。從爲人處事方面想,學會與人交流,寬以待人,才能像舜一樣,成爲受人擁戴的賢君。

總之,“以史爲鑑,可知興替”。如果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就可以知道世代歷史的興衰治亂的規則,在爲人處世中牢記相關的道理,成爲一個更加優秀的君子!